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科学论断,是理解大学生志愿精神生成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志愿精神是公民意识的核心要件,因而,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公民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构成了公民社会中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出场路径。从这个角度来看,公民社会对公民意识的呼唤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形成发展的直接原因。

志愿精神从根本上说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它起源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因而,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科学论断,是理解大学生志愿精神生成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一方面,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命题理解大学生志愿精神生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作为现代公民的一项重要道德品质,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生成和发展也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历史渊源来看,虽然志愿精神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为一种慈善观念和宗教信仰,而在我国也可以追溯为中国传统文化例如儒、墨、道、佛所蕴含的慈善思想,但是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生成和发展是公民社会催生的产物。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生成和发展是在大学生中倡导一种利他的、非强制性的公益精神培育活动,是在公民社会中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和公民社会的产生与发展逐渐形成的。作为公民社会的一种核心精神要素,志愿精神的形成与公民社会的兴起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回应,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应,为志愿精神的形成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二,政党和法律对公民社会存在的认可及支持,为志愿精神的培育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其三,全球公民社会的崛起所带来的公民意识的高涨,为志愿精神的形成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但是,我国公民社会的一个根本性特征是官民双重性,表现为政府主导型的类型,其重要体现就是由政府引导对大学生进行志愿精神培育。总之,物质生活的发展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形成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另一方面,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理解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形成发展的外在动力。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和运动发展的特殊规律。一方面,公民社会是志愿精神产生的土壤,公民社会孕育了志愿精神;另一方面,志愿精神的出现又使得公民社会进一步得以巩固、扩大和发展。志愿精神一旦由一定的经济条件产生出来后,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还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因此,志愿精神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公民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合理的依据。我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发展,除了需要经济条件和法律制度的保障之外,当前更为重要的是培育公民意识。志愿精神是公民意识的核心要件,因而,大学生志愿精神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公民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就构成了公民社会中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出场路径。从这个角度来看,公民社会对公民意识的呼唤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形成发展的直接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