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与钙代谢的关系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与钙代谢的关系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等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而钙代谢紊乱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现就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与钙代谢的关系阐述如下。由上述可知,钙离子是引起动脉硬化的关键物质之一。因此,保持血压正常就是对心脑血管系统的最好保护。饮食中摄取钙离子少的地区,高血压发病率高,饮食中摄取钙离子多的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低。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与钙代谢的关系_钙生命之源

2.3 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与钙代谢的关系

2.3.1 心血管系统疾病与钙代谢的关系

img48

图2-9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组成(图2-9)。血液在密闭系统内不断流动,从而实现运输功能。WHO指出,心血管病每年夺去1.2亿人的生命,占世界人口总死亡人数的1/4。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血压心脏病等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而钙代谢紊乱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现就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脏病与钙代谢的关系阐述如下。

2.3.1.1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动脉管壁的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病变,可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和管腔缩小。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是受累动脉的内膜先后有多种病变综合存在,包括局部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和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膜的逐渐退化和钙化等。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动脉粥样硬化(图2-10)。

img49

图2-10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理示意图

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钙代谢紊乱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钙离子逐渐沉积在动脉血管壁上,骨量也逐渐减少,自骨游离出来的钙离子也沉积在血管壁上,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随着骨量减少程度的增加,血管壁的钙沉着率也增加。因此,骨量减少又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钙离子拮抗剂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因钙离子拮抗剂有抑制钙离子流入细胞内的作用,抑制了钙离子流入血管壁细胞,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由上述可知,钙离子是引起动脉硬化的关键物质之一。动脉硬化发病时,最初出现的改变是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害,而钙离子在细胞内过剩是引起内皮细胞损害的原因。

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已知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环境刺激、糖尿病、吸烟等多种因素。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最初同样会出现钙离子流入细胞内增多。进入细胞内的钙离子超过一定浓度就会引起细胞坏死,血小板及巨嗜细胞向此处集中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此外,低于引起细胞坏死浓度的钙离子过多流入,也会导致血清中各种成分的生物活性发生改变,导致动脉内胆固醇浓度增加,增加钙盐的沉积。

钙离子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钙离子不断地在动脉内膜和中膜沉积,年龄越高,沉积在中膜的钙越多。在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中的钙离子以及胆固醇含量呈直线增加,所以说钙与老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动脉粥样硬化病的防治:

(1)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

(2)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同时,注意补充钙剂,1,000毫克/天;

(3)合理饮食,多食富含钙质的食物,因为缺钙膳食比高钠膳食致动脉硬化的危险性更大。

img50

2.3.1.2 补钙能降低血压

高血压是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号非传染性流行病,是健康的第一大敌,人类的第一杀手,高血压患者需终生服药。药品种类繁多,但都不能治本。据WHO统计,全球每年由于高血压导致脑卒中的病人超过150万,病死率占世界第1位。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亿,且呈继续上升的趋势,每年新增300万人以上。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500万,每年新发病150万人,死亡20万人。全国脑卒中幸存者有600万,其中75%不同程度丧失了劳动力。而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因此,保持血压正常就是对心脑血管系统的最好保护。

血压指血液对动脉管壁的压力。血管有舒张和收缩的功能。如果血管收缩功能加强,血管的口径就会变小,管壁绷得很紧,管壁的弹性下降,就会使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升高,引发高血压。高血压有两类:一类是原因不明的高血压,称为原发性高血压,它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另一类是由其他多种疾病引起的高血压,称为继发性高血压病。通常所说的高血压90%以上是指原发性高血压而言。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高血压联盟(ISA)对高血压提出新的诊断标准,将血压分两大类六个等级,18岁以上,在未服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把高血压的下限规定为收缩压18.7kPa(140mmHg)和舒张压12kPa(90mmHg)。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见表2-4

表2-4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表(WHO/ISH)

img51

目前,高血压的“警戒线”控制在120/80mmHg,其下为为正常,120~139/80~89mmHg即诊断为高血压。实际上,临床观察表明,处于轻度高血压状态的人约有71.5%易发展成高血压,而正常人只有11.1%。美国有资料报道,血压水平在115/75mmHg时就已开始有动脉损伤的可能,存在导致心脏病、心梗的危险了,而且每增加20/10mmHg,这种危险性就会增加1倍。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有关科学研究证实,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与钙代谢密切相关。

(1)饮食中钙离子摄取量与高血压的发病率有关。

通过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实践发现,钙的摄取量与高血压之间存在着一种反比关系,钙作为一种重要的二价元素,饮食中的钙缺乏通常会引起或促进高血压的发展,而且在钠/钾比例高的饮食中更为重要。有趣的是,钙的缺乏对青少年高血压的形成尤为重要,对盐敏感的人和妊娠妇女高血压作用更为显著。广泛的观察和研究发现,高血压病人的饮食中钙的摄入量普遍偏低,因此,加强食物中钙的摄取及服用钙制剂在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饮食中摄取钙离子少的地区,高血压发病率高,饮食中摄取钙离子多的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低。动物实验证明,给患高血压的大鼠分别投入高钙离子饲料与低钙饲料,观察其血压变化,结果是高钙饲料组比低钙饲料组大鼠血压明显下降。不少研究也证实,低钙饮食比高钠饮食对高血压的影响更大。

(2)钙调节激素水平变化。

钙调节激素严格地控制着血清钙的水平,同时间接地起着血压调节作用。主要的钙调节激素有PTH,1.25-羟2维生素D3、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和CT。这些激素的水平受饮食钙摄入量的影响,既可使低钙饮食中的血压升高,又能在高钙饮食的动物中产生良好的降压效果。

由此可见,预防和处置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把握干预血压的时机。只要在血压接近于正常高限,就采取相应对策。因为在这种血压水平的人群,约41%的人会在4年内发展为长期持久的高血压。早期干预血压可以防患于未然。

天狮营养高钙素在治疗和预防高血压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妊娠妇女服用营养高钙素后,不但能预防妊高征的发生,并且可以做到一人服钙,母婴健康,全家欢乐。

2.3.1.3 猝死与钙代谢失调

猝死是指突然、出乎意料的死亡。由于心跳骤停引起的猝死(也称心脏性猝死)最为常见,其中80%以上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所致,其余20%源于心肌病、心瓣膜损害等其他心血管疾病。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是心脏电生理活动异常引起的心律失常。与心律失常有关的电解质主要是钾离子,但体内钙代谢异常也是心肌电生理不稳定性的因素之一。有猝死预兆的心脏病患者,长期小剂量服用钙拮抗剂,可以减少猝死发生的可能。冠心病患者特别是发生心肌梗死后的患者,长期少量服用钙拮抗剂硝苯吡啶(心痛定)或异搏定等,可解除冠状动脉血管痉挛,保证冠脉血流正常,有利于防止发生意外,也有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高血压病患者应用钙拮抗剂的同时应该补充钙剂,因为补钙可以减少中老年骨钙吸收入血,减少血管平滑肌痉挛,增加心脏、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流供应。补充钙剂可增强钙拮抗剂的治疗作用,有纠正钙代谢紊乱的疗效。

2.3.2 脑血管病与钙代谢的关系

2.3.2.1 什么是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血管源性病因引起的脑部疾病的总称,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极高,与癌症、心血管病同为目前人类的三个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img52

脑血管疾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另一类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40%左右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合并血钙降低,说明脑血管病患者存在明显的钙代谢异常。

(1)脑动脉硬化

凡动脉内膜和动脉中膜组织变性坏死、增生使动脉壁增厚变硬者,均称为动脉硬化。动脉硬化系全身性疾病,主要侵犯主动脉、心、肾和脑的血管。动脉硬化分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膜钙化弥漫性增生、小动脉硬化和毛细血管和纤维变性四型,在同一病人中常可合并存在。钙代谢紊乱是动脉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除机体对钙的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外,糖尿病、高血压、脂类代谢障碍、吸烟、肥胖、内分泌紊乱加重了钙代谢的异常,造成机体显著缺钙,血钙降低,低血钙又刺激了PTH,PTH作用于骨,动员骨钙入血,以弥补血钙不足;同时PTH也使脑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过量的钙进入细胞内,也促进了低密度脂蛋白及纤维蛋白元等各种脂质成分进入血管内,沉积在动脉内膜和中膜,积少成多,形成小斑块,导致管壁增厚、弹性减弱和管腔缩小。粥样硬化极易形成血栓,粥样硬化组织脱落,即为栓子形成栓塞,而阻塞了脑血管产生脑梗死。管壁粥样硬化性溃疡和粥样硬化可导致管壁薄弱,形成微小动脉瘤,当小动脉瘤发生破裂时,可以引起致命性脑出血。动脉硬化的罪魁祸首是钙代谢紊乱。

(2)脑出血

指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形成血肿,压迫脑组织而引起压迫症状。发病年龄多于50~70岁,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重要原因,脑出血者患有高血压的占95%。由于血压长期升高,血管承受较大的冲击力,动脉硬化的血管内膜有严重损伤,当血流通过狭窄或管壁薄弱处微小动脉瘤破裂而出血。脑出血发病急、进展快、全脑症状重,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它是老年人中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脑的小动脉硬化和玻璃样变性是高血压的病理基础,脂代谢异常、动脉硬化的发生、血液流变学的失常及血液成分的改变,都与钙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img53

(3)脑梗死

包括脑血栓与脑栓塞,都是由脑血管堵塞而造成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只是栓子的来源不同。常见的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形成血栓,或颅外血管壁粥样硬化溃疡斑、亚急性心内膜炎脱落的赘生物等所引起的栓塞。

1)脑血栓脑血栓是在血管壁本身病变基础上发生凝血,使得血管腔狭窄、闭塞,继之血流中断,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从而产生局部脑组织功能缺失的表现。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2)脑栓塞

脑栓塞是由于某些脱落或移位的物质(固体、液体、气体均可)沿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或供应脑的颈部动脉,造成脑部血流阻塞,而发生脑组织坏死。其根本的病因不在于血管本身,而在于引起血管堵塞的异物,称为栓子。栓子可以是凝血块、粥样硬化斑块,也可以是气体或脂肪等物质。

由此可见,脑血栓和脑栓塞是病因、病理过程不同的疾病,但其结果一致,最终都导致脑组织局部缺血性坏死,形成脑梗死。二者在发病年龄、起病缓急方面有所不同,脑栓塞多见于中青年,发病急骤,多数没有任何先兆或前驱症状,起病后常于数秒钟或很短时间内症状发展达高峰。而脑血栓多于50岁以后发病,常起病缓慢,起病前可有短暂的脑缺血发作史,起病后症状常在几小时或几天内逐渐加重。因此,只要临床工作中详细询问病史,全面查体,综合分析,脑血栓和脑栓塞不难区别。

(4)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是持续性高血压、小动脉硬化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是直径为100~400nm的深部动脉闭塞而产生的微梗死,晚期微小的软化灶内的坏死组织被吸收后遗留下小的囊腔,病名由此而来。腔隙性脑梗死一般一次发作后在两周内可恢复,但反复发作产生多发性梗塞灶时,可出现假性球麻痹或痴呆等。

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根是血液而不是血管,治疗血管忽视血液是本末倒置。根据国外尸检报告,3岁儿童血管内已有“污垢”生成,10~20岁时管内污垢斑块已出现。血管堵塞无人不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应是贯穿人一生的系统工程,幼时做到膳食平衡,少年养成体育锻炼习惯,青年期培养对挫折和困难的承受力,中年期有面对意外打击和灾难的心理应变能力,老年时多学些自我保健知识。预防心、脑血管病首先要改善血液,再修复血管。改变血液成分和流动状况,要从吃做起,限制脂肪摄入,多吃新鲜疏菜水果和含钙质最多的鱼类,豆制品等,每日补充钙剂300~500毫克。此外,注意劳逸结合与精神调节,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等,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不二法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