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走向何方,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共同的使命和面临的难题。2.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新特点主要表现是“三峰叠加”、“四种矛盾”和“五种现象”。“内合外联”在国内首开了高校联合培育就业市场的先河,它体现的核心思想就是竞合。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得到凸显和提升。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走向何方,已经成为全国高校共同的使命和面临的难题。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历程与特点

1.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三次重大转变

一是计划分配向市场配置的转变。计划经济在工业原始积累阶段曾起过重要作用,随着环境的变化,市场经济成为最适应生产力、最能有效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体制,成为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由“统包统分、包当干部”逐渐转向“供需见面,自主择业”,毕业生资源的配置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二是卖方市场买方市场的转变。买卖双方在经济活动中得到市场的自动调节,供求关系在动态中保持平衡。人才的培养与输送与其存在相似之处,但由于人才培养的固有特点,市场调节在人才的培养与输送中也会失灵。比如人才培养周期长,学生个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人口的数量性矛盾短时期内不受市场规律的影响等。上世纪80年代的生育高峰影响至今,产生了劳动力过剩的局面,教育事业飞速发展,使高校毕业生数量骤增,这些现实问题导致了现在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由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

三是单一有形市场向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整合的转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视电话、电脑网络蓬勃发展,成为现代社会更经济、更有效率的信息传递方式,有形市场逐渐萎缩,无形市场迅速成长。据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春季全国重点城市走访调研数据显示,80%以上人才中心的现场招聘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萎缩,取而代之的是蓬勃发展的各类人才网站。

2.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新特点

主要表现是“三峰叠加”、“四种矛盾”和“五种现象”。“三峰叠加”是指在中国社会就业问题上的三个就业高峰的同时到来且并行发展的态势。三个就业高峰是指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高峰、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的高峰和中国大学生就业的高峰。“三峰叠加”的局面出现在2003年,一直持续至今。

“四种矛盾”是指大学生就业本身所固有的制约其就业发展的四种本质性的矛盾。简单说是数量性矛盾、质量性矛盾、结构矛盾和路径矛盾。

当前的就业市场还出现了五种新迹象,值得注意。“五种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事业单位用人招考制度开始实施,这将对整个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行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全国教师编制核定整体结束,基础教育整体需求下降;三是经济发达地区户口限制措施相继出台,人事编制使用的本土化倾向显现;四是研究生就业高峰到来、研究生学制改革和就业难问题凸显;五是毕业生就业整体倒流现象更加明显,就业市场买方化。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基本思路

1.准确定位

当前,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之间的择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越来越直接。这同样需要高校找到并清楚认识“产品”未来在市场中占据的位置,并以此为目标培养学生,努力实现这种市场预期。事实表明,定位模糊甚至“错位”的高校不仅在就业市场培育过程中事倍功半,还会丧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的先机。

2.精炼品牌

营销学中关于品牌的论述林林总总,有的认为品牌是一种符号,有的认为是一种情感,有的认为是一种关系,还有的认为是无形资产。当前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导致了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日益增长的毕业生数量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毕业生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从而促使竞争变得激烈而直接。在这种“产品趋同”的背景下,却有部分高校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有形的毕业生质量背后附加的无形价值,即市场品牌。对于用人单位来讲,这种品牌是一种承诺,一种口碑,是一种质量基础上的情感认同;对于大学来讲,这种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既是多年积淀而形成的社会信誉,也是长期宣传所造就的社会影响。

我们认为,高校要打造一个优秀的市场品牌,既要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又要准确凝练总结学校与毕业生的核心优势,并以多种方式持续做好市场宣传。

3.竞合联动

竞合战略是博弈理论的应用,是一种互补性的商业思维模式。它的方法是设法将“饼”做大一点,而不是和竞争者争夺固定大小的“饼”。在竞合战略的思想基础上,2001年,东北师大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内合外联”的就业工作战略,其目的在于通过“内合东北高师、外联用人单位”,打造教育人才的“大超市”,以规模造市场,实现东北高师院校的竞合共赢。

“内合外联”在国内首开了高校联合培育就业市场的先河,它体现的核心思想就是竞合。在师范乃至全国毕业生就业形势不断变化、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东北师大与其他27所东北高师院校开展的“强弱合作”有四个特点:(1)兄弟院校毕业生之间直接竞争,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层次、水平、特色和学生质量的不同档次上,是“边缘”性竞争,客观上形成的是人才的梯次结构,对市场人力资源是有序、有利和有效的配置。(2)有利于把市场机制真正引入学校,引入人才培养过程,使院系办学有一种急迫的忧患意识,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市场的压力,刺激在校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3)客观上在直接服务了兄弟院校的同时,也直接服务了本校的毕业生,把整个东北作为一整块市场,可以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构筑高师人才集散地。(4)把毕业生资源整合起来,为用人单位实现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方案提供资源性保证。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一次招聘可求遍、求齐、求全、求足。

“内合外联”让以东北师大为首的东北高师院校实现了竞合中的共赢。6年来,东北高师院校就业协作体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大、占有市场份额最大的区域性教师品牌市场。截止到目前,协作院校从成立时的17所增至28所,拉动了东北28所高师院校的就业率。

4.路径整合

就业市场整合后的路径呈现出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整合让就业市场两条腿走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就业平台更加成熟和完善;二是原有的有形市场的整合使得分散的小型招聘会逐渐退出舞台,集中资源办大型招聘会。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策略

1.研究先行、科学决策——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

无论基于高校毕业生市场建设经历了20年左右的短暂历程,还是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面临的日趋严峻而复杂的形势,都要求我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做充分的、全面的、前瞻性的研究与把握,包括定期研究、分析国内大学生就业市场形势与走向,统计、分析全国与本校就业市场情况相关数据,研究国内国际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要问题和前沿课题,为就业工作提供科学、理性的指导依据。自上世纪90年代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制改革以来,东北师大先后探索实施了“三个三分之一”“内合外联”等就业工作策略,有效适应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同发展阶段对高校就业工作模式转型的需要,使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连续十几年保持良好态势。

2.内外互动、双线并举——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内容主体

市场的核心是供与需的对接,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工作的主体也是促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具体而言就是搭建平台、促进双选。因此,其工作的主要内容涉及用人单位的组织和毕业生的发动,一方面需要对外开拓市场、走访用人单位,另一方面需要为毕业生提供信息和指导,也就是“内外互动、双线并举”。

在对外积极开拓市场的同时,还要在校内充分发动全体学生体验就业市场,转变择业观念。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探索出了一条“体验式”就业教育的特色就业指导道路。“体验式”就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三维体验”。一维为角色体验,主要通过岗前“预就业”活动提前体验职业感觉,验证、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二维为过程体验,主要通过选拔“一使三助”(就业形象大使、就业市场助理、就业指导助理和就业信息助理)、组织“职场论剑”招聘大赛让学生体验用人单位招聘与就业工作全过程,提高自身择业技巧;三维为环境体验,通过组织“走进名企名校”活动和选拔“就业市场专员”,帮助毕业生充分了解社会就业形势,找准自我定位。

3.突破“时空瓶颈”——一流的信息服务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保障和补充

从信息服务角度看,就业信息服务首先是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及时准确地获取就业信息,提高双向选择的效率。2001年,东北师大先后推出了四版东师就业信息网,实现了从“纸质时代”向“鼠标时代”的跨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通过网络发布海量的信息方式逐渐很难适应学生的个性需求。对于个体来讲,需要的信息永远是少数,大部分“无效信息”会造成干扰。鉴于此,东北师大在2003年和2004年分别开通了电子邮件定制就业信息服务和手机短信定制就业信息服务,实现了信息服务的“一对一”。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迅速从“卖方”转向“买方”,毕业生“倒流”现象的日益明显,常规招聘会的市场组织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形势下供需对接的需要,以视频洽谈为标志,网络市场的建立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新的增长点。东北师大一次性投入10万元研发“网上视频洽谈系统”,并于2006年11月下旬举办了全国高校首届“网上视频洽谈双选周”活动。网上视频洽谈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距离,通过网络视频与音频的传输,在供需双方都“足不出户”、不用消耗任何成本的前提下达到“面对面”交流,实现了网上人才初选甚至全部招聘过程。同时,学校还推出了毕业生视频简历、搜师引擎等多种信息服务方式,真正把市场搬到了互联网上,极大地方便了学生与用人单位。

4.搭桥、联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超越单一人职匹配的重要途径

为了充分拉动学校办学,东北师大建立了一横一纵两个联动机制。横向联动机制是指将学生就业工作与学校的招生数量、专业设置、培养规格、教学评估相挂钩,提高就业与招生、培养的相关度,真正做到“出口引导入口,就业指导培养”。纵向联动即建立五个责任制,即由校长对全校学生就业工作负总责;院长对全院学生就业工作负总责;系主任具体负责本系学生就业工作;研究生导师除了培养研究生外,还负有为所带研究生联系单位、推荐工作的责任;所有专业教师都有推荐毕业生的义务。五个责任制形成了全员抓就业的工作局面。

5.机构、编制和经费“三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的基本条件

东北师范大学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体会。领导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工作队伍,为就业工作提供超常规的硬件保障,也是东北师大就业市场体系中的一大特色。

东北师范大学 杨晓慧

【注释】

[1]《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