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专门化走向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专门化走向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经历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而后进入完全市场化。即毕业生就业的供需双方要求在对接的过程中,实现毕业生的专业化供给和专门化配置。造成不合格毕业生进入市场。为此,各高校想尽办法抢占市场,就业竞争接近白热化,事实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资源总体是有限的,单纯抢占市场非长久之计。这一点恰恰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所急需的。

高校毕业生专门化就业市场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或相关领域内建立的有组织的相互协作、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品牌共创的专业化的就业市场。可分为区域性专门化市场和行业性专门化市场。区域性专门化市场又可分为区域性行业专门化市场和区域性非行业专门化市场。行业性专门化市场又可分为属地性行业专门化市场、区域性行业专门化市场、全国性行业专门化市场、国际性行业专门化市场。具有专业性、集约性、竞合性、包容性、自发性、不稳定性等特征。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专门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1.商品经济的一般发展规律决定毕业生就业市场必将从自发、自由、散在走向专业化和专门化

在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历程中,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商品经济取代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历史的一大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小商品的自由经济走向集约、联合经济的发展过程。在商品经济的自由竞争阶段,资本、生产分散在成千上万家中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商品的生产、管理和销售由于市场的不统一而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市场配置完全靠价值规律自发支配,从而使市场呈现出自发、自由和散在的特征,市场配置间接、重复、低效。商品经济的内在规律支配下的激烈竞争,带来的结果是,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的少数大企业或联合重组的企业逐步拥有大量的资本、劳动力,开始占有市场的主体份额。为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优化市场配置环节成为可能,市场配置得以优化的集中表现是生产和销售环节的集约化、专门化、专营化。

高校毕业生作为特殊的劳动力商品走进就业市场,其市场配置同样要受到一般经济规律支配和制约。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从无到有,从不成熟不断走向成熟,正是在经济规律的支配下适应市场需求的结果。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经历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而后进入完全市场化。从市场的组织形式来看,经历了“试点市场”、高校自办市场和当前多种市场形式并存几个大的发展阶段。目前仍处于初级市场阶段,表现出自发、自由、散在等特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后,社会分工将日益细化和专业化。社会生产的专业化从本质上将要求劳动力和人才专业化,同时也要求人才配置环节——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专门化和专业化。即毕业生就业的供需双方要求在对接的过程中,实现毕业生的专业化供给和专门化配置。

2.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现存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要求我国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必将朝着专门化的方向发展

由于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处于初级市场阶段,现存的矛盾问题很多,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供需不对接,根源在于我国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现存的自发性、自由性和散在性。

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与高校毕业生数量增长的不同步问题。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方面,由于没有专门化的市场体系,缺乏统一的市场预测和规划,缺乏对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基本估计,只管招生不管分配,只管培养不管使用。由于没有规范、科学、系统的市场信息,培养和生产的市场指向不明,造成了教育资源和人才的浪费。(2)社会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专业调整的不同步问题。传统的毕业生就业制度和运行模式是以一家一户,各自为战为主要特征,决定了高校的市场触角短,市场反馈不灵,或反馈错误。对于市场的产业结构瞬息万变的调整和变化应接不暇,对于市场近期和远期究竟需要什么专业,需求数量等并不清楚,盲目调整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出现错位现象,造成毕业生的结构性不就业。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专业化社会生产的需要。(3)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规格不对接问题。由于没有灵活的市场反应机制和整体性、专门化的市场反馈渠道。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必将存在盲目性,因此很多高校无从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影响到学生知识结构的更新,使学生缺乏竞争能力。造成不合格毕业生进入市场。(4)就业市场不规范,人才配置过程的不对接问题。目前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规范集中体现为:小而全,大而全,互不照应,各自为战。小而全是小的市场不分门类,大而全是大的市场门类繁杂。同时以小生产和小商品的方式进行着毕业生的分割、零散配置,市场运行方式上表现为自发、自由和散在。毕业生市场配置的复杂、多变,形成人员到位的曲线路径,或无法到位。形成用人单位为招聘到人才需要到许多个人才市场,毕业生为找到理想单位要参加许多人才招聘会,二者相互忙于奔波的局面。(5)诸种壁垒仍然存在,人才流动不畅的问题。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中仍然部分存在着地方保护、行业保护等限制,使人才的市场价格无法统一,影响人才的充分流动。

3.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专门化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专门化就业市场可以调解需求总体不足的矛盾,促使高校从竞争走向竞合,在竞合中实现多方共赢。

我国每年7%—8%的经济增长可以新增近1000万个就业岗位,但由于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民进城打工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三峰叠加”,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极大。为此,各高校想尽办法抢占市场,就业竞争接近白热化,事实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资源总体是有限的,单纯抢占市场非长久之计。当今,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市场竞争的博弈并不一定是“你死我才能活,你赢我必输”的“零和博弈”,竞合关系下博弈的结果往往是“正和”,是“共赢”。竞合是指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其优势在于,可以更大范围控制市场,通过品牌形象的提升、再定位,扩大销售涵盖面,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产品差异性优势的整合还可能刺激新的消费需求,从而缓解市场需求的总体不足。这一点恰恰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所急需的。

(2)专门化就业市场可以调解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推动高校从疏远走向互动,在互动中实现优势整合。

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结构矛盾仍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矛盾。目前,一些大学专业、课程设置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造成专业严重趋同,供给与需求严重错位,影响了毕业生及时就业,造成国家教育资源严重浪费。企业运行经验是,随着消费结构的多样化和离散化,用户的需求个性化和复杂化,一个企业,无论如何大而全,不可能拥有市场竞争所需要的全部资源优势,通过企业互动,整合优势,共同开发产品,产业链内信息、资源共享,能够对顾客需求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更好地应对动态化的市场。受此启发,高校也应从疏远走向互动。

(3)专门化就业市场可以畅通毕业生资源配置渠道,使高校从散在走向联合,在联合中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配置效率。

供需有效对接是市场的最高追求。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毕业生资源的丰富和需求信息的增多,双向选择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更好的市场平台,事实上,目前全国高校尚未完全建立足以保障上述平台的就业体制。比如,当前中央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要“三定”(定编、定机构、定经费),但多数学校没有做到。反观企业竞争,可以看到,“单打独斗”竞争状态下的市场是零散的、无序的,供需双方因为信息不对称、对接无平台而无法实现携手。通过竞合则可提高行业集中度,实现行业内的竞争结构合理化、有序化,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供需对接的质量和效率。建立专门化毕业生就业市场就像一个大的自选超市,大大降低了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专门化走向的宏观运行

1.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专门化宏观运行描述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一个系统和过程来分析,在专门化的过程中其总体运行可表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毕业生交换的各个环节,是通过相互作用、合理制约,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系统和毕业生交易过程形成良性循环的机能。高校毕业生专门化的就业市场的主体构成要素和一般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一样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即供方、需方和中介方(通常说的学生、用人单位和政府、学校或中介组织)。其相关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运行情况、政府导向、社会劳动人事制度等。

供方是专门化就业市场构成的基本条件,是经过组织、统一包装了的具有同一品牌特征和同一市场特性的毕业生,供方质量是专门化市场机制运行的根本,需要就业环节与人才培养环节的互动。需方即有共同市场需求指向的各级各类企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是形成专门化就业市场的内在的根本因素,需方是专门化市场机制运行的关键环节。中介方是通过协作联合起来的有共同市场配置指向的高校、政府的就业指导部门、或社会中介机构组成的联合体。中介方的联合和对市场的组织,是高校专门化就业市场的有效载体形式和平台,是形成专门化就业市场的最核心环节。经济发展、劳动、人事、保险、户籍等配套改革是市场专门化运行的必备条件。体制、法律、制度、队伍是市场专门化运行的重要保障。

毕业生就业市场专门化的过程中,其各个部分和环节以市场为导向,受市场规律的制约,其中受供求关系、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影响深刻,其中供求关系体现出有组织的同门类、同专业的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和有同样市场需求指向用人单位的社会需求的内在运行关系,是市场专门化运行的基础。价格机制体现着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内在运行关系,是市场专门化运行的中心环节。竞争机制是毕业生供需与价格间的内在运行关系,是市场专门化运行的实现机制。

2.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专门化的运行模式:市场共建、品牌共创、信息共享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专门化运行模式主要是体现市场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之间在市场专门化的过程中的运行关系和运行方式。其中主要是体现高校(或中介方)在协议基础上的协作关系和协作运行方式。其运行模式至少应包括市场共建、品牌共创、信息共享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市场共建,有协作意向的高校或社会中介方,通过协议的方式自愿组织起来形成供方中介联合体。联合体的供方即学生有共同或相近的行业特征,联合体的各成员有着共同或相近的市场利益需求和市场范围。形成后的联合体共同进行市场的宏观规划和谋划,共同与市场需方建立供需联系,共同进行市场宣传、市场开发,拓宽就业领域,共同搭建行业性专门化的市场平台,共同对就业市场进行回访和对毕业生质量进行跟踪服务,共同建立统一的市场反馈系统,共同与用人单位共建就业基地,共同组织毕业生供需洽谈活动。

品牌共创,协作的各方有共同创造区域或行业品牌的共同目标,品牌可以提高毕业生市场配置的效率和质量,提高专门化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使其能够在整个就业市场中与其他就业市场相竞争。品牌共创既可以利用协作单位中已有的品牌,主打名校品牌,利用名校效应,还可以利用区域优势,主打区域的品牌。品牌共创包括:各协作方共同根据市场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专业的调整,根据市场人才规格的需要改进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质量是品牌共创的根本,共同进行市场宣传,提高学校和社会的市场知名度,共同建立协作体内的市场信誉制度和信誉认证体系,共同维护专门化市场供需秩序等。

信息共享,信息的专业化、专门化和供需信息在专门化市场的三个主体间的全面共享是毕业生就业市场专门化运行十分重要的支撑。信息共享是打通信息封闭、隔绝,实现市场信息真实系统显现的重要渠道。在每一个专门化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内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客观,相对全面的市场需求信息系统、供方信息系统、中介方信息系统、毕业后学生市场表现反馈系统,以及政策信息、需方自然信息、择业指导信息、职业测试信息等。这些信息的专业化、专门化和协作体内的公开化既有利于供需双方市场选择、便于洽谈,又有利于学校瞄准市场进行人才培养调整。目前较好的方式是建立统一的毕业生就业协作网,实现网上的需求信息、毕业生信息在协作单位之间和协作单位所联系的用人单位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同时要争取在信息方面与更多的相同行业的专业化网站进行合作,争取使信息更加充分、全面和准确。

3.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专门化相关因素运行控制

(1)顺应市场需求的专门化倾向,引导毕业生就业市场向专门化的方向发展,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规范专门化市场的规模、数量、范围等。逐步消除毕业生就业市场中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散在性,通过推动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专门化建设,实现市场专门化需求与专门化供给的有效对接。

(2)制定政策,消除壁垒,打通人才交流的各个环节,实现人才全面流动。以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淡化户籍、部门、地域等因素对毕业生就业和流动的限制,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加快劳动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等相关制度的改革,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范化和法制化,保障专门化就业市场的健康发育。

(3)通过政策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行为,使毕业生就业市场规范、有序,为专门化就业市场的形成和运行提供良好的市场氛围。

(4)实施必要的区域或行业保护措施,保护落后地区或特殊行业的专门化市场的成长和发育。

(5)在宏观上加强人才预测和对专业设置的调整,通过专门化培养、专门化配置满足专门化需求。

(6)政府要为专门建设提供必要的服务,如加快就业咨询和信息服务的信息库和信息网络建设,使信息服务专门化、网络化。

(7)规范劳动力市场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中介行为,引导和发挥其在市场专门化过程中的联络和整合作用。

东北师范大学 李忠军

【注释】

[1]《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年第18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