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校科技期刊应走专业化与市场化之路

高校科技期刊应走专业化与市场化之路

时间:2022-02-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目前国家出版管理部门对高校科技期刊的改革尚未形成具体的方案,但高校科技期刊走向市场是历史的必然;另一方面,中国早已加入了WTO,市场准入等政策已在国内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在连续五年入围中国科技期刊“被引频次百名表”中,属于高校科技期刊的仅有《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高校科技期刊应走专业化与市场化之路_论文

高校科技期刊应走专业化与市场化之路

朱 明

(江南大学杂志社,无锡 214122)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科技期刊办刊模式和现状,讨论了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介绍了国内外优秀科技期刊一些成功范例和先进观念,提出了专业化与市场化是改革传统办刊模式的关键,并介绍了实施专业化与市场化方面的总体设想和自身实践。

关键词:科技期刊;专业化;市场化

Title:College Sci-tech Periodical Should Achieve special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des and situation of the current Chinese college sci-tech periodicals and discuss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reformation of the culture system in China,introduces the successful examples and advanced ideas of the excellent academic periodical in China and abroad.The paper also proposes that profession and marketization are the key for the re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periodical.

Key Words:academic periodical;profession;marketization

1 中国科技期刊在当前文化体制改革中面临的严峻挑战

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和科技出版业曾有过快速增长,为促进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无论从数量、规模还是从品种上来说都已位居世界前列,其中科技期刊总数已发展到近5000种。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数量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作为成长中的科技大国的表面繁荣。实际上,国内许多科技期刊不仅存在低质、内容重复和发行量低下等问题,而且绝大多数科技期刊完全与市场隔绝,如无财政补贴,几乎无法生存。

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还为数甚少,能进入《SCI》检索系统的累计仅有几十种,与我国的综合国力极不相称;能真正实现市场化与产业化的期刊也寥寥无几,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2012年2月发布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15年,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基本完成,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显著提升,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明显增强,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项重大战略目标,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产业包括出版发行、广播电视、文化旅游、休闲娱乐、文艺演出等传统优势文化产业,同时也包括如动漫游戏、网络传媒等新兴文化产业。

当前,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比如,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其GDP的比重很大,英国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排在金融业之后的第二大产业,日本仅娱乐业一项收入就超过了汽车业与钢铁业收入的总和。可以乐观地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文化产业也必将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在文化产业中,科技期刊作为出版发行产业中重要部分,在科技传播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一,科技期刊与科技界有直接联系,其作者和读者都是从事科学研究和推广的科技人员;其二,科技期刊一般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质量保证体系,编辑本身通常也都是学有专长的科技人员,对科技成果具有专业的筛选、鉴别能力,使科技期刊能在及时反映科技领域的最新成果的同时保证其权威性;其三,科技期刊是通过行业专家审稿系统报道科技成果的,不同于一般的科技新闻和宣传报道,具有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而具有相关行业专业的读者和辐射范围,在特定的领域能够直接将创新成果应用于生产。尽管还有其他的传播形式,如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但科技期刊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出版事业的宏观布局及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在加快发展我国的出版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国家战略的导向下,大学出版社被推上了既有路线图又有时间表的改制轨道。随着出版社转企改制的逐步实施,高校科技期刊作为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必将面临市场化与企业化的挑战。虽然目前国家出版管理部门对高校科技期刊的改革尚未形成具体的方案,但高校科技期刊走向市场是历史的必然;另一方面,中国早已加入了WTO,市场准入等政策已在国内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按照WTO要求,中国已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其中至少有三大领域,即分销服务、专业服务和视听服务市场的开放,将对我国科技期刊产生重要的影响。国外科技出版业全面进入国内市场是必然会发生的,届时,他们将通过合作办刊的方式,利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在国内争取读者和作者,凭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有竞争力的薪酬吸引国内优秀编辑加盟,使国内科技期刊的处境雪上加霜。

面对国际竞争和国内文化体制改革的双重压力与挑战,如果我们仍不改变观念,迅速转变思路,改革办刊模式,将会在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到来之时束手无策。

2 高校科技期刊现状和办刊模式分析

2.1 高校科技期刊的现状与困境

我国高校科技期刊以自然科学学报为主,约有近千种,占国内整个学术期刊的40%,在1411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高校学报有290种,占20%,其学术地位在我国科技界可谓举足轻重。然而近年来,高校科技期刊平均学术质量不但低于国际同行,而且还低于同属国家事业单位性质的中科院、中科协以及卫生系统所办的科技刊物。在连续五年入围中国科技期刊“被引频次百名表”中,属于高校科技期刊的仅有《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据笔者统计,在期刊计量指标中最为重要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高校学报分别为108.6和0.119,远低于全部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平均数192.2和0.240。在最新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高校学报仅有100余家入选;在经济效益和行业影响方面,高校学报更是落后于行业协会、学会主办的科技期刊。

2.2 高校科技期刊办刊模式的缺陷

高等学校人才荟萃,拥有众多的院士、博士后、博士;科研项目来源广泛,其中不乏国家级、部省级科研项目。高校科技期刊同时兼有教育、科研两大优势,然而其现状却不尽如人意,其中办刊模式的封闭和管理方式的滞后可能是造成这种现状最主要的原因。

首先,定位不明确。高校学报被简单定义为高校教育与科研成果的载体和对外学术交流的窗口,在此理念下,高校学报大多成为“学校之报”而非“学问之报”。学报刊载内容大多是本校教师的科研成果,由于高校学科繁多,学报往往成为“综合之报”,内容广泛而全面,不少学报不设栏目,少数学报甚至文理综合,与研究人员的专业化阅读需求明显错位,难以吸引读者和作者,因此,订阅量少、学术影响小也就成为必然。据不完全统计,高校科技期刊订阅量一般不超过500份,甚至有的仅10多份。

其次,相对于高校其他领域进行的改革,高校科技期刊管理方式改革较为滞后。长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造成“出版有拨款,亏损有补贴,编辑不出门,自有投稿人”的状况。许多编辑部都“吃不饱,饿不死”,办公设备简陋,大大落后于同类社会办科技期刊。许多高校对编辑人员沿用机关干部管理方式,在此体制下,既无经济压力也无激励因素,编辑人员的主人翁态度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也就无从谈起。

此外,高校科技期刊发稿及出版周期长,印刷质量低、风格单调,对作者和读者的吸引力均有限。

高校科技期刊不仅落后于国外同行,而且与国内科技期刊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随着国际和国内科技期刊市场竞争的加剧,高校科技期刊如不在短时期内改革办刊模式,其结果将是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3 专业化与市场化是高校科技期刊办刊模式改革的关键

为适应新形势带来的挑战,摆脱高校科技期刊办刊困境,必须改革传统办刊模式,借鉴国内外成功范例,走出一条适合高校科技期刊生存与发展的新路。在种种改革举措中,笔者认为最关键的是实行专业化与市场化办刊模式。

3.1 专业化可行性分析与操作

所谓专业化,是指科技期刊根据各自实际条件和主办高校在行业、区域的办学特色,依托强势学科,将小而全的期刊变为大而专的期刊,不断提高专业稿件质量,创出与众不同的专业特色。

纵观国外科技期刊,除世界知名的《Science》、《Nature》为综合性科技期刊外,大多为专业性科技期刊。在美国,高校主办的科技刊物绝大多数为专业性杂志,而日本高校主办的期刊大部分是综合性期刊,其总体情况还不如我国[5]。从发展趋势看,国际科技期刊市场已分得越来越细。新创办的科技期刊专业性极强,而原有综合性期刊也以专业分科出版,满足了不同专业人员的专业需求。

在国内,《中国科学》根据国外代理发行商反馈的意见,将《中国科学》按大学科分为5辑出版,取得了良好效果。近期其还可能继续增加专辑种类。

近年来,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先后与德国Springer出版社合作办刊,分别出版了专业科技期刊《工程设计》与《工业工程与管理》,体现出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其发行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逾3000份,超过了该校一些纯学术综合类期刊。而吉林大学联合国内一些高校合办的《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由于坚持专业特色,实施强强联合,早已被《SCI》收录,在中国科技期刊被引频次排行表中荣居前列。

在具体实施专业化办刊过程中,笔者认为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3.1.1 打造专业品牌

专业化办刊应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全部力量,把局部做强、做大,加强与相关专业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及行业学会、协会等的联系,办出专业特色,吸引专业读者和作者,打造出杂志的专业品牌。

3.1.2 强化专业质量

仅有专业稿件是不够的,必须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向国际、国内一流刊物看齐,争取刊发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的稿件及新闻。坚持以“知识创新”为中心,争取稿件被相关专业的国际、国内一流检索机构收录,提高文献二次转载率和利用价值。

3.1.3 建设专业队伍

在国外许多科技期刊中,编辑又称为“Science Writer”,即(科学作家),他们大都具有专业背景和博士学位,曾从事过专职或兼职科研工作。因此,我们也必须建立专业化编辑队伍,从事编辑工作的应该是熟悉该领域且具有社会活动能力的专业科研人员。应在国际、国内聘请该专业一流专家、学者审稿或担任编委,聘请分布在各地的相关专业人员担任兼职记者及通讯员,以保证刊物专业特色与质量。

3.2 市场化可行性分析与操作

所谓市场化,也即产业化、企业化和社会化。根据市场需要,一切从读者、作者角度出发,调整刊物结构,紧追专业热点,加快出版节奏,紧跟市场运转,满足社会需要。改革杂志社和编辑部传统的运行机制,采用半企业化或企业化运行模式,从服务型、事业型向经营型、产业型过渡。

在市场化方面,国外科技期刊非常重视作者、读者的需求,其中最重要的是使高质量信息快速传播,使最新科技成果以最快速度和读者见面,不遗余力缩短出版周期。因此,国外科技期刊已很少有季刊或双月刊,采用周刊甚至半周刊形式已成为国际科技期刊的一种潮流。对一般稿件,《Nature》从收稿到发表约为12周,而重要科技信息仅3天就可刊出。《Science》曾对一则有关艾滋病检测成果进行过重点报道,从搜集信息、核对结果、组织专家评议、协助科学家撰稿,直至最后刊出,前后不到20小时,引起了轰动效应。

国外科技期刊非常重视刊物自身宣传和市场营销,每年都会大量印制精美宣传品,向相关专业的图书馆、公司、个人免费邮寄;积极参加各种相关学术会议和展览会,有针对性地宣传自己;在世界各地设立分部或寻找代理商,发行渠道遍及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

此外,国外科技期刊社虽为非赢利机构,但大多刊登广告,就连《Science》、《Nature》也不例外。在现代社会,刊登专业广告实际上也是以另一种方式向读者传播科学信息,可加快科技向生产转化的速度。通过广告收入增加自身经济实力也是杂志社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之一。

借鉴国内外优秀科技期刊经验,高校科技期刊产业化可以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进行。

3.2.1 市场化定位

传统办刊模式下,编辑部很少研究市场,几乎不清楚订户的层次及分布,盲目性较强。高校科技期刊社也应注重对现有市场进行“市场细分”,寻找、发现刊物生存及发展的空间。根据市场需求和自我条件,准确定位自身刊物层次,确定作者、读者层面,研究读者、作者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调整刊物结构,达到相应目标。

3.2.2 社会化营销

改变传统办刊模式,“找米下锅”,主动出击。借鉴企业营销方式,利用一切机会和各种方式进行包装、宣传,抢占市场份额。充分整合可利用的社会关系资源,调动本校教职工、校友以及编委、审稿专家的积极性,发挥其社会影响力,协助刊物宣传,通过不懈努力,创造杂志整体形象,扩大刊物发行量。

3.2.3 企业化管理

必须改革现行编辑部的组织机构,实现开放、灵活,同时又富有效率的管理体制。以保证质量为前提,以效益为考核目标。同时,在编辑、发行及广告各个环节采用岗位竞聘机制、分配激励机制、人性化管理机制,使全体人员处于外有压力、内有动力的企业化运作模式中,为最终向产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3.3 专业化与市场化的相互关系及最终目标

概括而言,专业化主要对内,利用特色学科,发挥专业特色,提高学术质量;市场化主要对外,重视读者需求,明确市场定位,扩大社会影响。应当注意的是,“化”是一种动态过程,它不是结果,而是取向。专业化是前提,产业化是方向,应实现专业化与产业化的良性互动,最终目标是提高刊物的学术质量,扩大杂志的社会影响。

3.4 我刊在办刊模式改革方面的初步尝试

我社原《无锡轻工大学学报》,是国内数百家食品类科技期刊中仅有的15家核心期刊之一,近年来依托江南大学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发酵工程,借鉴国内外优秀科技期刊的办刊模式,在专业化与市场化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实践,刊物已在2005年正式更名为《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由于实行开放式办刊和专业化、市场化办刊方针,稿件内容完全为食品与生物技术,吸引了国内其他高校及社会专业研究人员,作者来源逐渐广泛,目前已有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著名高校,茅台股份、美国杜邦公司等著名企业以及海关、商检等政府职能部门相关专业人员给本刊投稿,稿件质量进一步提高。我刊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8年和2011年又连续被科技部评为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据最新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统计,在影响因子方面,我社《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连创新高,在全国食品科技刊物中名列前茅。

3.5 关于专业化与产业化的几点说明

(1)专业化并非越专越好,过分狭窄也不利于刊物的发展,一些新的交叉学科同样可专业化办刊。最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创出独特的杂志品牌。

(2)市场化并非指杂志社或编辑部“向钱看齐”,市场化也不是主管部门放弃经济支持的理由。就办刊方式而言,即使在国外,科技期刊都是属于非赢利机构,除主管部门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外,政府也在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市场化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刊物内部活力,增强刊物经济实力,加快刊物自身发展。

(3)专业化、市场化的具体操作还有待于大量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对国内外优秀科技期刊的比较研究,通过多方协作,在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整理,再结合各自实际进行。

4 结语

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到来和加入WTO后面临的双重机遇和挑战面前,高校科技期办刊模式的转变已刻不容缓。虽然体制的改革是最为艰巨和复杂的,但我们应用开拓、创新、开放的观念改革传统办刊模式,坚定地走专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为高校科技期刊摆脱现行困境、为中国科技期刊跻身世界科技期刊前列作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劲松,对科技期刊产业化管理的探讨[J].科技与管理,2006(4):116-117.

[2]柳建乔.科技期刊产业化初探[J].编辑学报,2000,12(1):4-6.

[3]王一伊,王铁军.我国科技期刊市场化若干问题[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59-62.

[4]叶红波,对科技期刊产业化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1):9-11.

[5]孙忠.科技期刊产业化是大势所趋[J].编辑之友,2004(1):58-60.

[6]周全,刘淑华.广东省科技期刊产业化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3):295-299.

[7]高春新,张颖,杜启明,等.山东科技期刊产业化现状分析[J].编辑学报,2002(14):207-209.

[8]陈宏愚.高建平.科技期刊产业化的路径依赖[J].编辑学报,2000(12):125-128.

[9]赵金文.高校科技期刊市场化进程中的人才战略与团队建设[J].科技与出版,2009(12):39-40.

[10]周贤军,葛华忠.林业科技期刊市场化运作探讨[J].林业科技情报,2006(38):70-72.

[11]邹昕.选题策划——科技期刊市场化的制胜法宝[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3):376-378.

[12]朱平.应对科技期刊市场化发展策略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3):394-397.

作者简介

朱明,男,江南大学杂志社,总编室主任,《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副编审、高级工程师。电话:13701511911。

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编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江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级重点科研基金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