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建立与完善高师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思考

关于建立与完善高师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思考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中小城市将成为未来高师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市场。高师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式有多种,有学校自办的,有师范院校之间联办的,也有与各类高等院校合办的等多种形式。

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发展,毕业生就业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就总体上说,高校毕业生市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萎缩现象。在这一背景下,相对来说,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市场较稳定,特别是一些高师院校的就业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趋势。但是,一些专家人士预言,高师毕业生火热的就业形势不会持续太久。对高师这一喜忧参半的就业形势,既不能盲目乐观,夜郎自大,抱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思想,也不能过分紧张,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而应冷静观察,客观分析,寻找对策。

一、高师毕业生就业市场面临的挑战

今后高师毕业生就业市场将面对两个方面的挑战:

1.“两个高峰期”的下降,需求势头必将逐渐趋于稳定饱和。目前,我国正处于适龄儿童入学和教师离退休相交织的两个高峰期,对师范生有较大的需求。但是,在3—5年内大城市的重点校需求量会基本饱和,中小城市和经济发展较快的城镇的基础教育需求会有增无减,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县乡以下的基础教育的需求仍然会保持较大的需求量。因此,中小城市将成为未来高师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市场。

2.综合院校的竞争。近几年,高师毕业生市场不仅是师范类院校之间的竞争,一些综合院校的毕业生也看好这块“风水宝地”,出现名牌综合院校的毕业生竞争教师岗位现象。由于综合院校的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又自愿从教,对基础教育单位有一定的吸引力,在一段时间内,这部分毕业生将对师范专业毕业生形成一定的威胁。如果师范院校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师范院校毕业生自愿从教优势不明显,不突出,会逐渐被综合院校“挤出”市场。

二、建立与完善高师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对策

面对这些挑战,高师院校要树立市场意识,早动手、早预测、早进入市场。首先,要建立与完善以学校为基础,以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为主渠道的面向基础教育的市场。一是学校要作为市场的基础,扮演中介人的角色,发挥好双向沟通的作用。学校有义务向用人单位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毕业生质量情况,同时,也有义务向毕业生介绍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二是要以“供需见面,双向选择”作为就业市场的基本准则。这一基本准则体现了一定范围内的自主择业的思想,实现了供需双方的直接见面,可以进行一对一的洽谈、选择,有利于双方选优、择优,同时,缩短了择业时间,简化了手续,具有一次性就业到位率较高等特点。三是基础教育是高师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这是由高师院校办学方向决定的。高师本科毕业生的职业理想定位应是基础教育第一线,而且要以地方基础教育为重点。高师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式有多种,有学校自办的,有师范院校之间联办的,也有与各类高等院校合办的等多种形式。目前,效益较好的形式是学校自办的就业市场。随着就业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省内师范院校或相近跨省师范院校之间联办就业市场将有很大的发展前途。现在,以学校为基础的就业市场已成为毕业生就业、用人单位选才的重要途径。近几年,高师院校“统包统分”的机制虽已打破,但由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一般来说,师范毕业生通过二次分配最终会找到单位,这使一些高师院校缺乏进入市场的主动意识。高师院校要主动采取措施,积极培养,形成相对稳定、运转协调的就业市场机制,树立信誉较好、形象较佳的市场。

其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目前,总体上来看,高师毕业生择业观念有下列几个特点:一是毕业生踊跃进入市场。如果说前几年大部分毕业生是被动地被学校推向市场的话,那么现在的毕业生已不再拘谨、害羞,而完全抛弃了等、靠分配思想,转向主动地走进市场、参与竞争。据某校调查统计,82%的毕业生在大四上半学期就主动向用人单位寄发求职函;95%的毕业生在洽谈会之前就通过自荐、社会关系、电话、信函等不同方式与用人单位联系,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还与用人单位面对面洽谈过。这反映出毕业生具有敢于面对市场、敢于面对选择、信心十足地进入市场的勇气和信心。二是多数毕业生愿意在教育单位工作,过去那种以进高校、进机关、改行为荣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基础教育单位成了洽谈会的主角,成了毕业生竞相选择的热点,特别是一批重点中学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近几年,高师毕业生基础教育到位率都在75%以上。三是愿意到大城市,到沿海城市的重点中学任教。这些重点学校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好,工作待遇高,重视年轻教师培养,事业有发展,职业相对稳定。四是择业价值观念呈多元化。毕业生在考虑择业时,往往是多因素、多元价值观念综合起作用。一般来说,一个毕业生在择业时要征求老师、同学、亲友的参考意见,同时要全盘考虑用人单位在事业发展、工资待遇、环境条件、知名度等方面的情况,最后做出自己的决定。单纯一种因素,一种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小,毕业生在考虑自己事业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把环境和工作待遇放在重要位置。

针对毕业生择业观念发生的变化,我们除了要做好必要的就业政策咨询、职业理想教育和个别学生就业思想工作外,还要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一是在积极鼓励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的同时,要大力倡导毕业生到老、少、边、穷地区的基础教育岗位上工作。二是要提高素质。教师岗位最终也会引入市场机制,一劳永逸、旱涝保收的教师职业也将面临下岗、转岗。只有学会学习、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毕业生,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职业的更替。三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心态,树立适应就业市场需要的思想观念。要教育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竞争,不仅注重外包装,更重要的是注重学习,注重能力和学识以及内在的思想道德修养。

东北师范大学 张洪彬 杨晓慧

【注释】

[1]《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8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