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合外联”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大平台

“内合外联”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大平台

时间:2022-09-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多次组团到全国各地开辟就业市场,不到2年时间,与全国21个省市的118所省级以上重点中学签订了毕业生供需合作协议,建立了百所毕业生就业基地。东北师大如此“慷慨”,对本校的毕业生就业会不会造成冲击?“内合外联”就业战略得到了纵深发展。

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和高等教育发展实际,高等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际,相应制定了新的市场战略,不断创造了就业工作新思路和新模式。结合我校的实际,谈谈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些思考。

一、以毕业生为主体,以用人单位为主体,确定市场体制下毕业生就业工作新模式

对自身的正确认识,是我们确定新形势下就业工作思路的出发点。我们的优势是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多年来,我校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基本功扎实,基础知识宽厚,敬业精神强,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近年来,学校又在专业学科建设、教学服务体系及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些是我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坚实基础。同时,我们也看到,学校地处吉林,经济欠发达,资讯相对封闭,毕业生难留住,用人单位也不愿来。这对我们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十分不利的。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我们只能主动出击,以市场为导向,创新观念,改变就业工作战略和方式。

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中,必须重视就业工作,入口出口同样重要。原有的就业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就业工作的需要,我们现在不仅要做大量的就业行政工作,同时还要走出去,建立开辟就业市场,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和培训。

新机制、新形势下高校的就业工作已经由管理转变为指导与服务。毕业生就业制度已经走向了“学校推荐与双向选择相结合”的发展阶段,市场导向作用初显,根据市场取向的趋势,我校明确提出“两个主体,一个为本”的工作理念,即“以毕业生为主体、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市场为本”。在面向毕业生的服务上,我们把就业指导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化、全方位、全过程地规划和设计,明确就业指导的价值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本着“巩固北方、扩大沿海、开辟中部、渗透西部”就业工作方针,主动出击,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学校多次组团到全国各地开辟就业市场,不到2年时间,与全国21个省市的118所省级以上重点中学签订了毕业生供需合作协议,建立了百所毕业生就业基地。1999年,我校在教育部直属高校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排行榜中列前十名,居高师院校榜首。

二、“内合外联”,建立高校毕业生市场“营销”平台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师范院校的就业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首先,全国高校1999年大规模扩招后,面对可预见的就业高峰,就业工作应该如何应对是困扰全国各高校的难题。第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和非师范院校可以办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这一体制上的变化使我国师资培养体系发生了巨大变革,师范大学承继原来国家教育体制计划分工的教师就业市场,被重新“洗牌”,形成了竞争性的新格局。高师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作为一所学校,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毕业生就业尤其是师范这一块,过去是由政府包分配的,现在政府不包了。政策上要求高校要保证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也就是说学校要对自己的“产品”出路负责。企业的市场营销是通过商业平台实现的,当其找不到可以依托的商业平台或者出于发展战略的考虑,企业就要自己去创建商业平台,以实现市场营销的目的。借用企业营销理论,高校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发展需要,建立自己的市场“营销”平台。

2001年,经过反复的调研论证,我校提出了“内合外联”的就业工作战略。即“内合”东北18所高师院校,形成区域优势和规模优势,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外联用人单位,建设毕业生就业基地,把毕业生就业“连衡”于用人单位的人才队伍建设,双方互为基地,互惠发展,其目标是以规模造就市场,在毕业生质量上打造“师”字品牌,建设大区域、开放式、专业化的教育人才市场。

东北高师院校之间的合作是“强弱”合作,是立体交叉式的合作。东北现有的18所高师中,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省属高校和市属高校,其中大部分是师范院校,也有含师范类专业的综合类院校。这种合作区别于教育部所属院校5个就业协作体成立之初的模式——部属院校之间的强强协作。

东北师大作为东北三省中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的高师院校,为何主动和省属师范院校联手?东北师大如此“慷慨”,对本校的毕业生就业会不会造成冲击?2001年11月东北地区近20所高师院校首次联合召开毕业生洽谈会的消息公布以来,许多人心存疑问。

我们认为,兄弟院校毕业生之间短兵相见,直接竞争,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层次、水平、特色和学生质量的不同档次上,是“边缘”性竞争,客观上形成的是人才的梯次结构,对市场人力资源是有序、有利和有效的配置。另外,直接感受到的市场压力,有利于把市场机制引入学校,引入人才培养过程,使院系办学有一种紧迫的忧患意识,刺激在校生的学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种形式,在客观上直接服务了兄弟院校的毕业生,其实也直接服务了本校的毕业生,把整个东北地区作为一整块市场,可以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我校处于市场的高端,有利于优化就业结构。把各校的毕业生资源整合起来,为用人单位实现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方案提供资源性保证,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一次招聘求遍、求齐、求全、求足。

2002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是东北高师首次联办的洽谈会,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1100多家用人单位参加洽谈会,提出需求信息22000余条,总体供需比例接近1∶2.8。当时参加洽谈会的东北16所高师院校的毕业生有30%以上落实了就业去向,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有70%落实了就业去向。

“内合外联”就业战略得到了纵深发展。2002年11月,东北高师院校就业工作协作体正式成立,为东北高师院校之间的就业工作协作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协作体除了举办每年的联合供需洽谈会外,还承担着对毕业生就业重点地区进行市场回访、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和新市场的开发工作,开辟无形市场空间,建设教育人才专业网站的工作,以及推动与各地区、各部门、各类型人才服务机构间的横向联合、业务合作、经验交流等工作。2003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比2002届洽谈会的规模更大,效果更好。共有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近1400家用人单位参加洽谈会,地市级以上人事教育部门组团来招聘毕业生就有81家。提出需求信息32000余条,总供需比例由上一年的1∶2.8上升到1∶3.2,截止到洽谈会结束时,参加洽谈会的东北高师18校毕业生有40%落实了就业去向,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生近80%找到工作。东北高师院校就业协作网的建成,标志着毕业生就业工作在信息资源、技术建设水平、社会公益性及影响均达到了相当的水平。目前,协作网上已汇集18所高师院校共3万余名毕业生的个人资料可供查询,用人单位注册为网上单位会员2793家,日访问量达4000—5000次。

三、对当前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些思考

1.对当前就业压力要做冷静的分析。表面的现象是就业高峰来了,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增大。但冷静地分析,是我们的人才过剩吗?是社会上真的缺乏毕业生的岗位吗?不是。我们的农村,我们的西部,我们的基层,还需要大批人才。就业市场大得很,需要毕业生的位置多得是,对高校来说,关键的问题在于就业观的转变。我们往往在就业压力面前缺乏冷静,在十分重视开辟就业市场的情况下,对学生思想教育和就业观的指导还不够。如何端正毕业生就业观,是一个事关高校就业工作未来的重要课题。

2.影响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因素很多,只靠学校的努力,就业工作难以出现新局面。首先,学生是就业的主体,学生和社会都要主动参与。自2001年开始,我校改革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形式,组织大三年级学生分赴全国各地开展以就业调研为内容的专题性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就业意向深入实际实地考察调研。这一举措一方面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了市场的压力,形成了主动的市场意识,同时,也暴露了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生自身素质上的问题。对改善教育教学,对激励学生学习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次,社会上的选人观,特别是国家行政部门的政策导向,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影响很大。“内合外联”战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我们只是利用了资源规模优势,而对就业人群的流向影响不大。老少边穷地区,市场再大,还是没有人去。我们感受到,在就业问题上,高校这头风风火火,而行政部门则相对平静,即使出台了一些导向政策,也大多没有抓住要害或者力度不够。

3.产品要畅销,一看质量,二看特色。在毕业生就业实行市场化运作的今天,高校同样也要考虑自己的人才规格、培养方向和毕业生的质量与特色问题。面对当前的形势,高师院校首先要练好内功。质量是生命线,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所以高校在加强就业工作的同时,还要努力加强办学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近年来,东北师范大学提出了“一个特色,三个一流”的办学目标,根据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特色,提出了“打好专业基础,培养从教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上下了很大功夫,根据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调整了专业学科结构和课程设置,实行基础+方向的因才分流、必修+选修的兴趣发展和主副修、双学位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并相应优化完善了学分制管理机制。在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上推行学生干部轮换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干部岗位锻炼人、培养人的功能,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使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保证。我们提出“内合外联”战略,其实是对毕业生质量的自信。

从1999年以来,东北师范大学已经连续4年就业率列全国高校前10名,高师院校榜首。这是十分鼓舞人心的事情。同时,我们也在考虑,就业率只是说明毕业生找到了一份工作,却并不能说明毕业生找到了一份好工作。如何提高就业率的质量,让毕业生找到一份好工作,是做好就业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什么是好工作?好工作的标准就是适合。我校建立了全过程、全方位、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与信息服务体系。开展毕业生职业心理倾向测试和择业态度调查,使每个学生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重视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和职业发展方向是什么;使学校和具体的就业工作者清楚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职业发展趋势和择业意向。在此基础上开展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指导。我们签约的学生对自己的选择都很满意。

总之,在“师范热”的今天,毕业生找到一份工作也许不难,但找到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却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目前全国高校对就业率的问题还仅仅停留在数字上,我们感觉到,在数字的背后,就业工作还大有文章可做。

东北师范大学 杨晓慧

【注释】

[1]《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