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用网络互动法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运用网络互动法的基本要求和技巧

时间:2022-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将网络教育法作为推动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方法的基本理由是:第一,网络交流充分体现和确保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网络互动法的基本要求是:第一,平等性。在网络这一平台上,大学生所呈现出来的各种政治思想和行为,较多的是他们受到现下的某些刺激而产生的,是些“活思想”,即没有扎根的思想。否则,这些“活思想”不能得到及时地巩固或修正、完善,它可能较快飘逝,也可能存留起来。

网络互动法即教育者与当代大学生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互动交流,并利用网络这一媒介和学生进行沟通,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实现教育引导,同时还可以实现传播有效信息和开展心理咨询等功能,从而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就高校的网络教育法创新而言,它不是一种强势教育形式,而是运用科学发展观,提倡主流文化和观点,用科学的理论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从而保证和强化网络教育法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因此,高校网络教育法需要创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实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根据现代传媒学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教育理论,以互联网为媒介,通过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有目的地对高校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影响,以转变其思想,从而指导他们的行为的一种社会活动。网络教育法的主要手段就是在教育者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传播的优势进行信息传播,通过发布和控制网络信息,引导网络受众面在全面客观地接触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将网络教育法作为推动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方法的基本理由是:

第一,网络交流充分体现和确保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网络是虚拟世界,在网络交流中,没有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区分,每个人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网络交流使得人们不仅可以获取各种有效信息,同时也成为体现他们主体地位的平台,借助于这个平台,他们可以自由的进行沟通和交流。”[9]所以,网络交流充分体现和确保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二,网络交流双方是真正的平等交谈、探讨、切磋。正因为在网络交流中没有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区分,大学生政治参与交流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主张,都可以就对方的意见、观点、主张“说三道四”。所以,网络交流双方是真正的平等交谈、探讨、切磋。网络信息传播“摒弃过去‘我打你通’的教育模式,形成教育者与大学生互相尊重、互相共通、互相促进、平等对话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10]

第三,网络交流中,大学生能充分和真实地表露自己。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交流中摆脱了大学生的身份。所以,在网络交流中,大学生真正地自由了,无拘无束了,“他们在平等的讨论中,会畅所欲言,吐露真言,而毫不回避或不故意隐瞒真实意图”。[11]可见,网络交流中,当代大学生能充分和真实地表露自己。

第四,网络交流中,教育者的教育、指导易为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由于网络交流能确保当代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实现平等的交谈、探讨、切磋,这样,在网络交流中,教育者成了一个平等的参与者,是一个聊友。因此,网络交流中没有了教育者与当代大学生之间的距离感,政治教育活动避开了大学生的戒备、抵制,教育者的教育、指导就更易为大学生所接受。

运用网络互动法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平等性。网络的突出特点是虚拟性,这让人们能摆脱现实,进入到互不认识、完全平等的世界里。所以,运用网络交流,最根本的是教育者必须确立起平等观念,具有牢固的平等意识,放下自己的身份、架子,真正平等地与大学生交谈,即“要尊重他们、谅解他们,不苛刻地斥责他们,不轻易地挖苦他们,不蛮横地羞辱他们,不刻意地讥讽他们,通过委婉幽默的言辞来进行讨论、商谈、切磋”。[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通过互动形式,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实现主体和客体的转换。”[13]通过创造条件,使得主体和客体能够平等的进行沟通交流,实现多层次的互动,从而实现有效沟通。

第二,及时性。在网络这一平台上,大学生所呈现出来的各种政治思想和行为,较多的是他们受到现下的某些刺激而产生的,是些“活思想”,即没有扎根的思想。对这些“活思想”不管是要予以巩固,抑或予以修正、完善,都要及时,这样可以获得事半功倍之效。否则,这些“活思想”不能得到及时地巩固或修正、完善,它可能较快飘逝,也可能存留起来。作为积极的思想飘逝了可惜;作为消极的思想存留起来其负面作用可能会越来越大。另外,“特别是对一个带煽动性质的情绪化或对某一焦点问题的意见,往往会成为一种舆论的导火索”。[14]所以,运用网络交谈必须要有及时性。

第三,正面性。正面性即正确性,也就是网络交谈中,教育者要用正确的理论、思想、观点以及积极、健康的情感等教育、引导、指导当代大学生。正面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任何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其目的就是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教育,而通过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也不例外。在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路线和目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正确的舆论进行引导,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把握政治教育的目标,从而达到实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的。

第四,实效性。实效性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关注的焦点,在网络交谈中,强调实效性更为重要。因此,一方面,在网络交谈中,大学生可以毫不掩饰,可以充分表露自己,而教育者也没有了显性的教育身份,可以直来直去,入木三分,这样就容易取得好的实效;另一方面,在网络中教育资料丰富,且可以图文并茂,音像并举,这将易于打动、说服大学生,便于取得好的实效。

第五,服务性。贴近实际的服务性原则就是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贴近学生、走进生活、寓教于乐,按照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规律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使他们学会把握科学的方法,去伪存真,科学地辨别各种信息,把解决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运用好网络互动法的技巧是:

第一,注重互动。网络教育法与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差异。网络教育法的创新就是要在教育实践的方法上创新,借助于网络这一平台,实现主体客体的有效沟通,借助于网络这一媒介的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当代大学生采取网络交流,就是为了在这虚拟的空间里能平等、真实地与他人交谈。所以,为了让网络交谈取得好的成效,教育者应注重互动,即让学生尽情地谈,切不可让自己滔滔不尽,大发议论。为了做好互动,教育者要注意:多提问题,少作结论;主动征询,话留三分;旁敲侧击,另辟蹊径;故装不知,有意偏执等等。有了互动,对大学生才可有深入的了解,也才可进行深入的政治教育。若有可能,如在BBS或QQ中,可实施多向互动,让更多的人发表意见,这样,教育的效果会更好。

第二,注重商讨。网络交谈中不是谁指示、支配谁,而是商量、讨论、交换看法的。所以,运用好网络交流要注重商讨。互动是商讨的前提,良好的互动为商讨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做好商讨,教育者应注意:给大学生发言的机会;主动征求大学生的意见;巧妙打开话题,机智地把话题引向深入;注重运用比较、联系、立体的方法谈论问题等等。商讨越激烈、深入,对大学生了解就越多,问题解决得也就越好。通过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丰富和建构网络资源,通过正面引导和启迪引导等形式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知,通过双向互动的形式激发大学生主动地开展自我教育,从而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促使当代大学生积极响应、认同接受、自我调节、内化提高、认真践行,顺利实现教育目的,实现政治社会化。

第三,注重技术。为了充分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各种优势,高校要积极创新教育方法。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加强现代网络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并把宣传理论知识、科学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和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与时俱进,顺应社会主义主旋律的要求,从而丰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强主旋律教育的知识含量。在增强主旋律教育知识含量的同时,还要通过网络技术加大科技含量,通过建立网络沟通平台、丰富和充实校园网功能,拓宽信心来源的渠道,实现与社会信息的有机融合,构建一条功能强大、有效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防线。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更加倾向于通过网络进行交流,通过网络进行学习,通过网络获取信息,而校园网络的发展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高校要充分认识“校园舆论的‘议程设置’效果、校园BBS引发的‘沉默的螺旋’现象、校园网络的信息放大机制、校园网络舆论造成的‘刻板印象’效果、校园热点话题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二级传播’效果等校园网络舆论影响大学生思想与行为机制的传播规律”[15],通过突出引导信息,突出重要信息的政治教育意义,形成强大的舆论引导力量;通过及时发布重要信息,充分占领舆论的高地;通过开放“议程设置”平台,让大学生主动地关注和参与学校的政策议程,把握舆论的方向;通过综合运用多种传媒手段,扩大主流信息的影响面,提高主流信息的影响力。现在较为常见的方式有BBS、E—Mail、QQ等。教育者要熟悉网络交流的各种方式的操作,遵循不同交流方式中的规则,特别是QQ交流中还有些“网语”,也要懂得他们的意思,否则会影响交流。

第四,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相结合。校园网络虚拟性的特点,也导致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行为的外显性更加复杂,具有虚拟和现实相互交融的特点。现代大学生所接受的网络教育,所经历的生活体验,决定了他们在网络上的行为和他们的网络道德。因此可以说网络教育方式的创新就是要实现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在网络上的宣传教育和网络下的课堂教育,有效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和政策、政治形势教育;通过利用网络信息的科技优势,利用图文、视频的综合形势,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知识性;通过网络开展沟通交流,尤其是通过开展当代大学生密切关注的政治话题的交流,促进当代大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教育,提高自我意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络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沟通交流,通过这种教育形式,促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注释】

[1]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8-10-10(3).

[2]朱小蔓.道德教育论丛:第1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2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

[4]曹正善.有效课堂教学交往特征探析[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71-77.

[5]胡兴松.思想政治教育艺术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286.

[6]A.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识论:上册[M].林颖,等,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3.

[7]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2.

[8]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8.

[9]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8.

[10]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9.

[11]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07.

[12]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07.

[13]杨直凡,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与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7):36-37.

[14]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305.

[15]张瑜,焦义菊.高校网络舆论的传播特点、影响机制及其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6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