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运用好高校“第二课堂”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技巧

运用好高校“第二课堂”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技巧

时间:2022-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高校“第二课堂”则是指承担了这一功能的活动,比如社会志愿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社会参观活动、学习红色文化活动等。这些高校“第二课堂”,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丰富大学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运用好高校“第二课堂”的基本要求是:第一,活动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开展高校“第二课堂”要和学校的当前实际结合起来,不能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

高校“第二课堂”,是丰富校园文化的重要形式,它是指大学生除了参与学习活动以外的其他活动。而高校“第二课堂”则是指承担了这一功能的活动,比如社会志愿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社会参观活动、学习红色文化活动等。这些高校“第二课堂”,也是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丰富大学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需要。业余活动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之一。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除了一般性的问题活动,还存在着一些诸如“志愿者服务”“讲文明树新风”之类的业余活动。要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就必须发挥这些业余活动的作用,这也是符合素质发展规律的。开展业余活动,不仅是丰富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同时它还具有政治教育的意义。它对于促使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潜移默化的功能。

将业余活动作为促进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载体之一的基本理由如下:

第一,实践活动是形成思想品德的源泉。马克思主义把实践看做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1],强调实践活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和社会生活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启示我们,实践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认识来自实践,在实践中,大学生们经历、体验、感受事物和现象,处理各种关系和问题。这样的经历、体验、感受、处理,再加之对经历、体验、感受、处理的思维加工,就可以使当代大学生形成思想政治观念。“实践活动是人们形成正确认识和思想观念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径之一。”[12]由于这里形成的思想政治观念是大学生们自己得来的,他也易于确信和坚守。

第二,通过实践将思想政治观念客体化。人们的实践是由意识支配的,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这样,实践就将人们的观念客体化了,即转化为行为了。“道德是一种精神,但它不是一般的精神,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它的特殊性就存在于实践性。”[13]思想政治品德的真正形成是将思想政治观念转化为行为,特别是行动。所以,通过实践不仅巩固、强化着思想政治观念,而且能凸显思想政治观念的归宿,即指导政治行为,落实到行为。

第三,大学生需要业余活动。大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自己的学习活动之外,也需要和希望参与一些业余活动,以满足、丰富自己的生活。所以,将业余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就易为大学生所接纳,可以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政治教育,顺利实现政治社会化。

第四,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和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有时间、有条件、有能力参与多种活动。将业余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覆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参加多种社会活动,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即实现大学生自身的和谐。

运用好高校“第二课堂”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活动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活动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才能吸引当代大学生的兴趣,他们才可能积极、主动、有创造性地参与。活动的吸引力来自活动自身的趣味性、新颖性,也来自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开展高校“第二课堂”要和学校的当前实际结合起来,不能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同时活动的形式要具有创新、主体鲜明、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业余活动的真正作用。

第二,对活动精心组织、指导。相同的活动,若准备充分,精心安排,让大学生熟知活动规则和掌握一定的技术要领与技能,活动就能够有序进行,也增添了活动的吸引力。否则,若仓促上阵,缺失秩序,大学生对活动知之较少,活动就可能一团糟,其效果就大减。教育者要提高认识,把各种业余活动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增加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含量;要加大对业余活动的投入,奠定开展活动的各项基础,创造性地开展业余活动。

第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社会活动的自由度比较高,社会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当代大学生的参与程度。所以,要使大学生们在业余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政治教育、锻炼,关键是让大学生真正成为活动中的主体,让他们自由、自主地活动,充分激发、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决不可将大学生作为活动中机械、被动的客体。否则,活动的成效将很低,甚至是负效益。

第四,讲究活动质量,避免形式主义。在这里我们将业余活动当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是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而安排、开展的业余活动。因此,必须讲究活动的质量,避免为活动而活动,防止形式主义的活动—做样子给他人看。若片面制造粗制滥造、滥竽充数、消极应付的活动,不仅难以有政治教育效果,也会给以后的工作带来消极的影响。

搞好高校“第二课堂”的基本技巧是:

第一,因校制宜。因校制宜的业余活动大学生才熟悉,才具有较强的参与能力,他们才喜好,活动才可能有吸引力,从而才可能有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必须了解大学生,努力使所举行的业余活动能为大学生所喜好。

第二,丰富多彩。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随着大学生休闲时间的增加,随着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可举办的政治活动将日益丰富,比如文艺、体育、政治知识学习、社会时事问题研讨、公益劳动、辩论会、演讲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增添了活动的吸引力,也有利于大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第三,群策群力。这里的群策群力即让大学生们出谋划策、发表意见和建议,让大学生真正作为活动中的主体。唯此,大学生才有是自己在活动、做自己愿意做的活动的感觉。只有这样,大学生在活动中才可能充分、真实、尽情、尽力地表现。也只有这样,活动才有好的实效。

第四,推陈出新。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随着当代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提高和眼界的开阔,大学生对业余活动的内容、形式都会有新的要求,他们希望能跟上社会的发展,参与、享受新生活。所以,业余活动也不能僵化守旧,也应该与时俱进。不论活动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应不断推陈出新,跟上时代,适应大学生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的发展,并能引领大学生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的发展。

总之,为了更好地运用业余活动的载体,发挥其对政治社会化的促进作用,高校必须加强对各种业余活动的指导,积极组织好各项业余活动。开展业余活动要具有正确的目的性,同时要和思想政治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业余活动要坚持因地制宜、丰富多彩、讲究实效,必须坚决杜绝一切形式主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