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法律赋能诊所的特色目标定位与实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法律赋能诊所的特色目标定位与实践

时间:2022-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的办学实践使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形成行业特色明显、多学科综合发展的特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法律诊所的目标定位离不开法学学科的特色方向,被定位于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研究和公益服务机构,除承担传统法律诊所的功能外,还依托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问诊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的疑难杂症,彰显资源环境特色。

(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法律赋能诊所的特色定位

根据《关于开展法律专业硕士学位试点工作的通知(学位办〔1995〕36号)》精神,本学位授权点制订的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资源环境特色的复合型、实践性卓越法律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国土资源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加大环境与资源领域法律人才的培养力度。长期以来的办学实践使得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形成行业特色明显、多学科综合发展的特点。2006年,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签订协议,同意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实行“部部共建”,按照《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要求,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以下简称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挥各自优势,整合优质资源,共同创建了国土资源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校《“十二五”事业改革与发展总体规划》把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纳入学校14个重点发展方向之一,2014年,以“自然资源法律制度研究”为学科建设导向的法学学科被列入学校学科培育计划项目。这些都为资源环境特色法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坚实的基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法律诊所的目标定位离不开法学学科的特色方向,被定位于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研究和公益服务机构,除承担传统法律诊所的功能外,还依托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问诊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的疑难杂症,彰显资源环境特色。

该法律诊所以全面提升法学学生法律职业能力、责任和伦理为教学目标,以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咨询和援助为主业,由具有丰富法律经验的教师指导,法学学生全程参与,开展法律实践教学和实务实训活动。

(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法律赋能诊所的意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法律赋能诊所,旨在积极探索“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法律人才培养新模式,力求改变目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法学教学现状“四重四轻”的问题:一是重讲授,轻辅导;二是重教学,轻应用;三是重书面成绩,轻实践过程;四是重专业知识,轻素质培育。本研究项目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升法学学生的发展质量。法律赋能诊所教育重视培养法学学生的“DIY(do-it-yourself)”能力,注重人的个性培养和人格重塑,肯定人的个人和社会价值,符合法学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

(2)有利于形成法学学生的创新品质。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实践是获得经验最好的途径。在法律赋能诊所教育中,学生会意识到生活处处皆学问,也会懂得直接经验对于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这些生活学问的探究和实践经验的获得能发掘法学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法学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帮助法学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的新品质。

(3)有利于培养法学学生的法律职业技能,增加其职业认同感。在法律赋能诊所教育的模拟练习和案件代理中,学生思考、沟通、辩论、说服与文书写作、策略选择与取舍等方面的多项能力将得到锻炼,法律职业技能得到切实提升。另外,法律赋能诊所教育可以真切地让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服务他人、服务社会并从中获得相应的情感,同时冷静地思考法律的社会价值,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当今社会中的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弱势群体权益保护等社会公共问题,增强社会道义感和社会良知

(4)有利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以学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传统法律诊所只注重某一法学学科领域实践技能的培训,如模拟法庭分刑事诉讼模拟、民商事诉讼模拟、行政诉讼模拟、环境公益诉讼模拟等,法律文书写作、案例教学、法律实务讲座、实习也基本上是按照法学各二级学科分别进行。对于这些传统的法律诊所教学形式,诸多学者指出了其局限性。比如针对兰德尔所提倡的案例教学法,耶鲁法学院原院长克拉克指出它“虽然复兴了法学教育,但仅仅是强调了案例分析的技术”,“对训练有素的律师的持续需求,仅仅职业化是不够的,而且要延展到对所有法律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以及拥有充分的视野来适应职业现在所面临的巨大问题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7]。而法律赋能诊所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新型专门法律诊所,具体由法学教师和校外有法律经验的实务人员共同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组织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了解现实的社会生活并尝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关注法律规则的制定、实施、实效。

(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法律赋能诊所开展的相关实践

1.凸显资源环境法律实践能力的养成

2010年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法律赋能诊所联合国土资源部法律评价工程重点实验室组织法学师生开展资源环境社会调查和法学研究,将相关调研成果编写进公开发行的《国土资源法律评价报告》蓝皮书,在收集相关国土资源法治热点和统计国土资源执法情况的基础上定期编写《国土资源法律评价工程学术通讯》,并呈报国土资源部供其决策参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目前,法律诊所已经购买“法律诊所”教学软件,开设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律诊所课程,增加资源环境法律实践课时,进一步增强资源环境法律实践能力。

2.提供法律咨询

法律咨询窗口由大三、大四学生或者研究生轮流值班,进行一对一的对地大毕业大学生在创业就业、地大社区弱者权益保护、大学生假期兼职、环境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法律问题给予解疑和帮助。诊所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针对咨询人所提出的各种法律问题进行解答的这一形式,相比课堂中讨论的那些虚拟的或已发生过的案例法律咨询更具备真实性,而法律咨询可以让诊所学生接触到社会现实中正在发生的各种实际法律问题,从而感受到现实法律问题的复杂性,同时检验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能否适用社会需要,诊所学生在咨询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会考验诊所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在遇到诊所学生无力解答的时候,由具有丰富法律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解答。咨询结束后,指导教师还会总结咨询所遇到的疑难法律问题,并鼓励诊所学生继续思考,寻找解决途径。通过法律咨询活动的开展,使诊所学生在做到学有所用回报社会的同时,还可以零距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自身适用社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自身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3.开展法律公益活动,培养法律情感意识

法律诊所在教学实践的方式、教学目标的制订、受理案件的标准等方面,都应该有意识地突出地大诊所目标定位特色和案件的公益性。首先,法律赋能诊所的教育重在加强法学学生的情感教育。诊所学生应该具有正义感,富有同情心,关心和贴近民生,并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和技能帮助弱势群体。要实现法学的情感教育,一是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诊所教育中以主人翁的地位参与到教学实践当中来,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关系,培养朋友般的师生人际关系;二是教师在教学当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加强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情感要素功能,培养出拥有法律正义感、敢于承担社会责任、富有同情心的法律人才;三是培育学生的法律信仰,通过法学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学中的实践和实践中的教学,将对法律的敬畏、崇尚、信守、责任和热爱等情感根植于学生的情感因素之中,全面实现法学学生的法律情怀。其次,法律公益活动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增强地大社区及周边的农村居民、城市贫民、农民工、身心障碍者、妇女、老人、儿童、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维权技能,改变他们在当下权力结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境况,发挥法律赋能诊所具有“让法律为每一个人服务”的功能,让接受服务的每个人得以认识、运用法律,能够通过自己个别的或集体的行动,实现自身的权利与发展。目前,诊所已经开展了“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22世界法律日”“4·26知识产权日”“12·4宪法日”等的法制宣传活动;为响应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召,加强中、小学生的法制教育,在地大“手拉手·共进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共建背景下,地大法律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联合,通过提问、观看视频、情景剧表演、师生互动以及课程小结等教学形式为地大附属学校六年级的学生呈现了一场题为“关爱花朵,普法同行”的法制教育活动。[8]

4.塑造法律诊所(第二堂)课堂实践教学模式

法律诊所课堂理论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法律诊所教学的基本规律。法律诊所课堂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内涵发展,力争在课堂教学之外,通过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方式,努力将学术性与职业性有机融合,提升法学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伦理和社会人文素质,即通过培养法学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团队精神、关注社会情怀和职业道德修养,使法学学生掌握语言表达能力、法庭诉辩能力、法律思维能力、自我更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该模式宗旨可概括为“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情怀、一种修养、六种能力”。该课题实践教学的形式有:①诊所设立科研课题并提供相应资助,以提高法学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借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研究生科技创新管理制度的先进经验,鼓励法学研究生独立开展法学研究、法学实践、法治调研活动,培养法学研究生的职业能力,探索资源环境特色的法律人才科技创新培养机制。针对法学硕士研究生,将围绕土地资源法律制度、矿产资源法律制度、水资源法律制度设置法学学术研究课题,针对法律硕士研究生,依托法律诊所围绕资源纠纷解决、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法治调研,设置法学实践性调研课题。②创办“南望法律人才成长论坛”,帮助学生进行自身定位,该论坛以职业导向为主的沙龙、讲座和交流会,邀请法学专家学者、学术创新人才、就业成功人士来地大与法学学生进行零距离的交流,同时邀请兄弟院校优秀法学学生骨干来地大进行交流探讨。③举办“南望法治之星”专业实践风采大赛,采用视频展示、PPT展示、情景剧表演等多种形式以期全面展现法学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悟,同时说明自己最精彩部分、最糟糕部分及其原因和改进措施,旨在检验法学学生的专业实习效果,交流实习经验与心得体会,使职业能力在交流中得到真正提升。④举办“南望法治杯司法文书大赛”,将法学学生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促进法律思维和法律人综合素质的培养。

【注释】

[1]本文对法律诊所性质、功能、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特别是诊所活动的典型案例,有效论证了法律诊所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原文刊登于《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7期。

[2]韩大元.当代法学教育改革趋势[J].中国大学教育,2003(10):14-17.

[3]P·诺内,E·卡琳语.转引自季卫东.法律职业的定位——日本改造权力结构的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1994(2):63-86.

[4]刘瑛.法律诊所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及改革路径,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文选[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32.

[5]何美欢,等.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16-17.

[6]张守波.浅谈高校法学专业“主导主体”实践教学模式[J].黑河学刊,2010(1):105-106.

[7]Laura Kalman.Legal Realismat Yale 1927—1960[M].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1986:67.

[8]本次法律实践由廖建求副教授统筹指导,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附属学校彭冠军书记的指导和支持,由3名法学研究生和5名法学本科生共同完成。研究生张静、孙泽宇负责本次法律实践的整体策划和具体实施,在实践过程中各个主体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团队8名成员精心筹备了半个月,将40分钟的课堂分为“法律是什么”“法律在身边”“法律知多少”“法律伴我行”四个环节,通过提问、观看视频、情景剧表演、师生互动以及课程小结来组织教学。团队选择与中、小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家庭、学校及社会法律问题作为剧情表演的内容。此次普法公益活动将枯燥难懂的法律以贴近生活、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的方式演绎和传授给同学们,对提高中、小学生法律意识和拓展法律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增强了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方法,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起到了积极作用。该活动也为地大法学专业研究生、本科生提供了实践教学的新方式并积累了经验,在备课、授课以及总结等各方面均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回顾,加深了对未成年人保护方面法律规范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种方式促进了法律硕士生的多元化培养,加深了本科学生对法律条文的重视程度,对法学专业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