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多人次在国际国内法庭和仲裁庭辩论赛中获奖。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基地自建立30年以来,始终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为目标,围绕中国和平发展中的一些重大国际法律问题进行布局并开展研究,目前不仅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而且在人才培养和学术队伍建设等各方面均处于国内国际法研究的前沿。此研究所在巩固和加强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三个传统研究方向的基础上,成功凝练出国际组织法与WTO法、国际民商事争议解决法和国际商法三个重要研究方向,逐年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取得了一批高质量、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此所的学术团队以中青年专家为主,学科梯队结构合理,现任所长是曾令良教授。此所专职研究人员中,有教授和博士生导师14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其中21人具有博士学位。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项,省部级奖项19项,其他奖励25项,学术成果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此研究所还为国家相关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咨询报告。这些报告不仅为我国的立法、国际条约的谈判和重大案件的处理,提出了重要的参考意见,而且广受咨询部门的认可。黄进教授、曾令良教授、余敏友教授和肖永平教授等还经常参加国家立法活动,为国家的一些重大事务出谋划策。肖永平教授2004年参加了《海牙协议选择法院公约》的谈判,何其生教授2005年参加了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的谈判。在国家相关制度设计和政策咨询中,此基地参与的机会越来越多。

总体而言,经过多年的建设,作为我国国际法研究的中心,此基地在整体上具有综合优势,某些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比较法以及这些学科的综合研究方面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学科发展水平相当、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突出、研究水平国内一流的鲜明特色,在国内外学术界已经产生了广泛影响。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此研究所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咨询服务、学术团队和资料信息建设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具体表现在:

(1)在科学研究方面,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84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2项和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出版各类著作112部,发表论文575篇,包括在国外主流刊物发表论文39篇,国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13篇,其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71篇。3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2)在人才培养方面,此所的专职研究人员一方面承担了武汉大学法学院本科生全部的国际法学科课程以及相关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则培养了大量的国际法学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海外留学生。其中每年大约有60多位硕士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30多位博士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此所教师出版了系列本科教材和研究生教材,其中“国际私法”、“海商法”、“国际公法”先后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海商法”、“国际知识产权法”先后入选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际法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入选2007年国家级教学团队,“深化国际法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法律人才”2009年先后获得湖北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外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比“九五”期间增加了两倍。多人次在国际国内法庭和仲裁庭辩论赛中获奖。

(3)在咨询服务方面,数份咨询报告被国内外机构采纳,其中50多份咨询报告被省部级以上单位采纳,是“十五”期间的两倍。其中有些报告以成果要报形式报中央政治局。

(4)在学术团队建设方面,此所先后吸收了10名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博士学位获得者来国际法研究所工作,其中1人以最优成绩获得瑞士伯尔尼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人获得世界知名高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人获得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曾令良教授、易显河教授先后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余敏友、何其生、杨泽伟3位教授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肖永平、杨泽伟2位教授先后入选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易显河教授2009年9月4日在意大利那波里召开的国际法研究院大会上第一轮投票中当选为联系院士(Membre Associé)。

(5)在学术交流方面,与欧美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主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5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60多人次,邀请50多名国内外著名国际法学家来武汉大学讲演,出版了《武大国际法讲演集》。编辑出版了《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和《武大国际法评论》。

三、标志性成果

此研究所的国际法理论研究已经形成了颇具个性的学派风格,雄厚的理论研究实力和特点甚至被国内学者称为“珞珈学派”。

(1)曾令良教授和课题组成员围绕“中国和平发展中的重大国际法问题”,撰写的《论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法的交互影响与作用》在《中国法学》发表后,中国法学会党组以“研究动态”方式,呈送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安全部、教育部、国务院法制办、外交部等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抄送中国法学会会长、常务副会长、会长和常务理事以及各省市自治区、新疆建设兵团法学会。2008年1月,该文被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世界著名出版公司Springer共同创办的《中国法律前沿》(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选为中国大学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法学),翻译为英文在该刊2008年第3卷第1期上向世界读者推介。

(2)肖永平教授的《法理学视野下的冲突法》,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该书打破现有冲突法体系观念的束缚,对于法律冲突的分类、法律适用规则与冲突规范的关系、连接因素的形成和选择等问题的观点和主张有利于建构中国特色的国际私法理论体系和立法体系。

(3)由黄进教授指导的、何其生博士完成的《电子商务的国际私法问题》(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是我国国际法领域最早系统研究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国际私法问题的专著,2004年入选了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该书出版后先后获得了司法部第二届全国法学教材与科研成果“二等奖”和“第二届钱端生法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4)在咨询报告方面,2006年9月杨泽伟教授《加强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若干建议》的咨询报告报送中央政治局委员。2005年3月,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关于《排他性法院选择协议公约》的谈判进入关键阶段,此研究所与外交部条法司组织国内一些知名的学者,针对公约所涉及的问题在武汉大学进行了专题研讨,深度参与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关于《排他性法院选择协议公约(草案)》的谈判。另外,聂建强教授受托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撰写的专题英文咨询报告也已被该组织所采纳。

四、“十二五”建设思路

(1)深入研究中国在变动的国际秩序中的角色变化。准确把握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全面认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向世界宣示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宣示中国立场、中国主张、中国作用。

(2)加强对我国当前重大关切的国际法问题研究。研究我国面临的关系国家根本或重大利益的重大国际法问题,提出符合我国根本利益的观点、主张和学说。

(3)加强对和谐世界理念与国际法发展趋势的研究。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开展国际对话,为参与建立国际法律新秩序进行智力准备;提炼中国的国际法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的国际法学科体系,为建立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提供理论支撑,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4)加强国际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研究。研究国际法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应有作用,积极提出对策和建议,从法理上为国家有关立法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5)加强对中国国际法事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深化对我国国际法教学和研究工作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问题的研究,推进中国国际法事业健康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促进国际法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共同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