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律赋能诊所应以“两个中心主体、一个基本权能”为目标

法律赋能诊所应以“两个中心主体、一个基本权能”为目标

时间:2022-09-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个主体、一个权能”可以作为法律赋能诊所的目标定位。具体而言,“两个主体”是指以诊所学生和接受诊所服务的当事人。诊所实践教学活动应以法律赋能为基本理念,教学议题选择、项目设计、案件办理和项目执行等必须以增强“两个主体”的权利能力、权利意识和崇法意识、法律知识与维权技能为目的,改变“两个主体”在特定权力结构中的不利境地。

“两个主体、一个权能”可以作为法律赋能诊所的目标定位。具体而言,“两个主体”是指以诊所学生和接受诊所服务的当事人。作为一种法律教育模式,法律赋能诊所旨在增进法科学生的法律知识,增长未来法律角色(律师、法官、检察官、法律顾问等)的法律技能,培养法律共同体所具有的法学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法律职业伦理道德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法律服务实践形式,法律赋能诊所要以保护和促进诊所当事人的权利和利益为赋能目标。“一个权能”是指法律诊所通过教学实践活动赋予上述两大主体的法律能力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诊所实践教学活动应以法律赋能为基本理念,教学议题选择、项目设计、案件办理和项目执行等必须以增强“两个主体”的权利能力、权利意识和崇法意识、法律知识与维权技能为目的,改变“两个主体”在特定权力结构中的不利境地。这种目标定位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对法学教育的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从国家层面来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是法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定位。针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还不够深入,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培养不足的问题,在法学本科方面,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规章制度确保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机制;在研究生教育教学方面,我国实行法学硕士研究生和法律硕士研究生并列培养的局面,但这两类研究生的教育教学目标定位却十分模糊,导致了教育模式、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要素雷同现象。近年来对于法学研究生分类培育管理的规范和有效实施的探讨得到全面展开。为了规范各高校的法科研究生教育教学,国家从战略意义上明确了以能力型培养为导向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以法律赋能为目的的诊所教育教学在法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中的实施能有效地落实国家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法学学生培养的定位目标。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机制散见于教育部、财政部、司法部等部委规范性文件内容中,详见表1。

表1 实践技能型法律人才培养的相关规范性要求

续表1

从社会层面来看,依法治国方略已经提出并得到稳健推进,我国各个社会领域开始步入法治快车道。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教育、法治民生、法治经济、法治城市、法治社区等词汇的频繁出现无不说明了这一点。全民法治意识的培养、法律知识的传授、权利维护技能的增强、法律服务的拓展、司法权威的树立等全方位和多层次的法治活动开展,都有赖于高素质、高技能、高责任的法律人才的有效供给。“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必然会影响法学教育实施过程、效果与法律人才的构成产生深远影响。”[2]法学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卓越法律人才,因而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尤为重要,能力的培养应该提到与知识的传授同等甚至比它更高的地位。[3]江平曾在阐释法学教育的主要内涵时指出,法律学生学会跟法律、人、治国、适应职业化市场四个方面“打交道”的技能。法律实践是重要的法学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法律实践是法学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规定,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当具有运用法学知识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及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同时将见习、法律咨询、社会调查、专题辩论、模拟法庭、疑难案件分析、实习等作为法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还对法学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做出了较为原则性的规定,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与公、检、法等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地,探索实践性创新教学模式;探索订单班培养模式,积极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供需互动机制。法律诊所是法学教育的教育属性与法律属性有机结合的实践性平台,是法律职业制度与法学教育制度的融合。课堂讲授和诊所实践是法律赋能诊所教学活动的基本组成。课堂讲授的内容主要有法律诊所教育简介、律师执业道德、各类法律实务技能与技巧训练(会见当事人、实施调查、法律研究、咨询与建议、调解与谈判、诉讼与仲裁)以及真实案件进行模拟法庭演练。诊所实践的内容主要有诊所值班、为当事人提供咨询意见、起草法律文书初稿、在教师指导下修改法律文书、与对方当事人或律师进行谈判、接待来访、阅读整理案卷、配合执业律师参与办案全过程。[4]

从个体发展角度来看,法律赋能诊所教育教学符合个性、独立、自主的全面发展需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树立了学生个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的人人成才观念、基于个人选择和个性发展的多样化人才观念、立足于持续发展的系统培养观念。首先,这种全面发展要求合格大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和一定的法律知识以及权利维护技能的品质。具体到法学学生,必须具备三大基本品质:掌握系统的法学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法律职业所要求的基本职业素养,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法律赋能诊所教育是临床法学教育的基本组成,它通过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法律思维的提升来达到运用基本法学知识解决各种社会法律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法律知识、法律职业素养和法律职业技能三者的统一是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基本特征,法律赋能诊所教育的开展有利于法学学生在正式进入社会前了解和认同这一基本特性。其次,这种全面发展要求法学学生必须具备复合性的知识结构。法律赋能诊所教育有利于法学学生有以下三方面的复合:一是跨学科的复合,因为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思维方式;二是法律事务中多种多样的社会现象的基本认知与有效处理需要个人多方面素养和多方面知识(如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的复合;三是法律领域内部专业知识的复合,如各种专业领域所涉及的法律纠纷诉讼需要本科阶段所学知识与研究生阶段法律思维的融合,再如所涉不同部门法属性的法律问题有效解决需要不同的部门法知识和法律思维的融合。再次,法律赋能诊所的本质是学生主导下的法律实践技能培养过程。“从培育技能的角度来看,法学院的教学方式——讲课是不当的。教育学的共识是讲课不能培养技能……如果希望学会游泳,除了入水练习外,没有其他途径。”[5]美国法律协会甚至将法学院能否为学生提供基本的法律知识和法律职业的历史、目的、结构、价值、规则以及责任等相关知识教学,从事法律职业所需的技能培训(如法律分析与推理、法学研究、问题解决、口头表达等)和严格的法学写作训练,真实的当事人或其他真实生活的实践经验,具有参与法律援助活动基本的机会等要素作为法学院能否获得认证的基本标准。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主导主体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教师则起帮助、组织和指导性作用。[6]法律赋能诊所是法学学生有效将所学法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途径,在实践过程中注重自主性学习能力、知识复合性实践能力的养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