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哥伦比亚大学重视本科教育的原因,人才培养

哥伦比亚大学重视本科教育的原因,人才培养

时间:2022-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大学重视本科教学,不同的院校可能有不同的理念和做法。哥伦比亚大学在曼哈顿250多年的发展,其校务基金有很大一部分是曼哈顿的房地产。

美国不少精英高校,几百年来一直把本科生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并限制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本科生之下。其实这些大学财力雄厚,师资卓越,如果多招研究生多发论文,很快就能把学校排名提高,但有远见的高校管理者坚持重视本科教学。在这些学校,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已经成为了学校文化,深入到每个人的思想深处,而回报就是学校因本科教育享有高度声誉,毕业生工作后给母校捐款热情高涨,办成真正让学生满意的教育。

美国大学重视本科教学,不同的院校可能有不同的理念和做法。我们可以从哥伦比亚大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上得到启示。香港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程星博士2008年10月21日在中山大学的演讲“学生就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哥伦比亚大学的本科生教育进行了论述,是一个对美国大学为什么重视本科教学的完美注释。本书参考了麦可思的博客对其演讲的整理文稿,摘取其重点部分以飨读者

哥伦比亚大学在曼哈顿250多年的发展,其校务基金有很大一部分是曼哈顿的房地产。所以哥大有“君子不言利”的传统,指的就是哥大从来不愿意向校友募捐。

在本科教育方面,哥大多年一直对本科生宿舍的建设兴趣不大。因为哥大在曼哈顿,社会生活非常丰富。但是他们忘了一般学生是消费不起的。再者校方对校园里的餐饮和社交设施始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哥大就成了一所名副其实的“走读大学”。后果是本科生在大学上了四年以后,对校园没有感情。美国有一个词,叫“Sense of Community”(社区意识)。“Community”这个概念指的是,大学里教授(甚至包括教授的家属)、学生、职员(就是行政管理人员)是一个大家庭。一所学校会花很大力气营造“Sense of Community”,让每个人觉得自己是这个学校的一部分。哥大当时在这方面做得非常糟糕。学生在校时对校园没有认同感,毕业之后回想起大学生活也没觉得哥大给过他什么东西:他自己在那里努力了几年所以才有今天。

图17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布林格(Bollinger)与学生在一起

更严重的一个问题是,没有社区的大学忽视了大学生活的心理学基础。学生进哥大时都是十七八岁,毕业的时候是二十一二岁。大学这四年是人生当中激情燃烧的岁月,可以说影响人的一生。如果大学在这四年里,只是教他们专业知识,不好好花工夫帮助他们在情感上、思想上健康成长,那学生毕业了,功成名就了,他们回想大学四年,会想到了什么呢?一片空白。所以轻视本科教育的后果就是:第一是校友和母校之间的关系若即若离;第二是从学校今后的发展来说,后果严重。以哥大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哥大在八个常青藤大学中,录取率最高,达到四分之一;但录取了以后只有40%的学生会接受录取,这在常青藤大学中是最差的。历届学生回馈母校的比例,哥大在常青藤大学中也是倒数第一。

一直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哥大才意识到,对本科生不重视其实是其发展史上最大的失策。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本科生需要在大学期间探索并形成自己的人生观;研究生是一个非常讲实用的群体,不太关心学校生活,而是更多地关心自己的学业。多少年以后功成名就了,他们首先想到的还是上本科的学校。

因此,哥大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转变了思路。新上任的校长提出的一个口号便是“本科教育是哥大的核心”。本科学院的院长上任伊始便做了一个中长期的战略规划,把大学的筹资战略、学生的就学经验、情感体验以及未来的校友忠诚这几件事情放到一起去做。至于筹资战略的重点,无论是对学生还是校友,他始终强调一个词:参与。还有一个重要的策略,即他把回馈母校当作一种文化来培养,将回馈母校的教育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做起。“回馈”的概念不是天生的,而是学校教育出来的。哥大新的本科发展战略是:将学生与学校“亲密接触”的十四年时间作一个规划,就是本科四年学习,毕业后十年工作,这十四年作为一个框架。每年录取完毕,学校的招生办、校友会、本科生院、学生事务办公室等各个部门就一起对录取的学生发起攻势,邀请学生到学校来了解本科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校友会在夏天的招待会上送给每一位新生一本《伊利亚特》,因为这是每一位哥大本科生必修核心课程中的第一部作品。新生还没踏进校门,就觉得自己已是哥大的一员了!进到学校以后学生的就学经验在四个社交圈子里形成:与教授和同学的交往形成学术经验,与室友交往形成宿舍经验,参加学生社团形成组织领导经验,与职场中的校友交往得到职业方面的经验和指导。通过一系列社交活动真正地把所谓“哥伦比亚大家庭”的观念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切实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哥大努力的方向就是:倾其所能去设计一个完美的本科教育经验。在这个精心设计的经验中,学校不仅要让学生在学术上有所得,而且要让学生在社会、感情生活上满载而归。这样的学生在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论境遇如何,都会对母校无限忠诚。

二、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学分制

学分制是绝大多数美国高校目前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也是一种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当然,也有一些新型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正在被不断开发,例如斯坦福大学的“开放循环大学计划”、第四章第二节所提到的“新式大学密涅瓦”,以及工作学院(参见第四章第五节)等。本节后文第九部分所提到的“合作教育”既可以视作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常常和产学研合作联系在一起),也可以视作为学生实习实践的一种方式。

学分制的内容比较复杂,为更好地阐述,并考虑到本书体例上的平衡安排,第十章“美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将专门对“学分制”进行介绍。

三、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

随着近年留学美国的热潮兴起,以美国部分研究型大学和文理学院为代表的通识教育理念(General Education)逐渐为国人所了解。国内一批知名高校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通识教育计划,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复旦大学的复旦书院、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等。那么什么是通识教育?

实行通识教育是美国高等教育本科阶段的一个重要特色。前文(第一章第二节)曾提到,《1828耶鲁报告》的发布,标志着美国通识教育的启航。哈佛大学教授、曾任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的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写过一篇文章叫《最好的三分之二》(Two Thirds of the Best),称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中美国占三分之二,而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就是美国与英国、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本科教育不同,美国拥有出色的“通识教育”体系,而不像那些国家本科课程专业化程度高。

关于通识教育的概念目前比较混乱,在美国相对比较权威的定义有两个。一是美国院校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1995年更名为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即AAC&U)1988年的定义:通识教育是指培养我们每个人的修养(不论作为家长、公民、配偶、旅行者、艺术活动参与者、领导者、志愿者或是善良的人),他的一生的大部分时间中都要使用的知识、技能和人生态度;第二个是华盛顿大学教授霍伍德·李·诺斯特兰(Howard Lee Nostrand)的定义:通识教育是一个人除全部职业性培训外个人全面发展所应接受的教育,目的是使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更文明,情感反应更纯净高尚,对自然事物的理解(在当时人类所能认知的范围内)更成熟。

我们也可以从美国的实用主义文化角度来理解“通识教育”。首先,在当前社会,很多学生在本科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未必与自己的本科专业直接“对口”,很多人中途还需要不停地转换职业。这就要求,他们在本科阶段就要做好这种职业转换的准备,通过通识教育框架的搭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知识、智能、技能、素养等多方面进行准备,拥有全方位的综合性能力。即使学生今后继续从事纯粹的学术研究,知识面的拓展也是有益无害的。其次,美国的高校不承认中学已经给所有学生提供了足够宽广的教育基础,他们认为本科阶段仍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也只有当学生对众多知识领域的内容和特点有了大致的了解与体悟以后,才能确立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进而进入专门领域进行专业学习。

通识教育是通过高校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培养方案)来实现的。美国高校普遍非常重视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在内的本科生课程体系开发、设计和教育实践。关于本科课程体系,参见第十章第二节“专业与课程体系”相应内容。

通识教育与人文教育。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还有一个词颇为流行,“Liberal Education”,国内的翻译可谓五花八门:自由教育,博雅教育,文雅教育,心智教育,人文教育,等等。同时不少人又将之与“General Education”混淆,因而又有许多名词与之相联系:通才教育、通识教育、普通教育、一般教育,等等。确实,这两个词在内涵上有很大的重合性,甚至,有人认为,在早期,“Liberal Education”和“General Education”是同义语。在美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长期演变中,这两个词的概念内涵不断变化,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按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徐贲的观点,通识教育是指美国一般高校本科生教育前两年的特定教育阶段,而人文教育则侧重于教育内容的人文性,是贯彻整个教育阶段的。本书认为“Liberal Education”翻译为人文教育较为一般人所理解和接受。同时,这个词与我们国内高校当前所搞的“素质教育”内涵较为接近,如果翻译成“人文素质教育”也许更为贴切。另外一个词“Liberal Arts Education”,则是一种科类教育,即文科教育,与工程教育、商科教育相对应,与人文素质教育又不是一个概念内涵了。西安交通大学宋晓平《Liberal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以及素质教育—当今美国大学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创新研究》一文(《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第1期)对这几个概念了也进行了辨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

你知道吗

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与通识教育

尽管耶鲁大学在1828年提出了标志通识教育启航的《耶鲁报告》,但也有人认为哈佛大学是实行现代通识教育的真正推动者。1636年哈佛建校时,培养神职人员和绅士是其主要任务,崇尚“博雅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古典语言和古典文学。随着大工业社会的到来,哈佛大学于1841年正式采用选课制,1869年哈佛大学在校长艾略特主持下全面推行“自由选修制”,实行第一次课程改革。按照自由选修制的要求,攻读一种学位,可有16门课程供学生选修,只要符合规定,便可取得相应的学位。到1895年,只有现代外语和英语保持为必修课,其他课程都是选修课。此后,1909年哈佛进行了称为“集中与分配”制的第二次课程改革,即从16门可供选择的课程中,必须选修6门的专业课“集中”主修以保证学习深度,其他至少6门课程“分配”于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3个领域,余下的课任学生自由选择。

1945年哈佛大学在科南(James Conant)校长领导下发表了著名的报告《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俗称“哈佛红皮书”),又称为《1945年哈佛报告》,主张加强“通识教育”,1951年正式推行“通识教育”制度。通识教育是指为“首先将学生教育成民主社会中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那一部分教育”。面对纷纭变幻的世界,他们特别强调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发展人类的知识财富。因此,他们要求每一位在校的学生必须修3门课程,即文学名篇、西方思想与组织机构和任一门物理学或生物学方面的课程。除此之外,学生还必须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中分别选择一门全年的课程。这次改革也和当时的社会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1978年哈佛大学又改造了通识教育课程,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提出培养学生的智能和思维方式为目的。核心课程实际上还是通识教育课程,课程目标是使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明晰学科间的相互联系,特别是能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目前包括7大领域(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科学、社会分析、数量分析)11大类数百门课程。学校规定,学生四年内要学习32门课程,其中16门为专业课程,另外16门中必须有8门来自这7大领域每个领域的核心课程。

2004年,萨默斯校长(Lawrence Summers)又发起通识教育改革。学生要从8个大类(审美与诠释、文化与信仰、实证与数学推理、伦理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宇宙科学、世界中的社会、世界中的美国)选择课程。这次改革的关键词是“连接”,既要连接文理,也要连接课堂学习与校外经历。与以往课程改革不同,这次专门成立了通识教育项目办公室,还为各种课程创新“买单”,教师能报销课程里邀请嘉宾、购买设计软件、参观博物馆等支出。2009年起,哈佛开始正式实施通识教育改革新方案,新的通识教育课程在2013年起全面取代老的核心课程,并在2014年开始实施五年后(2009—2014)的中期评价。在评价报告里,这次改革被认为是一次“失败”,甚至被形容为“科迈拉”(Chimera),一个神话里长着狮头、羊身、蛇尾的怪物。

有意思的是,发起通识教育改革的萨默斯校长,却因在哈佛作风强硬、口不择言、特立独行遭到哈佛职员的“不信任投票”而于2006年6月辞职。曾被寄予厚望的萨默斯担任哈佛校长仅仅5年,这不仅仅使他成为哈佛近150年来任期最短的校长,而且也成为哈佛成立370年来第一个因为不信任投票而离任的校长。

四、本科生院教育

美国很多大学特别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是其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其本科教育实行本科生院模式。为了实施前文所说的本科生通识教育,这些大学设有专门性的高水平的本科生院(Undergraduate School),采用以本科生院为主体,以专业学院为辅的校内管理组织结构。各专业的院系只负责开课和培养研究生,它们的本科生集中由本科生院管理。

本科生院教育模式的共同点就是大学新生都全部进入本科生院学习和生活,接受通识教育,有些是四年都在本科生院中学习和生活,有些则是前两年在本科生院学习和生活,后两年选择专业,进入专业院系学习。通常认为,本科生院模式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芝加哥大学实行教育教学改革、贯彻通识教育理念时首先采用的。

在很多高校,本科生院通常是单独设立的,这些学院偏重学术发展,实行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是“要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的价值、信仰和整合知识的能力,以使他们能够创造丰富而多彩的人生”。这类本科生院通常有着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通过住宿学院等开展本科生教育。普林斯顿大学新泽西学院、耶鲁大学耶鲁学院、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学院以及巴纳德学院(本科女生学院)都是这样的学院;芝加哥大学则有5个学院培养本科生,它们是生物科学、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新大学学院,这5个学院在管理层级上隶属于大学学院部。

有的学校,内部设有文理学院(College of Letters and Science或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等),仅招生本科生,这样的文理学院实际上就是本科生院,如斯坦福大学文理学院、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等。相对于综合性的文理学院,校内的专业学院称作“school”,以学科为依据设置,强调社会需求导向,研究生层次较多,有的也招本科生或提供一些本科生辅修项目。

还有的学校,文理学院也招收研究生,在文理学院的内部设置“文理研究生院”,哈佛大学就是这样的。哈佛大学文理学院是哈佛大学最大的学院,也是唯一招收本科生的学院,由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文理学院研究生院、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部及继续教育部四家机构组成,除文理研究生院以外均只招收本科生,但大部分本科生还是由哈佛学院招收。哈佛大学历时15个月调研完成的《关于哈佛学院课程调研的报告》中确定,哈佛学院本科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识教育。

在我国国内,复旦大学于2005年成立了复旦学院,浙江大学、中南大学、山东大学等分别于2008年、2010年和2012年成立了本科生院,探索更好的本科生教育。此外,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也颇类似美国综合性大学的本科生院。

五、住宿学院

美国高校的住宿学院(Residential College)是以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院形式为模本建立起来的学生与教员共同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社区,学生不分专业、不分男女混住在同一栋宿舍,学校派有专人指导共同生活。在美国,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在1930年代成为第一批采取住宿学院模式的美国大学,其模式现已传播到加拿大、墨西哥、荷兰、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等国家高校,中国香港地区的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也采取了这种模式,2008年中国的汕头大学试行这种模式。

寄宿学院在美国有许多名称。在耶鲁大学叫“学院”(College),在哈佛、康奈尔叫“房子”(House),在范德比尔特大学(Vanderbilt University)和明德学院(Middlebury College)叫“共同体”(Common)。这些名称,都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大学。作为大学的一部分,住宿学院是一种组织模式,是学生与教职工生活、工作、学习的教育和生活共同体。耶鲁大学建立的住宿学院制,12个学院承担了本科生的学生事务管理。耶鲁要求学生头两年必须在住宿学院,两年后来去自由。耶鲁大学的住宿学院制度曾受到保守的犹太教学生起诉,要求有权利到校外住宿,校方表示如果有学生不愿意住校,干脆转学,绝大多数的学生支持学校的决定。哈佛大学是在洛维尔校长(Abbott Lawrence Lowell)领导下从20世纪初开始逐步建立住宿学院制,除新生住在哈佛园(Harvard Yard)外,2 ~ 4年级的学生住在12个学院中。普林斯顿大学为所有的本科生提供住宿,继承发展剑桥的住宿学院制,一、二年级的学生必须住校,并在5个住宿学院中的一个度过2年。

住宿学院制将学生学习和生活完美结合起来,不仅培养了学生对于母校的归属感,而且通过这种学生管理制度,有效地实现了对每一位学生的培养。其最显著的特点是:

1. 专兼结合的育人队伍

美国顶尖大学在住宿学院管理上配备了专兼结合的育人队伍,在管理层次上一般包括院长(House Master)、学监(Dean)、指导教师(Tutor)以及学生工作助理(哈佛大学称之为Resident Assistant,普林斯顿大学称之为Residential College Adviser)。院长由校长任命,是该住宿学院的最高行政职务,全面负责住宿学院的学生工作。院长是一个荣誉性很强的工作,一般由有名望、有阅历的教授担任,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在毕业典礼上由院长,而非校长为学生逐一颁发毕业证。院长必须住在学院中以保证与学生的密切接触,为此,在住宿学院中有一套足够大的独立公寓,可以供院长全家免费与学生住在一起。学监作为教务长在各学院的代表,负责本学院学生的学习,维持教学秩序和宿舍秩序。如果学生在某一门课程中遇到了困难,学监会与教他这门功课的教师沟通,或为学生提供一个由住宿学院提供的课外辅导计划。宿舍楼设有指导教师,负责宿舍楼学生的学术方面的事务,接受学生的咨询,动员宿舍楼本科生组织和参与智力、文化、课外活动等。住宿工作助理一般由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担任,也免费住在宿舍,为学生提供信息、社会活动方案和咨询服务,并监督安全和卫生,确保学生遵守规则。

2. 优良的硬件设施

住宿学院作为美国顶尖大学本科生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美国大学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其重要的物质基础是优良的住宿条件、服务设施和安全措施,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大学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增强平等意识和交流学习意识。在住宿学院,单人间通常占主体,其余则一般为双人间,房间地面一般铺木地板或地毯,而且卫生间提供洗浴热水,同时,利用暑期时间,所有房屋会轮流进行比较彻底的维修,舒适的住宿条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息空间。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餐厅、休息室、客厅、庭院、计算机房、自助洗衣房以及残疾学生专用设施,而且一般还有图书馆、娱乐室、健身房、个人邮箱、自动售货机等,所有这些设施可以方便学生自由地进行交流、娱乐和学习。住宿学院一般是若干栋楼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封闭的庭院,出入口均装备有门禁管理系统,主要的出入口还有人员把守,部分区域还安装有监控系统,同时在醒目的位置还安装有求救电话以备应急,人防、物防和技防相结合,确保学生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

图18 布兰福德学院(Branford College)是耶鲁大学12个住宿学院之一

目前,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范德比尔特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等不少综合性大学都建了住宿学院。另外,一些文理学院和地方高校,包括佛蒙特州的明德学院(Middlebury College),俄勒冈州的威拉姆特大学(Willamette University),乃至南部的西弗吉尼亚大学,都竞相兴办住宿学院。美国举办住宿学院的高校总数目前已超过30所。

六、学术规范教育

为了杜绝学术不端事件的发生,美国的高校不止提供专业知识的教育,还将学术规范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美国高校从大一新生入校开始,便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学术规范教育与引导。

1. 荣誉守则

美国许多高校都会建立自己的荣誉守则(Code of Honor)。从新生入学开始,高校便会要求其在荣誉守则上签名,做出学术规范的承诺。例如普林斯顿大学,为了降低学生的学术道德不规范行为的发生概率,在新生报到时便会发给每名新生一封信,告知若其签名,将被视为已理解并信守对荣誉守则制度的承诺,不签署此承诺书的大一新生,不得注册入学。荣誉守则中通常包含荣誉誓言,有的荣誉誓言是对科研成果为自己独立完成的保证,有的是专门为督促考生独立完成作业而制定。例如田纳西大学的学生荣誉誓言是:“田纳西大学的一个根本特点,就是有责任保持知识纯洁和学术诚实,作为大学的学生,我发誓在学习研究中既不向他人提供也不接受他人任何不适当的帮助,以此誓言申明我个人对学术荣誉的义务。”这段誓言不仅规定在学生日常行为条例中,还印在学生试卷的封面上,作为试卷的一部分。

不同于纯粹的学术诚信保证书,荣誉守则还包括一些道德上的诚信习惯。处在较为保守地区的一些高校,甚至在荣誉守则中还会强调学生不能在教室或者教堂中戴帽子,不能说脏话、抽烟、喝酒与赌博。

美国高校的荣誉守则尽管是一套模式化的行为,但对维持健康的学术活动秩序、督促学生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控制和减少作弊抄袭等行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美国学术诚信研究学者的一项统计,制定了荣誉守则的学校的考试欺诈行为,要比没有规定的学校少1/3到1/2,书面作业中的欺诈行为要少1/3到1/4。

2. 学术诚信宣传活动

针对有些大一新生可能不了解,甚至从未认真读过学生学术规范条例的情况,美国一些高校会在开学不久举办多种多样的活动,强化对大一新生的学术规范教育。如密西西比州立大学有一个名为“学术诚信周”的活动,这项活动每年都会从10月29日持续到11月1日,其间举行的活动包括:欣赏相关的电影,举办学术诚信讲座,集体讨论“应如何避免学术论文抄袭”,组织以“面对他人的学术舞弊行为,你将怎么办”等为主题的圆桌讨论会等。美国一些高校还创办了学术规范刊物,向全体学生介绍学校对学术规范的具体要求、目前学校学术规范的状况等。密歇根州立大学创办了半年一期的《学术诚信》通讯,通讯中一方面对学校的学术不规范情况进行公布,另一方面通过具体的学术不规范案例告诉学生学术不规范将受到的处罚。宾夕法尼亚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则开发了Planet in Peril游戏用来学习科研诚信相关内容。

3. 与时俱进杜绝网络作弊

近年来,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抄袭的学术不规范行为在美国各高校里也日益增多。一些学生认为,把不同网页上的内容进行复制、粘贴后拼凑为一篇论文,对来源不加以特别的引用说明不算是严重的学术不规范行为。针对这一特殊现象,康奈尔大学在学生学术规范条例中对互联网信息如何使用进行了明文规定;杜克大学也要求大一新生在注册前,要完成关于网络剽窃和抄袭的线上辅导课程后才能入学;普林斯顿大学则在其网站专门设立了一个网页,对此进行详细的举例说明。例如,针对文本抄袭的例子,普林斯顿大学在网页上先给出一段原文,然后给出三段“新的文字”,分别为基本原封不动的抄袭、略加修改的抄袭以及改动较大但思路未变的抄袭。网页上对以上三种学术不规范的行为都进行了评论,并建议学生应正确标注引用情况。例如用引号标注表明完全是原文,或者标明是参考文献,或者对原作者表示致谢。

七、创业教育

美国是创业教育的起源国,在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走在前列。1947年9月,《新创企业管理》(Management of New Enterprises)课程由梅斯(Mvles Mace)教授在哈佛商学院开设,这是美国高校为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开设的第一门创业学课程,被创业学者确认为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源的标志。

美国高等教育研究协会(ASHE)在2009年发布的高等教育报告中指出,大学生获得创业教育的最佳途径是接受跨学科创业教育,科学的创业课程体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一些大学还在文理学士学位课程的基础上,提供有关创业的本科课程计划和硕士学位计划;有的商学院则打破传统,鼓励所有学科的学生通过参加跨学科课程和项目进行创业教育。学生通过参加跨越不同学科的课程、辅修专业、主修专业、证书项目和强调实际操作学习的教育项目,更好地理解创业。

斯坦福大学在创业教育方面应该是一个执牛耳者。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创业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结合的创业课程、创业实践课程三个部分,为其他高校所学习。创业基础理论课程主要由商学院及其下设的创业研究中心开设,主要包括创业基础类课程(如创业基础)、金融类选修课程(如天使资本、创业融资、私募股权)、市场与运营类选修课(如产品发布、创业者的市场研究、电子商务)等类型;与专业结合的创业课程主要由相关院系开设,其中工学院课程开设较为成熟,实施了技术创业计划,聚焦某一学科领域或在交叉学科领域开展高科技创业的教学与指导;在实践课程方面,斯坦福大学设立了创业工作室,给学生提供创业实践的平台,并为学生提供到新创企业实习的机会,提供更直接生动的创业体验。

以多维创业活动为中心的学生俱乐部在美国大学校园中不断增加,很多大学还运行着各种各样的商业计划和创业竞赛,成为大学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1990年开始,麻省理工学院每年都有多家新创企业从创业计划大赛中诞生,并有相当数量的项目发展为优秀的高新技术公司。

近年来,美国还出现了一批以考夫曼基金会为代表的致力于支持创业教育发展的非政府组织,通过资助创业教育、推广创业教育理念来推动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成立于1966年的考夫曼基金会是美国最大的创业教育基金会, 2003年推出“考夫曼校园计划”(KCI),推动计划参与高校开展全校性的创业教育,通过开设创业课程、开发创业实习项目等方式培养青年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2011年美国创新创业咨询委员会(NACIE)向美国商务部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推动基于大学技术商业化的建议”的信件,正是在这封由140多位美国研究型大学校长和各专业协会领袖亲自署名的信件的推动下,美国商务部创新创业办公室直接与美国各大学进行对话,深度了解大学的创新创业,共同培育具有市场经济价值的创新创业项目或活动。

八、本科生科研

早在20世纪20年代,加州理工学院教师就开始在科研项目中启用本科生,但当时还主要是导师的个人行为。1969年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开展了全校范围的旨在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教育计划“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该计划对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本科生给予资金支持,学生可以在任意一个系里跟随导师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并获得资金补助,从而推动本科生科研活动从教师自发开展走向院校计划实施。1998年博耶委员会(The Boyer Commission on Educating Undergraduates in the Research University,又称“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全国委员会”)的调研报告《重振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提出提高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的十大措施,其中包括本科生应该参与科学研究以提高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激起了美国院校加强本科生研究活动的新高潮。

博耶委员会通过对美国100多所研究型大学进行调查发现,近60%的高校已经建立了校级集中化的管理单位以推动本科科研的发展,同时,许多本科生科研成绩卓著的高校都建立了负责全校范围内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相应机构。这些机构有两种性质:①独立设置的组织,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设立了本科生科研办公室,在1991年开展了“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Undergraduate Research Apprentice Program, URAP),佐治亚大学设立了本科科研机会中心,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设立了两个中心分别负责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领域内学生的研究活动;②附属于本科教育管理机构之内,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本科学生咨询与学术管理办公室,加州理工学院的师生合作计划办公室等,都在负责学术事务的同时兼顾本科生科研工作。这些组织一般直接对主管高校学术事务的副校长或教务长负责。全国层面也有支持本科生科研的机构,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设立的“本科生研究经验计划”,以及1978年由一些大学的教授发起成立的本科生科研理事会。

可以看出,设置一定的组织机构,统一管理学生的研究活动,是美国高校本科科研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在具体运作中,美国大学一方面积极为学生参与课堂内外的科研探究活动提供帮助,另一方面又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融入科研因素并吸纳本科生参与研究课题。特别是为本科生科研从校外力量、教师、高校等方面筹集提供充足的资金,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密歇根大学。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名,密歇根大学在实施“本科科研机会计划”方面位列全美高校之首,这与其在科研方面的巨大投入密不可分。

图19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生创客空间

九、合作教育

很多高校都把到企业实习列入某一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学生在企业、公司实习的时间累计不得少于6 个月。这其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就是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简称Co-op),亦称“带薪实习”,最初是由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于1906年推出的一种“学工结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1962年,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 NCCE)成立,NCCE对合作教育的定义是:合作教育是学生、教育机构和雇主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每一方都有特定的责任,是把课堂学习与职业目标相关的生产性工作经验相结合的一种结构性教育策略,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渐进经验。

合作教育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美国1 000多所高校的立身之本,并正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已在全球60多个国家进行实践。目前加入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工学结合链”的合作伙伴已形成了包括众多财富100强企业在内,由大型跨国公司、中小企业、非营利组织和政府机构等共同支持赞助的逾50 000家雇主网络,其中全球100强企业中有80多家参与了合作教育计划。学生在企业实习工作人均收入约4万美元。美国本土诸多享有盛誉的大学教育机构、国际上诸多具有创新力和影响力的大学都已成为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的合作伙伴。全美开展合作教育的院校已扩展到从中学到二年制社区学院到博士研究生各个层次,合作教育项目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也从科技工程、人文社会科学覆盖到所有学科。

美国高校的合作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主要有交替式(全职工作)和并行式(兼职工作)两种。交替模式,即学生的上课学期与等同时间的工作学期交替进行,循环往复直至毕业;并行模式,根据学生的上课时间表将工作日一分为二为学术课程学习时间与带薪实习学习时间。

许多学校都设有Co-op项目。其中包括康奈尔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渡大学和南加州大学、东北大学等。这些信息都可以在学校网站上找到。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学校越好,Co-op项目越好。反而有不少整体水平不算最有竞争力的学校都运营着很好的Co-op项目,让更多学生有了更好的机会。凯特林大学(Kettering University)被誉为合作教育大学的典范,实行强制性、交替式、集中管理的合作教育模式。其培养的过程是:

本科生可以在4.5 ~ 5年内修完所有学业,要求至少修完41门课程及毕业论文。学生毕业至少应完成5个“合格”的实习工作学期(每学期12周,每周工作约40小时),其中3个学期必须在三年级以后完成。每学年4学期,学生从入学就分成A、B两组,通过校内应聘方式选择符合专业及职业意向的合作教育单位,按“理论学期”和“工作学期”轮流交替在校园修读理论课程或在合作教育单位全职工作。在整个大学期间,鼓励学生始终在同一个单位实习。毕业论文(Capstone Project)在最后2个学期在实习单位完成,题目通常结合实际工作问题,由校内外教师共同指导。企业教师保障论文工作条件并作专业方面的指导,学校教师定期到实习单位了解进展情况并作学术指导。

在这种全程化合作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在4年半的时间内完成所有学业,积累2年半的渐进工作经验,并能获得40 000 ~ 65 000美元的实习工作收入。学生能较早地进入工作环境,有充足的时间熟悉和适应不同岗位、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发展个人才能,在“真实世界”中参与到企业的设计研发、生产管理、技术革新中,未来就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创新能力、领导能力、交流能力、职业素质、协作精神、工程意识等综合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毕业生大多被实习单位高薪留用。

实践证明,美国的合作教育使学校获得了社会更多的资源和信息支持,促进了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适应性和就业能力得到显著增强;企业与高校科技合作紧密,推动了技术、产品和管理水平的进步。

十、服务性学习

“服务性学习”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目前在美国可以说是如日中天。1967年罗伯特·西格蒙(Robert Sigmon)和威廉·拉姆西(William Ramsey)在美国南部地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服务性学习”的术语。虽然服务性学习在美国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人们对服务性学习的理解并不一致,有关服务性学习的定义有一两百种,仅其英文提法就有“service learning”“service-learning”“service-based learning”好几种。美国高等教育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Higher Education)在其系列丛书《学科中的服务性学习》中,也给服务性学习下了定义:“服务性学习是学生通过精心组织的服务进行学习并获得发展的一种方法。这种服务要满足社区的需要,与高等教育机构和社区协调安排,帮助形成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它必须与学生的学术课程整合,强化学术课程,并安排结构性的时间让学生来反思服务经验。”

1. 各大学积极开展服务性学习

密歇根州立大学成立了服务学习和公民参与中心,与多个社区、学校、医院、非营利性组织等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承担着为数万名大学生提供服务学习的实践机会。普渡大学1995年推出“社区服务工程项目”,参与学生目前已超过3 000人,他们分别组成不同的工程设计团队,专门为当地社区的非营利性组织解决工程技术上的难题,学生可以获得一定学分,2006年,该项目获得美国国家工程院颁发的“伯纳德·M·戈登工程与技术教育创新奖”。2014年10月6日,康奈尔大学宣布,将在未来十年斥资1.5亿美元(相当于该校两年的科研经费数额)实施一项计划“康奈尔在行动”,用以建立该校本科教育模式的新支柱—社区参与,学生、教师和工作人员与各利益相关者通力合作,通过在特定的社区环境组织服务活动以解决社会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进行反思性学习,从而收获学科知识和技能,促进个人、专业和社会的发展。目前,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在内的美国其他高校也建立了与之类似的、围绕社区参与的学习项目。

2. 社会机构积极参与

美国Think Impact创建了一个叫巴拿马公益项目的学术实践交流项目,与斯坦福大学、乔治城大学、乔治华盛顿大学、密歇根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加州大学等多所美国顶尖名校合作,把学员置身于巴拿马,通过浸入式学习,把课堂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帮助当地人民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上,让学员亲身实践,运用所学帮助别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 服务性学习研究

致力于推动校园公共参与的“校园契约”组织(Campus Compact)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支持高等教育中的服务式学习研究,2011年秋季对美国1 100多所会员高校的调查显示,94%的学校开设了服务式学习的课程,55%的高校将服务式学习列入必修要求。2013年,美国社区学院联盟(AACC)的调查显示,全美有三分之二的社区学院开设了服务式学习课程。

十一、信息素养教育

美国是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共包含5 大标准22 条共计86 项具体的评价指标,较全面地反映了信息素养的内涵要求。该标准不但有力地指导了美国信息素养教育实践,而且也为其他国家所广泛采用。

美国成立了许多组织来推动信息素养教育与研究,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87年成立的信息素养总统委员会、1990年成立的国家信息素养论坛和美国高等教育协会成立的信息素养教育行动委员会。国家信息素养论坛是图书馆、教育机构和其他政府部门乃至企业公司等多种性质机构的联盟,它积极促使全国教育管理机构和协会组织制定并开展各种信息素养计划或项目,广泛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合作与交流,使信息素养成为倍受关注和重视的活跃主题。除成立专门组织外,有些协会例如美国图书馆协会、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学校图书馆协会等与专门机构一起,站在信息素养教育和理论研究的前沿,积极促进信息素养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不遗余力地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大部分美国高校都开展了信息素养教育项目以促进学生的信息素质,这些教育项目基本均由图书馆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合作推出,模式不一而足。美国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分为初级和高级两种层次。针对初级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大部分图书馆引入了春享(Spring Share)公司推出的一项内容管理与图书馆知识分享系统—Lib Guides,进行学科指南和课程展示。针对相对高级复杂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则引入了黑板(Blackboard)公司开发的网络教育系统Blackboard。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创新方法被应用到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如通过游戏的方式训练用户的信息技能。近年来兴起的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也被应用到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加州理工学院等高校还在ed X平台开设课程“从数据中学习”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