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议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武汉理工大学 梁俊玲教育是一种塑造人的灵魂、构建人的精神家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动。人类的教育活动尤其是高等教育活动,其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培养具有完美的灵魂和完整的精神世界的“完人”。所以,在今天,促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走出“半人教育”,实施完人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一代“完人”,是历史赋予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
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_青年学术论坛

浅议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武汉理工大学 梁俊玲

教育是一种塑造人的灵魂、构建人的精神家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动。在地球上只有人类才有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拥有灵魂和精神世界是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而人的精神世界的充实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主要依赖于教育,所以,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提升人性、使人真正成为人的社会活动。正是通过教育,一个没有灵魂、没有思想、没有精神世界的生物人,变成了有灵魂、有知识、拥有精神世界的社会人。

人类的教育活动尤其是高等教育活动,其追求理想目标是培养具有完美的灵魂和完整的精神世界的“完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既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懂得“为何而生”生活哲理,而且还掌握了系统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具备“何以为生”的技能。这种人不仅能领会“为什么而活着”的人生意义,同时还掌握了“怎样活下去”的才能。他们既学会了做事,还学会了做人。然而,当代高等教育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这种理想的完人目标。今天的大学,培养了不少的只懂科学技术而缺乏人文素养的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学技术缺乏科学素养只能侈谈人文的“边缘人”。这两种人相对于拥有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完人”而言,都只能算是“半人”。“空心人”虽然掌握了丰富的科学技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变化能够作出比较准确的事实判断,但是,他们不能对周围的一切乃至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他们缺少终极关怀,不能领悟人生的价值,灵魂残缺,故称作“空心人”。“边缘人”虽然拥有一定的人文知识,但他们缺乏起码的科学素养,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竟然不能利用科学技术为自己为社会服务,他们是被科学技术发展的浪潮推到社会边缘的多余人,故称作“边缘人”。“空心人”和“边缘人”都没有完整地掌握人类的精神财富,都不可能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完美的心灵,也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在今天,促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走出“半人教育”,实施完人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一代“完人”,是历史赋予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

在现当代教育研究中所提及要加强的人文教育,一般指现代人文教育,但对其涵义仍存在诸多分歧。笔者将其定义为:是一种根据现代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特征,有意识,有目的地既教导人怎样做人,又教导人怎样做事的社会现象。是一种铸造现代人文精神,培养现代人文素养的教育。

人文精神,指人对物的世界(大自然)、人的世界(社会)以及自身(情感、意志、本能等)的态度。它集中体现在人类文化的根本精神上。它以人的生命主体的终极关怀为目的,是人对己,对社会的生活态度和对生活目的、生命意义的意识。

现代人文教育所追求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实际上也是人类在改造大自然的活动中所形成的文化修养和品位,仍将继续具有历史演进性。

综上所述,人文教育是一种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以人为中心,它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整个精神世界的关系。人文知识的核心是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哲理。人文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教会人们对社会的各种现象包括自己的行为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从这种意义上讲,人文教育是教会人们如何做人。

在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低下、高等教育还处在十分典型的精英教育的时代里,人文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心。真正的能够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特点的教育机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首先出现在欧洲。在12世纪和13世纪,在意大利、英国和法国产生了世界上第一批大学。那个时期的大学是名符其实的“象牙之塔”,那个时期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一般都是有思想、有信念、追求终极关怀、固守精神家园的社会精英。他们接受高等教育是出于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对完善灵魂的追求,而不是出于一种获得谋生手段的考虑。这个时期的大学,教给学生更多的是“为何而生”的人生信念,而不是“何以为生”的谋生技能。所以,在早期的高等教育舞台上,人文教育扮演着主角。

科学教育是一种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的教育。科学教育以物为中心,它关注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整个物质世界的关系。科学知识的核心是物质世界的规律和大自然的奥秘。科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会人们对周围的物质世界的变化作出准确的事实判断,教会人们如何探索大自然的各种规律,教会人们如何做事,当然,科学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教会人们如何做人。

人类进入20世纪之后,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的态势。人类创造的科学知识在成倍地增长,新的自然科学和新的技术科学层出不穷,这些都为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和内容上的准备。与此同时,在20世纪,世界上有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到了大众教育阶段,还有少数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进入到了普及教育的阶段。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寻找心灵的栖身之所和人格的完善,而是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掌握一定的谋生技能,为将来从事的职业作准备。职业至上、人力培养取代了人格完善和人性提升,成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的价值取向。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这种价值选择为科学教育的强盛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电脑技术的产生,使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知识,是社会中最有价值的信息,它在人类生活中取代了土地、资本,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现代科学技术不仅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电脑技术还减轻了人们在脑力劳动中的负担。在认识自然方面,宏观上人们的视线已达到了银河外星系,微观上已深入到原子中的基本粒子。在改造自然方面,人们可以从大海中开采石油,将荒漠变成绿洲。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不断问世,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整个20世纪,科学技术的确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利益。

科学技术不仅能给人类带来福音,同样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科学技术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建立在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科学教育,同样也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取代所有的教育,更不能取代人文教育的作用。科学教育虽然能够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毕竟只是一种培养人力的教育,而不是提升人性的教育。要提升人性,使人具有完美的心灵和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还需要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教会人们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了解生活意义、懂得人生价值的教育。科学教育在教会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学会了怎样做事,而人文教育在完善人的心灵、塑造人的灵魂的过程中教会人们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在今天这种科学教育日益强盛人文教育日趋衰微的历史背景下,要走出“半人教育”,实施完人教育,必须在突出人文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加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与渗透。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高等教育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改变片面追求教育功利价值的教育观念,全面实现高等教育的价值

在当代中国,在许多人看来,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读大学就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职业。在科学技术的威力日益增强的信息时代,高等教育中的科学教育较之人文教育,更利于学生毕业之后谋求好的职业。因此,在这种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便是很自然的事情。不可否认,在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三大差别还十分悬殊的中国,追求教育的近期目的和工具价值(把教育作为谋职的工具)是无可非议的。问题在于,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如果把谋求眼前的物质功利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惟一目的,实质上是把绚丽多彩的十分神圣而高雅的高等教育异化成赤裸裸的动物式的生存活动。所以,要实现高等教育提升人性、完善人格的本体价值,就必须改变这种片面地追求教育工具的价值取向,树立全面的教育价值观,要重视人文教育的作用,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我们既要实现高等教育提升人性、提高素质、完善人格的本体价值,同时也要实现培养人力、掌握技术、学会谋职技能的工具价值。

二、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调整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虽然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但实际上全面发展只是一种教育的理想目标,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实现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还有相当的距离。多年来,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中实施的是一种专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一种高级专门人才。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模式,把高等院校的专业分得过多过细,在高校中全面推行专才教育。这种专才教育与当时的计划经济是相适应的,但不能适应今天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和全面推行市场经济的需要。因为专才往往缺乏深厚的人文科学知识的底蕴,而且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科学知识高度综合相互渗透的发展趋势。专才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多半是有知识缺思想、有文化缺教养、有目标缺信仰、有欲望缺理想的人。要培养完人,就必须改革“半人教育”性质的专才教育,实施通才教育和通识教育,培养文理兼通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

三、调整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改革高校的课程体系

我国的高校专业设置经过多年的调整,已从当初的1000多个调整到现在的200多个。这种调整有利于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但是,要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培养文理兼通的一代完人,这种调整还是不够的。要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融和整合,还要采取一些改革措施。要在高校设置文理渗透的专业,打通人文专业与理工专业的壁垒。在调整专业设置的同时,要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因为,专业的调整最终要落实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上。专业的文理渗透也要体现在课程的安排上,人文社科专业要设置一定比例的理科课程,理工专业要安排一定比重的文科课程。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学已经采取了这种改革举措。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规定理工类学生必须修完72学分的文科课程,占总学分的20%,文科学生必须修完97学分的理科课程,占总学分的27%。近年来,我国有些高校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如对一、二年级的学生不分专业,主要学习拓宽基础的课程,只对三、四年级的学生分专业。这些改革举措都是实施通识教育和通才教育的有效措施,对培养文理兼通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完人”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创造良好的充满人文气息和科学氛围的教育环境,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陶冶来形成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

要加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不仅要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课堂教学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而且还可以从增强校园文化氛围着手。在很多大学最吸引学生的并不是课堂教学,而是一些人文讲坛、科学讲座等专题性的学术讲座。这些讲座和大学生的社团活动都是加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相互渗透的有效途径。所以,要高度重视学生创办的报刊、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文艺活动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格修养和科学精神中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教育委员会编学会生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教育研究,199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