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经济区域化问题深层探讨

世界经济区域化问题深层探讨

时间:2022-09-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地区内的经济合作日益扩展,从而出现了世界经济区域化的新特点、新趋势。这一新趋势的急剧发展,导致世界经济中区域一体化新格局加速形成。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区域化之所以逐步加强,有诸多原因:第一,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席卷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不断加深;另一方面,地区内的经济合作日益扩展,从而出现了世界经济区域化的新特点、新趋势。这一新趋势的急剧发展,导致世界经济中区域一体化新格局加速形成。

()经济区域化的内涵及由来

经济区域化,或称区域一体化,也有人称为区域经济集团化,是指地理上毗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和经济融合的一种趋势。这一趋势往往表现为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建立和发展区域经济组织,并通过制定严格的条约和法规,建立相应的执行机构,彼此自愿约束经济主权,甚至让渡一部分经济主权,逐步实现生产要素在成员国间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共同增长。二战以后,世界经济区域化之所以逐步加强,有诸多原因:

第一,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中力量对比关系的消长,世界贸易不平衡现象日益严重,国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引起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贸易保护主义不仅树立关税壁垒,而且更多地诉诸非关税壁垒。据统计,当今各国名目繁多的非关税壁垒达1000多种,波及全世界的这种愈演愈烈的保护主义,使世界贸易的“自由与公平竞争原则”受到破坏,国际多边贸易体制越来越不起作用。这就推动和迫使利益相近、易于协调的国家自愿联合起来,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对内减免关税开放市场,对外抵御非成员国竞争,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二,世界经济活动趋向全球化,多国化生产领域、贸易领域和金融领域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越来越深地卷入统一的世界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国家,尤其是中小国家由于势单力薄,参与世界市场能力有限,便迫切需要联合其他国家的力量,在激烈的世界经济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

第三,世界科技革命迅速发展,高技术产品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技术开发、新产品试制和批量生产,耗资巨大、环节众多、竞争激烈、风险甚大,往往需要各国联合攻坚,需要国际的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科学技术越发展,国内市场相对狭小、财力物力人才的限制与生产的专业化国际化矛盾便越突出。因此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需要走向跨越国界联合。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倾向的加强在某种程度上是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相对立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全球贸易自由化,助长了保护主义,加剧了国与国、集团与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最早的区域经济集团要追溯到2242年成立的普鲁士各城邦间的“汉撒同盟”,1862年普鲁士等德国北部邦国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为1870年统一德国创造了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1920年,南非、博茨瓦纳、莱索托、斯威士兰等英国殖民地国家成立了“南部非洲关税同盟”。为应对20世纪20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及随之爆发的“货币战”和“关税战”,1921年比利时和卢森堡建立了关税同盟;19328月英联邦成员国签订了《渥太华协定》,成立“英联邦特惠关税区”。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正式形成和发展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重要经济现象,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情况了。

二战以后,随着国际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的迅速提高以及跨国公司的广泛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关系日趋加强,国家、地区间的竞争和矛盾加剧,使国家之间的经济联合有了进一步发展。其突出表现就是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趋势。二战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兴起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二战末期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即初步建立少数层次较低或范围较小的区域经济集团的阶段,这时建立的组织主要有比荷卢关税同盟、经济互助委员会和欧洲煤钢共同体[18]

第二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即区域经济集团化逐步发展的阶段,其中层次较高和影响甚大的是欧洲经济共同体[19],同时还有欧洲自由贸易联盟[20]及其他一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第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迄今,即区域经济集团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当前引起普遍关注的是世界三大经济区的形成发展,它们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或它内部的东亚经济区。

目前,区域经济组织一般分为五种,即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

特惠关税区 是指参加国相互采用特惠关税率,即低于对第三国所实行的关税。这种经济一体化程度最低,东南亚国家联盟内部现在正在实行特惠关税区政策。19921月,东盟第4次首脑会议作出了关于在25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决定。19957月,东盟第28次首脑年会决定在19961月开始实施新的降低关税计划,并于2003年建成东盟自由贸易区。东盟的6个老成员国的平均关税率已从1993年的12.7%减至1997年的6.38%;2003年所有的关税将不超过5%(越、老、柬、缅融入自由贸易区的时间分别推迟到2006年和2008)。由于特惠关税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低级形式,以至于许多区域组织并不以此为初始形式,而是一开始就从自由贸易区形式搞起。

自由贸易区 是指那些组成自由贸易区的国家取消了它们之间商品贸易的关税,但各成员国仍按照各自的标准对非成员国征收关税。自由贸易分为两种:一种是工业的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取消关税的商品仅涉及工业品;另一种是完全的自由贸易区,是指取消成员国之间工、农业产品贸易关税的自由贸易区,例如25个西非国家于2975年成立的非洲最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西非经济共同体,到20世纪80年代末基本上取消了成员国间商品贸易的进口关税,成为一个完全的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是一种松散的一体化(因只包括消除内部的贸易歧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初级形式。

关税同盟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之间对内取消相互间的进口关税,实现自由贸易;对外采取共同的贸易壁垒,实行统一的对外关税。结盟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参加国的商品在统一关税内的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发展成员国之间的商品贸易和限制非成员国的商品进口。

共同市场 是在关税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其特点是,除了取消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和对外实行统一关税外,还要取消对生产要素移动的一切限制,即在共同市场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商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人员、劳务和资本也可以自由转移。因此,它是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组织形式。

经济同盟 是在共同市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体化组织。其特点是,除了包括共同市场的要求之外,还统一了成员国的经济政策,包括货币、财政、经济发展和福利政策。为此,需要成立一个共同权力机构,把成员国的经济联结成一个整体,各成员国把经济主权移交给这个超国家的权力机构。

()三大经济区域组织

全世界区域性双边、多边的经济组织的发展,无疑是世界经济区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使得世界经济区域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一大鲜明特征的,是那些少数几个包含着世界经济大国的、从而对世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的区域组织的兴起。目前这种具有世界影响的区域经济组织主要有三个,即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该三大区域组织所含成员尽管只有49个,但是却包含了所有世界经济大国和差不多所有经济富国,它们的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80%以上,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85%。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这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已对当今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已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重要表现。

1.欧洲联盟

欧洲联盟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1985年欧洲共同体提出并着手建立共同体单一内部市场。199112月,欧共体成员国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确立了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的目标,并提出了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分三个阶段进行的时间表。1993111日,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此后,欧洲联盟各国努力向趋同标准靠拢。20021月,欧元12个国家正式流通,欧元几乎成为与美元并驾齐驱的世界货币1998欧盟25国的GDP总值为77387亿美元,1998年欧元区人均GDP22210美元;1997年进出口总额为17246亿美元。尽管欧洲联盟的大欧洲建设任重道远,欧洲联盟东扩谈判的道路坎坷,但欧盟委员会2002109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还是给13个申请国中的10个国家开了“绿灯”。200451日,欧盟实现了它的第五次扩大,一次接纳中东欧10个新成员国(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文尼亚、马耳他和塞浦路斯)入盟,数量超过了前三次扩大之和。现在,欧盟西起大西洋,东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接壤,北至波罗的海,南与地中海毗邻,已拥有25个成员国,4.5亿人口和40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具有真正意义的“欧洲”规模。

欧元的诞生,不但对欧盟内部的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经济也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占世界GDP 1/5的欧元地区的经济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并且,原来业已存在的美元、欧洲货币、日元三极世界货币格局,随着欧元的问世,发生了新的变化。与原本地位就最弱的日元相比,欧元的地位会进一步增强;对雄风犹在且地位最高的美元来说,从长远看欧元会构成新的挑战(尽管欧元诞生的最初3年,其对外表现不佳),但这种挑战的结果不是欧元取代美元成为世界货币之王,而很可能是欧元抢占美元的一些地盘,缩小在地位上与美元的差距,形成“两强(美元、欧元)一弱(日元)”的新的三极世界货币格局。这样,欧元作为与美元相抗衡、相竞争的国际货币,从某种角度上讲可以稳定世界金融市场。因为欧元产生之前,美元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硬通货币,国际贸易与金融都过多地依赖于美元,因此,一旦美国经济发生波动,世界金融市场就会出现不稳定。而从长远来看,欧元的诞生可以分解美元波动所带来的不稳定,有助于世界金融市场的稳定。

2.北美自由贸易区

欧盟的发展壮大和日本经济地位的增强对美国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并同欧盟和日本相抗衡,美国积极倡导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经过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从2986年开始的多次双边谈判,于198811日达成《美加自由贸易协定》后正式建立了美加自由贸易区。19912227日,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于199411日正式生效后,美加自由贸易区转变为北美自由贸易区。自此,一个拥有2130万平方公里、3.64亿人、国民生产总值和进出口贸易居全球之冠的自由贸易区在北美宣告诞生。由于北美自由贸易区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美国和加拿大属于发达国家,墨西哥还是发展中国家,就是美、加之间,美国的经济实力也占绝对优势,因此,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等其他区域性一体化组织有很大区别。北美自由贸易区在某种意义上是南北双方合作建立的第一个经济贸易集团,是南北联合以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一个实例。考虑到南北发展水平的差距,协定对此也有所规定。例如,在减免关税方面,自协定生效之日起,美国对墨西哥产品进口平均减税84%,而墨西哥对美国产品仅平均减税43%。此外,对墨西哥竞争力较弱的肉、奶制品和玉米等产品都安排了较长的过渡期。

不仅如此,199412月上旬,在美国迈阿密召开的美洲34国领导人会议上,美国还正式提出了2005年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倡议。此后,虽然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步伐因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巴西货币危机的影响而放慢节奏,但是仍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199311月底,中美洲自由贸易区和加勒比共同体一致表示准备以集团的名义分别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29945月初,南美洲共同市场也通过决议尽快与美国商谈该组织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事宜。19958月,智利与墨西哥、加拿大达成了自由贸易协议。美国则进一步制定了比较明确的“全美洲经济联盟计划”。根据这个计划,美国要以自己为核心,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基础,把经济一体化的范围推向整个美洲,组建一个北起阿拉斯加、南到阿根廷的全美洲的经济集团。

3.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APEC),简称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的一个主要经济合作组织。198911月,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西兰和东盟6国的外交、经济、工商和财政部长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召开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的成立。1991年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以经济体名义加入该组织。19936月,这一会议更名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刚成立时,该组织只是一个政府间的联络及论坛式的组织。2994年,亚太经合组织进入机制化合作阶段。亚太经合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性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首次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于299322月在美国西雅图举行,会议发表了《经济展望声明》,揭开了亚太贸易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的序幕。

199411月茂物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在区域经济集团化方面取得了新进展,会议所确定的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两个时间表是亚太地区在区域经济集团化进程中迈出的决定性的一步。此后,先后在大阪、马尼拉、温哥华、吉隆坡、奥克兰、文莱召开了一年一度的成员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了《大阪行动纲领》、《马尼拉行动计划》、《联系大家庭宣言》等文件和宣言。200110月,第9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举行。会议发表了《上海宣言》,通过了《上海共识》、《数字APEC战略》等一系列文件。会议开启了世界经济一个新的亮点。截至20041013日,该组织共有21个成员: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墨西哥、马来西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美国、俄罗斯和越南。据统计,其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58%,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47%,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40%以上,国土面积总和约6000多万平方公里,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国际经济合作组织。每年召开一次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最高级别的会议。

然而,亚太地区要实现合作目标,障碍依然很多,路途还很长远。在亚太经合组织目前的21个成员中,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并存,从人均GDP来看,多的将近3万美元,少的只有300多美元,差距巨大。同时,各国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等,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APEC合作的多样性,决定了它既是一个区域性经济组织,又包含着某些次区域性经济组织和联合体,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不可能像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那样紧密,而只能是一种建立在共同利益上的松散合作,属于一种多边合作与双边合作交叉并存的经济合作模式。

()经济区域化的作用及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经济区域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经济区域化有助于促进经济和生产的发展。经济区域化通过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通,包括资金、技术、资源、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有助于市场的迅速扩大,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这样,就使原来一些单个经济力量比较薄弱的国家以集团的姿态出现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经济地位明显提高。以欧共体为例,在它成立时,六个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仅相当于美国的40%,黄金外汇储备总量只有美国的55%,出口贸易与美国相近。但到1979年时,欧共体九国的GDP超过美国的23480亿美元,达23800亿美元,黄金外汇储备比美国多5倍多,出口贸易额是美国的2倍以上。

第二,由于集团内部废除区域内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经济区域化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换效应,将会促进区内国际贸易和区外的国际贸易。例如,欧洲经济共同体(1967年为欧共体)19581969年建立关税同盟的过渡期中,对外贸易总额平均增长11.5%,其中成员国内部贸易额的增长速度16.5%20世纪5070年代,欧洲经济共同体(1967年为欧共体)内部贸易额占成员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从30%上升到50%80年代,区内贸易从1982年的55%提高到1988年的62%。从2993年到1998年,如果以西欧国家的对外贸易额为200%的话,那么西欧国家间贸易所占的比重,出口从64.1%上升到68.8%,进口从56.1%上升到68.4%,其中欧盟25国的比重分别从56.3%51.8%提高到62.7%63.4%

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对成员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其地位的提高和竞争能力的加强,加重了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谈判桌上的分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它们的贸易利益。欧共体内部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也从1975年的28.5%上升到1990年的24.2%。据世界贸易组织1999年度报告的数字,1998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82320亿美元,而欧盟15国为83460亿美元,这表明欧盟在经济总量上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在世界商品贸易中,1998年,欧盟的出口总额已达8232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0.1%,居世界第一位,而美国的出口总额为6825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5.8%,屈居第二。从目前的实力对比看,欧盟已与美国旗鼓相当。同时,在共同农业政策下,欧共体农产品自给率大大提高,在粮食贸易上已变成净出口,在世界粮食、农畜产品市场上已成为美国的强大竞争对手。随着欧盟的扩大,欧盟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第三,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使世界经济多极化更富有新的内容。尽管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区域经济集团对外并不封闭,但是,随着区域经济集团和组织的建立,区域内经济实力的加强,各区域经济集团采取内外有别的政策,从而使经济集团和组织之间的经济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尖锐,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规模和层次空前提高。

总之,世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迅速发展,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建立在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基础上的,因此世界经济区域化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一个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从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来看,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及其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逐步减少甚至完全消除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推动区域内商品、人员、劳务及资本的自由流通,加速成员国间在经济、社会政策等方面的协调和各国企业的合作与联合,有助于在区域内更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从而显著地促进成员国之间相互贸易和投资的扩大。与此同时,在区域内贸易及投资扩大的基础上,成员国经济实力、国际竞争力及其市场容量也会相应增强和扩展,这就可能引起它们对区域外国家的贸易进出口及资本流出与流入的增长。因此,可以看出,经济区域化能够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即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在对外经济关系中不同程度的排他性,主要是对区域外商品进口的相对较高的壁垒和对区域外资本流入的较严格限制,又会对这类经济活动从而对世界范围的经济交往,形成一定的阻碍或抑制。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区域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或多或少起着阻滞作用,即有消极影响。但是,从整体来看,经济区域化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它将有力地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增长。

[思考题]

1.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的趋势。

2.全面认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

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的发展趋势。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7页。

[2]布雷顿森林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71日,44国代表参加了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于19451227日生效,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建立。该体系的主要内容有:(1)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规定35美元等于1盎司黄金。美国政府承担各成员国政府或中央银行用所持有的美元按此固定比价无限制地兑换黄金的义务。(2)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规定各成员国的货币与美元建立固定的比价关系。市场汇率的波动只能在这一比价上下1%的幅度内浮动。如果波动幅度超过这个范围,各国政府有义务干预市场。但是,如果一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严重失衡,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调整汇率。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使美元取得了世界货币的地位。但到20世纪60年代,美元危机频频发生。在19601973年间,先后爆发了11次美元危机,其中包括4次严重的美元危机。为使危机得到缓和,美国以及有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补救措施:(1)为了维护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签订了《稳定黄金价格协定》,建立了“黄金总库”。但不久就停止了按官价供应黄金,最后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废止黄金官价,美元与黄金脱钩。(2)为了维护美元与各国货币的固定比价,签订了《巴塞尔协定》,成立了“十国集团”,签订了《互换货币协定》,接受《史密森协议》,于1971年和1973年先后宣布美元贬值7.89%10%,将各国货币对美元汇率波动的幅度由1%放宽到2.25%,最后用浮动汇率制代替了固定汇率制。美元不能兑换黄金,固定汇率制又被抛弃,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终于在1973年崩溃。

[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09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对外贸易统计资料汇编》(19501989)

[5]摘自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机遇、赋权与安全保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第278页。

[6]范晓虹:《新时期美国政府的信息资源开发战略》,《中国信息导报》2006911日。

[7]信息高速公路:高速传输信息的现代通信网络系统。这是以高速公路做比喻的说法。1991年美国率先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和高性能计算机网络法案。1993年美国政府正式提出了《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纲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是以光导纤维缆为骨干网体,联结了地面和空间的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并采用多媒体通信方式和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通信技术,为社会上所有人提供高速度、大容量、交互式信息传输服务的现代通信网络。国家信息基础结构包括四个基本要素:(1)信息网络。包括本地、国内、国际的相互联结的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络、有线和无线广播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卫星网络。(2)信息设备。包括用于信息发送、接收、传输、交换、处理的通信设备和终端产品,以及在电话、电视、电子计算机的功能逐步融合为一体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多媒体信息工具。(3)信息资源。包括能够转换为数字信息,并利用信息网络来存储、传输、提供用户使用的一切信息,如广播电视节目、计算机数据库资料等。(4)信息工作人员。包括建设、运行网络的工作人员和从事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信息人员。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特征是:(1)覆盖全域的开放的网络系统。由计算机网、通信网和有线电视网构成的现代通信网络可以完全覆盖整个国家或地区,使所有的人都可以自由利用信息资源,发送、接收和处理文字、语音、图像信息。(2)大容量的数据库。由网络联结起来的众多数据库组成一个最大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使任何地点的人都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去访问其中的任何信息。(3)高速率的信息传输功能。数字信号的传输速率高才能实现声音、动画信息瞬时传递。现在认为采用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是信息高速公路必须具备的标准。

[8]《当代世界经济实用大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9]美国商务部普查局:《美国统计摘要》,1990年,第841857页。

[10]《当代世界经济实用大全》,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11][美]乔治·洛奇:《全球化的管理——相互依存时代的全球化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32页。

[1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9页。

[13]人民网,www.people.com.cn,[2002-06-05]。

[14][加纳]安南:《我们民众》,联合国(中文版)200043日。

[15]贝克计划:美国前财政部部长贝克(Becker IIIJames A.1930)1985108日在韩国汉城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第40届年会上提出的一项旨在缓和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的新方案。其主要内容是:(1)债务国应进行全面的经济调整,减少资本外流,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促进经济增长,以减轻还债的压力。(2)世界银行及其他国际金融机构应在解决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该计划建议在19861988年的三年内,由世界银行和美洲开发银行提供90亿美元给15个债务沉重的国家,组织一项总额50亿美元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联合贷款。同时,国际商业银行应每年净增60亿—70亿美元的新贷款,累计提供贷款要达到200亿美元。(3)采取以金融市场为基础的长期性的债务缓解措施,包括债务资本化、债权交换和债务回购等。债务资本化指债权银行按官方汇率将全部债务折合成债务国货币,并在债务国购买等值的股票或直接投资,以取得当地企业的股权。这一过程也称为“债务股本互换”。债权交换指债权人按一定的折扣将所持债务交换为附有担保品的其他债券。这种交换要求新债券是较为可靠的资产,并具有流动性,可以转让交易。债务回购,指债务国以一定的折扣用现金购回所欠的债务。由于该计划未能从根本上消除债务国沉重的债务负担,后被“布雷迪计划”所取代。

[16]布雷迪计划:19893月美国财政部部长布雷迪(BradyNicholas F.1930)就如何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外债问题所提出的一揽子新方案。该方案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债务削减。削减债务有三种途径:(1)以一定的折扣率将旧债换成有资产担保的新债券;(2)将旧债换成面值相同但利率较低的新债券;(3)债务国按一定折扣,用外汇购买本国债务。根据布雷迪计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应以部分日常贷款和特别贷款为债务削减提供资金,并放宽债务偿还条件。有关的债权国政府应继续通过巴黎俱乐部对债务重新安排,并为实施债务削减的国家提供出口信贷。债务国应继续实行经济调整与改革计划,减少政府控制,以鼓励外逃资本回流。由于布雷迪计划的实行以及各国各方面的努力,1982年开始的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到1992年基本结束。

[17][美]A.G.肯伍德、A.L.洛赫德:《国际经济的成长》,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54255页。

[18]欧洲煤钢共同体:根据19514月由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六国政府签订的《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于19528月正式成立的一个煤、钢联合经营的一体化组织。该条约规定,成立煤钢共同体市场,逐步取消成员国之间煤、钢产品的进出口关税和限额,通过控制投资、产品价格、原料分配、企业的兴办与合并等,调节共同体成员的煤、钢生产。1967年,其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但仍然保持独立法人的地位,并开展自己的活动。

[19]欧洲经济共同体:又称“欧洲共同市场”。195811日正式成立的欧洲区域性经济组织。根据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19573月在罗马签订的《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而成立。该条约的核心内容是:在成员之间分阶段削减直至全部取消工业品关税和数量限制,实现工业品的自由流通;同时在农产品领域实行共同的农业政策,逐步取消内部关税和统一农产品价格,实现农产品的自由流通;对外逐步实现统一的对外关税税率。其宗旨是:加强各成员在经济上的联合,制定共同的经济政策,消除成员之间阻碍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商品、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促进各成员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19654月,欧洲经济共同体的六个成员签订条约,将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67年,该条约生效。欧洲共同体成立后,欧洲经济共同体仍然保持国际法上独立法人的地位。

[20]欧洲自由贸易联盟:1960年由英国发起成立的欧洲区域性经济组织。19572月,鉴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即将成立,英国建议建立一个工业品自由贸易区,以促进欧洲的贸易发展和经济稳定。英国提出在1225年内逐步削减甚至完全取消相互间工业品贸易的数量限制,最终实现区内工业品的自由贸易。该建议不涉及农产品,不涉及成员同非成员的关税及贸易政策,不涉及建立超国家的机构。由于该建议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的关税同盟和共同的农业政策相矛盾和对立,遭到六国的反对而未能实现。195822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同年22月,建立欧洲自由贸易区的谈判最终失败。于是,英国又以该建议为基础,联合丹麦、挪威、葡萄牙、瑞典、瑞士和奥地利,于19597月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举行部长级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计划草案》,同年12月签订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条约》。196053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正式成立。创始成员国为以上七个国家,后冰岛、芬兰和列支敦士登先后加入。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其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由各成员国的部长或常驻代表组成。常设委员会有关税委员会、贸易专家委员会、预算委员会、农业和渔业委员会、经济发展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南斯拉夫联合委员会。1973年英国和丹麦、1986年葡萄牙因先后加入欧共体而退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条约》规定,自19607月起以10年为期,逐步削减工业品关税,最后全部取消关税,实现自由贸易。到196711日,各成员国已完全取消了彼此间的工业品关税。条约涉及农产品贸易和政治联盟,对联盟外的非成员国也不实行统一税率。19727月、197320月,联盟国家及其联系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决定从197341日到19771月,经过近五年过渡期,逐步削减直至完全取消相互间工业品贸易的关税和数量限制,形成一个自由贸易区。欧洲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结束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与欧共体长期对峙的局面,推动了欧洲国家间的经济合作。19911023日,欧共体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达成建立欧洲经济区的协议,计划从199311日起,在两个集团成员间实行商品、人员、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动。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立之初的主要动机是与欧洲经济共同体竞争,通过优惠的关税,保障和促进成员间的贸易,但该联盟设立的机构不拥有超国家的权力,因此至今也未能以一个整体参与国际贸易谈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