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时间:2022-09-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研究王春柳[摘要]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政治素养、价值判断、道德情操、职业认知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也影响到党的两个百年计划的顺利实现。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王春柳

[摘 要]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政治素养、价值判断、道德情操、职业认知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发展,也影响到党的两个百年计划的顺利实现。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教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统领,走实践育人道路,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和成效的思政教育体系,保障了学生的良性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实践

[作者简介]王春柳,1975年11月出生,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院办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持续推进给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也给生活在其中的人民带来了巨大冲击。大学生作为一个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好奇心重的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这就造成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陷入了迷茫、困惑、盲从等状态,并最终导致了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许多不良的行为和现象,给他们自身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从我国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分析出发,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路径选择,并以学院大学生实践育人体系为创新思路,为其他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借鉴参考。

一、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持续推进,给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带来了巨大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作为80末90初的大学生,他们思想价值观念受到的冲击比任何一代都要深远重大,多元化的价值形态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极为明显。他们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他们能够自觉遵守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法规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他们的主体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等现代意识不断加强,政治参与愿望不断提高,人生目标选择更加积极务实等。在当代大学生身上折射出众多积极因素的同时,不可否认,在社会转型带来的阵痛中,在大学生身上,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思想上的多元主义,价值判断标准较为模糊,科学理想信念缺失现象较为严重;社会责任感意识逐渐淡薄,诚信意识较为欠缺;生活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小团体主义倾向较为严重;心理上的浮躁、行为上的功利主义日益严重;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进而也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持续发展的阻碍。

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的原因分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大学生价值观作为大学生对身边各种事物以及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看法和观点,它的形成与发展也深受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特别是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现象的发生与变化都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形成。

(一)经济文化等全球一体化的影响

全球化的过程既是先进生产方式不断传播、新兴技术不断发明应用的过程,也是各国间经济交流、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过程,在全球化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在经济上和科技上的雄厚实力,在对外进行商品输出以及生产资料掠夺的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在不停地进行侵占和控制,妄图将自己国家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强加到其他国家之上,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他们通过互联网、电台、电视节目、音像文化制品等传播渠道,大肆传播存在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思想,进而影响我国人民特别是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选择。这些思想在肯定个人的存在价值及利益追求的同时过分夸大了个人的索取,片面强调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生活方式及消费观念的传播,也给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过分追求高消费、超前消费行为给社会和家庭及学生个人带来了许多不必要的负担。还有部分大学生将国内人们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现状与国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而没有把两者放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阶段进行综合评价,只看到两者眼前的差距,导致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淡薄,产生了民族自卑心理及消极的人生态度。

(二)我国传统文化中腐朽思想的影响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同时,也产生了众多封建的、腐朽的、落后的、愚昧的文化。这些封建思想在我国现代社会中仍有大量残余,它们的存在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权威化、功名化、社会等级观念阻碍了当代大学生个性解放和发展,对于一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约定俗成的东西,他们习惯于服从和接受,很少有人愿意或者敢于提出猜测和质疑;功名化的学习目标也使得众多当代大学生将谋“仕途”作为自己学习的主要目的,而不是出于对真理的追求,造成他们学习上的功利主义表现极为明显;社会等级观念在当代社会也还有很大影响,许多大学生重家庭背景出身,轻视后天努力的作用,产生了消极的人生态度。同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因循守旧、听天命、轻人为等思想也阻碍了大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这些思想否定了个人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同样主张消极处世的人生态度,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此外,一些传统的、封建社会的生活方式在部分落后和不发达地区也还长期存在,比如封建迷信观念和神学观念等阻碍了大学生对科学和真理的追求,也阻挠了大学生科学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三)网络、大众媒体的负面影响

网络因其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即时性等特点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宠儿”。据网络调查显示,在总共参加调查的645名大学生当中,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1小时之内的有37.8%,1—3小时的有26.3%,3—6小时的有17.9%,6小时以上的有17.8%。[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给大学生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提供了广阔的交友平台,扩宽了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交友范围,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构成,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之一。但是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又因其虚拟性和无序性等特点,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信息垃圾的大量存在、黄毒的侵袭、网络诈骗的泛滥等给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青年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凭借其网络霸主地位,进行所谓的“和平演变”和文化殖民活动,大肆在网络上传播他们的思想观点和价值理念,而大学生作为接触网络最多的青年群体,由于他们对信息辨别和筛选能力的欠缺,往往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思潮的影响,从而不利于他们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在大众传媒方面,一方面为了吸引受众群体的眼球,很多社会媒介都偏重于负面消息的报道宣传,而对正面消息的报道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为了提高收视率和受关注程度,娱乐类、庸俗类节目占据了大部分时间,而像教育类、新闻类的节目所占的时间在逐渐地被压缩。同时,一些非主流媒体和境外媒体也在其节目中传播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他们对一些社会问题的不负责报道甚至是歪曲事情真相的报道,给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我国传统教育体制弊端的影响

首先,学校教育的偏失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负有较大责任。长久以来,我国教育成效的考核一直侧重于以学生成绩的高低、毕业生升学率的好坏为指标,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所以,在这种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教育体制下,一方面造成了部分学生因不堪学业重负而出现厌学、休学、退学现象,致使他们“主动”放弃长期的、系统的教育机会;另一方面培养了一批“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全面提高。

其次,家庭教育的缺失也给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在备受关爱的环境下长大,受到的挫折和磨炼很少,这种从“温室”里走出来的孩子,当他们需要面对在社会上独立生活时,往往会出现生活自理能力弱、适应能力不强、抗打击能力差以及性格上的软弱等问题。

最后,社会教育的失当也要对大学生不良价值观的形成承担一定责任。长期以来,社会教育偏重于正面形象的宣传教育,而对负面的现象避而不谈或者较少涉及,这种教育的后果是当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由于掌握了丰富的信息获取手段,当他们看到一些社会的负面现象后,与他们脑海中原有的价值观念形成较大反差,产生了思想上的疑惑,如果对这种思想引导不当,教育不力,就会使他们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做出不当的结论,并表现出一些不当行为,在社会上产生不良效果。

三、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路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科学的理想信念来自实践,来自对现实生活的正确认识。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磨炼意志、体现价值的重要渠道,对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创新实践方式,丰富实践内容,规范实践相关制度,促进社会实践纵深发展。近年来,学院勇于更新社会实践理念,大胆创新社会实践模式,积极探索“项目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实践新路径,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显价值”,有效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以职场体验为立足点,实现专业实践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学院发挥校企联合改制的独特优势,建设了浙江创意园、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等三大园区,形成了“校中厂”和“厂中校”的校园职业文化环境,构建了“校内有企业,厂内有班级”全方位的“职场”,通过与主管单位、自办的15家企业及引入园内的40家企业的合作,实现“校企一体”办学的模式;同时还先后与杭州钢铁集团、瑞立集团、康奈集团等169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通过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途径深入开展专业实践训练,并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深入挖掘反映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彰显道德情操、体现科学精神、揭示事物本质的内容,实现了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合一、专业实践与道德教育合一、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合一,促进了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的有机统一,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还有效培育了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如: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在浙江创意园内的卡伊工作室实训时,大师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营销学的历史和传统,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以及要面对的道德问题,同时,他还介绍专业发展史、专业领域中的著名人物、专业未来发展趋势。这种寓思想教育于专业学习的模式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大学生的荣辱观、劳动观念、创新品质和科学精神,培育他们勤恳做事、诚信做人的基本品质,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品位。此外,我们还在校内着力营造“有准备的职业环境”,让每个专业的学生在其中接受职业教育的熏陶,使之把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意向逐步转化为与自身专业相符合的创业就业体验,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切实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职业实践的角色扮演中,提高了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真正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创业意识、敬业精神、团队协作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各专业指导老师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切身体会到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并积极促使自身良好职业意识的形成,同时,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从而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以帮农民工网络购票为着力点,实现道德实践与价值观教育相统一

寒暑假,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放松身心、提高自身修养的大好时机。学院高度重视实践工作,努力创造各种条件,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大胆创新实践模式,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将“文化种子”根植于农村、社区等,让它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同时学院还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并规定每位学生必须达到一定学时和学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三下乡”、“四进社区”、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教老年人网购等公益活动,以及科技创新、环境保护、文化宣传、支教扫盲、红色旅游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中去。通过亲身实践,学生深刻地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明白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增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使命感、责任感,进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内在法则,把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如学院精心打造的“帮农民工网络购票”红马甲志愿者活动,是温州春运关爱行动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参与学生达500多人,他们连续两年寒假,放弃休息时间,主动帮助1235名农民工成功踏上返乡的旅程,成功购票3370张。新华网、浙江卫视、温州日报、温州新闻网、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等媒体均做了大篇幅的报道。该项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真正内涵;在参与过程中感悟内化,探寻人生,匡正自我,实现价值;在参与过程中增强责任意识,培养爱国情怀,进而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树立远大的理想同时代的要求统一起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报效祖国统一起来,努力成长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意志坚强的新时代大学生。此外,鼓励和发动参与家教、推销、超市管理员、市场调研员、快餐店钟点工等社会实践锻炼活动,在实践中培育自己的核心价值观。

(三)以“阳光青春训练营”为突破口,实现个性化教育与荣辱观教育相统一

当代大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现象屡见报端,高校思政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学院以“阳光青春训练营”为突破口,面向全体大学生打造了健全的个性化教育体系,从大一新生进校开始,发放调查问卷,直观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发挥全体思政老师的集体智慧,构建“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开展个性化教育。第一,引入校外培训机构的先进课程和优秀师资,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灵成长训练、就业能力训练、职场精英训练,开发学生潜能,唤醒大学生的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确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引导他们健康成才。第二,开展校内团体心理辅导,塑造学生健康人格。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社交焦虑学生、学困生等特殊学生群体,学院心理辅导中心定期开展各种主题的团体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人际观,促使其内心世界的丰富、精神生活的充实、潜能的发挥与人生价值的正确体现。第三,实施户外素质拓展训练,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学院定期组织特殊学生群体参加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由专业老师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娱乐项目竞赛,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向上品质。第四,健全导师谈心制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意识。各分院(系)书记、辅导员、公寓辅导员、学生党员都是特殊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我们学院十分重视这些引路人的教育引导功能,由他们担任特殊学生的心灵成长导师,对特殊生进行心理跟踪访谈与辅导,与学生共同探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并及时提供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消除自卑心理、自闭心理,引导学生健康生活、科学成才。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各种资源充分发挥合力,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外,大力开展社会课堂实践教育,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入生活,在社会的大河中淘尽尘埃,回归自我,追求真理,追逐梦想,在社会实践的历练中迅速健康成长,成为敢挑社会责任的一代、勇担历史责任的一代。

[参考文献]

[1]现在大学生上网时间[EB/OL].(2014-03-26)[2014-04-15].http://www.zdiao.com/vtest_show.asp?testid=27133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陈福生,方益权,牟德刚,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李峰.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多维路径[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5]肖红艳.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的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