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创建“凯旋红马甲”志愿者队伍

创建“凯旋红马甲”志愿者队伍

时间:2022-03-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6年以来,凯旋街道进一步对现有“爱心联盟”志愿者队伍进行整合升级,构建了“凯旋红马甲”志愿者组织体系,使街道的志愿者队伍跨入新的发展阶段。截止到2016年,凯旋街道已经成立126支志愿者团队,形成具有近7000余名注册志愿者的“爱心联盟”。
创建“凯旋红马甲”志愿者队伍_共生型治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凯旋模式”

在传统社会中,即使差序格局中愈推愈远与愈推愈薄关系的存在,但作为乡土性的熟人社会,互助的行动仍维系着社会的有序运行。[3]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转型不可避免地造成社会流动加快、社会分化加剧,经济体制转轨则不可避免地引发人际关系疏松,传统联系减弱——所有这些都从各个方面促进了市场经济下陌生人世界的形成。[4]陌生人的世界无疑加大了相互之间的缝隙,并且由于分工的专业化与精细化,社会中个体需求的异质性也因此不断加强。如何满足社区建设中居民多样的需求,实现“幸福、文明、和谐”的社区建设目标,志愿服务队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社区力量之一。志愿者作为社区居民的“黏合剂”、社会矛盾的“缓冲器”、社会利益的“润滑剂”,能够有效协调社区内各大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整合社区内各方面资源,不断增强社区整体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社区共生生态。在凯旋街道经过长时间的培育和形塑,街区志愿者队伍已经粗具规模,成为街区治理的重要力量。2016年以来,凯旋街道进一步对现有“爱心联盟”志愿者队伍进行整合升级,构建了“凯旋红马甲”志愿者组织体系,使街道的志愿者队伍跨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创建“凯旋红马甲”志愿者队伍的主要做法

(一)健全系统组织架构

在推行“凯旋红马甲”之前,凯旋街道的志愿者主要依托各类社会组织开展服务。各个领域的社会组织在开展社会服务过程中,招募、培育了大量志愿者。截止到2016年,凯旋街道已经成立126支志愿者团队,形成具有近7000余名注册志愿者的“爱心联盟”。可以说,凯旋街道志愿者队伍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街道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但这种志愿者队伍发展模式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一是系统性不强。据街道工作人员介绍,“社会组织与志愿服务工作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志愿者队伍由街道团工委负责,社会组织是民政条线,两者是两张皮”,这不仅增加了志愿者队伍管理的难度,而且志愿者队伍没有很好地实现整合。二是针对性不强。社区志愿服务的项目领域不宽,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习惯围绕街道“中心工作”开展活动,服务缺乏针对性。三是志愿者总人数不够。2016年6月,街道志愿者队伍人数占居民比例约为10%(街道人口总数7.2万人,注册志愿者7082人),对于注重“发挥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社会问题”的凯旋街道而言,现有的志愿者队伍尚未达到街道治理的理想规模。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LHJ告诉研究者:

我们目前能够比较好地发动辖区社会组织和单位参与社区公益,比如参加社区微公益等一些项目,但是发动社区居民还不够,我们就想通过社会组织来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我们的目标是社区志愿者队伍要达到2万人,要让“红马甲”人数至少占整个居住人口的25%。为什么要这么多人,目的是要形成一种社会风尚,让社区居民人人都去做公益。一个社区里如果做公益的人多了,社区就会和谐。[5]

为更好地整合社会资源,培育社区志愿者队伍,凯旋街道建立了“条块结合、纵横交织”的“红马甲”组织体系。具体设计如下:在街道层面设立“凯旋红马甲”总团,下设19个分团,包括5个类别分团(分别为“爱心互助”“文化浸润”“生态环保”“平安守护”以及“文明养成”)和14个社区分团,每一个社区分团下对应设立5个类别红马甲分队,从而形成一个网络体系。在组织架构上,“凯旋红马甲”总团依托“凯益荟”社会组织孵化平台,成立枢纽型社会组织,领导各分团开展志愿服务。每一个“红马甲”分团都是一个完整的子系统,有独立的组织网络、制度章程、工作计划、考核办法以及项目实效,能够自主运转。在人员配置方面,由街道条线负责人、社区书记担任“红马甲”团长(分团长),任命居民骨干担任副团长,负责日常运作和设计,实现党建引领与居民自治相结合。

(二)优化服务内容

凯旋街道在经“傻瓜研究会”充分讨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社区建设的目标和工作重点,将“凯旋红马甲”的服务内容划分为“爱心互助”“文化浸润”“生态环保”“平安守护”以及“文明养成”五个方面,并结合社区居民需求开展服务。五大服务内容的明确,拓展了社区志愿者队伍的服务领域,明确了社区志愿服务存在与发展的目标,避免了以往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所述的有关志愿服务目标虚化的社会事实。[6]

1.红马甲·文明养成行动。以提升群众行为素质为目标,大力整治不文明行为现象,推动街区文明行为习惯大提升。培育发展一批自觉维护公共秩序、传播社会文明礼仪、监督劝导不文明行为的文明红马甲队伍。通过开展问卷调查、组织排查讨论、设立文明点评台、践行居民公约等形式,对辖区内随地吐痰、乱扔乱丢、违章停车、乱穿马路、违规遛狗等不文明现象进行劝导、整治、督查,引导居民群众争做文明行为的践行者、督导者。

2.红马甲·爱心互助行动。以凯旋人服务凯旋人为目标,建立爱心帮扶的公益服务体系,深化“三社三微”系列工程,以奉献社会的姿态、专业服务的才能、内容丰富的载体推动公益接力蔚然成风。培育发展一批关注孤、寡、残、困等弱势群体,在善行中求索,在大爱中奉献的爱心红马甲队伍,积极开展慈善救助、结对帮扶、敲门行动等活动,增强辖区群众关心关爱意识,拓宽基层社会救助渠道,形成“你有难我来帮”的大家庭氛围。

3.红马甲·平安守护行动。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大力开展平安巡防行动,构建街区平安和谐大环境。培育发展一批以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为主的平安红马甲队伍,通过治安巡查、群防群治、草根调解、情报收集、安全宣传等活动,发挥好平安建设的信息员、社会治安的巡防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法律法规的宣传员和安全教育的指导员等作用,以实现全域巡逻防控更加严密,治安信息反映更加灵敏,群众自防意识更加牢固,社会秩序更加优良的目标。

4.红马甲·生态环保行动。以构建良好生态环境为目标,广泛传递生态环保理念,推动环境美、生态美的家园建设。培育发展一批践行环保理念、参与环保事业、宣传环保常识的生态环保红马甲队伍,重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防违控违监督、节水护水宣传、垃圾分类指导、“牛皮癣”治理、清洁秩序督查等活动,提升街区整体环境品质,呵护美丽家园。

5.红马甲·文化浸润行动。以全面提升凯旋人文化素养、地域意识和文化影响力为目标,通过送文化以惠民、种文化以提气、学文化以传承,实现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培育发展一批善于以文发声,乐于以文聚人,勤于以文化人的文化红马甲队伍。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传播党政声音,服务中心大局,宣传善行义举,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街域内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运行机制

规范化、科学化的运行机制能有效地增强街区志愿者队伍的志愿服务能力和团队凝聚力,保障街区志愿者队伍的长效化发展。为此,“凯旋红马甲”探索和构建了“党建引领—团队推动—公众参与—自主运转—社会监督”的联动模式。“凯旋红马甲”完善的项目运作机制、监督考核机制、教育培训机制以及激励回馈机制成为志愿者队伍发展的动力。

1.需求调查机制

“需求导向”是凯旋街道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工作导向,“凯旋红马甲”同样秉承了这一工作传统。在制订服务计划,设计服务项目之前,“凯旋红马甲”进行了全面的居民需求调查。由“红马甲”总团牵头部署,各个红马甲分团负责操作,组织社工、楼组长、志愿者等到居民家中进行需求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详细了解居民服务需求,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设计志愿服务活动项目,为红马甲队伍关爱他人、奉献社会搭建平台。通过开展居民需求调查不仅能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实现志愿服务供需有效对接,而且,需求调查也是志愿者与社区居民互动的过程,加强了志愿者队伍与社区居民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和联系,也有利于居民围绕社区服务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和剖析,从而进一步提升社区居民在社区治理过程中的公共参与水平。

2.监督考核机制

“凯旋红马甲”建立了多方参与的监督考核机制。由社区分团团长负责牵头做好项目记录,建立台账。各分团团长牵头做好项目方案内容、照片、录像的收集整理,每周上报云平台项目开展情况,由总团负责统一汇总,每两周制作一期“凯旋红马甲简报”。结合“凯旋黄金眼”“看东看西大比武”“G20每周巡查”等机制,抽调红马甲骨干力量每周对社区红马甲项目实施开展情况进行巡查。由“凯益荟”组织第三方围绕各分团项目的前期策划、中期实施等对红马甲项目进行推进指导和实效评估。对“凯旋红马甲”条线分团和社区分团分别制定量效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见表5-2),采取定期考核和日常考核相结合,上级交办考核与服务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绩效考核,建立起长效考核机制。

表5-2 凯旋街道“凯旋红马甲”分团考核指标(社区分团)

续 表

3.教育培训机制

凯旋街道建立了“凯益学院”志愿者学校,引进专业师资、特色项目对志愿者进行理念和技能培训,在培训中增强志愿者的参与度、使命感,不断提高志愿者开展服务的能力水平。“凯益学院”课程分为三个阶梯:(1)初级培训,即新志愿者入门培训,组织其学习《杭州市志愿服务条例》《杭州市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明确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2)中级培训,即志愿者骨干(领袖)培训,内容包括义工服务项目设计与策划、义工团队领导与管理以及其他专业服务技巧培训。(3)高级培训。邀请学者、知名公益组织领袖等专业人士与学员共同探讨和分享国内外义工服务现状与思考,展望志愿者服务前景。“凯旋红马甲”结合团队需求,制订志愿者培训计划,通过定期开展分类培训提高团队的服务能力。

4.激励回馈机制

“凯旋红马甲”建立多层次、多样式的志愿者激励回馈制度。主要包括:一是星级志愿者评定。依托“志愿汇”平台,建立红马甲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根据杭州市志愿服务认定标准,红马甲志愿服务累计达到100小时、300小时、600小时、1000小时和1500小时的志愿者,可依次认定为一至五星级志愿者。二是开展优秀评选。根据“凯旋红马甲”条线、社区分团分队考核标准,开展“凯旋榜样·凯旋红马甲”评选活动,对优秀个人以及优秀条线、社区分团分队进行嘉奖。“凯益荟”组织第三方围绕各分团项目的前期策划、中期实施等对红马甲项目进行推进指导和实效评估,并评选优秀红马甲服务项目。三是建立志愿服务回馈制度,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数设立年度积分奖励,包括积分换礼品和积分换服务两种方式。例如,累计积分达3分以上可以换取环保袋、牙膏、毛巾等日常生活用品,积分达到5分就可免费使用社区羽毛球场地2小时。

二、创建“凯旋红马甲”志愿者队伍的创新特点

在西方,志愿组织的兴起被视为克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一种制度创新。志愿组织由于其自身特有的优势,使其在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能够弥补政府和企业的不足。但是,在公共物品的提供过程中,同“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一样,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也有其固有的局限性,被称为“志愿失灵”。[7]美国学者萨拉蒙将志愿失灵的原因归为四点:志愿组织的慈善供给不足、志愿组织服务活动的特殊性、志愿组织的家长式作风以及志愿组织的业余主义。[8]我国志愿组织在参与公共物品的提供中也存在着志愿服务资金不足、志愿服务人力资源不足、志愿服务运作不规范以及志愿组织独立性差等志愿失灵现象。[9]志愿失灵实质上就是志愿原则无法有效配置慈善资源,导致志愿组织的志愿行为偏离公益道德理想或公益运行机制,而出现的公益不足或价值取向的非公共性现象,进而造成志愿组织在满足社会需求、提供志愿产品和服务等方面产生的功能缺陷和效率困境。避免志愿失灵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市场、政府、第三部门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伙伴关系。[10]凯旋街道探索的“凯旋红马甲”模式,通过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采用项目化运行以及搭建智慧化共享平台,激活街区多元治理主体,整合街区资源,形成良好的合作、共生环境。

1.注重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功能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社会组织成为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重要载体之一。我国社会组织虽然整体上获得了很大发展,但仍然弱小无力、散乱失范,存在社会力量“碎片化”倾向,社会治理面临“失灵”的压力。作为社会治理创新中的新生事物,枢纽型社会组织可能成为应对社会组织发展困境的有益路径。

在政府职能转变与转移过程中,作为政府职能重要接盘手的枢纽型社会组织,是同类、同质、同域中社会组织的领军者,是社会力量集体行动的组织载体,具有整合性、联结性、引领性与培育性等正向价值。[11]枢纽型组织可以在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搭建协同合作的服务管理枢纽平台,促进社会组织自治,整合社会组织资源,拓展社会组织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搭建促进社会交往、稳定社会流动、增强社会信任、黏合社会资本的秩序平台、价值平台和组织平台,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多元诉求。

凯旋街道将“凯旋红马甲”定位于枢纽型社会组织,正是基于志愿组织发展和管理的双重需要。一方面通过枢纽化社会组织,使公共资源得到集中共享,加快志愿组织的孵化与培育;另一方面,通过枢纽型组织将众多社会组织聚合起来,从而促使利益表达向功能组合的方向发展,在改进政府管理的同时,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现在中国很多社会组织枢纽化是个问题,因为社会组织多,都是各干各的,我们所说的党委领导政府推动这些理念都是挂在墙上,得不到真正落实,必须通过枢纽型社会组织才能将它落实。我们的“红马甲”就是一个枢纽型组织架构,把社区里的社会组织全部整合进去,达成枢纽化。[12]

作为介于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中介”,枢纽型社会组织发展需要注意把握两点:一是枢纽型社会组织与政府的边界,二是枢纽型社会组织与成员组织的边界。前者处理不好容易出现社会组织行政化、“政社不分”的问题;而后者处理不当容易出现挤压普通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枢纽组织内部认同等问题。[13]凯旋街道在运行“凯旋红马甲”过程中,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建立“党建引领—团队推动—公众参与—自主运转—社会监督”联动模式,处理好枢纽型组织的边界问题。

一是政府推动与居民自治相结合。一方面志愿者组织的组建和运作,离不开社区、党和政府的资源供给,政府对“凯旋红马甲”予以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凯旋红马甲”作为社会组织具有管理自主性,强化社会化参与。“凯旋红马甲”的政府推动与居民自治相结合模式,在社团负责人员配置方面得到很好的体现。

凯旋红马甲的总团由街道分管同志牵头任总团长,然后我们邀请居民代表、居民骨干来担任副总团长,其中任命一个常务,负责日常运作和设计,就是让居民自己推动。为什么要(让街道干部)任总团长?因为政府对社会组织要管理。所以我们要两手抓,一手抓自治,一手抓集中。[14]

二是“红马甲”总团指导与“红马甲”分团运转相结合。“凯旋红马甲”总团对分团进行一定的指导,但两者之间并不是严格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红马甲”总团不是通过一体化的行政权力来领导,而是推动各分团建立横向的合作网络。“凯旋红马甲”各分团有独立的组织网络,有制度章程,有工作计划,有考核办法,能够独立自主运转。

2.注重实施项目化运作

项目化运作是近年来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项目制能够在不改变现有的科层体制结构的前提下,通过竞争性分配,有效提高社区治理资源配置效率,并更好地提供社区公共服务。[15]同时,在以政府为主导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以及非对称的资源依赖结构之下,项目化运作能更好地对相关治理主体形成较强的激励,从而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凯旋红马甲”实行项目制运行,规范项目运作程序,对项目选题—项目设计—项目申报—项目实施—项目评估—项目反馈每一个环节严格把关,以增强服务项目的实效性。志愿服务项目采取社会化运行,大力引入社会、市场力量,充分调动街区治理的多元主体参与志愿服务、认领公益项目,实现“发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社会问题”的目标。

街道还推行服务队伍项目化,以项目吸引社区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扩大服务覆盖率。例如,街道志愿者工作委员会联合“滴水公益”围绕社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项目,以景新社区为试点,引入台湾省先进理念共同策划设计了“堆肥美化家园”的整套方案,通过半年志愿者骨干带动,参与活动的居民已从原来的20余人发展到了百余人,取得阶段性的成果。街道“学雷锋”三部曲项目抓住楼宇白领年轻化、时尚化、动漫化的特点,开展“雷锋闪客吧”“雷锋科普室”以及“小手拉大手”等系列活动,把学雷锋活动与时下流行的cosplay相结合,让雷锋走进年轻人心中,吸引大量年轻人加入志愿者队伍。

3.注重打造多元共享平台

“凯旋红马甲”在推行过程中十分注重建立沟通联系机制、整合各方治理资源,打造优势互补、协同互动的共享平台。如“凯旋红马甲”与“凯益荟”通过组织联建、队伍联育、信息联享、活动联办、制度联商的“五联”机制建设,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共同打造了一套社会组织与志愿者团队协同发展的操作系统,形成了志愿者团队通过培育孵化提升成为社会组织,而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又通过服务项目化,吸引、招募更多志愿者的有机循环。

(1)组织联建。积极构建“凯益荟”和“凯旋红马甲”志愿服务互帮互助、相互联动机制。制定“凯益荟”社会组织每月入社区开展公益服务制度,加强社会组织与“凯旋红马甲”志愿队伍结对互动,共同开展工作。

(2)队伍联育。在“凯益荟”的社会组织提升培育中,设置志愿者使用及训练的有关课程,充分认识志愿者的价值,在工作中善用志愿者资源。将志愿者培训纳入社会组织教育培训规划,对“红马甲”队伍骨干有计划、分层次、多形式地开展社会组织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志愿者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特别是对负有管理志愿者职能的志愿服务骨干,根据需要开展重点培训。

(3)信息联享。搭建“凯益荟”“凯旋红马甲”信息系统的联动平台,实现两者的信息共享、资源互补。通过信息平台,公开社会组织项目服务信息,让志愿者获取招募信息,了解服务项目,共同开展服务。通过信息共享,社会组织可以及时调取所需志愿者的个人信息,发布机构的志愿者服务计划,共同参与“凯旋红马甲”服务。

(4)活动联办。“凯益荟”根据社会组织服务项目的需要,向“凯旋红马甲”总团申请志愿者服务,引导和带领社区志愿者参与、协助实施服务项目。“凯旋红马甲”各支队伍在开展服务中如需要专业资源的协助,也可以向“凯益荟”提出申请,要求专业组织志愿服务的加入,进行业务指导和提供必要的服务保障。

(5)制度联商。加强联系交流,定期召开社会组织、志愿者联动工作联席会议,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完善制度建设,做到各项工作相互协商,同时布置、同时检查、同时考核,逐步探索建立“社会组织引领志愿者开展服务,志愿者协助社会组织改善服务”的运行机制,促进“凯益荟”与“凯旋红马甲”的共同成长,确保联动工作扎实开展。

三、创建“凯旋红马甲”志愿者队伍的实践成效

(一)促进了公民精神的培育

公民精神是公民社会发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公民精神首先需要有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意识。美国学者迈克尔·沃尔泽指出:“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对公共事业的投入是公民美德的关键标志。”同时,这种积极参与还体现为一种公益精神,即“牺牲一切纯粹的个人和私人目的持续地认同和追求共同的善”[16]。公民精神还体现为协调平等主体间关系的宽容精神,体现为对公民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充分尊重。“凯旋红马甲”志愿组织培养了志愿者合作和团结的习惯,激发了社区居民的公益心。通过参加“红马甲”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居民增强了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度,越来越树立起“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主人翁意识,逐渐把握社区建设“四自六共”的真谛。“凯旋红马甲”培养的自我克制、责任心、参与的主动性、公共伦理以及理性等品质,正是公民精神的核心内涵。

(二)推动了社会资本的积累

帕特南指出,志愿团体承担着创造社会资本的信任互惠重要责任。因为参与志愿团体的人都是相互信任的,通过相互重叠的成员身份的存在,从不同组织内部获得的信任就有可能扩展到整个社会。同时,参与志愿性团体而产生的信任是普遍化的,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崇尚能够产生一种覆盖公民之间的普遍信任,而志愿组织正是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机制,创造出信任和合作得以发展的条件。帕特南甚至把志愿性组织这种形式直接称作社会资本。[17]凯旋街道通过创建“红马甲”志愿者队伍大大推动了街区社会资本的积累。“凯旋红马甲”首先建立了居民之间横向的社会资本。红马甲是志愿者为了实现共同的价值而走到一起的,体现着人们对人文关怀的价值追求。在红马甲组织内部,成员通常来自社会各个层面,他们通过红马甲这一平台相互结识、交流与了解,从而极大地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互动的频率。红马甲中的成员源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在红马甲中,他们形成了一种友爱、互助、进步、奉献的彼此融合的互动关系。同时,志愿者在与受助者的接触中,能够增进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交流和接触,拉近了群体之间的距离,消除了隔阂。其次,“凯旋红马甲”加强了街道和民众的互动,增强了纵向社会资本。国家的政策和法规不能覆盖到社会的所有群体以及社会生活的每一方面,“凯旋红马甲”开展不同类别的志愿活动,体现了不同群体的要求和愿望,在活动中,街道干部和居民进行深度互动交流,从而建立起社会合作、共识和规范的网络。正是在志愿活动的参与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得以加强,社会的信任资源、道德资源大大增加,社区公共事务交流成本得以减少,社区凝聚力得以大大加强。对此,有居民在访谈中曾感慨:

参加“红马甲”之后,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红马甲”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往平台,自己在参加活动中能够认识社区里兴趣相近、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也就更加丰富和有意义。还有,以前自己看街道和社区心里总带着成见,对街道和社区的工作也不是特别理解和支持,总觉得他们做的事是表面功夫。但参加了“红马甲”志愿服务活动后,从心底里感觉街道和社区干部不容易,他们经常加班,工作压力大,是真心为社区居民服务。现在自己对街道和社区工作很支持。其实,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社区建设好了,我们每个生活在社区里的居民都是受益者。[18]

(三)实现了自治能力的提升

社区自治是构建服务型政府、实现基层治理的基本路径。所谓“社区自治”,是指“脱离强制性干预的外部力量,社区内各利益主体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来处理社区公共事务,并使社区呈现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发展状态”[19]。这正是凯旋街道推行“凯旋红马甲”想要达到的目标。正如该街道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SQ所言:

管理是一元的,治理是多元的。社会治理要通过多元来体现,必须发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力量。我们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包办的太多,所谓“一二三四五,有事找政府”,这样是不合理的,有很多事情是可以发动居民自己做起来的,要解决“干部在干,群众在看,不高兴还要做裁判”的问题。例如,我们发现改善社区环境的问题比较迫切,怎么办呢?我们就发动居民群众进行讨论,讨论的方案是种树、种草。这个方案可行,那么由谁来种?有人说请绿化公司来种,我们的解决办法是,街道提供树苗,让居民自己来种树,就在自己家门口种。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激发居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群众自己种的树,他就有责任感,会自觉维护树木,阻止别人破坏。[20]

在现代社会中,志愿服务发展状况可谓是“检验公民社会发育程度的风向标和衡量表”,而“其服务内容的广泛性和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在动员社会力量方面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21]“凯旋红马甲”积极发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发现并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帮助社区居民吸收新知识、获得新技能,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与创造力,培育了社区居民的公共意识和参与意识,锻炼和提高了居民的民主参与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