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采访志愿者采访稿怎么写

采访志愿者采访稿怎么写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两年的时间内, 笔者陆续访谈了6家社会组织、3个纯公益组织、3个兴趣类组织, 及其各种志愿参与者。连续参加活动才能对志愿者参加活动中的动机变化有深度把握。通过研究国内外的文献特别是与 “志愿者参与动机” 有关的文献, 了解该议题的研究内容、 方法、 趋势和不足, 为本书的研究提供参照, 避免重复研究。而且, 现有研究形成的关键概念、 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础为分析我国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动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资料收集方法_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动机个案研究

3.1.3.1 深度访谈法

“访谈 (interview) 是收集调查资料的一种替代方法。 这种方法不是让受访者亲自阅读并填答问卷, 而是由研究者派遣访员口头提问, 并记录受访者的回答。” 本研究运用的访谈主要是通过笔者与受访者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的。 在两年的时间内, 笔者陆续访谈了6家社会组织、3个纯公益组织、3个兴趣类组织, 及其各种志愿参与者。 其中, 对这些组织的创始人、 负责人和主要员工进行了深度访谈。 其他接受访谈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 民政部门工作人员、 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 公益促进会主要负责人、 社会组织主要负责人、 社区办公室主任、 作为合作伙伴的其他NGO负责人、 志愿者、 受益人、 社区居民和媒体人士,等等。 同时, 以电话和网络QQ, 电话微信等新兴联络方式进行访问为补充。 调研时间的限制和受访者工作安排的约束不能为笔者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进行面对面沟通。 特别是对CC市XY协会和CC市HY爱心协会调研, 笔者在面对面访谈之后多次通过电话和网络QQ、 电话微信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访问, 以持续了解与中期、 终期参与的有关情况和志愿者参与社会组织的真实感受。 总的访谈次数超过200人次, 约260小时。

深度访谈中, 第一, 要确定访谈对象, 本研究采取的是参与式观察中的面对面约请, 问卷预约约请, 通信工具开放预约约请。 如志愿者参与社会组织的阶段性特征研究, 需要寻找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过程中其动机与收获的变化发展规律, 因此, 需要选择参与志愿服务工作达到一定时间的志愿者, 本研究大多是与被访者建立长期被访关系, 跟踪访谈。 第二, 访谈内容注重细节。 由于在访谈过程中需要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其中涉及一些抽象词汇的理解, 除了笔者尽量将问题设计的通俗易懂之外, 还需要对被访者的生活工作经历有一个深度了解, 尽量从他们的语言描述中抽象出基本概念, 这当中要纠正那种提高被访理解、 概括、抽象基本细节能力的想法, 越是细节描述就越是发现问题的点。 被访抽象概括性的同质描述往往不利于研究中发现问题, 进一步开展。 第三, 访谈过程要逐步深入。 不同的志愿者从事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工作, 最终志愿者获得的体验和感受也不相同, 初次访谈一定要多给予志愿者肯定, 以便能够更进一步深入问题本质。 笔者试图通过对多种类型志愿者的访谈, 更全面的了解参与不同志愿组织的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体验, 同时着重考察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对其整个志愿服务生涯的影响。 与被访者协商使用录音笔对访谈过程全程录音, 访谈结束后, 将访谈录音整理成文字资料, 然后对问题和被访者的回答进行梳理, 找到追问过程中的问题, 尽量再次跟被访者取得联系, 力争找到答案。

3.1.3.2 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几乎适用于人类生活中各个方面的研究。 运用参与观察法, 可以描述发生了什么, 所牵涉的人或物, 事发的时间和地点, 怎样发生, 为什么发生? 可以从参与者的角度做出判断——事件在特定的情景下发生的原因。 方法的优势是从局内人的角度来审视事件的发生过程, 人们与事件的关系及组合, 事件的时间连贯性和模式。 笔者通过3年来对样本组织的跟踪调查, 前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30余次, 通过与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深入交流、 观察体验, 收集到第一手研究资料。 从参与活动中, 真切感受组织的活动氛围, 从一名普通参与者的角度体验社会组织活动给予的充实和快乐, 以及个人的心灵成长。

连续参加活动才能对深入走进志愿者的内心世界。 参加活动对志愿者在组织活动中的表现具有感性认识, 有过一起活动的经历, 也能够缩小心理距离, 在彼此接纳的状态下进行沟通, 更能够了解到志愿者的真实想法。

连续参加活动才能够长期跟踪访谈对象。 如CC市HY爱心协会的Z先生在笔者再次参加活动时发现其没有持续参加活动, 跟踪访问是因为自己家里遭遇了亲人离逝的变故, 在同活动组织者沟通之后, 组织集体向他表示了关怀和慰问, Z先生又再次回到组织中一直配合笔者的跟踪调研。

连续参加活动才能对志愿者参加活动中的动机变化有深度把握。 比方在访谈过程中有志愿者对活动当中的组织者要求的行为规范, 活动准则存在微词, 只有参加过活动, 经历过活动的全过程, 才能了解到这些要求是对组织有利的, 还是对组织不利的。

3.1.3.3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 以文字、 数字、 符号、 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 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 社会关系及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本书文献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专业学术文献。 通过研究国内外的文献特别是与 “志愿者参与动机” 有关的文献, 了解该议题的研究内容、 方法、 趋势和不足, 为本书的研究提供参照, 避免重复研究。 而且, 现有研究形成的关键概念、 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础为分析我国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动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本研究的文献研究还包括搜集、 整理和分析大量与本研究特别是与本研究相关的社会组织的实证资料, 包括官方文件、 志愿者加入的申请材料、 内部规章制度、 工作简报、 资料汇编、 活动总结、 年度总结报告、 宣传材料、 网页界面、 领导人发言稿、 新闻稿件、 研究报告以及官方主办的社会组织发展年报, 等等。 对实证材料的研究有利于掌握本课题的实践状态, 还可以对访谈内容进行补充和验证。 专业文献可以对研究工作形成一种刺激, 有时, 这些文献会指向一些尚未开拓的领域或建议; 有时, 我们可借由文献资料间彼此不一致的冲突矛盾与暧昧不明处, 来提示我们可做个研究或可消弭当中的不确定性或问题。 另外, 某些领域的文献也可能会显示, 一个即使已被多方研究过的老问题, 但当中仍有某些难以捉摸之处出现时, 研究者亦可采取另一种切入角度的思考方式进行研究, 或可对问题中的难解症结, 做进一步的探讨。

扎根理论的研究者把获得的文献分为技术性文献 (technical literature) 与非技术性文献 (nontechnical literature), 这两种不同性质的文献在扎根理论中分别扮演着不同、 但却很重要的角色 (Struass&Corbin,1990:48)。

所谓技术性文献是符合专业和各学术领域写法的研究报告及理论和哲学性的文章, 研究者可以用之为背景数据, 与扎根理论研究的发现做比较。 其功用有(徐宗国译,1997:53-62):1. 提升我们的理论触觉;2. 作为二手资料的来源;3. 刺激我们提问题;4. 帮助我们设计理论性抽样;5. 做辅助性的佐证。

而非技术性文献包括私人信函、 日记、 传记、 政府公报、 机构所出的报告、报纸和录音带等, 其作用是作为原始数据或是补充访问的数据。 在一般以访问或观察为数据主体的作品里, 这些非技术性数据可以用来辅助主体数据。 但如果以非技术性文献为主要资料来源, 要注意的是非技术性文献是较不易查证的, 因此我们还要利用其他数据, 如访谈及观察来做辅助, 来辨别数据的真伪 (徐宗国译,1997:53-62)。

文献研究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需要指出的是, 上述研究方法的运用并不是孤立进行的, 往往是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关系, 有时两种或多种方法被结合在一起。 譬如, 在参与观察CC市HY爱心协会的公共服务活动的同时,也对其受益人、 地方团队的成员 (一线工作人员) 和志愿者进行了访谈, 收集了相关的文献资料; 在对CC市XY协会负责人进行访谈时, 也现场观察了该组织提供残疾儿童助学的过程, 并收集了该组织章程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1] 潘绥铭. 《“主体建构” 视角更应用于问卷调查》 [J] .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29日第1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