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播新闻采访

广播新闻采访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广播记者在采访广播类新闻时,必须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注意与听众心理相呼应,服从服务于“接受主体”。然而,真正短小精悍、内容充实的广播新闻稿件实属少见。报纸受版面限制,广播电视受时间限制,一切新闻稿件都要求短与小,但广播新闻更强调它的“短”。广播新闻稿要求篇幅短,具体就是广播稿的字数不宜过长,广播中的新闻就以“短”新闻为主,篇幅一般不超过300字,长的不宜超过600字。

三、广播新闻采访

1.广播新闻采访的特点

广播的媒体形态本身参与创造着新的社会。在技术方面,广播比电视的构造简单得多,成本也小得多,因而在扩大信息传播接受群体方面,至今仍是最有效的媒体。例如,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发生的现场报道,作为广播听众只能听,不能看,那么采访一条“现场新闻”,为了避免广播的听众感觉说得过于简单,这就要求采访和所写的解说文字越细致、越详尽、越全面越好,使“新闻现场”得以充分展示,以增强现场感。

在广播新闻中,有声语言是叙述新闻事实、表达思想的重要条件,新闻的诸要素几乎都要通过声音阐释交待,声音作用的对象是广大听众,是听众的听觉器官。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听话人一般说来都习惯于联系语言所涉及的情境来听辨话语、理解意义。既然如此,在联系语言情境时,必然要有一个联想的思维转化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短暂的时间来保证的。作为“接受主体”的听众的心理需求是所听到的新闻应是清晰、明白、便于接受的,不能过急过快。可见,广播记者在采访广播类新闻时,必须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注意与听众心理相呼应,服从服务于“接受主体”。

2.录音报道中的广播采访

我们在重点论述音响报道之前,首先先来认识一下“音响报道”。音响报道的基本特征就是“音响”,这里的音响指的是实况音响,即报道所涉及的人物、事物自身的声音,不是模拟、扮演的效果,也就是说,凡是有被报道的人物、事物自身声音的广播新闻形式都属于音响报道。

对音响报道进行下一层次的划分,应主要以采制方式的不同作为划分依据,分为录音报道、现场报道、实况报道和主持人报道几种。

先采录音响素材,回来写作解说、剪辑音响,再将二者复制合成,形成完整报道。这里的录音报道概念与传统有所不同,即它的识别标志除录音外,还增加了解说一项。录音报道的采制周期较长,制作比较复杂,时效差;但正由于它在采访之后有再思考、写作的余地,节目一般较精致,解说得体,音响精练,容易成功。

从解说来讲,录音报道属于书面——事后解说;其音响也可以有较大的选择范围,既能用现场实况,也可以用以前的录音资料,使用后者可使报道更厚实、更有纵深感。音响报道再下一层次的划分就是所包括的新闻体裁了,在四种形式下,录音报道的体裁最多,基本上各类新闻体裁都可使用,如消息、通讯、特写、访问、短评、述评等。

3.现场报道和实况报道中的采访

(1)广播现场报道。现场报道是记者在新闻现场边采集音响,边解说、边报道的形式,它可以在现场直播出去,也可以录音后再经剪辑播出。现场报道的音响采集、解说皆需在现场完成,不允许事后再加一字一词,这一点是与录音报道区别的关键所在。其直播在设备上有一定的要求,录播制作方法最简单,只需剪辑,没有其他加工,所以现场报道的时效是最高的,能以最快的速度将新闻播报出去。

现场报道要求记者在现场要反应迅速、判断准确、出口成章。虽然现场解说的难度较大,但这种即兴的语言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同样是广播的特长之一,因而它是各国广播新闻机构经常、大量采用的报道形式。我国广播界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直播的现场报道还很少见,但随着新闻改革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它会逐渐增多起来。现场报道的体裁数量也不少,有消息、通讯、访问、述评等。

(2)广播实况报道。实况报道是对一新闻事件(一般为会议、演出、体育比赛等)所做的原原本本、从头至尾的照实播出,它包括实况转播、实况录音和实况录音剪辑。前两种一为直播,一为录播,第三种是由第二种剪辑、浓缩后形成。实况报道有的以实况音响为主,基本没解说(如会议报道);有的需较详细地介绍、说明现场情况、音响内容,解说较多(如体育报道)。

通过以上的概括,可以看到,实况报道不用回来写作解说、复制合成,因此它不同于录音报道;它的采录、制作更接近于现场报道,但又有其特点。它与现场报道不同之处在于实况报道采录时一般拾音、解说的位置都较固定,不如现场报道灵活多样,而且局限于一个预先组织的活动,并与其共始终;而现场报道则多用于突发事件,其采录、解说、报道的长短都较灵活。实况录音剪辑可以制成消息体裁,其他实况报道多为专题报道。

4.广播新闻稿件

广播新闻稿件要求短小精悍、内容充实,这已是老生常谈,但真正做起来却不容易。

广播编辑经常收到大量通讯员和记者发来的邮件和来稿,很多稿件都是洋洋洒洒数千字,似乎不长不足以表达稿件的内容,不长不足以体现通讯员和记者的水平。然而,真正短小精悍、内容充实的广播新闻稿件实属少见。

报纸受版面限制,广播电视受时间限制,一切新闻稿件都要求短与小,但广播新闻更强调它的“短”。广播新闻稿只有短小,才能播得快、播得多,听众才能听得清、记得住。

1)广播新闻稿的特征——比报刊文章更简短精练

广播以声音为传输手段,信号单一,是线性传播。广播的声音一播而过、转瞬即逝,同报纸相比,其内容不便保存,也不能重复收听;人们收听广播时很少正襟危坐、全神贯注,往往是边做事情边收听。听众一般是在厨房、卧室、卫生间或汽车里一边干活一边收听。农村的农民朋友则是带着收音机在田头地尾一边劳动一边收听。这些情况就要求广播新闻稿不能写长,长了听众往往会听了后边忘了前面,而短小精悍的稿件不但便于收听,还往往会给听众留下较深的印象。

广播新闻稿要求篇幅短,具体就是广播稿的字数不宜过长,广播中的新闻就以“短”新闻为主,篇幅一般不超过300字,长的不宜超过600字。广播通讯和广播评论也要比报刊通讯、评论相对短一些。广播通讯一般要求以800~1000字为宜,对某些事件的详细背景、过程、细节应该比报刊更简略些。

我们平常收听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都是短小精悍的。中央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每次新闻节目平均是25条左右;90年代初期每次节目30条左右;90年代中期40条左右;90年代后期至现在50条左右。30分钟的节目平均每条消息半分钟,不到200字。

2)广播新闻稿的写作要求

(1)要提炼鲜明集中的主题。一条新闻反映一个事实、说明一个观点、解决一个问题,切忌面面俱到,贪大求全。如果觉得还有另外内容的东西可写,就应放在另一篇报道中去介绍;但我们有些人写稿,就犯了“多主题”的毛病。有些通讯员和记者参加会议后写稿,每个发言者的讲话都洋洋洒洒一大段,结果什么都说不清楚,这不仅使稿件篇幅冗长,而且冲淡了主题。因此,要写出短小精悍的广播新闻,作者对主题的深入挖掘,艰苦提炼是重要的。只有突出鲜明集中的主题,方能揭示出新闻中蕴含的内在意义,使新闻迸发出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

(2)要精心选材。我们动笔写稿时,面对众多复杂而繁纷的材料,往往不知从何下笔,这时精心选材就显得非常重要。那些与叙述事实或阐明主题关系不大或可有可无的材料,要舍得删去。要选取那些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典型情节、典型场景以及新闻人物的典型人物的典型语言作为新闻主体。

(3)要吃透材料。有些人在写稿时不是认真吃透手头的材料,而是喜欢照抄工作报告、工作总结或领导的讲话稿。一些记者和通讯员常常在稿件中写“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各方面的支持下,在全体同志的努力下”这样的八股文,假、大、空。有时则是一条导语就写了一两页,看了几页还不知道他要表达什么。

加工提炼实际上就是一个分析、归纳、升华的过程。在写稿时,首先应尽可能地占有材料,然后认真仔细地研读、揣摩、分析、提炼,弄清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具有新闻价值、是要表达的重点,哪些没有新闻价值、是可以弃而不用的。也就是说,要抓住“新闻眼”。这样写出的新闻稿虽然来自材料,但比材料更集中、更简洁、更生动,稿件篇幅当然就要比照抄材料短得多了。

(4)要注意语言的精练。稿件要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拖泥带水。语言要通俗易懂,一听即明,尽量不用或少用文言词或半文半白的词语。要尽量使用短句,使广播新闻稿易读、易听、易记、节奏感强,从而收到好的收听效果。要使广播语言精练,还应少用形容词和副词,多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都是句子的附加成分,这些词一多,句子就必然长,稿件的语言就不精练。

新闻界不少同仁认为,广播新闻稿一方面要求写得短小精悍,一方面又要求写得内容充实,二者似乎有矛盾。其实,篇幅短小和空洞无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要纠正那些认为短新闻没有分量,体现不出作者水平的错误看法,还要正确区分短小精悍与简单肤浅之间的界限。那些只求篇幅上的长而空洞无物、泛泛而谈的稿件是不可取的。只要作者围绕主题,精心选材,精心写作,该突出的部分重笔浓墨,该简练的部分几笔带过,是完全可以写出篇幅既短小精悍而内容又丰富充实的广播短新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