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新闻专题的采访与写作(事件类)

广播新闻专题的采访与写作(事件类)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广播新闻专题的采访与写作(事件类)什么叫新闻专稿?或许正因为此,广播(新闻)专稿又被称为广播通讯、录音通讯、专题报道等。本章所讲的新闻专稿,并不是指消息以外的所有新闻体裁,而是专指“带音响的通讯”,而眼下权威而专业的称呼叫新闻专题。据统计,天津市工程建筑渣土年产量大约在600万吨左右。

第五章:广播新闻专题的采访与写作(事件类)

什么叫新闻专稿?广播中的新闻(录音)专稿,直白地说就是“带音响的通讯”。它注重主题开掘的深度,讲究揭示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规律,在新闻六要素中,它更强调为什么(Why)和如何(HOW)两个要素;它还善于用形象说话,通过声音满足听众对事物认知的需要;另外广播新闻专题的表达方式比较灵活多样,可以使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音乐和音效等多种手段。

大家知道,在没有电讯事业之前,记者或通讯员要向报馆传递外埠新闻,一般采用书信传递的方式,所以这一类报道最初称之为“某地通信。”这样久而久之就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新闻题材。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随着电信事业的发展,“通信”被正名为“通讯”,并沿用至今。录音通讯自然有别于报纸上的文字“通讯”,因此也就结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逐渐演绎成了“带音响的通讯”,也即广播(新闻)专稿。

或许正因为此,广播(新闻)专稿又被称为广播通讯、录音通讯、专题报道等。国外似乎没有新闻专稿的说法,只有简体消息和繁体消息,硬新闻和软新闻之分,假如我们真的要将新闻专稿与国际接轨的话,那么与之相对应的可能就是繁体消息或软新闻。无论广播(新闻)专稿被叫作什么,其与消息相比都有着自己的优势,它可以提供更多的新闻事实、更多的背景材料,因此也就比消息更具体、更丰富、更生动,表现手法自然也就更多样。美国芝加哥《太阳时报》特约撰稿人玛丽·吉莱斯皮曾说过:“我们要面对的挑战是抓住读者,让他们一直看完一个特稿。让他们了解可能在前些天的报纸上看到的新闻背后的故事,也可以在连续报道之后发现一些重要的有影响力的内容。”吉莱斯皮的这段话,虽然说的是报纸的特稿,但广播(新闻)专稿的传播内容和应发挥的功能也是一样的。

《当代媒体新闻写作与报道》的作者布鲁斯·D·伊图尔和道格拉斯·A·安德森亦将专稿称之为特稿,并认为其是多种类型软新闻报道的总称。在以往的广播界也有人持这样的观点,认为新闻专稿是除消息之外所有新闻体裁的总称。

本章所讲的新闻专稿,并不是指消息以外的所有新闻体裁,而是专指“带音响的通讯”,而眼下权威而专业的称呼叫新闻专题。其题材极为广泛,包括人物、事件、风貌、研究性和社会观察类等多种形式与内容。有的新闻专稿,甚至还可以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出现,但无论采用什么题材,都应以新闻价值为先。

大家知道广播节目(稿件)具有三大要素:音乐、录音和文字。这三大要素,除了音乐的使用一定要慎重,一定要精致以外,录音和文字都可以在新闻专稿中得到充分展示。细说起来,新闻专稿的内容有如下特点:

一、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广播(新闻)专稿的内容当然也不能例外;

二、时新性:一般来说消息更强调时效,专稿更强调时机,广播专稿或可作为消息在新闻时效方面的一种延伸,故特别强调内容的时新性;

三、预见性:这里的预见性主要表现在对专稿新闻价值的审视和判断上,具体地说当记者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时,应能预见其是否有做成专稿的必要;

四、形象性:新闻专稿,无论事件类专稿,还是人物类专稿都需要通过记者的形象思维付诸笔端,并使之具象化、形象化。从技术层面上讲,形象性来源于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来源于对广播节目(稿件)三大要素:音乐、录音和文字的合理运用;

五、倾向性:广播(新闻)专稿通过选择题材,深入采访,裁减新闻素材乃至完成稿件制作的过程,都会直接表达记者的切身感受和对是非的判断,当然也表现了记者观点的倾向性,从而也使稿件的主题更加鲜明;

六、夹叙夹议:新闻专稿跟消息相比,还增加了一些评论的元素,而且夹叙夹议中的评论部分还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但评论部分一般不超过整篇稿件的20%,否则就异化成了新闻述评。

下面的案例是一篇较为典型的事件性新闻专稿。新闻的专稿预见性,主要表现在对新闻价值的审视和判断上,具体地说当记者面对一个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时,应能预见其是否有做成专稿的必要。2010年夏季达沃斯于9月13日-15日在天津举办,本届论坛的宗旨是“绿色、生态、环保、节俭”。这样的环保理念不仅体现在会场的设计和交通出行,更多地体现于天津的环境建设。会议期间,近百名中外专家、记者来到南翠屏公园,积极探索这座集“绿色、生态、环保、节俭”为一身的低碳公园的生态价值。正是看到了,这一事件的新闻价值,记者刘明泉、王淳和于乐才采写了专稿《天津的第一座低碳公园是如何打造成功的》(该作品获2010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专稿大赛一等奖)下面,请看这篇报道的具体内容:

您听说过“南翠屏”公园吗?它就是天津人所说的堆山公园,因与天津北部的蓟县翠屏山相应成趣而得名。早在堆山造景之前,有关部门就对公园进行了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了山上有溪,环山有水,植被丰茂,生态怡人的总体格局。这里,最让中外专家感兴趣的是:山体用工程渣土堆起后,采用先进技术覆土植草固化,有效防止了扬尘和山体滑坡;植物则是用中水、雨水和雪水来浇灌;同时还针对不同植物采用了自动喷灌和滴灌技术,正是这三项生态技术,为天津百姓打造了第一座低碳公园,造就了西南城区一块新的“绿肺”。

可是天津人不会忘记,上世纪80年代这里尚处于城市边缘,地势低洼、杂草丛生,大量的建筑垃圾随意堆放,致使这里夏天蚊蝇成堆,冬天尘土飞扬,严重影响了周边的环境质量。一位在附近居住了几十年的老人回忆说:

(录音:这一片都是荒滩,芦苇荡,湿地,这个路都没有修好的。垃圾堆的很多很脏,就这么乱七八糟的。)

堆山造景工程科科长刘鸿俊具体介绍了建筑工程渣土,给城市生态带来的巨大压力

(录音:随着城市的发展,基本建设不断增加,建筑工程渣土已成为城市的一大灾害。据统计,天津市工程建筑渣土年产量大约在600万吨左右。过去建筑渣土的消纳处理处于无序状态,乱堆乱倒的现象挺严重,既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又形成了新的污染源。)

以后随着城区面积的扩大,周边的住宅和商业楼盘日益增多,生态问题日益凸显,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提议:将城市建设带来的大量工程渣土变废为宝、建一座生态公园。于是,在市领导推动和各方努力下,一个大胆的方案——堆山造景工程被正式确定下来。刘鸿俊介绍说:

(录音:天津市市政府,那时候还是李瑞环市长了,确定了利用建筑渣土堆山造景的建筑意向。经过几年的准备和策划,一期工程2002年4月正式开工。)

依照设计,公园山体有东部双峰和西部六峰,主峰为50米,整个工程消化了建筑渣土211万立方米,若用东风大卡车运送,需要21万辆次;如果这些建筑垃圾四处乱放,就会侵占大量的土地资源。观念的转变使其不再成为城市的沉重负担,变成了生态建设的宝贵财富,有效化解了城市建设带来的压力。

此后,随着公园建设脚步的加快和周边环境的改善,周边的地价不断攀升,一些开发商争相要把“南翠屏”开发成高档商业住宅区,更有境外的企业家想投巨资把它改造成东南亚风情园,但历届政府心系民生不为巨大利益所动,坚持原有的规划方案不变,坚持把这座“绿色、生态、环保、节俭”的堆山公园打造到底。并且如果改造成大型娱乐公园、改变公园公益和休闲的性质,就可能会对这里的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南翠屏”打造成功后,不但让天津人在身边看到了真正的山,还体会到了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实惠。一位正在公园游玩的老人告诉记者,他本想到别的地方买间大房子,可是因为这里的环境实在太诱人了才没舍得搬家:

(录音:这个地方可好了,没想到发展这么快,里面的树都阴森森的了,周围环境都增值了。这个地方是相当好的休闲地方,基本上天天来一次吧,打打拳、玩玩空竹、有时候走走步、爬爬山,心情特别好,转一转吃嘛嘛香。)

今天的南翠屏公园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公园正式开放一年后,市环保部门组织专家对“南翠屏”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是该工程完全合格。对此,天津市市容和园林管理委员会张志顺副处长解释说:

(录音:这种垃圾是无毒无害的,就是盖房时产生的砖头瓦块、拆房拆下来的东西都堆在这儿了。山堆的这么高、这么大,里面没有一点生活垃圾,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不会对地下水源造成污染,有绿化的覆盖也不会产生风沙污染。)

目前,公园总体绿化面积为30万平方米,与直接的低碳减排措施相比,通过植物碳汇措施实现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吸收与固定,可间接达到低碳减排的效果。据南开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玉秋测算,公园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4万人一年的呼出量,释放的氧气可以满足3.3万人一年的需要,因此可以这样说,天津的这块“绿肺”让百姓的呼吸更加清新舒畅了:

(录音:在环境里的观点是没有废物,只是有放错位置的资源。我们把废物利用起来,做成一个生态景观的景致,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从节能减碳上来讲,他肯定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老百姓休闲上肯定也是非常好的,我觉得应该是大力提倡的。)

工程渣土堆成的“南翠屏”,解决了覆土固化植树造林难题后,公园在节水灌溉方面也采取了一定的有效措施,全园灌溉用水如果使用自来水的话,相当于全市居民一天半的生活用水。于是公园积极与有关方面联系,将中水管道及时铺设到位,并采取有效措施大量储存雨水、雪水用于灌溉。刘鸿俊介绍说:

(录音:现在我们这儿绿地面积30万平米左右,一块绿地一年的用水量是一吨,这样的话我们一年得三四十万吨水。如果都用自来水的话,7块5一吨,一年得200多万。如果用中水的话4块多钱一吨,一年130多万,绿化灌溉的水费就能节约90多万左右。)

使用中水、雨水和雪水这些肥沃的水源来浇灌,比自来水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另外,公园在植物选择上也煞费苦心:山体最先选择了固化作用强的野牛草、佛甲草;随后又种植了根系发达的乔木:国槐和油松等。这些植物既适应瘠薄的土壤又耐旱耐碱;同时又适合中水灌溉,减少灌溉次数。正是三项生态技术的实施使这里的植物充满了生机,并对周边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大作用。

(录音:景区内的林木长成以后可使风速下降75%到85%,并能稀释大量的尘埃,对于防风治沙,净化空气,特别是在缓解春季大风扬沙具有一定的作用。大面积的绿化可使周边的气温下降13%,湿度提高10%到20%,基本消除了城市热岛效应。)

南翠屏公园在节水灌溉方面也很有创新意识,采用了自动灌溉控制系统,它可以区分不同植物种类的用水量和灌水周期,进行适时的喷灌或滴灌,比之大水漫灌方法在水源和人力方面都节约了60%。

日前,国家发改委召开了全国低碳省区、低碳城市试点启动会,正式宣布天津已跻身低碳试点城市之列。市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气候处处长田国栋将低碳城市定义为:以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为特征的城市发展模式。南翠屏公园——天津人用三项生态技术打造的第一座低碳公园,以其无污染、无排放、低碳环保的模式,成为天津这个北方经济中心,低碳城市建设的绿色生态标本,彰显了天津人的先进的生态理念。

一个流失海外105年的古钟,终于回到了它的故乡--天津塘沽。如果它有生命的话,一定会感慨万千。因为它承载过屈辱的历史,也见证了新世纪的和平、友谊。我们前边说过,广播(新闻)专稿,无论事件类专稿,还是人物类专稿都需要将记者的形象思维付诸笔端,并使之具象化、形象化。从技术层面上讲,形象化来源于其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来源于对广播节目(稿件)三大要素:音乐、录音和文字的合理运用。笔者认为,这正是记者李贺采写的新闻专稿:《离家百年,钟回故里》所展现的主要特点。(该报道获得第十六届中国新闻一等奖)(天津人民广播电台2005年7月23日播出)让我们来看这篇报道的节选:

(飞机降落压混)

2005年7月17号晚上10点50分,由英国伦敦希思罗机场起飞的FQ822次航班照例稳稳地降落在北京国际机场。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架飞机上,托运了一座流失海外长达105年的天津古钟--大沽钟。重新踏上了祖国的土地,大沽钟受到了故乡人民的热烈欢迎。

(回归仪式:迎接大沽古钟回归仪式现在开始。升国旗,奏国歌……压混)

尽管古钟在流失英国的过程中,已经残损,不能再敲响,但在大沽炮台举行的庆祝回归仪式上,还是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看。人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录音:小时候我就听我爷爷说,这儿有座大钟。这钟回来了,多热的天气我也要来看看,表示祝贺。)

这座令人震撼的、独一无二的、曾经一直挂在塘沽大沽炮台上的大沽钟,铸于1884年;它高65厘米,直径58.5厘米;上面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然而在晚清那个民族羸弱的年代,"风调雨顺"成了"风雨飘摇",“国泰民安”尚未实现却带来了"民族屈辱"。1900年八国联军人侵中国,这座古钟也伴随着国耻惨遭劫难,最终成为英国奥兰道炮船士兵的所谓"战利品";1902年朴茨茅斯博物馆将它收作受保护的文物,还列入了英国国家二级文物目录。此后,大沽钟就栖身在朴茨茅斯维多利亚公园一个中式石亭里,亭子上写有“这口钟缴获自中国天津大沽口”字样,亭子旁边是奥兰道炮船死亡官兵纪念碑。100多年来,大沽钟孤零零的悬挂在异乡,供游人参观。

离家105年的大沽钟在海外漂流着,先后有很多学者追随、寻找过古钟的去向,但每次的努力都由于各种原因半途而废。

时间飞速疾逝,转眼到了2003年。一位中国留学生范辉来到了英国朴茨茅斯市的维多利亚公园,在公园艺术中心主任马克先生的办公室里,偶然发现一座中国的古钟,顿时一种熟悉和亲切的感觉萦绕在她的心中。听马克讲,前几天这座钟差点儿被人偷走,虽然盗窃未遂,但大钟上方的挂环被破坏了。为了保护古钟,他只好把钟暂时搬到自己的办公室里。

这座来自中国的古钟到底有着怎样的身世呢?细心的范辉辗转联系到了北京古钟研究所副研究员夏明明。有着20多年钟龄文化研究经验的夏明明是这样判断的:

(录音:看了一下钟上的铭文,对钟的历史进行了一番探索吧。这个钟过去是被侵略军掠夺走的。)

就在夏明明对大钟进行鉴定的同时,范辉和马克又从大量的资料中得知,大沽钟在英国的历程也是非常曲折、坎坷的。在二战期间及其战后的一段时间里,这口大钟曾从维多利亚公园的那座亭子里"消失",一时不知去向。当时,有说是为了防止被纳粹德国的空袭炸毁隐藏起来了;还有传闻说,丘吉尔在战时曾要求全国上交铁器以铸造军炮,朴茨茅斯人害怕古钟被上交,就把它埋在自家花园里。范辉说,得知这座历尽沧桑百年古钟的身世后,马克先生首先说出一个大胆的提议:

(录音:他说,唉呦,这还是中国的古钟,应该还给中国吧。)

英国朋友的坦诚让这位中国留学生非常感动。从此,他们便开始尝试各种渠道,希望大钟“叶落归根”。他们把这个消息通过夏明明传达给了塘沽方面后,大钟故乡的人们异常兴奋,曾经寻找了多年的古钟终于有了明确的下落。

但回家的路途漫漫,谈何容易?天津塘沽区负责此事的区委副书记荣新海心里没底:

(录音:国家之间追讨文物没有成功的,很少。作为我们来说,也非常慎重。)

有资料显示,仅在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就有中国文物精品不下百万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近代以来被巧取豪夺走的。对于流失海外文物难回归的问题,中国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会的负责人曾介绍说,虽然国际公约规定被掠夺的文物应归还原属国,但一些西方国家--同时也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几个国家,至今没有在这些公约上签字。所以这些国家博物馆主观上并不希望归还其收藏的中国文物,甚至对参观、拍照都严格限制,使得政府出面交涉异常困难。在世界文物回归的历史上也记载过几个成功案例,掐指算来也只有区区几次。

然而,看着范辉他们传来图片资料上的古钟的容颜,和钟亭上那行"这口钟缴获自中国天津大沽口"的文字,经过再三研究,故乡的人们还是决定要放手一搏,百年耻辱不能再继续下去:

(录音:看到那字感慨万千。因为100多年前,他们侵略我们,把我们的东西弄到那儿,流失了105年,就是想办法要把它弄回来。但是这个东西……需要双方的沟通。)

当事情进入操作层面时,人们才发现,实际困难远比想象的更加繁琐、不可预料:

(录音:后来才知道,非常复杂。就是这个东西(大钟)在那儿究竟是由艺术中心管呢,还是由市政府管呢、是由市议会管?双方还有一些争论。我们要去跟他们谈,找谁都是不确定的。)

众多的头绪、磨人的查询、来回的交涉。10个月的时间,就像手指缝隙的沙慢慢流逝了,仿佛事情还没有开始就已经陷入僵局。在英国,范辉和马克同样焦急。他们想到了当地的华人组织。叶锦洪--朴茨茅斯市华人协会会长,当他听说这件事后,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促进古钟回归的行列中。通过越洋电话的采访,我们仍能感觉到叶先生那片滚烫的赤子之心:

(录音:混播我是一名中国人,我应当为这件事出力,我们不能看着屈辱的历史再继续!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

于是百折不挠的努力重又开始了。叶先生首先写信给朴茨茅斯市的市长,很快得到答复:同意谈判。一周后,塘沽谈判代表团和朴茨茅斯谈判代表团面对面地坐到了一起。在谈判桌上,塘沽区区委副书记荣新海讲了这样一段话:

(录音:我说,这口钟放在你这你也耻辱我也耻辱。你把人家的东西抢来然后放在你这儿,别人要也不给,这耻辱不耻辱?那么,我为什么耻辱呢,我这个地方,这么大一个国家,你来了几百人、上千人,就把……我的东西弄走了,我也觉得耻辱。你把这口钟交回来,你也光荣我也光荣。你是……善良的,是一种新的理念,对我来说,我也赢得了尊严。)

参与谈判的范辉当时一直非常紧张,事先设想过很多种谈判的过程,甚至连英国人摇头拒绝的表情,都已经浮现在眼前。值得庆幸的是谈判结果大出人们所料,朴茨茅斯市市长的表态意见,给中方一个意外的惊喜:

(录音:他说,就我本人的意见,很支持这件事。他说,当时侵略中国是历史的原因,但是今天我们做这件事,也是冲着友好的意愿。市政厅的态度都很积极。)

然而,谈判的成功并不代表事情已经尘埃落定,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面。按照英国法律规定,这件事的最终结果还应由当地议会表决决定,据了解:在英国议会通过一项议案绝非易事:

(录音:它那个议会,整个议会,大部分人反对也不会成,有一部分反对很强烈的话也不会成。)

果然,这个议案在朴茨茅斯这座不大的城市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作为英国早年侵略其他国家时的所谓"战利品",古钟已被英国国家文物与遗产委员会列入英国文化遗产的二级目录,永久在英国保存,它代表了英国在那个时期的所谓辉煌。而议员中的很多人却坚持认为,要有一个正视历史的态度,新的时代背景下,那绝不是英国辉煌的象征。

而此时,首先提议归还古钟的马克先生,通过媒体向当地市民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录音:混播我的曾曾曾祖父1860年到中国来过,在攻打大沽口炮台的时候还获得了英国的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也就是他所在的这支队伍在1860年当年,火烧了圆明园,抢劫了圆明园的大量财宝。那么,过了这么多年,作为他的后代,我想,历史应该重新解读。)

叶锦洪先生回忆说,那些富有正义感的议员们为大沽钟的最终回归,也做出了富有成效的努力:

(录音:混播最有代表的是Terry.Holl。他给每位议员写了一封邮件,他讲,这口钟的主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口钟是人家的我们就应该给人家,用来促进英国和中国两国之间友好关系。在这点上,他们和有些国家不承认自己侵略的历史不一样的,非常正视这件事。)

就这样,议案得到了绝大多数议员的支持,顺利通过。当地政府和议会通过后,还需得到英国政府的批准。天津塘沽区区委副书记荣新海说,一切努力就剩下这个更为棘手的环节了:

(录音:从去年的11月15号到今年的5月25号,就是走这个报批的过程。到了3月14号的时候,英国文物遗产协会同意在八个星期内给予答复。)

漫长的等待煎熬着每一位对这件事做出过努力的人。对于这件文物的回归,英国政府的态度显得非常谨慎,他们深知文物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一段历史的记录、一种文化的研究的价值所在。最终,他们还是批准了给中国送还古钟。此时,天津塘沽区已经是春暖花开的季节了。一直为大沽钟回归不停奔波的荣新海感慨万千:

(录音:清朝政府太腐败了,那时候《辛丑条约》其中定的一条就是拆毁大沽炮台。这口钟本来它只具有大沽口炮台的遗物,它的这个文物的价值……当这口钟被送回到塘沽的时候,这口钟已经成为中英关系史的一个文物,它在证明,人类在向着改善前进。……上个世纪,我们是伴随着战争、流血、对抗和冲突,开始那个世纪的历史的,而我们这个世纪要用和平、友谊、合作和谅解来创造我们新的历史。)

考虑到朴茨茅斯人对这座钟的深厚情感,天津塘沽区决定复制一座一模一样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大钟回赠给朴茨茅斯市,它会像大沽钟一样被悬挂在维多利亚公园里,而大沽钟将被永久安置在即将建成的塘沽区博物馆内。至此,天津市首例流失海外文物无偿回归一事,以皆大欢喜的局面圆满告终,在世界文物仅有的几次文物回归历史上,从此多了这样一个记录:"2005年7月,流失105年的中国大沽铁钟,由英国朴茨茅斯市归还给天津塘沽区。"如今,天津和朴茨茅斯这两座港口城市正在协商,要尽快缔结为友好城市,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古老的大钟见证了105年的沧桑变换,它的回归向人们昭示:对世界永久和平的期待。

笔者认为,作为一篇广播新闻专稿,《离家百年,钟回故里》在新闻性与故事性结合方面,做的确实很不错;它还以自己内容的独特性,体现了新闻的最基本特点:影响力和趣味性。此外就是典型音响的运用。所谓典型音响,就是无法替代的音响,是能够充分说明新闻内容和新闻意义、体现广播特点的音响。从这篇报道中,你可以体会到,典型音响的使用非常到位。

下面这篇广播新闻专稿,是笔者与经济广播年轻记者张雅楠、常迪合采的,题为《“颂党第一歌”在这里诞生》。2011年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原创歌曲奖颁奖典礼适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颁奖典礼特别将“中国原创歌曲荣誉奖”,颁给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词曲作者——天津已故作曲家曹火星。他的女儿曹红怡代表父亲接受了这项殊荣。这说明历史没有忘记这位“人民音乐家”,人们也很想了解这首历史名曲的背后故事。

应该说这篇新闻专稿的题材和内容选择都是很不错的,稿件的播出时机和新闻由头的选择也很准确及时,典型音响的运用亦比较到位,新闻素材和历史背景资料的挖掘更着实下了一番功夫,亦显示了几位记者的文化底蕴。但这篇新闻述评题名《“颂党第一歌”在这里诞生》,表明作者比较注重历史资料的挖掘,而忽略了报道角度的创新,这样就使主题的阐述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式。而滨海广播年轻记者俞媛、于霁丹和陈凌云的同题材作品《事实的魅力——一首“说实情唱真理”的经典红歌》,由于标题取的含义准确且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所以同样的新闻素材也就取得了不同的结果。(该稿曾获2011年广播电视学会二等奖和天津市好新闻奖三等奖,而《“颂党第一歌”在这里诞生》仅获得天津广电学会三等奖。)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仅以获奖等级来判断作品的优劣,而是认为笔者的稿件与滨海广播的两位年轻记者同题材专稿相比,显然在主题立意上存在着一定差距。他们的稿件,以“说实情唱真理”来展开情节,无疑能把故事说的很平实,也很好听有说服力,当然也为这样的重大题材找到了合适的小切口,充分展示了“事实的魅力”。

笔者除了感慨于后生可谓之外,更希望年轻同行能通过两篇同题材稿件的比对,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在实战中提高自已的采访和写作水平。但广播新闻专稿《“颂党第一歌”在这里诞生》还是在文章的入题(导语)上有所创新,并力图将稿件写出一些新意来,来看下面的具体的案例:

(出音频:主持人开奖的对话:女:相信所有天津的歌迷和在天津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这里是音乐人才辈出的城市,像我们刚刚在VCR中看到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词曲作者曹火星同志,还有家喻户晓的《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王莘同志,都曾经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天津。男: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在无限追忆和缅怀这些人民音乐家的同时,我们也愿意用沉甸甸的奖项永远铭记他们的音乐。女:下面有请曹火星的女儿曹红怡女士上台,有请!男:掌声有请颁奖嘉宾,天津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刘凤银先生为曹红怡女士颁奖!)

2011年10月13日晚上,在天津民园体育场,已故作曲家曹火星的女儿曹红怡代表父亲,手捧“中国原创歌曲荣誉奖”赶到分外激动。她感谢热情的观众没有忘记自己的父亲,更为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影响了几代人而感到由衷地高兴。

就在前不久,她和大姐曹红雯一起来到这首歌曲的诞生地——北京房山区堂上村为父亲扫墓。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她弹起了父亲生前用过的钢琴,与村民们共同唱响了这首时代的最强音。

(曹红雯、曹红怡在堂上村与村民一起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一心救中国……”(押混))

这熟悉的曲调,这滚烫的旋律,这激昂的歌声,唱出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但你了解这首被称为“颂党第一歌”的历史名曲的创作过程吗?你了解这首歌的词曲作者曹火星不平凡的生命历程吗?

曹火星是河北平山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在平山铁血剧社担任音乐队队长。1939年冬,他进入华北联大文艺学院音乐系学习作曲和指挥,也就在此时曹火星创作了第一首歌曲《上战场》。1940年到1943年,他又先后创作了《选村长》、《春天里喜洋洋》、《春耕忙》等一系列为边区百姓所喜爱的歌曲。

1943年在曹火星的生命历程中具有特殊意义。19岁的他,不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创作出了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年的9月,曹火星作为铁血剧社音乐队队长,带领张学敏等3人组成的小分队,跋山涉水来到平西抗日根据地房涞涿联合县。据曹火星生前回忆: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国共两党在“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命运将由谁安排”的原则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当时国民党的蒋介石写了一本反动书刊叫《中国之命运》,这里面提出了一个反动观点,叫“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为了揭露这个假相,就创作了这首歌曲——这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曹火星的大女儿曹红雯则回忆说,当年父亲创作这首歌时,心中确实充满了对党的热爱,他亲眼目睹了党领导人民坚持敌后抗战、为民族解放浴血奋战的现实。当时的平西抗日根据地正开展民主建政和减租减息工作,父亲亲身体会到了百姓当家作主的喜悦,更感受到了他们生活发生的极大变化。歌词中“实行了民主好处多”、“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正是当时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为农民的儿子,父亲由衷地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录音:我父亲对党是无限忠诚,对党无限崇拜的表达是很准确的,代表了全国人民对党的看法。现实教育了他,老百姓想什么,共产党就做什么,所以他才会写出这些发自内心的词来。)

与曹火星一起在滹沱河边长大,一起参加铁血剧社的张学敏和夫人志坚说:实际上当时歌曲的名字叫《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曲调采用的则是民间流传的小调“霸王鞭”:

(录音:霸王鞭是南方传到北方,又从延安传到咱们这的,一边打一边唱。那个时候他恐怕脑子里就酝酿了,写完了他进屋子说,没有共产党没有新中国的歌词写出来了,曲子还没有。张学敏就给他唱:“我是小八路,我是小八路”,哆叟拉拉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他是上去了后边部分,没有中国。一共创作了一个晚上就写出来了。)

张学敏老人今天已80多岁了。他患有脑栓塞,语言表达已不大清晰,许多家事都忘记了,但回忆起战友曹火星创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过程却仍然难以忘怀,甚至连一些许多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可见这首歌已经深入了他的心灵深处,成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作为天津的一位音乐工作者,王少彬长期从事曹火星音乐创作研究,曾多次到堂上村实地采风,也曾多次采访曹火星和许多见证人,他则向我们介绍了歌曲创作的另一细节:

(录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曲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情,当时曹老年只有十九岁,在一个小土炕上有感而发,喷薄而出。敲击小炕桌,伴随那个小油灯火焰,他的心灵在震颤。他敲击的那个节奏,“梆梆梆梆梆”,音乐家的灵感一下子就来了,一发不可收拾,迸发出时代的最强音,一首伟大的歌曲诞生了。)

歌曲创作成功后,疲惫而兴奋的曹火星推开房屋的大门,在门口哼唱着这首歌,正从这里路过的村妇女干部张学明听到后便走了过去,接过歌词情不自禁地跟着曹火星唱了起来。于是张学明就成了学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第一人:

(录音:他一起教,一起动作,做一个动作,唱,一起教一起跳。)

同年冬天,各县中小学教员及一些群众团体的干部集中在晋察冀专区参加一年一度的冬训学习班,曹火星第一次在冬训班上教唱了这首歌,很快它就在拒马河与滹沱河畔流传开来。(录音:都是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去学,学了之后他们回去再教学生,学生分到各个学校再去教,所以就传播的特别快!)

张学明还回忆说,不到半年这首歌就唱遍了整个晋察冀边区。1945年8月24日,张家口的新华广播电台首次播音,就播放了这首歌,随着革命胜利的步伐,这首歌更是迅速唱响了全中国。

(渐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压混)

但这首歌在全国唱响后,却经历了一个小小的波折。曹火星在铁血剧社的战友张学敏回忆说:1950年初的一天,毛泽东的女儿李吶放学回到中南海,继续唱着这首歌。正在院子散步的毛泽东好奇地问女儿唱的是什么?女儿兴奋地告诉父亲,她唱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毛泽东高兴地让女儿再唱一遍,当听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这句歌词后,他告诉女儿中国前应加一个“新”字才好。李呐回到学校转达了毛泽东的建议,校领导很重视,迅速转达给了作者,曹火星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就这样,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完全成型了。张学敏还说:

(录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为什么加“新”字,以后民主人士也过提意见,他说这个不对,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应该加个“新”字,以后大伙唱着这个歌,迎来了新中国,在全国流传开来。)

张学敏所说的民主人士叫章乃器,他在全国政协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中国共产党成立却只有二十几年,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说法不合适,只有加一个“新”字,才能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毛泽东亲切地告诉他,你的意见很好,我们已转告歌曲作者改过来了。

音乐工作者王少彬说,歌曲的名字定型后,一些人又对歌曲的诞生地产生了兴趣,那么这首歌到底创作于何地呢?1949年曹火星进城后,长期担任天津文化部门的领导工作并坚持歌曲创作,所以没有过多地提及此事。后经多方考证,认定歌曲的创作地就在今天的北京房山霞云岭乡堂上村。它是1943年曹火星和战友们来这里开展抗日宣传工作时创作的。

不久前,堂上村的66名党员,致信党中央希望建立一个教育基地,让后代子孙都来了解这段不寻常的历史。眼下这个基地已建成:一个巨型地球仪上竖起一面迎风飘扬的红旗,上面刻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如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在堂上村处处唱响,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三四岁的孩子都会充满激情地来演唱这首歌。村民们还自发组织了红歌合唱队,队长隗(wei)和香说,每次外出合唱队演出,这首歌都是最受欢迎的:

(录音:红歌演唱队30人,连续有十多年了,反响挺好,看演节目的人基本上不动,我们上面唱,他们下面唱。)

堂上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馆长任正瑞告诉记者,这首歌之所以长盛不衰,常唱常新,是因为它伴随着人民解放、国家进步和改革开放一路走来,唱出了百姓感谢共产党的真情实感。

(录音:我们唱都带着感情的,带着很自豪的感觉,唱着比较带劲,从老百姓的生活实际深刻体会到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后来我们就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从我们村就看出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生活是以前都没法比的。)

音乐工作者王少彬也说:

(录音:当时这首歌曲已经传唱数十年了,中国人都知道,只要在党旗下,就有这首歌曲。但是曹老看得很平淡。微微一笑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我们音乐界一致认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歌颂伟大共产党的一首经典歌曲。)

2009年为热情讴歌新中国成立60周年、激发全市人民了解天津、热爱天津、建设天津的热情,市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60位感动天津人物——海河骄子”评选活动。此时,曹火星老人已逝世整整十年了,但天津是曹火星的第二故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第一盘盒带也是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录制的。以后,他还在天津创作了大量讴歌时代,鼓舞人心的歌曲,理所当然地以高票当选。津门百姓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天津人引以为豪的音乐老人,这是因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直伴随着国家的进步,这催人奋进的歌声更是影响了几代人……

(渐入歌曲《妈妈教我一支歌》:“我唱妈妈教的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支歌从我的心上飞起,这支歌鼓舞我建设新生活……押混)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之所以能影响几代人,鼓舞着亿万人去不断地去建设新的生活,是因为曹火星将对党、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贯穿了他一生的音乐创作,他要永远为之歌唱。

(音频:渐次播放堂上村下到两三岁的幼儿园娃娃合唱;曹红雯女儿弹奏曹火星当年用过的钢琴与堂上村村民一起合唱;专业团体演唱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声,压混,结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专稿的内容当然也不能例外。如果说,消息更强调时效的话,专稿更强调时机,新闻专稿既然可以作为消息在新闻内容和新闻时效方面的一种延伸,故特别强调内容的时新性和时机性。下边这篇报道介绍了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新闻事件,可以说也抓到了较好的报道时机。具体案例如下:

播听众朋友:不久前,武汉的一位八旬老人在离家不到百米的菜市场门口摔倒,围观者众多却无人上前救助。1小时后,老人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日前的一个下午,家住天津河西区景兴里的李德之老人也在路边摔倒,就在围观者犹豫不决时,一个女孩挺身而出,迅速扶起老人并用毛巾为其止血,使这个垂危的生命得以挽救。来听记者刘明泉、于乐、郝娟和吴妍研发来的新闻专稿《老人路边摔到,她伸出了天使般的双手》

(以下为音频)

83岁的李德之曾患过脑栓塞。今年9月1号午饭过后,他下楼去遛弯儿。遛了一会儿感觉有点累,就打算抄近路回家。恰巧这时路边的斜坡上有些砖头和积水。上坡时,老人不小心滑倒了,头部重重地摔在地上,鲜血马上流了出来。此时,他虽然意识还清醒,却怎么也站不起来了。

这时,一群人围拢过来,却没人敢上前救助。就在老人血流不止,生命垂危之时,一个女孩突然拨开人群,迅速地冲了过去。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老人说:“记不清女孩儿的样子了,印象里挺瘦小的。她跑过来,用毛巾很快就捂住了我的伤口:

(录音:那个小孩始终抱着我的脑袋,我睁眼一看那个小孩也就16、17岁,半边都是血,裤子上也是血。小孩就抱着我的脑袋,在120没来以前,她始终抱着我的脑袋,没动。)

这时,围观者中有人问李德之:“大爷,是谁把你撞倒的?”老人答道:“没人撞我,是自己摔倒的!”听到这个回答,众人才凑上前去,开始七手八脚地帮忙,有人还拨打了110、120。半小时后老人的亲属和120的救护人员先后赶到,女孩儿却悄然离开了。

老人被送到医院后,经医生检查,头上的伤口虽不是很长,但却很深,所以血流的不少。说到当时的情况,李德芝的老伴王凤珍说:

(录音:人家给我来信了,我赶紧就跑过去了。去了之后地下好多血,一看我就晕了,我说坏了这回可坏了,如果没有这个女孩血流远去了。我们到了急诊室,医生给止住了血,说你照个CT吧。他口子不大,深,拿镊子找了找,没有杂质,有杂质就给你弄掉。)

由于女孩迅速地扶起老人,救助及时而到位,为医生的抢救赢得了时间,有效地挽救了老人的生命,所以一周后李德之就出院了,现在已基本可以生活自理了。但李大爷一家却怎么也忘不了,那个危急时刻伸出援手的女孩。王凤珍说,无论如何应该找到她,表达我们全家的谢意。起初,王凤珍想到那个女孩救护的手段非常专业,说不定是个护士,因为一般人危急中很难想到在毛巾下垫纸巾,估计是怕伤口感染。可后来听老伴说,就是个十五、六岁的女孩。于是,王凤珍就依据这个线索,和孙子到事发现场去找人寻问,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突然她想起了那条带血的毛巾:

(录音:他出院以后我就找那个小女孩儿,我说那个毛巾打哪来的呢,我一眼看见它同理发店的毛巾一样一样的。我就找理发店去了,那条毛巾和理发店真的一样,我问当天是怎么个情况,一个小女孩说,她是我们的一个顾客。)

美发厅的店员还告诉王凤珍,那个女孩当时正在剪发,听到外面有人呼喊,有个老人摔倒了。就不顾剪了一半的头发,湿漉漉地就跑了出去。

让王凤珍娘俩遗憾的是,女孩并非理发店的熟客,而且当天的客人很多,店员们也没记清女孩的模样和衣着特征。一位店员说“只记得女孩不到20岁,长头发。”得到这一线索后,李德之老两口就让孙子去寻求媒体的帮助,在电波里急切地呼唤:河西利民道上,见义勇为的好女孩,你在哪里?我们真心地谢谢你!

经过电波的呼唤,现在这个女孩已经找到,她的名字叫白雪。今年只有16岁的白雪,目前正在外地读书,如今已离开了天津。因为在学校接受过急救培训,所以才具备了一些救护技能,对于李家真诚的感谢,女孩的父母回答说,这没什么,每个有良知的人,包括成长中的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都该主动上前救助的。可李大爷的孙子却说,这正是让他们一家特别感动的地方:

(录音:人家小孩也没想别的,他说不是人家碰的自己摔的,在里面也听不见,人家第一反映就是流血了,我得把东西送过去,按住。这真得挺不容易的。我们就是想谢谢人家,也让大家都知道她的这种美德。)

我们真的无需把一个孩子的精神说的多么伟大,但我们也许要拷问自己,面对摔倒的老人,受伤求助时,会不会像天津姑娘白雪的那样,义无反顾地伸出天使般的双手。但眼下不应回避的是:人们看到了太多的冷漠,却很难寻觅到像白雪这样义无反顾的人。出事那天,家住利民道附近的蒋先生也恰好在场,他对自己和围观者发出了这样的拷问,我们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冷漠,使得一切热情都在無力感中被熄灭:

(录音:我家就住在利民道附近,说实在的哪天看到老人摔倒了我也犹豫,等小姑娘上前了我才上去帮忙。要不是那个小姑娘,街上几十人,上百人围观却扶不起一个摔倒的老人,这是让人很难过的,所有面对他的人都该检讨。的确,近期有些扶起摔倒老人者受了冤枉,可正因为这样小姑娘的行为才更可贵,作为李大爷的一个晚辈我应该反思今后该怎么办?)

李德之老人一家同样也在反思。他们说,我们一家之所以积极寻找那个善良的女孩,除了表示谢意外,还想告诉大家,眼下一些老人赖上施救者虽不是个例,但多数老人对于帮助自己的人都是心怀感激的。谁都有老的那一天,谁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一家绝不会做让好人寒心的事儿。

李德之老人一家常怀感恩之心,真诚地面对现实,千方百计地寻找善良女孩白雪的行为,同样也是值得赞扬的。记得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无人有意作恶,一切恶行都是在不知道善的情况下做出的。”从这一角度说,寻找天津姑娘白雪,就变得更加有意义。这样做的结果,能够支持更多的白雪在危急时刻站出来,并有利于营造出一人有难多人相帮的社会正气与和谐之花。

远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也听说了天津女孩白雪勇于扶危济困的事迹,他认为:

(录音:这个事情就是一个良性互动,这个孩子内心充满善意,从小做好事,阳光心态,而且还不愿意留姓名,所以将来这个社会就会充满公平正义,否则就叫恶性互动。你救老人,老人赖你,这样就是两败俱伤,社会就没有了诚信。如果我们国家充满了正义的阳光,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失业救济等等,那老人就不需要这样,这是一个制度性安排。那么从每一个人来讲,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以我们说还应该是两方面的。)

但愿一个天津女孩发自内心的善意,但愿她所伸出的天使般的双手,真的能引发更多人的反思,并带来整个社会的良性互动——当每个老人遇到危难时,大家都能伸出自己的双手,给予及时的救助。只有这样类似于武汉那位八旬老人的悲剧才会避免,也只有这样类似于天津老人的幸运才会越来越多。

上面的报道,最后仅获得了2011年度天津广播电视学会三等奖。可能人们还不大理解,记者的本意,并不只是想报道一件好人好事,而是将其放在南京“彭宇案”后,许多人惧怕做了好事反被诬陷,这使得人际间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从而导致全国连锁般地发生多起老弱生命摔倒路边无人救助的事件,并导致死亡的大背景下来考量的。

基于此,有人惊呼中国当下的社会道德至少滑坡了50年。梁漱溟先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一书中认为,人类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后来的事实证明,南京的那位老人确是中学生彭宇撞倒的,而彭宇和他的家长,恰恰在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上,解决的都不够好。更由于当地司法部门的“好心”调解,并千方百计地制止公开报道,才让事情搞得如此扑朔迷离,才把人心搅扰的如此混乱,致使中国的社会道德滑坡了50年。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报道一个天津小姑娘无所顾忌地救助摔倒的老人,就显得非常有意义了。

但回过头来,仔细审视一下我们的这篇新闻专稿,在题材选择上确实不够重大,故事叙述得也不够精彩生动,致使文章的主题阐发的不够鲜明,从而也减弱了这篇新闻专稿的影响力,从而也让我们曾经有过的一些期许落空了。

如果拿我们的这篇广播新闻专稿,与“天视”的同题材电视消息《扶起老人,扶起“跌倒”的信任》(该作品获天津市好新闻奖二等奖)相比,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笔者,特别欣赏“天视”年轻记者的这个新闻标题。与我们那篇专稿的题目相比,虽然同样的直白,但人家的标题却更深刻也更值得回味,因此主题的阐述也更富于哲理。主题既然明确了,那么内容的铺展和画面语言的陈述也就变得相当容易了。套一句文言来说就是:吾不如也!因此也就希望电台的年轻同行们,能从我们这篇并不算高明的稿件与电视同行的对比中有所借鉴,力争写出比他们更多更好的稿件来。

也更多样,因此被称之为繁体新闻。它与消息相对应,提供更多的背景材料,有的还类似于调查报告。下面这篇专稿比较准确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其触点也即新闻由头,除了京津“高铁”开通后北京、天津的同城效应外,还有令天津人骄傲的“狗不理”如何走向世界,尽早成为饮食类上市公司的思考:

听众朋友:随着京津“高铁”的开通,北京人打“铁的”到天津品尝风味小吃、特色食品已成了一道新的风景,特别是天津三绝食品更成了外地游客追崇的对象。说起三绝之一的“狗不理”,它是一个闻名全国的百年老店,改革开放30年来其品牌越做越大,特别是3年前狗不理包子饮食集团改制以来,无论是在保持品牌完整性上,还是在提高包子品位和服务水平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来听经济广播记者刘明泉、齐丽和实习记者朴燕宁发来的新闻专稿《百年老字号的新飞跃》

(以下为音频)

说起改革开放,3年前的天津狗不理包子饮食集团公司的改制,可以说是天津的一件大事。狗不理是在天津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老字号,有着150年历史。它不仅仅是一块商业品牌,也是运河文化的一个标志,与津门百姓有着不解之缘。虽然为老国有企业注入新机制实属必然,但狗不理在经营状况蒸蒸日上之时,选择拍卖还是引起了不小的风波。最终,具有近200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天津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以1.06亿元的价格入主有着150年历史的天津狗不理包子饮食集团公司。两大百年老号携手改制踏上了探索中华老字号的复兴之路...

改制后的狗不理是一个实行多元投资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狗不理包子饮食集团董事长张彦森告诉记者,要使这个百年老号平稳发展、保值增值,多元投资是最好的一条路子,民营与国有互相监督互相支持,发挥各自的优势,既保证了职工的利益,又使企业决策科学透明,实现了现代化的企业管理:

对于一个百年老号来说,如何保证其品牌的完整性,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极为重要,而在旧体制下“狗不理”包子饮食集团,要推进这方面的改革,却举步艰难。现在“狗不理”老店改制已三年,对此张彦森颇有心得:

(录音:狗不理品牌在改制前也很有知名度,但它的毛病是品牌乱,加盟店近70个,标准很不规范,管理特别难。我们改制后为了保住这个品牌,维护这个品牌,采取了一种收的战略。现在全国的加盟店有17家,最迟到2010年就全部到期了。到期后,我们收回,从新制定门槛,再往外发,为了最后的前进。几个城市不准备放,天津不放、北京不放、上海不放、香港不放,这几个城市将来做自己的直营店,其它的制定好标准以后采取加盟,但这个加盟绝对不能乱。)

张彦森在这里实际上,规划了“狗不理”包子饮食集团的未来发展走向。改制后的“狗不理”包子饮食集团,在天津和北京共建立了十家直营店和十家快餐店,目前正在天津滨海新区筹建新店。并实行价格分层:正餐面对商务活动、快餐面对大众消费;正如张彦森所说:

(录音:狗不理要错位经营,既满足商务型的又满足大众的,一定要两条腿走路。原来我想搞一个以狗不理品牌拉动一个集群式的发展。比如咱们有正餐店,狗不理酒店,同时正餐店也要分出层次来。北京的那个店,是目前狗不理集团十几个酒店里最好的,奥运会期间满足了一些国外政要的接待任务,另外就是商务型宴请,还有大众吃饭。)

据了解,天津“狗不理”在改制以后经营收入的增幅是35%,而且三年来不断攀升,但对于天津和外埠的消费者来说,感觉狗不理的最大变化,就是它的服务水平提高了,就餐环境改善了;菜品和包子质量的提高了。但是张彦森认为,新体制下的“狗不理”不能就此止步,现在最重要的是通过增强“狗不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企业做大做强,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自身影响力:

(录音:我们这个品牌一定要走出天津,最后走向国外。把我们祖宗留下的这种好的食品,不仅让中国的老百姓能吃到,还要让国外的老百姓能够品尝到,我们中国真正的民间小吃是怎样的味道。)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教授谢思全教授对“狗不理”集团积极走向世界的做法表示认同,他说:

(录音:由于品种的增加、服务的改善,使“狗不理”这个品牌在消费者中间,受到喜爱和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于是狗不理成了天津旅游、或者说第三产业发展的一张名片,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名牌。到天津旅游,不可不吃狗不理,享受天津的传统文化不可不吃狗不理,你要看天津的新面貌也不可不吃狗不理。“狗不理”集团迎合这样的消费趋向,形成了一个企业的走向和战略发展。我们用一句经济学的话说,它真正回归了市场。于是它就有了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的确,后奥运时代的经济结构重组是个大趋势。现在已到了将百年盛事演变为中国盛世之时,像天津“狗不理”这样极富生命力的百年老店、民族品牌,应该为自己快速走向世界有所准备,以顺应这个发展的大趋势。

(此稿发于2009年天津经济广播的《天津早晨》节目)

所谓感染性,就是一个心灵对另一个和多个心灵的影响。这是新闻作品特别是新闻专题应具备的重要元素。这篇题为《难忘惊心动魄的那一瞬间》的专稿,是在唐山大地震30年之际,以当年灾难中天津人为背景,记叙了几个普通人的回忆,但她们在灾难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和责任感,依然表现了极大的感染力。来看下面的报道:

播听众朋友:在唐山大地震十周年之际,曾有一部叫《蓝光闪过之后》的电影问世。

(出电影《蓝光闪过之后》之后的典型音效)

蓝光闪过之后,凸显了大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给人们生命财产带来的巨大损失,情感上带来的巨大打击。但蓝光闪过之后,也发生了许多撼动人心的故事。一瞬间的巨变,凸现了普通人心灵的大善大美。来听经济广播记者刘明泉采写的录音专稿《难忘惊心动魄的那一瞬间》

(以下为音频)

(继续出电影《蓝光闪过之后》之后的典型音效)

路芳是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著名主持人,她的声音圆润甜美,韵味深厚。她所播过的作品,在千万听众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记忆。但在路芳自己的记忆里,却是三十年前蓝光闪过之后,那惊心动魄的一瞬间:

(录音:头天晚上我们几个年轻播音员、录音员都住在台里。那天晚上特别热,因此睡得也比较晚,朦朦胧胧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了。突然我听到树枝撞击玻璃窗,声音非常大;床铺上下跳,然后是南北晃,往窗外一看天上打着闪,闪着蓝光。当时我第一个觉醒了,高喊:坏了,地震了!)

路芳和她的战友们,并没有在巨大自然灾害面前惊慌失措。蓝光闪过之后,她们迅速唤起的是广播人的责任:如何尽快把党中央的声音传播出去,稳定局面,凝聚人心,自力更生,重建家园是当务之急。于是,天刚刚蒙蒙亮,路芳就跟几位战友来到了位于河西佟楼的备用直播间,于是她也成了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在蓝光闪过之后第一个恢复正常播音的人:

(录音:当时觉得那个小屋里都是土味,因为它多年不用了。一个小桌上有绿灯和红灯。他们说,开始曲完了,红灯一亮你马上就说话,呼号。就是再震也不能停,你必须要播出去。当时我心里特别紧张,第一没经历过这样的事,第二年轻,21岁,那么重要的任务。当时就知道这么大的天灾,如果广播出不去人心就会乱,所以一定要完成任务。就在准备待播时,又发生了余震。当时就想,哪怕它有再大的地震,你在岗位上牺牲了,都值得。这时候我就等着,听着,那“东方红乐曲”哗地出去了,然后红灯亮了,我就呼号: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本台第一套节目现在开始播音……)

(出电影《蓝光闪过之后》之后的典型音效)

蓝光闪过之后,对于那些处于特殊岗位的人们来说,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作为天津妇产科医院的当班护士李兰,她和她的同事们在巨大震动之后,稍加镇定,马上想到的就是那些刚刚出生的婴儿和那些病弱产妇的生命安全。但在当时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既要保证那么多的母子安全转移,又不能危及那些脆弱的生命,确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他们为之承担了巨大的责任,却没有一个人退缩:

(录音:当时病房中的氧气瓶“嘭嘭”地都倒了,加上掉下来的砖头、木料、瓦块和灰尘,声音很大很恐怖。但我们顾不上害怕,最先想到的是如何把产妇和婴儿迅速转移到医院后面的平房去。当时我们还都是小姑娘,20刚出头,也不知哪来的那么大的劲儿,背着,掺着,抬着终于顺利地把产妇和婴儿转移到了安全地带。)

(出电影《蓝光闪过之后》之后典型音效或其它音效)

和平区教育局幼儿园的退休教师王文芝,30年前住在和平区岳阳道泰来里,那里是天津的重灾区。地震发生前她刚从黑龙江北安农场病退回来,家里只有她和母亲、妹妹三个人。7月28号天气异常闷热,她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突然一阵猛烈的摇晃,接着近处传来阵阵巨响,她惊恐地喊醒了妈妈和妹妹:

(录音:因为下乡前经历过邯郸地震,所以我立刻意识到是地震了。我立刻把妈妈和妹妹塞到里面的床下,自己躲在一个桌子底下,妈妈刚离开自己的小床,她所住的二楼的一面墙就闪了下去,砖头瓦块砸在她的床上。灰尘呛的我满嘴都是土,邻居家传来孩子凄惨的哭声……)

由于躲避及时,母女三人幸免于难,此时善良的王家母女立刻想到的是邻居季大娘和她双胞胎孙女的处境可能更危险:

(录音:我们就大声喊,大娘你们怎么样了。大娘喊,小洁掉下去了。我们就到楼下去找小洁,这时候就见土坡上站起一个黑影,猛地抱住我的腿说,大姑我在这儿。原来她是随着墙从土坡上滑下来的。我看见小洁头上流着血,抬头一看小洁家的窗帘迎风飘着…….)

蓝光闪过之后,岳阳道一带房倒屋塌,一片狼籍,从一片瓦砾中走出的两家人,却只有两人受了点轻伤,真的是个奇迹。但王文芝回忆说,那时他们胡同里被砸死了三个人:一个老邻居,另外两个是头天晚上刚从山东来津探亲的母女。时光飞逝,不要说自己,连季家当年那对双胞胎姐妹,也成了年近不惑的中年人,大家都有了自己的家庭、子女和幸福生活,但想起当年蓝光闪过之后的那一瞬间,善良的王文芝至今难以忘怀,更为那些转瞬既逝的生命而深深叹惜。

(此稿发于200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30周年之际,以悼念那些在大地震中逝去的生命,为普通人在大地震中所表现的至善至美立此存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