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捕捉新闻由头写好新闻稿件

捕捉新闻由头写好新闻稿件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许多新闻特别是非事件新闻,一般时间跨度比较长,新闻的时间依据不那么明确,如捕捉不住新闻由头,写出来的东西就不像新闻。那么,怎样捕捉新闻由头呢?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潜心捕捉与已经过去的新闻事实相连的渐变过程中的新动态,并以此作为由头,来个以“新”带“旧”。这个新闻由头,令读者不得不去解开新郎“表露心迹”的秘密。
捕捉新闻由头写好新闻稿件_报海启悟集

什么是新闻由头?从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来说,写一条新闻总得有个依据或根据,否则就难以突出新闻的“新”,这便叫新闻由头,故又称“新闻根据”“新闻依据”或“新闻引子”。

许多新闻特别是非事件新闻,一般时间跨度比较长,新闻的时间依据不那么明确,如捕捉不住新闻由头,写出来的东西就不像新闻。因此,在构思一篇新闻作品时,找个最近的新闻根据作由头就显得十分重要了。那么,怎样捕捉新闻由头呢?

一、由近及远,以“新”带“旧”

有些事件是新近发生的,新闻根据无疑会新。一般说来,报道今天或昨天发生的事实,只要事实有一定新闻价值,不失时机地抓住“今天”或“昨天”这个新闻由头,就可以写出新闻。但是,实际工作的报道就不同了。尤其是报道某种先进经验、某个先进人物或某项生产成果,它并非是一朝一夕取得或成长的。因为这类事实构成新闻题材是有一个较长的阶段和过程的,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以至几十年。在报道它的时候,如果不注意抓新闻由头,只用“近几个月来”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等字样,就会令人感到缺乏新鲜感,写出的稿子往往不像新闻,很难被采用。这就要求记者、通讯员潜心捕捉与已经过去的新闻事实相连的渐变过程中的新动态,并以此作为由头,来个以“新”带“旧”。如全国好新闻《河西区五名姑娘甘当磕灰工》,本来是写五位姑娘几年来的事迹,但导语是从见报的头一天写来:“周末晚上,对那些正当妙龄的姑娘来说,该是梳妆更衣、同家人友人聚会的时间。昨天(周末)从晚上六点开始,照片上的五位姑娘……却换上工作服,背上粪筐、拉着粪车沿街收倒粪桶去了”。“何止是昨天,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她们……”转笔接向了五位姑娘几年来的事迹。这样的事实作新闻由头,使得这些姑娘们的往事旧“貌”变新“颜”了。

二、由突转平,欲“紧”故“松”

现实生活里许多事情本来就是曲折生动的,寻找把握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突然情节,并由此作由头,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这篇通讯的由头,是从写北京王府井大街热闹繁华景象开始的。临下班时,特种药品商店正忙着结账,有人兴致勃勃地拿来一大把红红绿绿的票子:今晚政协礼堂有精彩晚会,首都商业职工大联欢……就在欢乐气氛达到高潮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紧急长途电话,报告山西陆平六十一名民工食物中毒,急需特种药品抢救。这种欲“紧”故“松”突然转折的由头,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使一系列故事紧扣着读者的心弦展开,并把主题思想衬托得十分鲜明。

三、由此及彼,顺“藤”摸“瓜”

变动着的事物总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一件有新闻价值的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常常会涉及和触动着周围其他事物。只要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个“涉及作用”上,由此及彼,顺“藤”摸“瓜”,就有可能捕捉到理想的新闻由头。《人民日报》1996年12月9日发表的通讯《乡镇党委书记的榜样——吴金印》就是典型的一例。河南省卫辉市唐庄乡党委书记吴金印,二十多年来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门心思为老百姓谋利益,把一道道穷山沟变成了花果山、米粮川,让一户户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农民过上了富裕日子。写一个时间跨度这么长的先进人物,选择什么样的由头好呢?记者从“巍巍太行深处,矗立着一座丰碑”捕捉到了新闻由头,以此起笔,成功地由此及彼,顺着这根“藤”摸到了吴金印二十多年来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瓜”。

四、由悬切入,以“奇”夺“目”

把抓住新闻事实中的矛盾、有跌宕的情节作为新闻由头,构成引人入胜的悬念,可以紧紧地吸引读者寻求问题的答案,能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比如1997年3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通讯《用生命召唤春光》,选取的新闻由头是:“莽莽昆仑,号称风雪的故乡。多少人把它视为神秘的畏途,多少人称它为‘生命的禁区’。然而,青海柴达木综合地质勘察大队年轻的副队长胡道春,却勇敢地投身昆仑的怀抱,用忘我的劳动甚至生命的代价,在那高寒缺氧的世界里召唤着美好的春光。”

通讯的由头告诉人们,昆仑是生命的禁区,让读者不禁要问:胡道春是什么样的人物?他是怎样在“生命的禁区”生活、工作的?使读者不得不读完全篇。

1979年8月2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通讯《纯洁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所选的新闻由头也很高明。这篇通讯的由头是:婚礼结束了,客人也已散尽。可是,新郎不是先走向新房,而是径直奔进堂屋后面的一间小屋。小屋里,病榻上躺着一位面目清秀的姑娘。“礼义,累了吧?”姑娘闪动着乌黑的大眼,深情地说:“不累。兰芝……我……”“嗯?你,你怎样?”兰芝凝神地望着他。“不要这样,今天是你的大喜日子,你们幸福我高兴。”兰芝笑着劝慰道。接着,一阵沉默。不知内情的人一定会奇怪,新婚之夜,为什么新郎不去陪伴新娘,却向这位姑娘表露心迹呢?

这个新闻由头,令读者不得不去解开新郎“表露心迹”的秘密。因此,我们在捕捉新闻由头时,要尽量用奇特的情节、奇特的语言描述,以夺读者眼目,吸引他们把文章看下去。

五、由果溯因,开“渠”放“水”

先讲结果、后讲原因的因果倒置式捕捉新闻由头的方法,如同开场白,目的是提及下文,引起人们的注意,起到开“渠”放“水”的作用。去年3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通讯《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介绍的是时传祥式的模范群体——徐州下水道四班,二十六年如一日,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事迹,时间跨度较大。这篇通讯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1996年10月26日,阳光灿烂。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在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等陪同下,专程看望了徐州市城建局市容管理处下水道四班职工,关切地询问四班人员的工作、身体情况。面对满墙的奖状、锦旗,听了四班同志的汇报,胡锦涛动情地说:“你们‘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的高尚品德和崇高的思想情操。我代表北京来的同志,代表所有受过你们服务的人们,向你们表示感谢!”说完,他向四班全体职工深深地鞠了一躬!

1997年4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通讯《让“工业血液”长流》,报道的是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十几年来以铁人精神从事科学研究,用现代科技为国家和人民创造财富的先进事迹,时间跨度也比较长。作者是这样写开头的:

今年一月,我国石油工业战线向一位知识分子颁发了建国以来该行业最高科技成就奖——“铁人科技成就奖”金奖。

他就是大庆这块英雄辈出的热土上涌现出来的“新时期铁人”——大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启民,一个正被大庆油田及至全国石油工业战线传颂和学习的劳动模范人物。

这两篇通讯恰到好处的新闻由头,为下文介绍他们的先进事迹开“渠”,把“旧闻”追溯了回来,增强了文章的新鲜感。

六、由小见大,用“引”导“行”

引语,就是引用新闻中的某个主人翁说的话,用其作新闻由头,既能充分体现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的客观性,又能增强新闻的真实感,还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烘托现场气氛。用引语作非事件性新闻的由头,可以有效弥补此类新闻时效性不强、接近性不够、趣味性不足等问题,可以起到以新带旧、由小见大的作用。消息《“小窗口”看大变化》(《辽源日报》2003年12月2日,获吉林新闻奖一等奖),新闻开门见山:

“以前,到我们这里住宿的客人讨债的多。有带法官来强制执行的,有带公安来抓人的,还有为要账当场争吵打架的。一天到晚没个消停的时候。现在不一样了,来住宿的多是谈投资、谈项目、做生意的,宾馆里你谦我让。前后对比,说明辽源确实发展变化了”。

这是11月29日北方宾馆客房部经理刘振和向记者发出的一番感慨。

这个新闻由头引用人物的一番感慨,为读者展开了一幅辽源发展变化的有声画卷。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引语在这里不仅是配合宏大新闻的由头,而且直接呼应标题,还把报道主旨含而不露地融入消息,这样一来,就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消息《咱灾民能过好年,真的要感谢党》(《人民日报》2008年2月21日),开头是:

“我家刚搬入新家不久,省长就来慰问,还提前给我们拜年,咱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强化防灾减灾工作”,普洱市地震灾区人民真正感受到了这句话的分量。

消息《13亿人共享幸福小康》(《人民日报》2007年9月28日),首段是:

“养老金3年增加了1000多元,看病有医保,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有底了。”北京市退休职工朱丽萍最近刚刚到旅行社报名,准备和老伴儿到香港澳门玩一圈儿。

通讯《我的生命应该终结在治病救人的岗位上》(《人民日报》2007年9月6日),首段是:

“重庆市中山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著名呼吸专家顾顺华身患肝癌,等待换肝期间仍坚守岗位,心中只有病人,忘我救死扶伤,事迹感人落泪。我们真诚呼吁:在全国寻肝拯救这位人民的好医生。”

这几篇新闻的由头都是用短短的引语,不但让每篇的新闻由头充满鲜明的感情色彩,而且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还为整篇内容设置了悬念,因此产生了让读者把新闻看下去的兴致。

七、由浅入深,巧用“口语”

口语,就是老百姓所创作的“顺口溜儿”,其内容或褒或贬,其形式或对联或民谚,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传,具有一定的信息价值,闻者为其击掌捧腹,或如针芒在背,给人启迪、引人深思。这正是顺口溜儿作新闻由头的妙处所在。

通讯《实惠便捷优质/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社区卫生服务见闻》(《人民日报》2007年4月10日),其导语是:

“社区医院为人民,全院上下一条心;救死扶伤为己任,日夜看病有医生;社区医生医术精,花钱不多治病灵;方便病人解疾苦,小病不出社区门……”

这首民谣,既朴实地刻画出了人们心目中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形象,又让读者产生了一种新鲜感。

消息《笑意写在农民脸上》(《人民日报》2007年10月10日),由头与上篇由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良种有补贴,种粮不交税;看病能报销,上学不收费;吃水不用抬,做饭不烧柴。”山西省寿阳县百僧村农民李正华细数这几年变化。

这几句顺口溜儿,让折射农村新面貌的典型镜头鱼贯而出,事实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读者既见其形、又闻其“声”,真实、客观、生动。

通讯《最后一次送行》(《人民日报》2008年3月25日),导语是:

“奔赴灾区千里来应急,献身他乡万众惜老表”。

通讯《雪后不见灾,科学来安排》(《人民日报》2008年2月5日),开头是:

“红梅披雪犹争俏,新笋逢春尽冒尖”。

这两篇新闻都是用对联来作由头,一个是用饱含深情的口语,凝聚了贵州铜仁人民对抗灾英雄朱平的无尽哀思。另一个是描述江苏境内大部放晴两天,27名战士奋战暴风雪七天七夜后看到南京长江大桥南来北往车辆井然通过的心情。这两个新闻由头都很有吸引力。

捕捉新闻由头的方法很多,不止这七种。如:用精辟的议论作由头,用格言、警句、诗词作由头,用鲜明的对比作由头,用人物肖像作由头,用优美动听的故事作由头,用上级领导或群众称赞的话语作由头,用作者最早见到的景物作由头,等等。无论用什么方法捕捉新闻由头,都应以最能巧妙地揭开新闻事件或人物的帐幕、拨动读者的心弦为准绳。

(获吉林省1998-1999年度新闻论文一等奖,首届中国地市报论文优秀奖,刊于1997年第2期《新闻写作》杂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