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稿件的隐性缺陷

新闻稿件的隐性缺陷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新闻稿件的隐性缺陷(一)何为隐性缺陷所谓隐性缺陷,指的是稿件所存在的不易为人察觉的比较重大的思想导向上的欠缺。这种被一时社会浮尘所遮蔽的缺陷,即属于隐性缺陷之列。隐性缺陷的构成要素有三。在社会危害上,存在隐性缺陷的新闻稿是不同于前述《零售环境:决定生意成败的关键》一类稿件的。新闻报道隐性缺陷的避免或处理并不简单。

一、新闻稿件的隐性缺陷

(一)何为隐性缺陷

所谓隐性缺陷,指的是稿件所存在的不易为人察觉的比较重大的思想导向上的欠缺。《人民日报》社记者王慧敏在《近些,再近些》一文中介绍:1994年,在我国局部地区出现粮食生产滑坡的背景下,社会上有“农民农民,种地为本”的流行看法,认为农民外出打工搞乱了城市、搞乱了交通。这时的王慧敏写了一篇反映前述主题的新闻报道《走,回家种地去》。稿子临上版前,值夜班的编辑黄彩忠给记者打电话说:“单就这篇稿子来说,符合当前的政策,写得也不错。不过,你的观点我不赞同。我是农村出来的,祖祖辈辈都是种田的。我认为,如果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那么,中国农民就永远富不起来。这篇稿子你是不是拿回去再考虑考虑?”王慧敏没吱声。黄编辑叹了口气说:“也许过几年,你会后悔发了这篇稿子。”站在21世纪初,面对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我们已不难判断《走,回家种地去》一稿主题的是非。显然,合乎某些一时潮流和政策思想的该稿在经过历史淘洗后终于显现出偏颇的底色。这种被一时社会浮尘所遮蔽的缺陷,即属于隐性缺陷之列。

隐性缺陷的构成要素有三。其一是有毛病,即存在不合乎事实真相或事物发展规律的毛病;其二是隐性存在,即缺陷不能一目了然,甚至可能合乎一时的潮流和多数人的主张;其三是不属于小毛病,即隐性缺陷并非鸡毛蒜皮的小问题,而是事关大局,属于重大,起码也是较为重大的缺陷。在社会危害上,存在隐性缺陷的新闻稿是不同于前述《零售环境:决定生意成败的关键》一类稿件的。《零售环境:决定生意成败的关键》一类稿件面世后的主要问题,一是难以吸引读者,二是对读者没有什么实际帮助。这就是说,这样的稿子对于受众虽然无益,却也无害。相形之下,那些存在隐性缺陷的稿件则不是这样,不但无益,而且有害,且有不小的危害。因此,存在隐性缺陷的稿件对社会与受众存在较大的伤害,尤其是其间的精神伤害风险不容忽视。

(二)隐性缺陷的避免或解决

新闻报道隐性缺陷的成因颇为复杂。这些缺陷,可能属于政治层面,可能源自经济层面,可能属于文化层面、理论层面,也可能兼而有之,但往往与社会思潮走向相关,折射出深层的社会矛盾。

新闻报道隐性缺陷的避免或处理并不简单。真理并不总是掌握在多数人的手中,而有时反而为个别的行家里手所独占。面对隐性缺陷,编辑人员有时没有察觉,有时有所感觉,但又因把握不大或束手无策而不愿深思、追究,也有时是已经察觉,但又不敢或不愿抗争。因此,相形于一般的缺点,隐性缺陷因其问题的难以察觉和重大而成为对媒体编辑部整体和编辑个人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的重要考验。

新闻报道隐性缺陷成因的复杂和处理的不简单,驱动隐性缺陷的避免或解决走向系统工程。避免或解决隐性缺陷,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统筹谋划。一是学习,持续学习,通过系统而深入阅读有关理论书刊来提升避免或解决隐性缺陷的认识水平和操作能力,强化编辑部和编辑个人处理某一或某几个方面问题的能力。阅读文献应以印刷文本为主,以深度阅读为主;阅读范围应以哲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文学、宗教这些与精神文明直接相关的学科领域为主,并结合具体稿件所关涉的有关学科。二是直面社会和思考,即通过接触社会并多思多问来强化避免或解决隐性缺陷的精神勇气和务实能力。在接触社会和动脑思考中,应开阔视野,走出书斋,关心社会,观察社会,体察民生,关注国运,刨根问底,正气在胸。三是实践,通过新闻工作实践来增长避免或解决隐性缺陷的才干。学习者应该经常出入大众传媒,通过一线的采编工作实践来磨砺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建立激励机制。一些编辑面对隐性缺陷之所以不愿意积极处理,是由于顾虑采编之间会因此出现矛盾或加剧矛盾,且自己可能从中失大于得。因此,编辑部可以考虑在建章立制上对稿件隐性缺陷的发现、提示与纠正行为予以适当激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