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采访策划的方法

新闻采访策划的方法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新闻采访策划的方法新闻采访本来“术”先于“学”,是实践的产物,那么新闻采访策划也是实践在先,总结在后。中央台对此作了一系列探索,先后推出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精心策划的栏目。而在策划方法上,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栏目注重以小见大。范安达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条重要新闻,应加强策划报道。

三、新闻采访策划的方法

新闻采访本来“术”先于“学”,是实践的产物,那么新闻采访策划也是实践在先,总结在后。这些方法最先为电视台所倡导实践,随之推广到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策划也在不断的实践中得以回顾和总结,至今仍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方法和手段可以使用,也是新闻采访实践必不可缺的一种素质能力。

1.以小见大

采访策划是由电视台最先堂而皇之打出的旗号。1992年中国开启市场经济体制,使得媒体沾风气之光,纷纷面向市场受众开始实施节目创新,特别是注意面向广大百姓打出贴近的招牌。中央台对此作了一系列探索,先后推出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精心策划的栏目。在电视台实行制片人制度之后,栏目就邀请大学和研究所等专家参与策划,一时间策划风行于大多数电视台。而在策划方法上,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栏目注重以小见大。该栏目以舆论监督见长,每一期节目都是精心策划的产物,都是记者报选题,栏目组骨干一起讨论能不能做、为什么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最终形成了一个具体标准:领导关心,群众关注,普遍存在。这样就使得他们在进行选题策划时,比如监督类节目都能做到以小见大和见微知著。留心该栏目的观众会发现:舆论监督节目都是从一个小点切入去做的,从具体的一个问题去采访。1999年云南德钦县为了所谓的解决财政困难决定砍伐一片原始森林,这不仅违反国家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还直接破坏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的栖息地。当媒体呼吁之后,国家下拨了财政补贴,没想到德钦县又动手砍伐另一片原始森林。《焦点访谈》得知这一情况后就共同商讨这一选题,几乎一致认为这一发生在贫困地区的毁林行为性质恶劣,不仅严重违反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而且社会影响很坏,应该予以揭露,以这一问题来引导中央和地方重视全国存在的严重毁林行为。在作了周密部署后,记者在向导的带领下深入毁林现场拍摄,取得大量资料后,很快以《补贴到手,斧锯出手》为题曝光,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国家林业局会同云南省主要部门对责任人作了严厉惩处,策划取得了成功。

以小见大,以个别反映一般,这种思路本来稀松平常,但在策划中要予以高度重视。现在媒体有一种“有闻必录”的自然主义倾向,地方发生一些小的变动有些记者都忙不迭去报道,而缺少一种关注大局的眼光。媒体的风格定位不同,如都市类多面向市民,市民趣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媒体采访事实的取向,每日仅关注那些日常琐事虽也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但也要从以小见大的视角去做采访策划。抓住个别的却又是典型的事实做好策划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流于形式和低俗。须知大的问题总是通过小的方面来表现的,通过对小的事实做深、做透,就有价值。

2.集思广益

采访策划是一项智力劳动,不是单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有些选题是记者提出又采访报道的,也不能说就只是一个人的劳动,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参与,如领导支持和把关,编辑修改和编排,以及放在头版和末版等方面的不同,由此传播效果肯定不同。策划要靠集体智慧,是集思广益的结果。在营销管理中有个“头脑风暴”原理[4],大家对一个问题无拘无束地献言献策,就会使一个人的想法不断被修正,正确而完善的意见不断被充实进来,最终有利于形成决策。正如一个记者提出要采访沙尘暴问题,那么他应和记者部几位同事还有编辑一起商讨:怎么去采访?达到什么目的?当前焦点是什么?同行都是怎么报道的?有什么突破?当选题确定后,接下来还有许多细节要完善,派谁去采访?采访哪些人?走什么路线?进一步通过这一采访会得出什么结论?能够影响到舆论的效果怎样……大家不断地提出疑问和意见,使一个议题构想不断清晰,方案逐步形成,达到无懈可击的地步,然后才可以进入实际执行程序。

这是从媒体内部对选题讨论的角度来说的,集思广益还包括在采访、写作、录制、剪辑等过程中,不断地吸收他人的智慧。有的记者在采访中会从采访对象人物和场景刺激中得到启发,从而改善自己的思路。有时候被采访者的一句话也能提醒记者:问题应该这么提。于是思路又出现转变,事实的深度又扩充了。采访之后记者要完成作品,其中的思路、结构与选材也需要共同商讨以求取得最优的效果,当作品出来后还有编辑的加工,它对策划成果能否成功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3.超前预见

采访策划是对未来活动的谋划和安排。策划能否成功,主要在于大家的想法能否正确地预见事实的发展状态,恰当地安排好现场采访,使记者圆满、顺利地完成任务。事态的发展可能会有许多不可知的变局,因此在策划中要充分考虑不可知的因素,要预见到许多意外的干扰,在这方面要有超前预见的能力。这种预见能力不仅体现在采访之前,还体现在采访中或事态变化过程中,它指导着记者的采访,甚至组织采访对象服从安排,配合采访。为了深入全面掌握事实,策划者应随时根据现场情况制订下一步行动计划,使采访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以保证最终采访报道任务的完成。

在新闻史上这种比较成功的策划案例当数美国《纽约时报》的范安达在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沉没后所发出的消息。1912年4月的一天,范安达收到了美联社关于该客轮在前往美国的航行中撞上冰山的新闻简报。范安达马上意识到这是一条重要新闻,应加强策划报道。为此,他对记者和编辑作了抓好客轮沉没报道的安排:准备乘客名单、轮船照片,当天推出重点报道。随后,又继续着手开展后续采访,做好物质准备。在与营救船只很近的地方租下旅馆,架设了直通报社的电话线。当两天后营救船到达纽约后3小时,《纽约时报》就把得知的消息已经付印,在当天的24版报纸中,关于客轮沉没的事件报道就有15个版面。不仅如此,范安达为了获得独家报道,竟然搬来马可尼这位无线电报发明者上了营救船去采访无线电报员,并安排了一名记者突破了警方的封锁线与马可尼一起采访,随后推出了关于客轮最后时刻的独家新闻。从这条策划可以看出这是以一个人为主脑,其他人予以配合完成了采访任务的成功案例。从这起案例中也能发现策划者的预见能力:根据电报传送判断事故已经发生;得知营救船出发就预想到回来之后救援结果最为人所关心,于是就提前安排、守候,争取第一个得到消息;对物质条件、外部力量都作出提前安排布置,这就使策划非常完整周密,不至于出现哪方面的遗漏,在报道效果比较中可以看到一系列预见性策划带来了巨大成功,使这一报道成为采访策划的经典之作。

4.灵活机动

策划除了要有较强的预见能力之外,还要具有灵活机动的应变能力。策划指挥采访,但实际上策划在前,采访在后,策划在内,采访在外,策划是固定的,而采访是变动的,二者显然形成了矛盾。为了克服这种矛盾,就要求策划者、采访者(有时二者是一人,多数情况下是数人)做好事前、事中的沟通,在采访中记者应根据情况灵活机动地处理,即使面对意外也要随机应变。所以就策划者而言,要全程跟进,及时调整。此外,灵活机动还表现在编辑对记者的充分放权或者记者有较为独立的处理事实的能力。编辑策划不宜过细、过死,不宜对记者采访确定采访主题与细节,而是要在大的策划框架下让记者充分独立地采访,遇到情况自由灵活处理,并有效地完成采访任务。同时也允许记者根据自己采访的情况,突破原定主题和任务,推出与策划不同的好作品。在中外许多著名的采访事迹中这种意外收获可谓俯拾皆是,正应了“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古语。1995年获中国新闻奖的《我国中医当心别人赶上》就是记者的意外之作,当时作者去采访另外一件事,但中医院长却在闲聊中谈起赴日考察的感受,记者听其介绍之后,意识到这是一条重要信息,于是在对方很想倾诉的愿望下深入了解,详尽采访,很快推出了以上报道,引起了巨大轰动。

可见,灵活机动、抓住主要事实,这是新闻报道中必不可少的材料,打个比方说,全面情况(概括材料)是新闻报道的轮廓和框架,那么主要事实(主干材料)便是支撑框架的支柱和骨干,所以在新闻采访中要及时调整采访方向以抓住重点,采集主要事实材料,完成临时性的采访策划。

从以上方法角度看,灵活机动既是编辑对记者的授权,也是记者独立落实策划的表现。从编辑这个角度看,由于现在许多编辑对记者采访策划处于指导位置,记者要服从策划安排,那么灵活机动既需要编辑明智的放权,也要求记者独当一面,有较为成熟独立的思想。策划确定的选题往往具有全局的指导性,采访策划还会将采访路线、方法、对象、方式等确定下来,编辑轻松,但记者的压力变大了,因为时间紧迫,任务又繁重,有时很难完成策划任务。这时编辑不能打击批评,否则会挫伤其工作热情,但要帮助记者尽快成熟起来,不盲从策划,而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