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话采访与网上采访

电话采访与网上采访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三章 电话采访与网上采访留美博士上山养猪[1]记者追踪热点三问“为什么”陈声贵惊世骇俗:留美博士当猪倌!电话采访已成了新闻界越来越普遍的采访方式了。电话采访最大的好处是快,能够为新闻报道赢得时间。与电话采访有着同样功效的采访手段是网上采访。电话采访与网络采访的一大共同点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不处在同一空间。

第十三章 电话采访与网上采访

【新闻案例】

留美博士上山养猪[1]记者追踪热点三问“为什么”

陈声贵惊世骇俗:留美博士当猪倌!这猪倌还当得特执著——两年前,中科院生物学硕士陈声贵,以几近满分的GRE成绩,赴美国伯明翰大学读博,拿着全额奖学金,走上远大前程。可他着实也怪,天天想着回国创业,天天念着上山养猪,天天急得度日如年。留学才去四个月,扭头回国。

这猪倌还当得特辛苦——买下一群母猪,赶进秦岭去和大山里的野猪交配。为了新品猪肉的鲜嫩喷香,他跋山涉水,他风餐露宿,猪病了,猪死了,猪丢了,一把鼻涕一把泪,一身泥巴一身屎。

尽管陈博士一百个不愿意,可想不轰动也难。舆情汹汹,众口嚣嚣,有说他脑子错乱出毛病了,有说他留学压力顶不住了,有说他“根本就是假新闻”……

昨天,本报记者千回百折,终于电话连通陈声贵。

一问“为什么?”

记者:放着全额奖学金的美国名校分子生物学博士不读,中途弃学到秦岭当猪倌,实在匪夷所思。为什么你会作此抉择?

陈声贵:我这个人,从小就对未知的东西充满梦想,当一个事情我已经能预见到前景时,对我就不再具有诱惑力了。如果我按部就班在美国读完博士从事科研,从此人生中的每一步,每一天,都会像分子方程式一样严谨而单调地现成着,对我而言,这是不可忍受的。当然,这是我个人对生命的看法,不想强加于任何人。

记者:不能等到读完博士再求变吗?

陈声贵:明知道自己无意于投身科研,又何必空耗?在兰州大学读本科时,就因为受不了规范枯燥的课程,曾沿着黄河徒步1000多公里,一直走到银川。申请到美国读博士时我很矛盾,想也许真能学到新东西。可到了美国,又让我把硕士论文“继续修改完善”,不读也罢了。

记者:可你中科院的硕士导师至今认为,你天资聪颖,学业优秀,更适合搞科研。

陈声贵:适合并不等于爱好,做科研如果不是非常痴迷,顶多只是独善其身,真能影响人类进程的突破凤毛麟角。做实业不同,无论大小,只要成功了,至少能为身边一群人带来梦想与快乐,这种价值感、成就感,在我个人看来,远比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大得多。

记者:你觉得这代表未来一种价值取向吗?

陈声贵:不,因人而异。中国人太习惯了大一统的价值取向,“学而优则仕”时举国科举,工人老大哥时趋“工”若鹜,文凭吃香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搞市场经济了又恨不得全民下海,所有人都只是活在别人的期望中,活在社会的“口味”里,观念必须转变,每个人都应该活出自己的真性情。

二问“值不值?”

记者:从网上议论看,许多人认为你以分子生物学这样尖端人才的身份去从事养猪这样的简单劳动,是人才的贬值,知识的贬值,你怎么看?

陈声贵:养猪怎么了?“双汇”火腿肠的老板靠杀猪卖肉,打下百亿江山,你说值不值?养羊够简单了吧,澳大利亚就把它发挥到极致,成为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创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行业做到极致,都是文化

……

三问“悔不悔?”

记者:弃学归国一年多,据我所知,你的创业并不顺畅。

陈声贵:从美国回来时,身上仅有几千美元,靠同学朋友的入股,前后投入的有20多万元,如今仍然没什么回报产出。说实话,当初对创业的困难考虑不够充分,可话说回来,什么事考虑得太多,肯定没有第一步。

记者:你怎么调整?

陈声贵:我新近在宝鸡开出一家“森林菜园”餐馆,所有动植物菜肴都是来自森林里的野生,当然也包括我的野外杂交猪肉。办餐馆周转快,至少让我有钱付手机费吧。上海有没有投资方呀?可以合作嘛,我这个人,擅长创意,如果有好的管理者和运作方式,绝配。

记者:看来你挺乐观。

陈声贵:说不苦那是假的,当为了推销猪肉,一家家宾馆遭冷遇受白眼,一家家饭店被人家当盲流赶出来,满身疲惫回到租来的小屋时,我的心,比贮藏猪肉的冰柜还冷。

记者:如果你按部就班拿到了美国的镀金文凭,现在就是一位令人艳羡的职场金领,或者是一位受人崇敬的教授学者,你真就不后悔?

陈声贵:那年徒步黄河时我从悬崖边失足,醒来时浑身是血,晚上缩在山洞里欲哭无泪,可最终我还是瘸着腿走到了银川。任何事,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做下去,我相信,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刻。

……

一家上海的媒体要采访一位远在西北养猪的人,如果要面对面的采访,至少将花去记者好几天的时间,而且要耗费一笔不小的财力。在这篇新闻中,记者并未与采访对象面对面交谈,而主要以电话采访的形式,把记者最想要问的问题一一抛出,求得对方一一作答,获得了所需材料,达到了采访目的。这种采访可能只需要一两个小时,其采访支出只是一笔电话费而已。不仅如此,记者又通过电话采访到了这位养猪者过去在中科院读硕士研究生时的导师。记者与养猪的留学博士陈声贵、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许木启地处三地,没有面对面的交流,仅仅通过电话,实施了跨越时空的采访。与其他种种采访方式相比,电话采访有其自身的独特魅力。

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人类造福,也为记者的采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电话采访已成了新闻界越来越普遍的采访方式了。

电话采访最大的好处是快,能够为新闻报道赢得时间。信息时代的到来,加上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迫使新闻记者千方百计地抢新闻,抢时效。电话采访突破了采访必须见到采访对象本人所带来的时空限制,对提高工作效率,赢得时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采访手段。

与电话采访有着同样功效的采访手段是网上采访。记者不必与采访对象见面,通过网络这种普及神速的现代技术进行采访,获得所需的新闻材料。

电话采访与网络采访的一大共同点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不处在同一空间。本章主要探讨这两种采访方式。

一、电话采访

电话采访以其方便快捷、节约成本为各类媒体所青睐。不光是报社、电台的记者常常采用电话采访的手段和方式,以画面形象见长的电视采访有时也采访这种方式。比如中央电视台《时空连线》,即是如此。这足以说明,电话采访被越来越广泛地作为重要的采访手段。

(一)电话采访的适用空间

电话采访在下列情况下较多地被采用:

1.远距离事实的采访

一般来说,记者应尽可能到事实发生地现场采访。但有些事实发生地与媒体距离太远,若要记者赶到现场,时间上来不及,或经济成本过高,媒体又不愿放弃报道机会,就通过电话实施采访。这类采访适用的事实既可能是突发事件,也可能不是突发事件。

电话采访较多地被运用于对远距离突发事件的采访。突发事件发生地与媒体所在地距离太远,或时间太紧,该媒体记者来不及赶到现场进行采访,可采用电话采访当事人、知情者,获得现场的事实材料。比如,在某个突发事件的现场,通讯员向报社报告了这一新闻线索,但因为时间太紧或距离太远,记者直接用电话采访提供线索的通讯员,他作为知情者向记者提供详细情况。有时,记者请通讯员直接把事件相关情况写下并通过传真发到报社,但因为材料不够,记者再向当地有关人员进行补充采访,也是如此。

一些非突发的事件,由于距离太远,基于成本的考虑,也会采用电话采访。比如本章开头所列举的《留美博士上山养猪》,就是如此。

2.对已报道事实的跟踪采访

媒体对客观事实的报道,不是一次性的。媒体对事实的报道大多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反响,这些反响会影响事实的发展进程或走向。因此,媒体对某一事实的报道常常会追踪其社会反响,做跟踪报道。这些跟踪采访,有时就会采用电话采访的手段。

比如,媒体报道一农户的果园一夜之间被砍掉,疑为已获政府部门征地批文的开发商所为。此事报道后,有没有人对农户的损失负责?事件的进展如何?这些问题记者即可通过电话也农户交流,获得相关信息。

一个重大事件发生后,各界如何反应是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如果涉及面较广,电话采访也是方便快捷的手段和方式。2001年春节,一批法轮功分子在天安门广场自焚,经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节目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这种反响是媒体要及时搜集的。而以记者的有限人力不可能深入到所有单位和地区,有些则只能通过电话采访,搜集各地区、各单位组织收看这两个节目后的相关反应。

3.对热点话题的小范围调查

新生事物、热点话题是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对于此类对象的受众态度的调查,是媒体经常选取的关注视角和采访手段。比如,自2008年起,国务院调整节假日安排,增加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休假,取消推行多年的“五一”黄金周,人们对此议论纷纷。为了了解人们对于节假日调整的意见,媒体采取随时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相关数据和态度。这种调查既可以发放问卷,也可以通过电话随访。如果调查的样本不是很大,采取随机电话调查,既方便快捷,又能进行较细致的交流,获得丰富具体的个性化素材。

4.对具体问题的个别访谈

新闻采访中,有时为了对所采访的事实从专业的角度给一些解释,以增加新闻信息的确定性和新闻表现的厚度,记者需要就某一事实或某一现象请专家谈谈看法。这种请专家谈看法的采访,因为内容较为简短,采访的时间也较短。如果电话采访,较为便捷,一问一答,很快就能完成采访。既不必占用专家很长时间,也不必耗费记者太多精力。比如,某个学习优秀的中学生,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外婆管得较严,就杀死了外婆。记者对此事件作了充分采访后,想请教育学专家或心理学专家解释原因,如果电话采访,几分钟、十几分钟就解决了,大大提高了采访效率。

向某个人了解其个人想法也可以通过电话的方式实施采访。某个人对某一个或几个问题的看法,无论见面与否,都是当事人向记者介绍,因此,电话采访的效果与面对面的采访是一样的。比如本章开始所举的《留美博士上山养猪》一文,记者就“为什么”、“值不值”、“悔不悔”三个问题向这位养猪人提问,见面与不见面,得到的回答是一样的。

5.核实事实

这主要是指记者就某些传言或已发表的新闻、材料中的事实或数据等,向有关人员进行核实。已发表的新闻,并非都是事实,记者对此产生疑问,向有关单位负责人进行核实,可以采用电话采访的方式,比如本章开头所举案例即是如此。前面提及的《“15亿件衬衫积压”竟是空穴来风》一文,就是记者对各报刊登的中国有15亿件衬衫积压之说产生疑问,遂打电话向各大衬衫生产厂家、中国服装协会、中国衬衫专业协会等权威部门的负责人求证,最终证实那“15亿件衬衫积压”之说纯属虚构。当社会上出现了某些传言,为了证实或解除人们的疑虑,记者向有关部门证实,也常常采用电话采访的方式。如2003年年初,广州流行非典型性肺炎,一些人被感染后死亡,此消息发布后引起内地城市许多人恐慌,纷纷传言当地也开始流行这种疾病,记者电话采访当地卫生管理部门负责人,得到证实,本地尚未出现一例这种病人。对材料中的事实或数据的核实也是如此。

总的来说,电话采访的使用范围非常广泛。

(二)电话采访的方法

与面对面的现场采访不同,电话采访有自身的特殊性。注意并善于把握电话采访的特殊性,就能充分发挥其方便快捷的优势。不然,就可能使采访难以顺利进行,或不能获得真实的事实。

1.提前预约采访

记者在对受采访者进行电话采访前,最好能提前约定电话采访的时间和主题。这样做主要是让受访者有思想准备,更顺利地回答记者的提问。如果突然打电话给采访对象要求采访,受访者感到很突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回答可能随意应付,采访效果就大打折扣。

2.设计拟提出的问题

电话采访与当面采访不一样,记者不能察言观色、见机行事地提出问题,必须事先准备好要采访的问题。电话是个便捷的交流工具,不管距离多远,都可随时互通消息。但是,它毕竟不是长时间交谈的工具,人们在电话里往往习惯于就事说事,说完了就结束了,很少在电话里扯一些不相关的话题。因此,记者采用电话采访的方式,应养成采访前列采访提纲的习惯,把要问的问题一一列出来,以免采访过程中忘了要问的问题,写稿时发现还有遗漏的问题。同时,提出的问题要简明扼要,以便对方理解,易于答复。现场提问除了口头语言外还配合记者的肢体语言,记者的提问即使不甚明了,采访对象仍能理解,而电话中的提问单纯依靠口头语言,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记者所要提出的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3.用语言创造交流的氛围

让对方接受采访,对于电话采访来说,是非常关键的。电话采访时,因为采访对象不必与记者面对面,不必有任何面子上的顾忌,所以拒绝接受采访的机会相对多一些。如果对方不愿意接受采访,或采访中对方遇到一些不愿回答的问题,就直接挂断电话。遇到这种情况,记者的采访就很难进行下去。这就对记者利用电话采访的技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学会用语言创造交流的氛围,让对方接受电话采访。

一般来说,记者电话采访时应该使用合适的词语,要客气、有礼貌、要自报身份,讲明采访意图,争取对方与你合作。如果对方想拒绝接受采访,也应有一套应对之策。当然,这种应对之策因采访对象不同而不同,也因记者不同而不同。

同时,为了让电话采访始终围绕主题进行,记者应该学会引导受采访者,以免受访者的谈话游离采访主题太远。记者要注意掌握主动权,学会及时地插话,必要时可打断对方的话语,引导谈话的方向。当然,这种插话和打断,一定要自然,不能让受访者感到尴尬,使采访受到影响。

4.切实做好电话采访的核实工作

电话采访的最大弊病是误差较大。这种误差,有的是采访对象提供假信息所致,因为不与记者面对面,容易造假而无心理障碍。尤其是当被采访者有意掩盖对己不利的事实或有意夸大对己有利事实时,更是如此。有的是记者接听电话时耳误所致。因此,电话采访一定要做好核实工作,尤其是有关事实、数据、人名、地名等,更应如此。如果时间允许,记者可将整理的电话采访的记录,通过电话告知对方,一来是征求对方意见,二来主要是进行核实。

5.要学会利用电话簿

记者应该学会充分利用电话簿,把电话簿当做新闻线索簿,从中可以发现大量的新闻线索。电话簿是便于通讯联系的工具,它本身也包含了大量的信息。一些聪明的记者常常在没有什么新闻线索时,就翻翻电话簿,从一些新出现的或过去较少注意到的单位名称寻找新闻线索。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新旧事物更迭的速度在加快,城市的电话簿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每一次更新都会出现一些新机构的号码。这些新机构的产生意味着出现了新的社会需求,它们的工作内容、活动方式、所起作用等,都可能成为新闻报道的内容。

比如,电话簿上突然冒出了一个“头痛事服务公司”。怎么会有这样的公司?它是做什么的?记者见到这个新鲜的机构名称,主动跟对方联系,经打听,原来是个专门替人讨债的公司。这样新出现的公司急于宣传自己,一般愿意跟记者打交道,他们的业务类型及经营方式、业绩状况、社会评价等,都独具特点。不管人们对这个新出现的事物态度如何,把这个新事物如实写出来,本身就具有新闻性。

总之,对记者而言,电话簿就是一个线索本,应该学会充分利用它。

二、网络采访

与检察官QQ聊QQ举报[2]安徽绩溪:双重密码保护严密制度管理QQ举报很安全

7月6日,记者通过QQ聊天,与QQ检察官——安徽省绩溪县检察院控申科副科长包丹玲聊起了QQ举报。这位QQ检察官的网名是“绩溪举报”。

“我每天上班即上线”

记者:您好,您就是网友们说的QQ检察官?

绩溪举报:是的。我们院的QQ举报是由专人负责。每天上班即上线。

记者:我是《检察日报》记者,想就QQ举报的相关问题采访您。

绩溪举报:就在QQ上?记者:对。

记者:当时你们是怎么想到用QQ举报这一形式的?

绩溪举报:2007年6月,我院检察长汪祥林决定在网上接受网友们的访谈。令他没想到的是,访谈开始后,场面异常火爆。许多网友向他提问,有聊检察工作的,有咨询法律问题的,还有人说想举报。于是汪检就想到,QQ可以匿名,保密性较好,何不来个QQ举报?在他的提议下,QQ举报制度很快在我们院建立起来。除接受举报外,我们的检察QQ还具有QQ接访等功能。

记者:现在QQ举报制度实行有三年了,总体运行情况如何?

绩溪举报:自开通QQ举报以来,接受群众法律咨询近700人次、举报25件次,其中举报线索经查证后,法院已作有罪判决的3件3人,这几起案件在我们当地都是比较典型的案件,引起了较大反响。

记者:做QQ检察官以来,您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绩溪举报:这个就一言难尽了,可以说是有喜有忧啊……

“方便快捷是最大优势”

记者:以您的工作经历,您认为QQ举报相对于传统的举报方式,其优势表现在哪些方面?

绩溪举报:一是具有较高的保密性,网友与检察官交流“相逢不相识”,保密性更高;二是具有较强的互动性,通过网友和检察官互动交流,使举报更方便、快捷;三是具有联系的及时性,举报人可以随时向在线检察官举报,及时了解举报查处的进程和结果,使举报线索更具针对性和可查性。

记者:能否举个案例?

绩溪举报:2007年6月15日,一网友反映有重大举报线索,要求与检察长直接交流,检察长立即在线与网友交流,得知我县某乡镇卫生院院长在药品采购中有收受贿赂的嫌疑后,将该线索批办给反贪部门初查,我院反贪部门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查证,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将该院长以涉嫌受贿立案查处,最后该院长被法院以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

记者:在QQ上接待群众,有没有相关的要求和规范?

绩溪举报:当然有。我们制定了QQ网络接访工作制度,QQ检察官对所有访谈内容进行依法答复,属于我院管辖的举报线索提交检察长批示后进入初查程序,并将初查结果适时回复举报网友。对不属我院管辖的,鼓励引导网友到有管辖权的部门举报或反映问题。

记者:与在接待室面对面接访相比,QQ接访有什么不同?

绩溪举报:氛围更轻松。我们把QQ举报号码设置为允许任何人将其加为“好友”,群众把该号码加为“我的好友”后,就可以举报或预约举报、法律咨询和上访。鼠标一点,就可以免去舟车劳顿之苦,很便捷。检察官以“好友”身份接受群众的咨询、举报和上访,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畅通了交流渠道,拉近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泄密?绝对不允许出现”

记者:众所周知,举报人最关心的是保密问题。用QQ聊天的形式举报,会不会泄密?

绩溪举报:不会。我们在网站上申请QQ密码保护,防止该号码被盗,且进入该QQ的密码由专人管理,内部规定除特殊案件需要不得进行IP地址查找。对网友咨询和举报的内容用专门的网络接访登记本进行登记后,聊天记录立即删除以防被盗。

记者:QQ检察官在使用电脑时会不会无意之中造成泄密?

绩溪举报:这种情况是绝不允许出现的。我们QQ举报工作是专人专机:即QQ举报线索由固定的专人管理,电脑也是专用电脑,QQ举报号码的登录密码从始至终只有QQ检察官一人知道。另外,我们还对专用电脑设置了安全级别很高的密码,除QQ检察官以外任何人都不掌握这个密码。下班后专用电脑关机上锁,防止无关人员使用造成泄密。

记者:QQ举报的线索虽然来自于网络聊天,但最终还是会从网络落实到案卷上,在这个“中转”过程中会不会泄密?

绩溪举报:这个问题我们也考虑过。我们对QQ举报工作的全程进行了制度规范,制定了严谨的工作流程,严防任何一个可能泄密的细节。我们的制度明确了QQ检察官的职责,要求QQ检察官不得对外泄露网友身份、举报内容,无关人员不得在QQ举报工作现场等。QQ举报工作流程对举报受理、举报线索书面备案登记、呈报检察长批示、线索初查、查办结果、答复举报人等每一项工作程序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记者:如果举报人自身疏忽,会不会造成泄密?

绩溪举报:这种情况虽然我们没有遇到,但是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以我们在接受QQ举报时都会提醒举报人提高保密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要将举报信息泄露给别人。同时,我们建议举报人不要在网吧或其他公用电脑上进行举报,尽量在个人电脑上登录QQ进行举报。

记者:有没有遇到过恶意骚扰?

绩溪举报:有过,对少数故意骚扰的网络来访,我们会告知这是举报工作热线,不接受与工作无关的来访,如继续骚扰,将在QQ上以“加入黑名单”的方式处理。

记者:来自网络的不安全因素会不会影响QQ举报的安全性?

绩溪举报:就目前来说,QQ举报的保密性和安全性是有保障的。除了制度上严防泄密和对QQ举报号码采取安全措施外,我们还引入了高级的防病毒和恶意攻击的软件,确保网络安全。但本着对举报人负责的原则,我们还在继续加强网络安全的防护措施。对于一般的病毒我们可以轻松抵御,但我们现在考虑的是万一遇到功能强大的病毒攻击或者网络黑客攻击,我们的QQ举报也要经得住考验才行。虽然这种情况暂时还没有遇到,但也得未雨绸缪,我们要不断加强QQ举报的网络安全防范,以应对未知的潜在威胁。……

这是一个网上采访的典型案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网上采访的魅力。这篇新闻中,记者与采访对象的QQ在线交流方便快捷,做到实时交流,互动性很强。记者可以事先准备一些问题,也可以在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中进行质疑和追问,交流越来越深入。此外,采访过程中,采访对象的每一句话都留下了详细的文字材料,比口头表达更具准确性。

互联网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之后出现的一种新媒体,由于它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优势,被称作与三大传统媒体并驾齐驱的第四媒体。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及其功能被广泛开发和利用,网络媒体正悄悄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然也改变着新闻记者的工作方式。由此,也出现了一种全新的采访方式——网络采访。“随着因特网的普及,一些记者已开始坐在家中纵观天下事,因特网已成为他们采访的好帮手。利用因特网采写新闻已是西方新闻界的一种工作方法了。”[3]技术手段从来都不分国界,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采访已成为所有记者共享的技术手段。

(一)网络采访的特点和优势

与报纸、广播、电视相比,网络媒体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也构成了它与传统媒体竞争的优势。这些优势也构成其为新闻采访服务的优势,即网络采访的优势。网络采访是一种借助网络的在线服务进行新闻采集的采访方式,其种种特点和优势都是围绕“在线”得以呈现。

1.采访手段更方便更快捷

网络媒体克服了时空距离的限制,真正实现了地球村的信息快捷传播。在网上,没有白天与夜晚的区分,没有国内国外的差别,只要是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都可以通过网络瞬间获得相关信息,并及时予以传播。

这里没有地域之分,无论距离多远,QQ聊天、电子邮件、网络帖子等手段都可以把相关信息及时传递到目标对象。这里没有时间不便,电子邮件、QQ留言都为对方回复的时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里没有生疏担忧,网上咨询、网上调查都能得到广泛而及时的回应……

网络信息传输速度的加快,还为记者同时采用电子邮件、在线讨论、民意调查、搜索资料等手段提供了可能,因而也大大提高了采访的效率。

2.采访范围更广泛

网络突破了时空限制,它实现了任何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同任何人进行信息交流的可能。地球上的任何角落,只要网络能够到达的地方,都可以随时了解地球上任何角落发生的事情。网络把世界连在了一起,网络采访的范围也突破了地域限制,无论距离多远,网络采访的触角都能延伸到。

传统的新闻采访,其采访对象必须是确定的,网络采访的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只要能提供事实信息,就可能成为记者的采访对象。采访对象的不确定性也即采访对象的广泛性。无论报道事实发生在何处,都会有当事人、知情者提供信息,这就为采访范围的广泛性提供了内容支持。

3.采访内容更丰富更全面

这主要指两层意思:一是网络采访的手段很丰富,既可以是点对点的单个人之间采访,如QQ在线交流、电子邮件采访,也可以是点对面的个人对群体的采访,如QQ群在线交流、网上调查等,这些手段还可以综合运用,就使得信息来源更广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信息类型更多样,内容更丰富更全面;二是网络是个信息库,有丰富的资料供记者检索和选择,这些资料丰富了报道素材,也使报道更全面、更具深度。

4.采访成本更低廉

与传统的采访方式相比,网络采访不需长途跋涉付出昂贵的交通费,也不需电话采访付出不菲的通信费,它只需一台电脑和一根网络连线,就把世界各地的资讯尽握手中。虽然网络使用也需支付一定数额的宽带费用,但具体到一次采访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使一次采访分布在不同的地域的多位采访对象,可网上调查成千上万份问卷,都几乎是免费完成。

(二)网络采访的方式

网络采访的方式主要为如下几种:

1.通过电子邮件采访

美国新闻学者杰克·海敦在《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说:“大约90%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地在访问——也就是向人提问题为基础的。”但是,面对面的访问有时存在一定困难,比如受访者不愿面谈,面谈时间有限,以及空间距离不可逾越等,此时,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采访就更为便捷。现在许多单位和个人都开辟了网页,建立了电子信箱,这为记者的采访提供便利。

在传统的采访中,利用信件采访也是一件有效的采访手段。由于记者与采访对象不在一地,面对面采访较难,电话采访又因一些数据、名称、量表等因素而不甚方便,有时候采访对象对一些问题的回答还需一定的思考时间,或无暇与记者直接交流,只能选择在方便的时候回答记者的问题,信件采访的书面形式便被采用。书面采访的一问一答能使信息得到准确性的保证,尤其是数据、量表等的保真。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方便快捷且灵活实用的电子邮件采访方式便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信件采访方式。利用电子邮件进行采访不仅具有传统信件采访的上述特点,而且在许多方面有着其独具的优势。电子邮件不仅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对地球上甚至远在太空(远在太空“和平”号轨道空间上的宇航员在飞越地面通信站上空时,能用笔记本电脑通过无线通信设备查看和发送电子邮件,再通过地面控制中心将其邮件转发给接收者)的任何一个网民进行采访,附件形式使各类信息在通过电子邮件的传递中减少损失,而且更重要的是,其时效性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只要线路不堵塞,电子邮件会在一秒钟内发送到地球上的任何地方。即使它在时间上让采访对象较大的回旋余地,还有采访对象查看邮件的及时性问题,但是,由于信息传递速度的提高,时效性上仍能得到较大的保证。

2.用即时通信工具采访

即时通信工具(Instant Message)简称IM,是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网络在线交流工具,它可以让使用者在网络上建立类似私人聊天室的实时通信服务。目前,中国的即时通信工具有QQ、MSN等。现今的即时通信工具不仅能够实现文字聊天,还能够在两台计算机之间传送文件以及进行音频、视频等方式的通信。

如同前面举的例子,QQ也成为记者的采访方式。尤其是一些倾诉情感故事的沟通谈话类采访中,这种在线聊天的方式用得较为普遍。编辑直接把QQ、MSN号码刊登在报纸上,读者一旦有什么想与记者交谈的话题,立即通过在线聊天的方式与记者交流。这种交流能够同步进行,由记者提问,被采访者回答,就像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访问一样交流。由于没有面对面交流的紧张和尴尬,这种交流常常很流畅,没有任何障碍,显得很深很透。不光是情感故事类的交流可以采用即时通信工具采访,即使一些重要的事件等信息,也可以采用这种一问一答的新方式。如2009年11月2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的《垃圾焚烧之惑》针对日本现今的垃圾焚烧情况,用MSN视频采访了日本的专家,使之对垃圾焚烧情况的调查更全面。

即时通信工具比电子邮件更迅捷,因为它与面对面的采访一样,问与答的采访是同步的。比如,某个地方发生一起重大事件,记者通过QQ方式采访,详细的问与答,既能做到大容量地获得相关信息,而且与面对面的采访一样交流同步。

3.网上调查

这是调查研究的新方式。传统的调查研究方式包括座谈、面对面的个人访问、发放问卷和电话调查等,网络为调查研究提供了新的调查方式。网络调查把问卷送到电子公告板上,有兴趣者填写相关内容,可以得到最快速度的反馈。我们经常在一些新闻网站上看到有关网民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问卷,简洁而便捷,网民只需要相关问题后的是与否的选择中点击,立即提交,一份调查就告完成。有的调查还附有网民对相关问题的看法和建议,就可以得到更多更详细的意见。当然,网上的交流多以匿名的形式进行,因此对问题的回答有多大的真实程度值得商榷(传统调查方法也会遇到相同的问题),这就要求问卷设计必须详尽和科学化。

4.网上寻找新闻线索

网上的信息取之不尽,新闻线索也用之不竭。对于新闻记者来说,经常上网,新闻线索的来源会广泛地得到拓展。我们知道,网络中的电子公告牌系统是一个人人都可以发布信息的场所,这些信息许多都可能成为记者眼中很好的新闻线索。比如,网民可能发布某个新见到、听到的信息,或自己亲身经历的某件耐人寻味、促人深思的事情等。这些信自在网上发布后,立即又会吸引他人发表不同的看法,这种看法本身也是一种信息。这些信息对记者来说,都是宝贵的新闻资源。当然,这里发布的信息并不排除有些是虚假的、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记者凭借自己的政治头脑和受过专业训练的灵敏嗅觉,去伪存真,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新闻线索。

如《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抽烟1500元/条》的帖子最早是出现在猫扑等论坛上。随后传统媒体进行播报,以致最后南京“天价烟”局长被双开,受到法律的制裁。

5.报道资料查询

报道资料查询是新闻采访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往往耗费记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上网络之后,这一问题变得轻松而便捷。互联网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信息海洋,网上有成千上万个数字化的图书馆,各种类型的数据库,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只要打出相关的关键词,相关资料会源源不断地向你提供,而且这种资料分门别类,收集起来极为方便。新闻报道中“链接”不仅使新闻报道更全面更丰富,而且更具深度。

(三)网上采访面临的挑战

网上采访为记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记者的采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吴小龙在《因特网,挑战传统新闻实践》一文中指出,“正当新闻以及新闻记者以不可阻挡的步伐深入网络腹地的时候,一些尖锐而敏感的问题也摆到了人们面前,有的甚至直接向传统新闻实践的基础提出了挑战”。这些挑战包括:谁是记者?你采访了谁?网上新闻,你能信几分?网无边,法莫及?[4]

1.记者的身份问题

在传统媒体,从事新闻采写的记者的身份需严格认定。即使来源广泛的通讯员为媒体写新闻,也必须经过编辑的严格审查和把关,以便做到真实无误。但是,“在因特网上,任何人都可以宣称自己是记者,创作自己的新闻作品,随后敲一敲键盘便将其发往全世界。目前,因特网上有成千上万的新闻站点就是由一个人或几个乌合之众操作的,但是,就眼下美国的联邦法律而言,他们也被认为是跟那些为主流媒体写稿的人一样,是‘真正的’记者”。[5]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记者身份的随意性在很大程度上了带来新闻采写和发布的随意性,他们的职业操守如何,他们的采访能力如何,他们发布的新闻是不是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实,等等,都是不得不提防的事情。如此,记者通过网上的信息获取新闻线索来源也不得不慎而又慎。

2.采访对象的可靠性问题

网络世界本来就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个人提供的网上资料常常是虚假的,既不知对方的真实姓名,更不知对方的真实身份。此种情况下的采访存在较大的冒险性。用QQ方式与采访对象网络沟通,记者花了很长时间与之交流,到头来不仅不知对方名和姓,就连对方是男是女、年龄几何都无从知晓。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网络采访都不知道采访对象,前文列举的《与检察官QQ聊QQ举报》,记者是与确定的采访对象交流,实施网络采访,但不知采访对方是谁的情况存在,就给我们提出了采访对象的可靠性问题。采访对象的可靠性直接影响着记者对其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的判断。

3.采访内容的真实性问题

与前面的问题相关,采访内容的真实性问题便成为让人产生疑问的问题。笔者曾对采写《早恋让我失去读书的机会》[6]的记者提出关于如何确保QQ采访所得信息的真实性问题,得到的回答是,谁也无法保证,而且这种情感经历肯定有美化的成分,自然也有虚假的成分。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虽然报纸上刊登了记者通过QQ采访的新闻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但它未必是真实的。

即使是电子邮件也难免会出现相同的问题。“因电子邮件地址和网页的主办者很容易被假冒,采访者有时无法确定采访对象的真实身份或证实消息来源的可靠性,采访对象也无法知道使用某一网络媒体账户的是否为该媒体采编人员,这样极可能导致假新闻而影响媒体的声誉。”有时,一些匿名电子邮件如果不经过多方求证就予以发布,有可能出现假新闻。如英国广播公司在1999年初收到一封电子邮件,邮件中的主要内容为,塞拉利昂前外长阿巴斯·杜邦对该国持续不断的内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一名恐怖分子。英国广播公司未经证实就在《非洲焦点》节目中报道了这一内容。后经查证,该电子邮件纯属无中生有的谣言。阿巴斯·杜邦将英国广播公司告上了法庭,最后法庭裁决英国广播公司向原告赔礼道歉。[7]

4.新闻价值问题

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认同徐宝璜先生对新闻价值所下的定义:“新闻之价值者,乃注意人数多寡与注意程度深浅之问题也。”主要是依据对事实“注意人数多寡”来判断事实有无新闻价值及新闻价值大小,是否值得报道。但是,网络传播的个性化特征决定了传播内容取舍的小众化特征,这些特征不能不影响到通过网络实施采访的记者。由于少数人甚至极少数关注的信息也成了网络传播的内容,那么通过网络获得信息或以网络实施采取的记者自觉不自觉地会对自己的新闻价值标准进行调整,进而在采访实践中运用这种标准。

实践中,某一个体的特殊需求正在成为媒体某个特定时间的报道焦点。如一场大雨正急,一位身在广州的儿子给杭州媒体打电话,诉说自己70岁的母亲独自一人住在杭州一条街道的旧房子里,他担心雨太大墙会塌。这样一个电话,一个个体的独特需求,令媒体大为重视,派记者前去察看,“房子果然很老,高高的风火墙,墙体开着细长的裂缝,墙顶的瓦片残缺不全”,记者动员老人搬,老人不肯,记者便请房产部门前去察看。就这样一个人的担心,媒体却发了一篇新闻稿,还配了一幅较大的照片。从传统的意义来说,那种琐碎的关注甚至都算不上是新闻,但它实实在在地感动着每一个人。把这种观念推向极致,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只有一个人关心的新闻也是新闻。”[8]这种新闻观念也影响着网络采访。

(四)网上采访的合理利用

网上采访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不能对其过分追捧,过分依赖,也不必对其全盘否定,把它说成一无是处,应综合分析,充分利用其优势,克服其劣势,让其为扩大新闻源、提高新闻采访的效率服务。

1.对网上信息要作进一步采访

许多报纸尤其是机关报有一条规定,不得以网上消息作为转载的来源。这主要是因为其权威性、准确性难以保证。其次,不光是网上采访,即使是传统采访方式得来的线索、调查数据,也难免保证其完全真实。因此,对网上信息应持有保留地相信的态度。既不完全相信,也不完全拒绝。对网上采集的新闻线索,如果条件允许,应作进一步采访,以保证信息的真实和准确。

2.网上采访要辅以其他采访手段

就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而言,网上采访时辅之以电话采访、个别访问都是一条有效的途径。网上采访得来的线索、资料等,虽然丰富,难免虚假,为了进一步核实,通过电话落实、随机个别访问,可以检验网上信息的准确度。当然,对于距离较远的新闻事实发生地,有时可以委托当地通讯员进行现场观察和个别访问等方式补充采访。

电子邮件方式采访虽然发出后可立即抵达无论距离多远的采访对象,但因采访对象不一定随时打开信箱,或不愿作答等原因,反馈可能并不及时。如果辅之以电话提示,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小结

电话采访和网络采访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不处于同一空间的两种采访方式。电话采访既可以作为采访的辅助手段,也可以作为采访的主要甚至唯一手段。电话采访适用于远距离事实的采访、对已报道事实的跟踪采访、对热点话题的小范围调查、对具体问题的个别访谈、核实事实等,使用范围非常广泛。电话采访中要应该的问题主要有提前预约采访、设计拟提出的问题、用语言创造交流的氛围、切实做好电话采访的核实工作、要学会利用电话簿。网络采访的优势包括采访手段更方便更快捷、采访范围更广泛、采访内容更丰富更全面、采访成本更低廉。网络采访的主要方式有通过电子邮件采访、用即时通信工具采访、网上调查、网上寻找新闻线索、报道资料查询等。与此同时,网络采访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主要有记者的身份问题、采访对象的可靠性问题、采访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新闻价值问题等。

◎思考题

1.电话采访一般在何种情况下采用?

2.电话采访中一般应注意哪些问题?

3.网络采访的优势何在?

4.网络采访有哪些方式?

5.网络采访遇到哪些挑战?

【注释】

[1]《解放日报》2004年4月12日,作者郭泉真、陈江。

[2]《检察日报》2010年7月9日,作者邱春艳。

[3]姜岩:《21世纪——因特网期待辉煌》,载《中国教育报》2003年1月29日。

[4]吴小龙:《因特网,挑战传统新实践》,载《新闻实践》1999年第2期。

[5]吴小龙:《因特网,挑战传统新实践》,载《新闻实践》1999年第2期。

[6]《武汉晚报》2003年4月6日,作者叶凤。

[7]参见柳泽花著:《网络新闻传播实务》,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24~125页。

[8]徐洲赤:《如何展现城市的“痛觉”》,载《中国记者》2002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