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采访见真谛

深入采访见真谛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深入采访能发现特点。往往是要经过深入调查,反复探索,反复推敲,才会发现。因此能否真正抓住新闻事件的特点,也正是深入采访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有的记者深入采访到糖厂因来不及加工甜菜,“吃不了”而“纷纷告急”,引起了省里有关部门的重视,召开专门会议来解决问题。说到底,这是没有深入实际的表现。同时也能使语言的风格与被采访者的身份和现场的气氛相协调,松弛自然,具有生活化口语,达到现场环境氛围和报道的目的需要。
深入采访见真谛_报海启悟集

搞新闻工作的同志都有相同的体会,写一篇好的稿子是极不容易的。难在何处?主要是采访。要获得真实情况,生动情节、感人的场面,做到剔除假象,发掘本质,深化主题,丰富语言,都必须去深入采访。

深入采访能发现特点。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属性与特征,这种属性与特征并非都能让人一目了然。往往是要经过深入调查,反复探索,反复推敲,才会发现。新闻的特点也是一样,记者只有在深入采访,全部掌握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因此能否真正抓住新闻事件的特点,也正是深入采访的一个重要标志。在采访中,记者不只是泛泛了解情况,而是深入寻找事物的特点。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采访艺术。所谓找特点,就是找事物的个性,找不一般的事实,找有特点的题材、人物和细节,等等,从而挖掘新的报道主题。有一年吉林省甜菜大丰收,有的记者仅仅采访“增产几成”“超历史最高水平”等事实,就显得一般化。而有的记者深入采访到糖厂因来不及加工甜菜,“吃不了”而“纷纷告急”,引起了省里有关部门的重视,召开专门会议来解决问题。这就抓住了事物的特殊属性与矛盾,使报道别开生面。在采访新闻人物时,更要注意其行动、语言、心理的特点。广州市一位煤炭店的老营业员,二十多年坚持送煤炭给客户,一般记者容易写成“二十年如一日”,等等,有位记者却去采访几位双职工,把家中钥匙交给老营业员保管这一细节,抓住了“群众信得过的热心人”这一特点。

深入采访能把握本质。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复杂的。人们在同一事物的认识上也都要经过客观与主观、表象与内涵认识上的深化过程。这种认识过程,就是鉴别事物现象与本质的一个重要手段。新闻工作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记者要把握事实真相,采访时必须经历发现新闻线索、了解新闻事实、掌握事实本质这一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就要求记者必须有至高的起点、开阔的视野和积极的探索精神,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这也是采访深入的又一重要标志。这就是要透过客观事物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认清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并实事求是地从中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观点。只有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采访报道才有深度,新闻的影响也就更大。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通过耳闻目睹,实地观察了解,学习有关文件资料,倾听各种反映、意见,这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在这个基础上,必须做一番综合、研究、分析的工作,才能对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有正确全面的认识。

深入采访能提炼主题。成功的采访不是只停留在对事物的表象认识阶段,而是“登堂入室”进入认识事物的个性和本质的深层,应该能将深入采访和提炼主题统一起来。为什么有的同志采访作风踏实,动笔前也已掌握了丰富的材料,但是写成的稿件却还是给人一种很肤浅的感觉呢?问题就在于他对大量的材料未经细致的分析综合,未能认真提炼主题。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形成主题,又可以在形成主题的过程中深入采访,对主题进一步提炼深化。这时的采访,观点更具体明确,挖掘的材料也更扎实典型,也能避免在写稿时提炼主题出现事倍功半的现象。

提炼主题应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思维方式。记者首先要“钻得进去”,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形成一个采访“框架”,并对已经得到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跳出来”思考。把报道的事物放在全局的角度来衡量,求得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就能提炼出正确、新颖、深刻,既存鲜明特点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主题来。换句话说,它是“事物本身说明什么”和“社会形势需要什么”的交叉点。

深入采访能提炼精华。一位知名的新华社老记者说:“如果你采访了一天,却发现一天的采访素材中,其实只有一句话是稿件需要的,你不要沮丧,而是要高兴,对记者来说,这样做很值得。”这话说得很有道理。精华,是指事物最纯粹、最精美的部分。新闻采访就是要通过访问、观察、探索、鉴别,发现最具代表性、典型性、思想性、导向性的事实、场面与情节。这样的内容才是新闻的精华,才能让新闻大放异彩。纵观报纸上那些正面报道因为流于概念化、模式化,内容空洞、没有感染力的正面报道,之所以吸引不了读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记者没有从具体的新闻事实出发去选角度,而是让材料牵着走。说到底,这是没有深入实际的表现。

深入采访能丰富语言。现场采访中对语言的锤炼也很重要,深入、细致的提问,获得的语言能逻辑清晰、通顺流畅、平实精炼。同时也能使语言的风格与被采访者的身份和现场的气氛相协调,松弛自然,具有生活化口语,达到现场环境氛围和报道的目的需要。深入采访只有下基层采访,走街串户,听百姓讲,与百姓聊,改掉“听汇报、看资料、稿成了”的作风,写出的稿子才能“原汁原味”,语言才能活泼生动,有生活气息,即使不看内容,光看题目,就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