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及长效机制构建

师德建设的核心内容及长效机制构建

时间:2022-09-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要]师德分为实践性品质和动力性品质两类,动力性品质指教师的敬业精神、职业信念和理想等,简称“师魂”,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师德建设长期性强调要建立“组织保障、教育培训、激励引导、考评监督、权利保障、新陈代谢”紧密结合,系统化运行的“六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师德建设的核心及长效机制构建[1]

曾 骊

[作者简介]曾骊,女,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副教授,团委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师德分为实践性品质和动力性品质两类,动力性品质指教师敬业精神、职业信念和理想等,简称“师魂”,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师德建设长期性强调要建立“组织保障、教育培训、激励引导、考评监督、权利保障、新陈代谢”紧密结合,系统化运行的“六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关键词]师德 师魂 长效机制 六位一体

2012年5月8日,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甚至手机都在传播着一位教师的名字,她就是被称为“最美女教师”的张丽莉。张老师在车祸瞬间推开学生,自己却受重伤双腿截肢,事迹被传到网上后感动无数网友,在社会掀起阵阵热议。热议的焦点就是在“师德”两字上,不少网友认为:张丽莉诠释了“教师”这一职业最本质的内涵,唤醒了社会对“师德”的一份新的尊重……一位“80”后的年轻生命,为什么能赢得亿万民众的敬意?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为什么能有如此舍己救人的义举?因为她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舍生忘死的无畏精神,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爱别人胜过爱自己的博大胸襟,这是崇高师德的彰显。教师队伍建设,师德为首。“师德兴,则教育兴。”研究师德建设的核心,构建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对于改进教师教育方法,强化教师角色责任,提升教师道德素养,建立和谐的教育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师德建设核心:师魂铸造

师德是指教师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它分为实践性品质和动力性品质两类。实践性品质是教师的人格特征及育人能力,简称“师表”;动力性品质指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信念、理想等,简称“师魂”。教师具有不同于其他职业的特殊性,它要求教师具有率先垂范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优良道德品质,这样才能在教育岗位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师德建设核心有以下几方面。

(一)角色意识

教师角色意识是教师个人对社会、团体所规定与期望的教师典型行为系统的认识,是教师以社会、教育活动为意识对象而建立起来的教师行为的比较完整系统的认知和结构。教师角色意识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为教师“做什么”“怎么做”提供目标参照,并对教师行为起到认知和调控作用。从当前现状看,教师要扮演多重角色:教师、家长、朋友、管理者、心理医生、安全卫士和文明使者等。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客观上要求教师成为一个全能型的“多面手”。

(二)专业精神

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基于自我期望而表现出的充分信念,高度热情和不懈追求的风范与活力。一个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精神,就不会为眼前利益所困惑,专心致力于对事业的孜孜以求,对教育、教学呕心沥血,为教育事业贡献全部的光和热。教育的性质和工作特点决定了教师任务繁重,工作艰辛,生活也相对清苦。因此,具有强烈的专业心和敬业、奉献精神就尤为重要。

(三)个性特征

个性就一般意义而言,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由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构成:一是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这是人们从事活动的根本动力,对个人的心理和行为直接产生影响;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集中反映人的心理面貌的独特和个别化。教师是社会中知识群体,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优良的品质,才能成为推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可见,教师的个性品质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身心发展,而且对社会的影响也非常广泛和深刻。

二、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六位一体

师德对教师个人的约束和引导是通过具体的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实现的。从教师的职业道德生活的丰富内容和层次性出发,教师道德规范体系的一般结构有:一个道德基本原则,即师德原则;几个具体道德规范,如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还有若干个道德范畴,如义务、良心、荣誉、公正等。尽管教育界对此认识不一,但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对师德建设的态度是鲜明的,行动是肯定的。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师德建设有其特殊的规定性和范围,要使师德建设有效深入地开展,在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工作总体规划的同时,必须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这是保证师德建设有序开展和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前提。

根据教师队伍建设长期性的要求,应该建立“组织保障、教育培训、激励导引、考评监督、权利保障、新陈代谢”紧密结合、系统化运行的“六位一体”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这一机制把加强“组织保障”作为师德建设的基础,规范“教育培训”作为师德建设的途径,重视“激励引导”作为师德建设的核心,优化“考评监督”作为师德建设的提升,健全“权利保障”作为师德建设的保证,而六个环节的硕果则“结”在新陈代谢环节。六个环节环环紧扣,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相互配合的深度结合,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一头冷一头热一头两边倒”和教师工作缺乏动力的难题,有效提高师德水平。

img8

师德建设“六位一体”长效机制

(一)加强组织保障机制——基础

为避免师德建设变为应付任务、流于形式,需要在组织保障机制上做到“三到位”,这是有效开展师德建设的基础。

1.思想认识到位。在学校人才培养和使用中强化“德才兼备”的标准,反复宣传职业道德建设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鼓励和支持教师形成宽阔的视野,远大的抱负,不仅仅局限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还要增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意识和本领。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对师德建设达成共识,是保证师德建设健康有效开展的基础,要重视培育这一共识,而且要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和谐发展。

2.组织领导到位。学校要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纪委、党政办、组织部(人事处)、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工会、团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设立办公室,由组织部(人事处)负责人任主任,负责工作具体落实。领导小组要研究制订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目标,下发文件,明确当年师德建设的主题、主要内容、采取措施等。确定年度目标的目的,是让学校职能部门和教师清楚了解学校在师德建设方面的年度任务和具体要求。大规模的学校二级组织,如分院(系、年级)等也应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根据学校目标指导教师及时确定个人目标。

在制定目标和分解目标的过程中,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非常重要。教师的参与度越高,自觉参与目标实施的能动性就越大,这样就容易形成齐抓共管、协调配合的管理服务体系,为教师道德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体系。

3.工作经费到位。学校要在教师队伍建设经费中保证职业道德建设的专项经费,便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宣传、科研、表彰等项目的顺利实施。每年都按省经费预算,审批后按预算执行,绝不能因经费不足或被挪用而影响师德活动的有计划开展。

(二)规范教育培训机制——途径

规范师德教育培训是搞好师德建设的重要途径,起着基础性和长久性的作用。

1.健全教师终身学习机制。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学而不厌”的品德,才能“诲人不倦”。每所学校都要营造终身学习的氛围,形成普遍化和制度化的学习机制。要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真学、真信、真用、务实求效上下工夫。要完善教师督学考学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提倡学校领导带头学习,推广和树立师德学习典型,使学习成为教师的终身课题,成为履行《教育法》和《教师法》的第一需要。

2.确定师德教育内容。在师德教育内容的设置上,既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有计划地组织教师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也要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时事政治以及有关教育、教师和学生方面的法律法规,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还要重点学习教师的职业理想和业务知识,促进高尚师德的形成,不论进行何种内容的师德学习,都要体现“正确、精到、管用”的原则,既能体现党和人民对教师的要求,又符合本地本校工作实际,更要照顾到教师的层次性。

3.采用多元教育方法。要积极探索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师德培训途径。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师德教育。一是聘请有关领导、专家、师德楷模为教师做师德报告。组织教师就当前社会重大师德问题开展座谈、讨论、撰写文章,提高其师德理论水平。二是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深入农村、企业、厂矿,参加与学校教育目标相对应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参观考察,帮助他们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感情。三是建立教师“传帮带”制,让深受师生爱戴的老教师当青年教师的导师,不仅在师德上予以指导,在教育教学其他方面也给予指点。四是实现师德教育的互动,无论是各种师德学习会还是寓教于乐的师德主题文体活动,都让教师轮流参与策划、组织、主持,改“一言堂”为“互动堂”,以调动教师参与师德教育的积极性。五是在利用传统教育手段基础上,引入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师德网站和将师德内容上网,大力推广“师德网上行”学习,创新师德教育方法。

(三)重视激励引导机制——核心

1.建立表彰机制。以教师节表彰会、师德建设先进经验交流会为契机,通过“优秀班主任、优秀青年教师和德育优秀工作者”等“三优”的评选活动,及时总结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先进经验和事迹,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挖掘带有普遍意义的好思想、好作风和好方法,运用校园网络、广播、闭路电视、校报、宣传橱窗黑板报等传播媒介加以宣传推广。在宣传先进典型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挖掘师德模范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让被表彰的先进人物贴近教师、感染教师、引导教师。

2.选择激励方法。师德的激励方法很多,如目标激励方法、使命激励方法、信任激励方法、荣誉激励方法、薪酬激励方法、惩罚激励方法等。在运用过程中,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充分掌握并针对教师的不同需要和特点,选用恰当的激励方法,才能达到一定的激励目标。

3.强化激励机制。一是在学校“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优秀工作者奖”“优秀政工干部奖”和“优秀科研成果奖”的评奖指标体系中,都要充分考虑师德指标的比重,充分发挥典型人物的激励影响与示范作用。二是在教师评聘、晋级和职称评定时,优先考虑师德优秀的教师,对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制”。三是要特别注重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把党的先进性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大力倡导党员教师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激励、引导和示范广大教师更好地发挥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优化考评监督机制——提升

1.健全师德日常管理机制。加强师德建设,最基础的要抓好党支部和教研室或学科组的阵地作用。党支部和教研室是教师活动的最基层单位,熟知教师情况。党支部和教研室组织的教书育人活动,往往更具针对性。党支部或教研室每周或至少每月一次召开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会,针对师德问题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问题较多的教师进行帮助教育,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2.建立师德监督机制。首先,成立师德师风督导委员会,由学校领导、在职教师、退休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主要工作是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师思想、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情况,发现教师师德师风问题,对困难家庭教师访贫问苦,将师德问题同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其次,发挥学校纪委部门的惩处功能,完善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配合的机制,坚持在纪律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教育法》《教师法》等国家法律为依据,对违反师德规范的应给予批评教育或处分,严重的要撤销其教师资格。最后,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功能。通过校园网络、师德师风意见箱和学生座谈会等途径,鼓励各方人士就师德问题自由发表意见,督促教师完善道德修养,建立师德问题公告制度和舆论监督有效结合的机制,实现教师的活动延伸到哪里,各类监督的触角就能伸到哪里。

3.完善师德评价机制。要制定科学、客观、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师德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任教师聘用制度。对教师的考核应根据教书育人的实际,重点考核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水平、教育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师德评价机制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正确反映教师道德观念,体现社会主义的师德规范和善恶标准。通过评价建立严格的师德规范机制、师德约束机制,促使教师自省、自重、自律,始终保持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把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奖惩、进修、聘任、辞退、职称评定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保证师德建设不断趋向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五)健全权利保障机制——保证

1.保障教师工作权利的机制。师德建设的主要责任在于教育部门和教师个人努力,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重视对教师的尊重和关爱,包括对教师职业权利的保障,为教师教学科研提供尽可能好的条件和服务。每个教师都能在《教育法》的权限内独立自主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在履行教书育人的崇高使命中愉悦地升华道德。对不尊重教师、侵害教师劳动权益的现象要依法予以严肃追究。

2.保障教师生活权利的机制。目前,我国有些地方还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失去物质基础,社会对教师单方面的期待和严格要求就会化为乌有。因此,党和政府必须保证教师的生活条件,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时刻把教师的冷暖放在心里,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同时多关注弱势教师群体,完善救助社会保障体系。把对教师政治上的关心、思想上的体贴、生活上的帮扶与能力上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保障教师政治权利的机制。学校领导要牢固树立教师是学校办学主体的思想,确立教师在管理学校事务方面的主体地位,研究让普通教师发挥参与管理学校内部事务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此健全教师政治权利保障机制。要充分发挥好工会和教代会的作用,切实落实教师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议事权、监督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权利。以此培养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促进教师把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学校的改革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增强教师的集体荣誉感和政治责任感。同时,要对侵犯教师民主权利的人给予严肃惩处,保障教师合法政治权利的实施。教师在政治、工作和生活上的权利都有了保障,师德建设才能真正搞好。

(六)促进新陈代谢机制——结果

1.严把“入口”关。要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教师“入伍”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三项制度:一是教师资格证书制,没有经过岗前师德内容培训的人员一律不准进入教师队伍;二是录用考核制,教师的录用应参照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程序,“德、能、勤、绩、廉”,以德为首,优胜劣汰;三是教师聘任制,师德考核不合理者应不予聘任。加强对教师队伍“入口”时师德的把握,从而使师德在源头上得到保证。

2.畅通“出口”关。进一步健全按正常程序处置在师德上不合格教师的工作机制。公开师德不合格教师的评定和处置标准,依照法规政策,讲究方式方法,决不草率从事。同时,注意团结和依靠广大教师,不能搞人人过关,或人人自危。要尊重客观事实,以《教育法》《教师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有关法律和规定为准绳,注重教师平时的一贯表现。严格执行操作程序,用“无情”的制度实现“有情”的教育,使这一过程成为激励先进,鞭笞落后,纯洁教师队伍的“试金石”,推动师德建设不断趋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落脚点最终在有效运作。首先,涉及方方面面的师德建设的制度规范即成一个制度网络,互相协调、互为照应、形成合力、贯穿全过程。其次,定目标前进时,不以外界条件变化随意兴废,不以管理人员的变动而盲目变迭。最后,制度运行过程中要不断引进、吸收、消化国外的师德建设经验。唯如此,才能真正建立一个切合实际的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朱法贞.教师伦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2]孙萍,娄成武.加强高校教师政治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0).

[3]李忠波.对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运行机制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4]张玉嵩.师德建设要坚持“三个必须”和“五个结合”[J].教育与职业,2006(17).

[5]朱亚林,许翠兰.论新时期师风师德建设[J].教育与职业,2005(35).

【注释】

[1]该文刊发《教育与职业》2007年12月中,收入本书已略做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