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注册认证制度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础性制度,也是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的重要标志。积极推进“项目管理制”在志愿者活动中的运用,使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定位由传统的“活动组织”向“项目管理”转变,从广度和深度方面提升组织活动。项目管理制的采用,能进一步明晰高校志愿组织的管理职能,大大提高志愿者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_角色理论视角下的世博会志愿者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1.宣传动员机制

宣传动员是志愿者招募的重要手段。首先,要大力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宣传和倡导,通过报刊、广播、互联网、专题讲座、橱窗等各种宣传载体和宣传阵地,通过自我教育、实践教育、公益教育等多种途径,加大志愿者服务的公益性宣传力度,倡导志愿者服务理念,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使志愿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大学生积极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者服务。其次,作为高校志愿者组织,做好宣传动员,必须利用好组织、网络和活动三大资源,要善于利用基层组织来共同宣传动员,合理利用网络对志愿服务活动造势,同时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围绕“3·5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12·5国际志愿者日”等各类志愿活动日及“上海2010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集中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并通过优秀活动表彰展示、先进个人事迹宣讲等多种途径,多角度、多层次地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使先进的人物事迹产生光环效应,感召大学生加入志愿者行动大军。同时,要加强对具体志愿服务项目的宣传和介绍,让志愿者们清楚地知道服务活动的项目名称、项目要求、服务时间和地点、工作内容以及报名方法等信息。

2.注册认证机制

注册认证是目前国内外非政府组织(NGO)在志愿者组织管理方面普遍采用的方法,就是对志愿者进行登记注册,并按照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情况给予认证。注册认证制度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基础性制度,也是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的重要标志。2006年11月,共青团中央颁布了《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对志愿者的注册登记作了明确规定。志愿者的注册登记有“登记”、“审核”、“注册”、“招募”等四个环节。在高校志愿者组织管理工作中,运用注册认证制度最大的优点在于:不约束青年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形式和途径,并在服务后可以获得相应的认可。这样有利于志愿组织全面掌握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情况的基本信息,建立动态的志愿者资源数据库。志愿者注册认证制度应该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志愿者基本信息进行统一管理,掌握全校志愿服务动态,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调节志愿服务资源,并保证志愿者服务认证的权威性;二是基于志愿服务本身的特点,如果注册认证程序复杂、手续混乱,必然使注册认证的过程杂乱无章,影响注册认证制度的有效性;三是以服务认证为基础,根据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志愿者进行考核和评优,建立健全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激励志愿服务行为并保障志愿者权利,更好地发挥注册认证制度的积极作用。

3.系统培训机制

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是志愿者团队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中的重要部分。笔者所提出的系统培训,主要涉及多个层面:第一,从培训的对象来看,首先是志愿服务的师资培训,高校志愿者组织管理部门应定期地邀请志愿服务或慈善组织领域的专家,让他们对学校愿意长期从事志愿服务或志愿培训的老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建设;其次是志愿者骨干的培训,由外聘的专家或校内的老师对管理岗位的志愿者骨干开展以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提升为目标的培训;最后,实现全员培训,所有参加志愿服务的同学都能够接受到专家、老师或优秀骨干的培训和引导。第二,从培训的内容上,主要有基础知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素质拓展培训,其中基础知识培训主要是指对志愿服务领域中的政策、法规、服务理念以及志愿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等的培训;专业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因服务岗位或服务对象不同而必须具备的服务技能和技巧而设置的培训;素质拓展培训主要是加强志愿者心理素质的锻炼,培养志愿者的协调、沟通、管理、领导等能力所做的培训。第三,从培训的形式来看,可以通过专家讲座、集体学习、组织参加志愿服务实践、网络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

4.项目管理机制

积极推进“项目管理制”在志愿者活动中的运用,使高校志愿者组织的定位由传统的“活动组织”向“项目管理”转变,从广度和深度方面提升组织活动。高校志愿组织对服务项目进行梳理统筹,以项目招标的形式向志愿者招标,投标人需提出完整的项目开展计划。志愿者也可自行联系服务项目,经高校志愿组织确认后,纳入志愿服务评价体系。招标完成后,中标的志愿者或志愿者集体作为项目负责人,在一定时期内负责该项目的组织工作。若项目完成情况良好,在下次招标过程中,享有优先权。该项目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可由项目负责人提出方案,志愿者活动组织方负责招募和培训;也可在高校志愿组织审批后,由项目负责人自行招募和培训。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高校志愿组织派专人负责协调和收集评价资料,以便进行后期考核评定。项目管理制的采用,能进一步明晰高校志愿组织的管理职能,大大提高志愿者活动的数量和质量。

5.约束监督机制

积极推广协议约束机制,在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前,签署相关协议,确认此次志愿者服务所涉及相关的志愿服务基本要求、社会支持等。志愿者通过协议的确认,将柔性要求转换成刚性机制,对志愿者服务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解,明确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关的法律关系。对于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进行累计性计算,准确记录服务时间的长短,并将全部信息归入志愿者个人的档案,不断完善,使服务时间成为志愿者服务量化的标杆之一,以数据作为基本衡量标准,力求公平公正。在活动完成后,建立包含被服务者、志愿者同伴、志愿者服务的组织者在内的多维度评价反馈系统,使志愿者通过评价了解此阶段的志愿服务情况,予以修正和完善,志愿服务的管理方可以根据志愿者的要求对其进行专门性的培训;志愿者也可将工作的情况主动和管理部门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改进意见,说明在志愿服务中所遇到的问题,以此促进志愿服务组织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6.考评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志愿者综合评价制度,通过“志愿服务评价体系”,从德、勤、能、绩四方面入手,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思想道德素质(志愿奉献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工作认真负责、道德规范)、身心素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文素质(志愿服务基本知识、礼仪知识、个人精神风貌)、能力素质(具体工作技能、交流及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总结提高能力)和参加志愿活动(包括注册情况、参加培训情况和参加服务情况)等多个指标,对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评价体系得到的结果,反馈给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机构,使组织管理者能通过反馈回来的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志愿服务组织工作进行改进,对志愿者管理工作进行修正,通过“评价—反馈—改进—再评价”的过程,使志愿服务活动和志愿者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和完善,并能营造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

激励志愿者就是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提高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满足其需求,激发志愿者工作动力,实现志愿服务目标。因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是多样的,在激励方式的选择上也应多元化。针对个体不同的动机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激励方案。例如,为拓展自身潜能而参与志愿活动的大学生,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参与专业培训的机会以达到激发其主动性的目的;怀着对专项赛事热爱而参与志愿服务的赛会志愿者,我们可以通过为其发放带有纪念意义的小纪念品来鼓动他们参与服务的热情;而对于那些为体现自我价值而来参与志愿活动的大学生,可能一切外在的激励都是多余的,参与的荣誉感和他人对其行为的肯定和赞扬就足以成为他们更加投入的动力之源。此外,志愿服务活动学分制度和奖学金制度的建立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对志愿者的激励应采用多种激励形式结合的方式,如宏观激励与微观激励、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形象激励与榜样激励、奖惩激励与情感激励、参与激励与荣誉激励等。只有通过激励手段来满足他们复杂的内在需求,才能保持志愿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保持志愿服务活动的长盛不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