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志愿服务活动状况调查报告

上海志愿服务活动状况调查报告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否参与志愿服务与经济状况基本成正比。被访者认为阻碍其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因素,“不知道途径”占60.2%,位居第一。以上两组数据表明,问卷参与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大部分是抱着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心态的,较少是为了获得精神物质方面的回报或是非自愿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剧增,使他们成为志愿者服务的对象。
上海志愿服务活动状况调查报告_社会“心”观察:百篇上海师大学生调研报告

上海志愿服务活动状况调查报告

余婷婷[1]吴凡[2]李琴[3]徐菲[4]

一、调查目的

为了深入调查上海志愿服务活动状况,了解上海志愿服务活动的特点,思考弘扬志愿者文化与精神的对策建议,本课题组对上海志愿者服务活动文化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二、调查问卷分析

问卷共35道题,分为基本信息和相关问题两部分,针对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情况进行调查。共收到948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数为866份,有效率为91.4%,具体情况见以下分析:

(一)基本信息及其交叉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的参与者有91.16%现居住在上海。55.35%的问卷参与者表示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有43.96%的问卷参与者没有参加过。

1.各年龄段参加志愿服务分析

31~40岁、26~30岁和21~25岁三个年龄段参与度分别是74.72%、64.79%、61.79%。这是由于这三个年龄段属于人生发展的青年时期,精力较为旺盛,对新鲜事物的关注度较高,对社会事物较为热心,家庭负担相对较轻,属于相对有钱有闲的群体。

2.各文化层次参加志愿服务分析

博士生中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的比例最高占78.95%,而初中仅13.73%。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与文化层次基本成正比,即文化程度越高,参与志愿服务的比例也越高。

3.经济状况与参加志愿服务的关系

经济状况相当宽裕的高达76.47%,而相当困难的占37.5%。是否参与志愿服务与经济状况基本成正比。

(二)问卷内容分析

问卷部分分别从五个维度进行分析:

1.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

(1)没有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被访者认为阻碍其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因素,“不知道途径”占60.2%,位居第一。这部分潜在志愿者对了解参与途径不了解。“时间因素”占57.91%,“经济因素”占32.91%。

对于是否愿意在今后尝试做一些志愿服务的活动,表示愿意尝试(61.73%),会看情况(33.67%),仅3.06%的参与者表示不愿意尝试。

(2)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关于参加志愿服务的初衷,“充实生活”居首位,“增加阅历、帮助人、为社会服务、结交朋友、发挥潜能”相继排在后面;少数人选择“获得奖励、单位或组织要求、寻找恋人、打发时间、其他”。

选择志愿服务项目时,您最看重哪些方面:“帮助别人、能发挥特长”约占60%,其次选择能符合兴趣、需要具备一定专业性、受关注的服务约为40%,也有小部分人并没有什么要求、愿意服从安排。

以上两组数据表明,问卷参与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大部分是抱着积极向上、无私奉献的心态的,较少是为了获得精神物质方面的回报或是非自愿的。

目前的志愿者经历是否实现了初衷:实现了初衷(57.2%),没实现(12.96%),说不清(29.01%)。反映出上海志愿者文化发展态势整体是好的,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以改进。

参加的志愿服务的组织方式:自发团体(53.7%)、民间团体(51.03%)和单位学校组织(49.38%),其次是由个人(38.27%)和工青妇系统志愿者协会等组织(33.54%)的志愿服务活动,最后是由政府(27.57%)和所在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21.19%)。

对志愿者活动的评价:帮助了有需要的人占比例最高(43.83%),活动丰富而多元的占29.01%,而活动受到限制、服务形式化、绩效评估有待建立、缺乏特色、服务成效不明显、活动经验缺乏总结提炼也占有较高比例。

2.对志愿服务的认识

被访者每年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每年投入1~60小时(46.3%),每年61~200小时(43.42%),而201~500小时的只占极少数。被访者认为理想的参与志愿服务的频率:每个月至少参加一次(29.63%),尽可能地多参加(27.57%),每两三个月至少一次和每半年至少一次的分别占了11.73%和9.88%。每年至少一次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占8.44%,越多越好的仅占0.62%。

以上数据表明,多数问卷参与者都愿意在正常的生活作息不打乱的情况下,尽量持续地多参加一些志愿服务活动,但可能受到工作压力、家庭负担等因素的影响,在现实中志愿服务的持续性还有待提高。

被访者乐于参与的志愿服务内容:慈善、爱心活动的比例高达68.72%;参与大型活动中的志愿服务活动与参与诸如交通协管,环境志愿者的比例大致持平,分别为53.09%和52.88%;与所学专业或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28.89%)。

以上数据表明,弱势群体,老人和青少年问题是志愿者服务的主要方面。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剧增,使他们成为志愿者服务的对象。我国召开国际盛会突增,在大型活动中从事志愿活动受到了志愿服务者较高的关注。

参加志愿服务最需要的条件:依次的排列顺序是爱心、正确态度,时间和精力、恒心与毅力和学识及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基本持平排在第三位,物质基础和组织观念分别排在第四和第五位。爱心和正确的态度是志愿服务的根本动力,同时还需要付出相当多的时间精力并以持之以恒的毅力坚持下去。

3.对志愿者相关权益的认识

志愿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希望得到服务经历证明(57%)、遇到困难优先得到志愿服务、享受优先录取、录用权、获得志愿服务培训、提供保险、提供基本补贴比例均超过40%,志愿者对获得自身提升与相应权利保障的期望值也较高。

关于为志愿者提供保障方面,根据调查,同机构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志愿者责任与相关权利、对志愿者进行监督、管理、指导、提供相关培训、对志愿服务活动提供评估和奖励、提供志愿服务证明、提供基本补贴、提供安全保障及合适的医疗卫生条件、提供人身保险、应急制度等选项认为有必要所占比例都在85%以上。

对于“是否支持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优先招收志愿服务成绩突出者”这一问题,71.81%的被访者选择“鼓励志愿精神”,表明参加志愿活动的志愿者在积极参加志愿活动的同时希望自己的这个志愿者行为能够得到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此类社会团体的肯定。18.93%的人选择了无所谓,而选择反对,容易导致不公平现象出现仅占了8.02%。

4.外界对志愿服务的态度

被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能否得到他人的尊重:能够得到尊重(52.06%),偶尔会得到尊重(45.88%),得不到尊重(1.03%)。

社会各界怎样看待志愿服务:大部分问卷参与者是持肯定及支持态度的,可见志愿服务是做宣传、搞形式比例很小,对志愿服务活动持肯定态度的比对其持否定态度的高出20%。

被访者认为当前志愿服务的社会支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群众对志愿服务了解不足(46.71%),社会各界的支持不足(45.88%)。所占比例分列前两位。其次,资金不足、媒体宣传不足、政府缺乏重视等因素也占有较高的比重。

5.对志愿者组织内部建设的认识

被访者所在的志愿服务组织的经费主要来源:选择“由志愿者自筹”的最多占49.48%,而由“政府拨款、搞不清楚经费的来源、有其他来源”的只占26.95%、12.14%、0.82%。

被访者所在志愿者组织在考评制度方面存在的欠缺:“服务效果考评存在问题”比例最高68.72%。其后依次“服务技能提升考评方面、考评制度的稳定性方面和服务时数统计方面”均占30%以上。

被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时是否与组织方签订相关协议书:“口头协定”、“从来没有签订过”的占29.42%和21.6%,“没有考虑过此事”的占1.03%。

被访者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培训经历:“从事志愿服务的基本知识”的占54.12%,“学过志愿者的基本概念”的占51.23%,几乎都占一半,而“没有接受培训”的只占23.66%。

由以上数据可见,志愿者自筹经费打击参与积极性,一定程度造成志愿服务人员流动过快,不利于志愿文化的发展。志愿活动参与者无法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行为绩效。志愿服务组织自身运行和管理机制不健全。随着志愿人数增加,专业化程度提高,志愿服务朝着社团化的方向发展,正规协议成为必然。很多的志愿者组织认识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对志愿者的权利义务明确的规定和相关技能的培养,能够使我们的志愿者队伍越来越专业化。因为我国的志愿者事业起步晚,管理措施还不完善,各方面都需加强。近年我国相继承办大型活动,一部分人对志愿服务概念狭义的停留在大型活动中的志愿者,因而很多人对志愿服务的了解很有限。

三、目前上海志愿服务活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上海志愿服务活动,我们走访了一些志愿者组织。通过问卷与访谈,我们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

(1)媒体片面挖掘负面消息,对正面事迹、榜样形象的关注度和宣传力度不够强。媒体片面挖掘一些志愿者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无限夸大报道,使公众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公信度一再降低,直接导致了很多志愿者组织的社会捐助减少、活动难度增大、社会质疑增多。

(2)民间志愿者组织登记注册难。很多民间志愿者组织在服务过程中表现出色并积极注册,但在相当长时间内无法注册成功,事实上处于不合法的运作状态,直接导致其在资金上无法合法的地接受社会捐助,增加了志愿者组织生存难度。

(3)资金来源不足。许多志愿者组织的经费有限,来源很不稳定,很多民间志愿者组织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需要自筹经费或志愿者自掏腰包。对于一些基层志愿服务组织和民间组织,开展工作所需要的场所、设施等物质保障也往往不能到位。

(4)上海志愿者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相比发达国家,上海参加志愿行动的主要是青年人,未就业的学生及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人占多数,短期热情的多,能够长期坚持的少,而能坚持终身从事的就少之又少了。志愿服务专业性不强,科技含量较低。

(5)考评制度有待建立。目前的志愿者考评仅限于活动出席签到制度。而对于时数的统计、服务效果与服务技能提升等方面缺少必要的考评。

(6)缺少对志愿者的保障制度与措施。对公众来说,选择做志愿者需要自身承担一定的风险,在志愿者基本补贴方面如参与活动的费用、交通费等,也得不到保证。

四、相应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的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以供参考,具体如下:

1.媒体应加强对正面事迹、榜样形象的关注和宣传力度

作为媒体对相关事件应该客观报道,使广大人民群众相信志愿者组织主流还是积极向上的,提升群众对志愿者组织的公信度,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人正确地看待和参与进来。建立专属于志愿者组织的跨区域、跨国界的网络站点,依靠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力量,为宣传志愿活动,互通有无、资源整合、经验交流等提供平台。

2.为符合条件的民间志愿者组织的注册开通绿色通道

志愿者组织注册时间长主要是因为相关部门对组织的审核时间长。建议开通专门的快速认证的绿色通道,为前来注册的符合申请条件的志愿者团体提供便利。这个通道由专人负责,缩短志愿者组织等待的时间,提高注册的效率。

3.提高筹资能力,切实解决志愿者组织资金短缺的困难

目前上海志愿者组织只依靠单纯的被动接受资金资助,许多活动受到资金的限制。建议首先,加大政府财政资金保证并联合以奉献为内部文化的企事业,建立受服务者、志愿者、志愿者组织以及捐助者之间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其次,政府应把志愿者行动纳入全市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将志愿服务组织基本运转经费列入公共财政框架,制定鼓励企业和个人捐助志愿服务的政策,根据企业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捐助情况,给予其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志愿服务事业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

4.加快志愿服务立法进程

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些政策法规,对一些界定模糊的及尚未注册的民间志愿者组织制定相关规范。针对志愿者的来源与权责,服务对象的构成与领域,志愿服务的地位与作用,物质与政策保障等方面做出明确的界定和规范。

5.建立志愿者组织的网络平台

在搭建志愿活动的公共服务平台、交流平台、信息平台的同时,为志愿者建立相关志愿服务的在线档案,使每位志愿者参与志愿者活动的详细信息完整保存下来,如项目、岗位、服务时间、表现情况等。

【注释】

[1]余婷婷、吴凡、李琴、徐菲,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2]余婷婷、吴凡、李琴、徐菲,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3]余婷婷、吴凡、李琴、徐菲,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4]余婷婷、吴凡、李琴、徐菲,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