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时间:2022-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顾 杰 黄 娟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高。在现行阶段分析和总结我国高校学生干部现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学生干部领导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因此注重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的培养是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措施,对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高校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顾 杰 黄 娟

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高。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社会建设的核心力量和生力军。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已不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

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校风、学风、班风建设的带头人,是开展一系列活动的重要组织者,是沟通学校与班级、老师与同学的桥梁和纽带,他们的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学、管理等一系列活动的实施。作为学生管理者,领导能力又是他们进行有效工作必备的能力。在现行阶段分析和总结我国高校学生干部现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学生干部领导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社会的需求决定了培养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高校不仅要为社会培养既有较高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又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人才,还要为企业培养有较强领导能力的管理人才,而这种人才的主要来源就是高校的学生干部。这些学生干部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领导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运作,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干部的领导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人才的素质水平,为向企业输送优秀人才做好储备。

(二)高校的管理方式决定了培养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干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校风、学风、班风建设的带头人,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及结合思想教育而开展一系列活动的重要组织者,是沟通学校与班级、老师与同学的关键桥梁和纽带。高校在管理方式上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模式,这使得学生干部在广大学生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学生干部领导能力的高低对周围同学有着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教学与管理活动。因此注重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的培养是加强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措施,对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高校健康有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学生干部队伍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培养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干部来源于学生,又不等同于一般学生,是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具体参与者和实现者。对学生来说,学生干部是策划者、管理者、领导者;对老师来说,学生干部是协作者、传达者、执行者。学生干部具有良好的声望和群众基础,对周围同学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在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群体,发挥学生干部的榜样效应,对号召和影响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

(一)领导能力的定义

领导是领导者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运用权利向其下属施加影响力的一种行为或行为过程。领导能力则可以被形容为激励人们跟随领导者实现组织的目标一系列能力的组合。由此可以看出领导能力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要引导团队成员去实现组织目标;二是影响他人也受他人影响。领导者领导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领导者开展活动的快慢、质量和效果的优劣。

领导能力不同于管理能力,它包涵了管理能力。管理是一种过程,是通过对各种组织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达到效果与效率来实现组织目标的整个过程。而领导是运用组织与个人的影响力来激励员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实现组织目标。管理的实施必须以获得法定权为前提和保证,明显地具有强制性特征,而领导是以被领导者的自愿追随和服务为前提的,它的实现不依赖于法定权。

(二)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的构成

高校学生干部是学校校园活动中的积极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是学校育人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综合国内外研究者对高等学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的观点,结合我国高等学校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高校学生干部的领导能力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过硬的政治素养。学生干部的政治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对广大同学的行为取向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学生干部应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有较高的政治和政策水平,以明辨是非、看清方向。

2.健康的身心素质。身心素质是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学生干部应具备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以一个良好的身体状况去面对繁重的学业负担以及繁琐的学生工作;还应具备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和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保持心态稳定。

3.合理的知识体系。一般来说,学习成绩好的干部更容易赢得同学的尊敬,更容易建立起威信,更容易对同学实行有效的领导。这就要求学生干部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广博的科普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新兴的前沿知识,有较高的业务素养和合理的知识体系。

4.较强的管理能力。学生干部在工作上应具有一定的宣传鼓动能力、谋划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计划总结能力、协调应变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杜会交际能力等。学生干部不仅要具备一技之长,能够得到同学的佩服,其次要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在各项活动中不只自己参与,还能够带动同学们积极参与。

5.权变的领导艺术。所谓权变,即权宜变化,是指活动主体根据其所处的具体环境发生的变化,更新已有的思维模式,提出针对性措施、策略,以适应该环境变化的需要,做到随机应变的行为方式。学生干部应自觉汲取权变思想的精华,审时度势,兼收并蓄,以组织的具体环境因素为提升领导能力的基础,灵活运用领导艺术,积极提高领导效能。

三、目前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培养模式的主要问题

(一)重才能、轻道德

高校在选拔干部的过程中,往往只把工作的重心和标准放在候选人的学习成绩与工作能力上面,却完全忽视了候选人在思想道德层面的素质,致使一些任职动机不纯候选人流入到学生干部的队伍当中,严重影响到了学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重使用、轻培养

高校对学生干部培养往往以落实任务为主,能力培养为辅,对培训工作往往认识不够,主动性不强,目标不明确,忽视了学生干部的培训和教育对于发展学生潜能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往往使得学生干部培训工作流于形式;主动性不强,往往使得学生干部培训工作处于弱势;目标不明确,往往使得学生干部培训随意性很大。

另外,高校学生干部培训理论落后,培训内容结构不合理,培训方式过于简单,针对性不强。目前,学生干部培训普遍存在这样的倾向:一般性培训多(如讲座、经验交流会等),实践性培训少。培训的针对性不强,致使培训失去了目的、缺少了动力,造成学非所用的现象。

(三)重人治、轻法治

在选举学生干部的过程中,缺乏普遍的民主性。学生干部人事任免未能很好地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有相当部分学生干部的任免没有通过选举,直接由指导老师或前任学生干部任命,普通同学没有公平、公正的选举权。即使采取选举,也往往走个形式。

有关学生工作也制定了很多制度,但许多制度制定出来后,便成了“史料”,形同虚设。学生工作不是在制度下运作,学生干部根本没有形成“制度管组织”的意识,往往是“下级听上级”的“一言堂”管理。

(四)重短期、轻长期

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一般遵循的选拔模式是:招收新生助理之后培养选拔、确定最终人选。从新生入校到成为正式学生干部,周期往往要一年以上。成为正式学生干部的同学基本上已进入大二阶段。如果他们在大三要离校参加专业实习,那么他们担任学生干部的时间也就是短短的一年半到两年。在短暂的学干生涯中,除去学习及完成工作任务的时间,可以用于干部培养的时间非常有限。除了经济管理类的学生,大多数学生干部在大学4年中很少有机会从理论上系统学习以增强工作能力,尤其是管理能力和领导艺术,这并未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高校学生干部领导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

不同时期,学生干部培养模式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综合各方面因素,现行的高校普遍采用的模式有诸多地方亟待完善。但无论怎样创新,工作的原则是不变的,即服务同学成长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干部自身领导能力得以提高。高校应抓住时机,创新学生干部领导能力培养模式。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企业型的培养模式

建立企业型的培养模式,强化机制建设,加强对学生干部的管理和培养,是促进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积极性、主动性,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学生干部领导能力的制度保障。

1.建立公平的学生干部选拔制度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其品质、能力、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工作开展的效果。制定科学有效合法的学生干部选拔制度,把握任用标准,坚持群众观点,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把真正思想政治高尚、工作能力突出、工作作风优秀、集体荣誉感强和身心素质健康的学生选拔进干部队伍中来,这样才能树立起整个学生干部队伍的威信,增强学生干部在广大同学中的凝聚力、向心力

2.建立全面的学生干部培训系统

选拔,只能选出目前符合条件的人选;培养,才能提高学生干部的能力,顺应环境的变化。建立全面的学生干部培训系统,要通过开展各种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干部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促进学生干部关心时事政事、了解现代社会、积极投身祖国建设,培养他们乐于吃苦、甘于奉献的时代责任感,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综合运用户外拓展、知识竞赛、科研报告、专业论坛、社会实践等形式提高学生干部的专业知识实际应用水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其业务素质。适时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以及在工作中的实践,培养学生干部竞争与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耐受挫折能力等等,确保其心理素质。

3.建立公正的学生干部竞争机制

营造竞争氛围,提高学生干部的竞争意识,鼓励学生干部的正当竞争,培养学生干部敢于挑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自勉自励的精神,这样有利于优化队伍,提高学生干部的整体素质。按照“公平、公正、竞争、择优”原则,明确各级岗位的工作要求、各部门的分工,因事设岗,选拔能胜任工作、发挥专长的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各岗位采取“聘用制”,实行双向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和考察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将来的领导者,绩优者上岗。同时实行干部任用“群众满意度测评制度”,保证民主监督,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积极向上的服务队伍。

4.建立科学的学生干部考评体系

在学生干部领导能力的培养中采用考核激励机制,对于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迎接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挑战,以及学生干部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非常必要的。科学的考核制度是正确衡量学生干部工作能力和工作成绩的依据,加强对学生干部在政治素养、身心素质、知识体系、管理能力、领导艺术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及时向其本人反馈意见,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然后在绩效考评的基础上,客观地评优评先,给予学生干部最大的空间,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实际工作中感受并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加强文化建设,建立学习型的培养模式

建立学习型的培养模式,塑造文化氛围,提升学生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陶冶学生干部情操,启迪学生干部心智,促进学生干部领导能力全面可协调发展的环境保证。

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社会资源培育学生干部的领导能力。在每个个体的大脑中,都储存了一定的经验,用知识理论来分类,这种经验本身就是“隐性知识”,这些知识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感悟出来的。在平时的工作之中,要鼓励学生干部想方设法调动“隐性知识”供大家分享和学习,营造一种良好的团队学习氛围。

同时,领导能力的培育重视的是能力的培养,它离不开真实情景中的实践与演练。所以,要在“干中学、学中干”,充分利用高校和社会现有的资源条件,采用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案例分析、现场观摩以及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干部在活动中交流学习,相互切磋,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