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新时期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的探讨

对新时期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的探讨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称大学生为特殊公民,是因为大学生是国家的新希望、社会的新栋梁。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公民素质,是国家把握未来的重要举措。指出“大学生公民教育应该以‘仁义’为重要内容”。这恰恰是个关键,决定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无论主观上是否意识到,但客观上要求高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赋予大学生公民教育新的内容。
对新时期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的探讨_思想文化新论

黄 平[1]

摘 要:文章在梳理近十年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针对大学生的自身特点,论述了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即以自主、诚信创新、奉献为核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精神教育、主体意识教育、规则素质教育、社会能力教育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高等教育;公民教育

近年来,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成为教育决策者、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视并开始探讨的热门问题。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1]为各层次、各领域的公民教育定了位,指明了方向,开拓了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新视野。大学生是普通的年轻公民,也是特殊的国家公民。称大学生为特殊公民,是因为大学生是国家的新希望、社会的新栋梁。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公民素质,是国家把握未来的重要举措。但是,到目前,我国高校将大学生公民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专门开课的还较少。而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或德育代替或包含公民教育。实际上存在着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到底是哪些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探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给教育决策者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综合梳理了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研究的观点,研究了时代背景,提出、论证了适合时代要求、大学生特点的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以期促进深入研究,以及有关方面重视,尽快将大学生公民教育广泛开展起来。

一、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研究的主要观点

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教育,早就十分重视大学生公民教育,有关研究与成果也已逐渐引进国内。我国研究者近十年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必要性与教育内容先后进行研究,发表了不少论文,有的还编著、出版了相关教材。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观点。

(1)两个“四方面内容”的观点。“从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的要求以及各国公民教育的实际情况看,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品德教育四个方面。”“从层次角度看,公民教育的内容涉及知识、态度(情感、意识)、行为和技能四个方面。”[2]

(2)“非智力素质教育”的观点。“非智力素质教育,即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生活素质、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孜孜不倦的进取精神、乐观向上的情感、强烈的创新精神、坚忍不拔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力等非智力的综合素质也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3]

(3)“五个方面内容”的观点。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权利和义务教育”、“社会公德教育”。[4]

(4)“十个方面内容”的观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观教育、政治教育、主体性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个性心理教育、社会素质教育、公共生态教育、全球意识教育”。[5]

(5)“四个意识”的观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国家意识即爱国教育;权责意识即主体教育;规则意识即自律教育”。[6]另外,有的研究者主张以儒家的传统学说为重要内容。指出“大学生公民教育应该以‘仁义’为重要内容”。[7]

综上可见,虽然依据、角度各有差别,多数研究者都主张爱国教育、公德教育、法制教育、主体性教育。这些都是必要的,但各方面的主要内容,不同的研究者的见解还有差别。即使有的研究者的观点是个别的,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如“非智力素质教育”。笔者发现各种观点提出的依据,一个最大的缺陷是缺少对现今大学生主体特征,尤其“80后”、“90后”独生子女特征的研究。这恰恰是个关键,决定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

二、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的时代背景

教育的时代性,决定教育内容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的研究,也必须依据时代的特征与需要。本文着重研究与大学生公民教育内容直接相关的三个方面的时代背景。

1.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

众所周知,我国高等教育早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素质评价,社会用人单位(或实习单位)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或实习大学生)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公民素质评价,公众评价大学生在社会中的表现。就目前来看,总的是负面评价超过了正面评价。大学生质量难以满足社会的期望,高校则更关心高等教育系统内生存竞争的专业素质评价,忽视了公民素质评价。多数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在从“社会精英”向“普通公民”的转化,仍把自己视为社会精英,稍不如意,心理就失衡,甚至严重失衡。高校如何处理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大学生如何处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两者怎样正确在社会中定位,成了迫切需要正视与解决的重要问题。无论主观上是否意识到,但客观上要求高校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公民教育,赋予大学生公民教育新的内容。

2.和谐社会呼唤现代公民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决定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无论从发展目标还是发展路径,都更加趋向理性化。而一个社会的理性发展,最终的动力是社会主体(公民)的理性选择。针对趋利、享乐、失信的社会倾向,理性化的主要内容是公民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全局观念、诚信奉献、团结协作。在当代文明国家中,我国是没有真正系统地、有计划地开展公民教育的少数国家之一。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社会主动性和理性参与意识的大学生公民,既成本小,见效快,又辐射广,作用大,是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也是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赋予大学生公民教育新的内容。

3.大学生主体特征需要更新教育内容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8]他们普遍思想多元、个性张扬,以自我发展为中心,却承受着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心理压力。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往往更多采用生产力标准而非意识形态标准;更多采用市场经济标准而非传统道德标准;更多采用批判标准而非建设标准;更多采用与国际接轨标准而非中国特色标准;更多采用具体利益标准而非抽象的政治标准;更多是感性的、快新的、流行的标准,而非理性的、严谨的、稳固的标准。教育要因材施教,就必须理解、尊重大学生主体的特征,全面转化、更新教育内容,赋予大学生公民教育新的内容。

三、新时期大学生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世界上各国的公民教育内容可以说错综复杂,但都因国家的文化传统、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各有侧重。大学生公民教育解决的是大学生公民个体的全面素质和全体大学生公民的整体素质问题。它自成体系,由浅入深、由低到高,是高中阶段以前公民教育的延续和深化,有别于国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本文认为,大学生公民教育的核心是自主、诚信、创新、奉献,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精神教育、主体意识教育、规则素质教育、社会能力教育等五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9]因此,加强与改进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公民教育的首要内容。具体内容包括:

(1)理想信念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应特别重视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2)爱国主义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应高度重视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

(3)思想道德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应十分重视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修订完善大学生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4)素质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公共精神教育

公共精神是通过伦理道德规范大学生公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的特点,促使其选择与公共利益相一致的行为模式的精神。提倡公共精神既是时代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又是大学生投入社会、处理社会关系的指导观念。具体内容包括:

(1)公共价值理性教育。公共价值理性主要包含人权、人性、和平、宽容、反暴、生命价值等普遍人性观念。引导大学生重视尊重自身权利、珍惜生命、增强健康与他人生命健康、公共卫生安全教育。

(2)公共责任意识教育。公共责任意识是正确对待、处理个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承担社会责任、维护与发展公共利益作为自我应尽责任的意识。它最终产生于大学生个体的内心自觉,把爱与责任都提升到社会合作的层面,提升到个人在群体中的存在价值,提升到人与人之间互为依存的理想境界。切实地、理性地引导大学生发现与自己休戚相关的共同体的存在价值。

(3)自制自律行为教育。一个社会、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家庭,都要有共遵的法则,才能和谐有序。而事实上,法令规矩,都还只是外在的束缚,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律必须转化成自律,最终内化自己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对待社会公共事务,应引导大学生学会以内省的方式审视是否违背自制自律的原则。

(4)环境生态意识教育。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环境生态意识教育,呼唤大学生的生态良心,倡导大学生树立“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意识,维护、发展“返璞归真”的绿色生活,心任自然,行究后效。

3.主体意识教育

主体意识教育是公民对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正确认识,主体对自我的存在意义和价值的认识,是指我们每一个人都自觉认识和体验到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个体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利益,具有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的自由和权利,同时意识到并承认他人与自己具有同等的主体性地位。[10]主体意识的增强是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关键。具体内容包括:

(1)理性自觉意识教育。理性自觉意识是指主体对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自觉意识,有利于指导主体自主地超越现实、创造和发现生存的终极意义。教育大学生认识世界是什么样、怎样生活、怎样认识和克服生活的局限性,独立理性地走向社会,正确进行社会定位、发挥社会作用,真正转化为一个社会人。

(2)权利义务意识教育。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统一关系,权利的实现有赖于义务的履行,两者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它方便不存在。教育大学生知晓自己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主动追求和捍卫自己的权利,充分尊重他人的权利,认真履行自己负有的各项义务,理解并尊重公平正义和效益优先的原则。

(3)健康人格意识教育。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人格品质的教育,促进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适应社会并且推动社会与之共同发展。重点教育大学生进行认知教育、情绪和情感教育、自我意识教育、意志教育、挫折教育等。

(4)自主创新意识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重点激发大学生不安于现状,创造、创新的动力,并自觉自主地确定创新目标,有效调节自己的行为,善于团队合作,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实现目标。

4.规则素质教育

规则是社会运行规范的基石,是现代社会良性发展的基本元素。规则素质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规则素质的培养和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契约经济,要求与此相适应的讲法制、讲规则、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现实,必须高度重视将规则素质作为大学生公民基本价值理念的教育。具体内容包括:

(1)伦理品行素质教育。针对时代需要、大学生特点,重点引导大学生培养“爱心、诚心、良心”,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讲究“为公、利民、奉献”。

(2)法制规则素质教育。教育必要的基础法律知识,促使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和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掌握我国宪法和基本法律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严格守法,主动用法,自觉护法,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3)技术规则素质教育。技术规则是为达到一既定目的而采取的有效步骤、手段或方案。[11]增强大学生遵守技术规则的自觉性,引导大学生在制定和应用技术规则时要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兼顾技术规则的有效性和合理性,不能为达目标不择手段。

(4)程序规则素质教育。在汉语中“程序”一词是指按时间先后或依次安排的工作步骤。从法律学的角度来看,程序主要体现为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式和手续作出决定的过程。教育大学生重视与遵循程序的有序性、程序的不可逆性、程序的时限性、程序的终结性、程序的法定性。

5.社会能力教育

社会能力指个体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进行交往和协调的能力,调整、控制和改变社会成员之间关系的能力,以及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能力的总和。具体内容包括:

(1)事务处理能力教育。事务处理能力是以处理某种具体事务为指向,积极调动自身潜能与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重视大学生社会参与意识、自立自信、灵活性和果断性四个方面内容的教育。

(2)人际交往能力教育。人际交往能力指建立一定规模的人际关系网络,维持和谐的一般人际关系,获得一般性的人际接纳的能力。应重视大学生社交兴趣、保持独立性、宽容平和、非自我中心和肯定他人长处五个方面内容的教育。

(3)发展友谊能力教育。发展友谊能力指与少数交往对象之间建立、发展稳固的,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友谊的能力。应对大学生重点进行友谊的信念、尊重差异、忠实与接纳、肯定与支持和情感表达与交流五个方面内容的教育。

(4)就业创业能力教育。就业创业能力指有良好的就业观念和创业激情,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能获取一般的工作岗位和创业机会的能力。就目前就业难的形势,应特别重视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技能、创业知识、创业能力的教育。

中国现代化发展和政治文明、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迫切需要开展大学生公民教育。虽然目前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在我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还没有完整权威的理论成果和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但我们确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公民意识的不断觉醒,大学生公民主体地位的确立,对大学生公民教育的内容研究与实践必将会逐步深入。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http://www.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007,10.

[2]王智.公民教育与政治教育[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1):25-26.

[3][6]臧宏.大学生公民教育的现实性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9):7-10.

[4]侯建雄.公民教育: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觉[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24.

[5]傅劲,陈华.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6(3):18.

[7]张劲,祁明.试论大学生公民教育应该以“仁义”为重要内容[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5):22.

[8][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2004年8月6日.

[10]魏建磬.论公民、公民意识与法治国家[J].政治与法律,2004(1):38-39.

[11]童世骏,周武.现代社会与规则意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注释】

[1]黄平(1973—),男,安徽宁国人,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与思政部党委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