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的健身价值

体育的健身价值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体育的价值在于能促进青少年的身体发育,保持中年人的身体健康,延缓老年人的机体衰退。体育运动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肌肉、骨骼、内脏器官、体液循环等。世界卫生组织曾经为健康制定了10条检查指标,并以此作为健康的标志。体质健康主要是指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的要素。

一、体育的健身价值

马卫平(2005)研究认为,“人与体育的关系的人本理解大致包括,体育的属人性、体育的人为性、体育的为人性”三层含义。这一阐释说明,体育的主体是人,体育是人的行为,体育为人类服务,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和创造产生了体育。无论对哪一种体育项目或体育现象进行还原或再还原,最后我们都可以把它归结为人或人的需要,因为只有人才模仿,才表现,才游戏,才会有冲动,才通过意识强化、学习和创造出新的东西来。因而,可以说人的本性和内在需要是体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源泉。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是自为的存在,动物是自在的存在。“所以,人把生命的适应性活动变成了创造性活动,这就不仅赋予了人的生命独立的‘自我’,还使生命活动变成自我支配的‘目的性活动’,在自身活动范围获得了发展的自由,生命由此获得了自为的本性。”(冯建军,2004:23)人类的合目的性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人类以自身意识为基础孕育着主体的选择和追求。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对生命本性的需要,决定了人对体育的需要。体育对人来讲不仅具有工具的意义,而且对塑造和完善人,有涵育人的人性、提升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界的作用。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人总是在不断地创造出新的体育形式。因此,不论是体育的创造还是体育的发展,人都是主体。离开了人这个主体,体育就失去了意义。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不仅仅是自身身体的发展,还包括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从社会生产发展考察人的发展和体育的价值,指出了由于狭隘的劳动分工和缺乏必要的体育活动,造成工人及其子女身体的畸形发展的状况,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关于体育活动的重要性理论提供了有力根据。列宁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曾指出:“为了实现和完成共产主义事业,应该培养青年一代具有坚强的健康身体,钢铁一般的意志和铁一般的肌肉,去迎接这些战斗。”这些都无一例外地说明,体育在本质上是增强人们的体质,使人们身心健康,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合理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体育在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全效应上有明显作用。

体育的价值在于能促进青少年的身体发育,保持中年人的身体健康,延缓老年人的机体衰退。体育运动直接作用于人体的肌肉、骨骼、内脏器官、体液循环等。科学地进行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大脑的供血状况,消除大脑疲劳,使人思维敏捷;能够强健肌肉,增多肌红蛋白;能够提高心血管功能;增大肺活量,加深呼吸深度;能够坚韧骨骼,增厚骨密质,增强骨的抗弯和抗折能力;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增强韧带的韧性;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和抵抗能力等。

(一)体育运动成就健康

20世纪9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为:“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这也是人们通常说的健康的“四维”观,按这样的标准衡量,“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个体身心感受达到完美状态的自我满意程度,既有兴趣和精力充分享受生活,又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各种要求。据医学专家研究,影响人寿命的有三大因素:自然和社会因素占30%,不同遗传基因的影响占10%,自身内分泌调节和健康水平占60%。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为健康制定了10条检查指标,并以此作为健康的标志。今天,人们仍然将其视为衡量标准:①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起日常繁重的工作;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勇于承担责任,不挑剔所要做的事情;③善于休息,睡眠好;④身体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⑤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性疾病;⑥体重适当,身体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⑨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⑩头发有光泽,无头屑。美国学者劳森认为:如果将以上内容加以归纳,则健康应包括身体、精神、智力、情绪和社会五大要素,只有当个体在五个方面都处于完美状态,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健康。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已大大延长,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年龄的划分提出新的标准:①44岁以下人群为青年人;②45~59岁人群为中年人;③60~74岁为老年前期或准老年人;④75岁以上为老年人;⑤90岁以上人群为长寿老年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普遍感觉压力很大,处于亚健康的人群不在少数。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体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各种仪器检查结果为阴性,但人体仍有各种各样的不适感觉,如由学习、工作紧张导致的疲劳症,会使人感到精神怠倦,遇事紧张、注意力分散,会出现胸闷、心悸、失眠、健忘、颈肩腰背酸疼等症状。

著名健康教育专家赵之心先生认为:“动者骨坚,我国武术中有硬气功,现代体育中有举重,一个运动员能够举起于自己3倍以上的重物,骨骼却没事,对一些骨病患者来说,‘动’已是重要的康复手段”;“动者血旺,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经过一个阶段的劳动或运动的疲劳之后,人有一种身心向上的感觉”;“动者脾和,当参加了大量的劳动或体育运动之后,人往往都有‘胃口大开’之感”(赵之心,2007:5)。生命在于运动!肌力为运动之本!古希腊的奥运会誓言是:“你想健康吗?跑步吧!你想美丽吗?跑步吧!你想聪明吗?跑步吧!”

体质健康主要是指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的要素。1995年我国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当时有一篇社论提到:“体质”是资源,是财富!“体质”如同水、燃料、木材、矿产、土地等国家资源一样,不仅是资源,而且是财富!更关键的是,“体质”是国家资源和国家财富再扩展、再提高的载体,只有国民体质的提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有昌盛的希望。由此可以认为,“体质”是人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础。

据“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监测指标包含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2010年全国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及以上标准的人数比例为88.9%。3~6岁幼儿达到“合格”及以上标准的比例为92.9%,20~39岁成年人为88.4%,40~59岁成年人为87.6%,60~69岁老年人为86.4%。男性达到“合格”及以上标准的比例为88.3%,女性为89.4%。城镇人群达到“合格”及以上标准的比例为91.5%,农村为84.7%。

(1)身体形态的变化特点:①幼儿身体形态生长发育水平呈持续增长趋势,2010年,幼儿各年龄组的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指标平均数比2005年均有明显增长,体重增长幅度最大,胸围等围度指标增幅次之,身高等长度指标增幅最小。自2000年以来,我国幼儿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呈持续增长趋势,处于快速发展阶段。②成年人、老年人超重与肥胖率持续增长,按照我国颁布的BMI各等级划分标准进行筛查显示,2010年,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超重率分别为32.1%和39.8%,比2005年分别增长3.0和4.2个百分点;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肥胖率分别为9.9%和13.0%,比2005年分别增长1.9和1.7个百分点。自2000年以来,我国成年人、老年人的体重增长幅度均大于身高增长幅度,呈现出超重与肥胖率持续增长的趁势。

(2)身体机能的变化特点:反映身体机能水平的成年人肺活量、台阶指数和老年人肺活量,比2005年有较大提高,但与2000年基本持平,表明2010年成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水平有所回升。

(3)身体素质的变化特点:①幼儿的身体素质呈持续增长趋势,2010年,幼儿多数年龄组的大部分身体素质指标略高于2005年的水平。自2000年以来,我国幼儿身体素质总体呈持续增长趋势。②成年人的力量耐力持续增长,绝对力量和爆发力呈持续下降趋势,反映力量耐力的俯卧撑和1分钟仰卧起坐等指标的平均数,自2000年以来,呈持续增长趋势。2010年,成年人的身体素质中的握力、背力、坐位体前屈等指标平均数略低于2005年,更低于2000年,呈持续下降趋势;纵跳、闭眼单脚站立、选择反应时等指标平均数则低于2005年,高于2000年。③老年人柔韧性和反应能力有所提高,力量素质有所降低(国家体育总局,2010)。

(二)促进青少年的身体发育

近代中国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里这样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说明青少年乃国之栋梁,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还要重视身体素质的发展,旧时知识分子的柔弱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根据身体素质发展的年龄特征,掌握不同性别身体素质发展的最佳时期,加强体育运动锻炼,在促进身体素质发展方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刘湘溶 等,2008:57-59)。但目前,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状况是令人堪忧的,据报道,我国每年征兵体检合格率仅为10%。

我国青少年儿童体质调查结果表明:男子身体素质增长的高峰期出现在22周岁,而且15周岁以前身体素质增长特别快;女子身体素质的增长在12周岁出现第一个高峰期,经过一段停滞和下降后,于22周岁出现身体素质增长的第二高峰期。

调查结果还表明,男子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过程中,速度、灵敏度、速度耐力和腰腹力量增长领先,其次是下肢爆发力,增长比较缓慢的是臂肌静力性耐力。女子五项素质发展顺序随年龄的变化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7~12岁,同男子一样,速度、灵敏度、速度耐力、腰肌腹力量增长领先,其次是下肢爆发力,臂肌静力性力量增长缓慢。到13~17岁,即进入青春发育期后,速度、灵敏度、速度耐力和下肢爆发力领先增长,其次是腰腹部力量,臂肌静力性力量增长最为缓慢,出现不同程度的停滞和下降趋势。另外,从男女五项素质指标出现的早晚来看,速度素质在19岁左右就显得很充分,力量和耐力素质在22岁左右进入稳定阶段。为了更好地发展青少年的体质素质,提高身体素质健康水平,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精神,动员广大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健康的体魄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的工作目标。国家体育总局出台了“青少年体育助训关爱计划”等。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①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我国城乡学生的身高、体重和胸围等生长发育水平继续呈现增长趋势;②肺活量水平出现上升拐点,调研结果显示,反映人体生理机能水平的重要指标肺活量,在连续20年下降的情况下,出现上升拐点;③营养状况继续改善,调研结果显示,学生的营养状况继续得到改善,低体重及营养不良检出率进一步下降,且基本没有重中度营养不良;④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调研结果显示,7~18岁中小学生爆发力、柔韧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与2005年相比,有了不同程度提高(国家体育总局,2010)。

(三)保持中年人身体健康

我国国民体质监测显示,40岁后身体机能出现明显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血压升高,肺活量下降。中青年人往往承担着较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通常没有时间锻炼,或者懒于锻炼,在这段时期,人们往往由于缺乏锻炼使身体素质下降很快。由于各种缘由,中青年人忽视了自身的健康,近年来有关中青年人猝死的报道逐年增加,这为中青年人的健康拉响了警笛。

研究表明,中青年人长期坚持体育运动,将使心肌收缩蛋白和肌红蛋白含量增加,心肌中的毛细血管大量新生,供血量增加。坚持良好的锻炼,不仅可使心脏收缩力加大,还可增加心腔容量,即增加有氧代谢能力。一般人心脏容量为465~785毫升,运动员可达1015~1027毫升。心脏在收缩前,由于心脏容量增大,充血量多,心肌纤维伸展较长,心肌收缩有力,从而使心脏的每搏血液输出量和每分钟输出量增加,运动中为组织输送大量的能源物质和氧气,满足剧烈运动的需要。安静时心搏徐缓,出现功能节省化,使心脏获得充足的休息时间,同时血管的弹性增加,血压降低。长期运动可使心血管系统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

中青年时期,能量收支基本上处于平衡状态,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各部分的新陈代谢。中年人的能量消耗是比较大的,这些消耗的能源物质要通过饮食来补充,从而促进消化管道蠕动,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提高消化酶和代谢酶的活性,使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行得更加充分和顺利。由于运动时呼吸加深、加快,与呼吸有关的呼吸肌的活动也大大加强。脱肌上下移动和胺壁肌肉前后活动,对胃肠起着一种很好的按摩作用。这不仅改善了消化系统的血液循环,而且帮助了胃肠的蠕动,这对中年人提高消化机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适时补充能量是很有利的。

凡参加过体育运动的人都会有一种舒适、愉快、精力充沛和精神振奋的感觉,这与人在运动时有效地改变血液在身体内的周转量,增加血红蛋白的含氧量,全身血管的总开放量等有关。这三个量的改变,会使人们达到所谓的“气血通畅”效果,就是全身的细胞都获得了充足的氧气、水分、营养,更为关键的是清扫出更多的体内垃圾,使人体更多的细胞处于一个既“干净”又“空气新鲜”的环境里。就如同人进入一个环境优美的公园里一样,浑身舒坦(赵之心,2007:82-83)。更多的实践和研究表明,这样的运动持续30分钟至1个小时,这种舒坦的感觉会更加明显、持久。

国际运动医学联欢会主席普罗科普博士说,从人体的机能看,不锻炼的人,身体素质自30岁就开始下降,到55岁时身体机能只相当于最健康时的2/3,而经常锻炼的人,到50岁时,身体机能还相当稳定,60岁时,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还能达到二三十岁不锻炼者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讲,经常锻炼的人比不锻炼的人的生理机能在步入老年时大约要年轻30岁左右。

(四)延缓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老

老年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寿命延长问题,从生命的角度说,老年阶段还存在着健康生命和具有自我活动能力的生命质量问题。健康的状况和一定水平的身体活动能力以及保证一定行动范围和人际交流能力,对于老年人晚年阶段的自立、生活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具有很大影响,同时也是保证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仇军,2010:283-288)。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面对老年化社会,制定相应的体育运动对策,增进不同状况老年人的健康是十分必要的。日本保健体育审议会(1997)在《关于保持和增进终身身心健康,今后健康教育以及体育运动振兴的应有状态》报告中,对老年社会老年人身体活动和体育活动的应有状态提出了纲领性的指导方针。报告在阐述人在各生命阶段身体活动和体育活动应有状态时,对60岁之后的老年期的生命特征与理想的体育生活作了以下阐述。60~75岁是老年前期,身体老化,机能低下,在人生的这一生命阶段具有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从工作中解放出来,生活平静,能够享受更多生活性的生活方式,弥补在这一生命阶段之前因工作造成的社会活动不足的缺憾。这一阶段应当强调进行适宜程度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日本保健体育审议会的报告还特别论述了在人生的老年阶段,以社区为载体,通过体育活动参与结交朋友,形成新的社会网络的重要性。在75岁以后的老年期后期是身体老化加快时期,老年者应力求在家庭与社区的关怀下,形成自立的生活方式。

随着老年化进程的发展,人们对老年问题的认识在深化。在体育领域,从对终身体育的设想,到随着年龄增长,发展各种体育经验,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价值的行动,体育也经历着从设想到行动的转换,“体育生活化”的转换。终身体育已成为一种趋势,西方国家的终身体育政策关注的是包括中老年在内的“所有人的体育”和“所有人的健康”。西方国家老年体育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在基本规划和行动计划指导下,迎来了提倡体育运动、实施体育运动的时代。

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可改善老年人的骨骼血液循环,增强骨骼的物质代谢,保持并提高骨的弹性和韧性,从而延缓骨细胞老化进程。据报道,长期练习太极拳的老人与同年龄对照组相比,脊柱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6.6%和63.8%。经常运动可加强关节的坚韧性,提高关节弹性、灵活性和协调性,对防治老年性关节炎,防止关节附近肌肉萎缩、韧带松弛、滑液分泌减少和关节强直等均有效。肌肉工作能力降低是衰老的重要标志之一,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肌纤维将变粗,坚韧有力,肌肉内能量增加,其利用率也得到提高,肌纤维的收缩性、传导性、反应性都得到改善(刘湘溶 等,2008:59-60)。

据报道,德国一名82岁的老年人经常参加马拉松训练,医生对他的心脏功能进行检测,发现他的心脏比实际年龄至少要年轻50岁。我国有学者研究发现,一组50~89岁经常练习太极拳的老人,血压平均为134.1/8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 Pa),同年龄不运动组的老人,血压平均为154.5/82.7毫米汞柱,即运动组明显低于不运动组。

(五)促进身体康复

医疗在人生病的急性期有着重大意义,而有效的体育运动能在疾病的后期帮助病人迅速康复。主动的功能锻炼是利用人体自动修复能力来促进病变器官功能恢复的一个最理想的方法。因为体育锻炼能充分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除了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外,更关键的是,积极的训练使自身调节和控制能力提高,从而有效地促进体力、各器官功能和能力的恢复。

朱丽萍在对22例42~46岁中年人轻、中度哮喘病患者实施运动疗效的研究证实,有针对性的健身运动对轻、中度哮喘病患者的疗效显著,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康复疗法。呼吸运动、散步与慢跑、游泳及温泉浴等运动项目的适当组合是治疗轻、中度哮喘病较有效的运动处方。散步和慢跑的锻炼,可以改善和增强肺部呼吸功能。患者在空气清新的户外进行轻松而有节奏的散步或慢跑,能使紧张的神经和心理放松,促进血液循环,同时使肺泡能有充分活动,肺组织弹性得到有效增强,提高肺泡张开率,从而增大肺活量。游泳是一项集耐寒、耐力锻炼、呼吸运动等于一体的运动项目,既可以增强机体的耐寒能力,又能够改善身体素质,尤其是呼吸功能的提高。

金旭明在对53例胃下垂患者的研究中证实,在胃下垂的康复过程中体育疗法是行之有效的。他认为,坚持科学规律的饮食、体育锻炼及良好的生活习惯,且必须遵循并长期坚持才能使胃下垂得以有效康复。

近年来,一些体育院校也相继开设了体育运动康复专业,大量的体育康复临床研究证实:

(1)有氧健身运动可有效地改善心肺功能。对于心肌过弱造成的心脏疾病有重要的康复意义。

(2)对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疾病或创伤后共济失调的病人,能促进其重新恢复神经系统的功能,促进其康复。

(3)增强受损部位的肌力,防止肌肉萎缩;改善骨骼功能,防止关节僵硬,保持关节的运动功能。

(4)体育锻炼是保持人体新陈代谢平衡最为有效的手段,可有效地防止代谢病的产生,对已患有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人,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促进其康复。

(5)可使人体的综合免疫能力得到提高。运动对人体是一种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就要对其作出积极的反应,随着运动水平的提高,免疫能力也随之提高。

所以,适当进行健身运动是主动锻炼各器官功能、提高身体综合能力、预防疾病的最好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