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与健身

体育与健身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究其原因,既有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原因,也有学校体育,特别是体育课程教学方面的原因。中学的“体育与健身课”与其他所有学科共同承担着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任,是中学课程链上重要的一环。没有教学生掌握体育与健身的基础知识、方法和技能,就安排学生大量活动、进行运动实践,或直接组织考核,进行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方面的成绩测试,都是不科学的。

体育与健身

霍元甲、李小龙等武术精英受到青少年的膜拜,受到国人的尊重,主要是他们以强健的体魄与精湛的搏击技能回击了“东亚病夫”的侮辱,令华人扬眉吐气;朱建华、姚明、刘翔等体育健儿成为大家的骄傲,是因为他们在运动场上以顽强的精神奋勇拼搏、成为世界瞩目的超级巨星。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强健的体魄令所有人羡慕,强健的体魄是我们更好地学习、工作、生活的基本条件。在现实中,有些状况并不尽如人意。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公布了《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有关数据表明:学生的身高、体重呈增长趋势,营养状况得到改善,但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等却不理想。学生身体素质近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既有复杂而广泛的社会原因,也有学校体育,特别是体育课程教学方面的原因。

中学的“体育与健身课”(习惯上简称“体育课”)与其他所有学科共同承担着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任,是中学课程链上重要的一环。从一个非专业者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体育课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会学生基本的体育与健身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体育健身的爱好和运动特长,使学生具备终身体锻的能力;二是通过体育课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体育健身实效;三是养成学生合作、尊重、竞争、进取体育精神。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曾在体育教研组活动时,与体育老师们说:你们在教学中要落实好“课程体育”,要开展好“活动体育”,要完成“成绩体育”,要注意“健康体育”;在选修课时还要抓好“竞技体育”。

“课程体育”指的是,根据上海市《中小学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中对各年级学习内容、学习水平的要求,教学生基本掌握跑、跳、掷、垫上运动、杠上运动以及部分球类运动的基础知识、方法和技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等体能。需要指出的是,在体育教学改革之初,曾有一些专家提出体育课要“淡化运动技能”,在“以人为本”的旗帜下,体育的课程教学从体能与技能发展的科学化转向情意与个性发展的人性化。体育课的强度、密度等传统指标被认为是不符合现实的课程改革理念。于是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体育活动中度过了一节又一节的体育课,教师也在轻松、舒适的工作环境中完成了一节又一节的“教学”。随着运动技能的淡化,运动负荷被彻底忽略,这无疑是对课程体育的反动。经过十年左右的改革实践,今天,更多的专家以及大多数的体育教师都重新意识到运动技能教学是课程体育的本质属性,而运动技能则经历了从重视到淡化再到受关注的过程。相信经历了“否定之否定”后,体育教学会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走向正途。

“活动体育”指的是,在学生掌握各项运动的基础知识、方法和技能后,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运动实践,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巩固已学的知识、方法和技能,在活动中提高对该项运动的认识和理解,在活动中增强体质和体验运动带来的愉悦。这里所讲的活动体育,绝不是指那种“放羊”式的学生自由玩耍。因此,教师的组织非常重要。对待活动体育,教师同样应该精心备课、认真设计上课过程,要从活动分组、队伍调动有序、学练专注、纪律良好、器材使用和回收管理、各活动环节衔接紧凑等,来进行活动体育的组织工作。同时还要正确安排和调控运动负荷。例如从负荷角度讲,练习密度一般为30%—35%左右,平均心率一般为130—135次/分钟。运动负荷超过学生身体适应能力范围或是运动负荷过小,都不利于学生身体。

“成绩体育”是指在体育课上完成必要的体能及相关内容测试。如:800米、1000米,立定跳远、两分钟跳绳,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垫上运动、杠上运动和篮球等。这些成绩是上课效果的检验,是学生体能、技能进步的记录,也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本是指“发育良好,机理正常,有健全的心理和社会适应”(《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健康体育”在这里有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双重含义:要求教师因人施教、确保每位学生在体育课上根据原有体质基础循序渐进地提高体能,有条件的话,应实行医体结合、开具“医学运动处方”,使体育在学生身体健康方面起正相关作用的比例趋于百分之百。同时又要求教师在体育课上加强体育道德教育,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加强团队意识等思想方面的教育。

“竞技体育”指的是,培养好体育尖子生,抓好高水平的运动队。市一中学的运动队主要有男女田径队、男女乒乓队、男女射箭队和男子篮球队等。参加这些运动队的学生大多身体素质基础好,平日热爱体育运动,对所参加的项目比较热爱而且拥有一定的体能、技能优势。

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有许多共同点,因此存在着普遍适用的规律。我认为,“课程体育”、“活动体育”、“成绩体育”、“健康体育”、“竞技体育”类似语、数、外等学科课程中的“教学”、“练习巩固”、“测试反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竞赛辅导”。前四项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后一项是针对个别尖子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各项的先后排序也是有讲究的:教学(课程体育)、练习巩固(活动体育)、测试反馈(成绩体育)应该是依次排列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健康体育)应该纵贯教学始末。没有教学生掌握体育与健身的基础知识、方法和技能,就安排学生大量活动、进行运动实践,或直接组织考核,进行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方面的成绩测试,都是不科学的。作为体育教师,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几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地、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使体育教学的效能最大化。

此外,如何提高体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如何注意提高体育课上全体学生的运动量,都是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关于体育课,经常有这样的现象出现:雨后,场地有些潮湿,介于可以使用与不便使用之间。课前几分钟,班级体育委员带来了老师的指令,“今天改为室内课”。顿时教室中一片嘈杂,有抗议声,有拥护声,一部分学生大为不快,满腹牢骚,另一部分学生拍手称快;一堂体育课上了三分之一,教师就让学生开始“自由”活动,一批学生龙腾虎跃,汗流浃背,另一些学生却百无聊赖地呆在一边,根据季节,或是尽情享受煦暖的阳光,或是坐在庇荫处接受徐徐凉风的轻拂。这些又以女同学为多。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对部分学生而言,体育课吸引力不够,一部分学生也没有通过体育课达到健身强体的目的。如何改变?有几点是值得考虑的。一是课程的必修性,二是教学的有效性,三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体育课属于基础性课程,强调的是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是学生全面发展必需的课程,是全体学生必修的课程。上体育课的前提不是兴趣,而是以制度的硬性规定为前提,学校不能任意削减或取消体育课,所有的其他学科任课老师不能任意占用体育课,学生也同样不能无故缺席体育课。至于如何提高部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问题,属于教学法范畴,是值得钻研、值得提倡的,但不是先决条件。关于运动量问题,的确应该因人而异,但这应该是体现在一些剧烈的运动项目上。每节体育课应当科学预设平均运动量、基本运动量(个别身体有病的同学可予以特殊照顾),在这点上,能做到医体结合,效果会更好。

针对市区学校场地普遍狭小,多个班级同时上课造成部分运动项目难以开展的状况,建议各班可以轮流穿插“男拳女舞”内容。体育课上开展“男拳女舞”是段力佩老先生当年主持育才中学教学改革时倡导的。“男拳女舞”的优点在于对场地面积要求低,学生参与面广,运动密度大等,而且男拳女舞也深受学生喜欢。大多数男同学天生喜好武术和各种拳法;女同学随着年龄增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有所减退,但女生,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女生对于体型则非常敏感与关注。包括韵律操、形体操等在内的“女舞”课抓住了青春期女生对身体形象的关注,或许能更好地调动她们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解决运动量偏低的问题。

两年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7年4月)颁行,这是国家意志铸就的“标尺”。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年5月),要求“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

学校体育肩负的责任关系到学生的明天、民族和国家的明天,我们必须予以十二分的重视。

2009年12月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