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为管理与身体意象建构

行为管理与身体意象建构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而言之,人类实际上是以“体认”或具身方式来认识主客观世界的,人的心智建构、心灵的发展与升进都离不开身体经验的支撑。
行为管理与身体意象建构_心脑奥秘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主要是由他的身体意识、情感意识、思维意识、行为意识及社会意识等多重内容构成的,且身体充任了意识载体的价值功能。可以说,身体同时发挥着人脑的精神出口与感觉信息入口这两大功能,因而成为贯通人的感觉、知觉、意识和行为活动的生命中介。其中,具身加工机制乃是人类借助身体实现认知功能的根本范式之一。

一、行为管理的具身理论、概念与基本原理

泰戈尔指出:“人类永久的幸福不在于获得任何东西,而在于把自己奉献给比自我更伟大的事物。……心灵也一样,它不能永远生活在自己内在的感觉和想象中,而是需要外在的对象。这不仅是为了哺育内在的意识,而且为了将自我意识付诸行动,即不单要接受价值,而且还要回报价值。”譬如,艺术家的艺术理念成熟时,内心涌现出无上的欢乐:他迫切需要将之具体化和对象化,以便实现自我价值。由于主体与那种具体的对象保持了距离,从而能更充分地观照它。这即是我们的自我价值与我们的身心相互分离之时而产生快乐的动因。为了使它比我们自己更完美,我们于是在充满爱意的审美认知过程中竭力创造并赋予它更绝妙的感性化对象形式。其中,感性自我与理性自我都是主体认知自我的内在对象;主体需要基于它们所呈现的方式来对此进行各个有别的情感体验与价值认知。

(一)审美行为管理的基本概念

当代的审美教育心理学认为,具身化的行为管理是指人们运用审美认知的具身方式来有效调节自己的情感活动、思维活动和身体活动;行为管理的具身理论包括下列基本概念,对于我们深刻辨析心身关系具有建设性的思想启示:一是客观知识—主观知识,身体知识—心灵知识,自我知识—世界知识等;二是自我认知—对象认知,情绪认知—意图认知,价值认知—事实认知;三是身体表征—符号表征,镜像映射—动作映射,情景预演—思想预演;四是本体模拟—对象性模拟,身体拟动—理念拟动,等等。

(二)基本原理

数学家亨利·鲍安卡认为:“缺乏美感经验的人,将永不能成为真正的创造者。”杜威在《艺术感受》中写道:“理智标志着本性与即时的处境相互作用的方式,意识是自我与世界在经验中的不断再调整。”

上述观点表明,第一,人的对象化美感(譬如对数学的美感)产生于人对数学原理的具身认知和自我意识体验,因而有助于触发人的灵感,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科学水平;第二,意象映射实际上是人对情感意识的具身体验和对象化观照过程,它有助于主体调整自己与对象的情感关系,设计更为完满高效的用以表达情感的行为方式。

传统认知的拥护者仅仅把具身看作是只适用于低层次认知加工的一种基本原理,然而事实上在人的高层认知过程中,譬如在主体认知自我理念及对象性理念时,都需要借助具身原理来分别将自我理念及对象性理念转化为自己的身体意象、动作表象和言语文字表象等本体性具象形态。

二、身体意象:心脑相互作用的高级中介

身体意象这个概念,是心理哲学家希尔德在20世纪中叶提出来的。他认为,身体意象主要是指个体心中对自己身体的认知情景。它不只是一种认知结构,而且也包含了他人的态度。与身体意象相关的是人对自己身体的自我认知。当自我的身体活动与他对自己身体的认同发生分离之时,就会导致主体产生“存在性焦虑”。可见,身体哲学触及了人性的社会本质及其文化表征范式等深层问题。

(一)身体意象的认知功能

卡西尔认为,身体同时作为人的话语形式和象征符号而存在。梅洛-庞蒂进一步指出,身体是主体意向的执行者与自我价值的具现方式。拉考夫及约翰逊深刻地分析道:“人类认知活动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即是在其形成有意义的概念及推理的过程中,人类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以及丰富奇妙的想象力等,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进而言之,人类实际上是以“体认”或具身方式来认识主客观世界的,人的心智建构、心灵的发展与升进都离不开身体经验的支撑。对此,杰罗根概括说,身体经验或感性认识并不是指被动、机械的感官印象,而是指人的身体与大脑(乃至心灵)与外部世界进行积极的互动而形成的运动模式,主体进而据此形成有意义的范畴结构和意象图式;身体与外界事物的各种关系反复作用于我们的身体,进而致使我们在记忆之中形成了丰富的主客体意象。大脑从这些意象中抽析出同类意象的共性特征,据此形成了各种意象。其间,外部世界的物理能量与特征被身体转化成了心理事件与精神特征,或者说经验结构嬗变为概念结构了。

(二)身体意象的形成机制

身体意象作为个体实现价值超越的工具,主要形成于人脑的前运动区。此区接受来自前额叶背外侧正中区的运动理念、运动策略和运动范式等理性意识信息的驱使,进而将上述理性化的运动范式转化为具体的理想化的身体运动图式,最后将这种理想化的具体的身体运动图式投射至运动中枢、驱使后者编码与发动具体精细、准确协调的左右侧肢体器官活动样式。

同时,位于前额叶下部的布罗卡区作为符号表达中枢,也需要与前运动区进行密切的交互作用,以便为主体的身体运动图式提供相应的符号参照系,其中包括客观性、标准化和主体自己生成的言语符号、文字符号、音乐符号、美术符号、科学符号等系列内容。

(三)主客体价值转化的基本路径

人对主客体价值进行转化与创新的基本路径在于:一是将人格化的智慧意象转化为理性化的客体—身体意象(范式);二是将客体—身体意象转化为知性化的客体—身体概象(图式);三是将客体—身体概象图式转化为感性化的客体—身体表象(感觉—运动范式);四是将客体—身体表象转化为对象性与物化形态的知识增值体(即主体价值与人格智慧的客体表征形式)。

由此可见,人的身体意象不仅是主体对自我身体特征、社会属性的认知表征方式,而且还是人对自我理想、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情感特征和思维品格的具身转化方式。换言之,身体意象同时折射了人的理性品格和感性特征。

总之,主体只有借助内在的“意象之镜”直观自我与对象的全新特征、顶级价值和社会功能,才能借此实现审美文化的人本价值和自我情感的对象化价值。

三、身体与精神的多重相互作用方式

具身视域下的心身审美理论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多元价值内容,其中包括审美知识内化与转化的多层级形式与内容;自我审美意识的生成方式,身体表象与身体意象的审美建构、自我审美表象与自我审美意象的相互关系;“自我审美参照系”影响主体认知范式的深隐路径;身体意象与审美意识的相互作用方式;具身认知、伴身认知、离身认知和“无身认知”的审美转化动因;审美具身映射的价值内蕴及认知功能。

(一)自我认知过程中的自我意识体验及其神经回路

美的具身理论高度概括了身体与精神意识的相互作用方式、个性建构路径及自我与社会协同进化的信息嬗变机制。

在自我审美认知过程中,一是主体需要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自我身体意象”下行调节符号化的“自我身体概象”和感性化的“自我身体表象”,借此将个性化的真理与理性价值转化为个性化的感性真理与美善真价值;二是主体还需要通过对上述序列的上行加工方式来逐渐催生身体意象、自我意象、审美意象、科学意象、道德意象等顶级思想产物。

总之,身体表象能够为知识的内化赋予生命价值,能够表征与外化主体的精神价值。相关的神经回路,包括前额叶腹内侧正中区(自我情感中枢)、前额叶背外侧正中区(自我认知中枢)、联合皮层第二层和三大感觉皮层的第二层等。

(二)对象性认知过程中的社会意识—自然意识—科学意识—艺术意识体验及其神经回路

这涉及人的认知发展过程中主体对外部时空的身心表征、自我意象的对象化映射、主客观世界的理念建构机制及具象体验过程等系列复杂内容。相关的神经回路:眶额皮层、左侧前额叶背外侧正中区、右侧前额叶腹内侧正中区、左侧颞叶联合皮层、右侧顶叶联合皮层等等。

(三)对主客观世界之假定性认识的情景预演、思想实验及其神经网络

这涉及观念发生的具身预演机制。相关的神经回路,包括左右侧前额叶边侧区、前运动区(负责预演主客观理念)、布罗卡区(负责将思想内容形式化及符号转换)、沃尼克区(负责理解认知模型)。

(四)审美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内化—本体知识建构及其神经网络

这涉及审美知识内化的具身机制,其中包括客观知识的身体—大脑—心理转化,本体知识的感性—知性—理性建构,人格观念的意象重塑和镜像调节,自我参照系与元认知能力形成等系列高阶内容;相关的神经回路,包括由外而内、自下而上的三大感觉系统与本体探查器系统、联合皮层、边缘旁皮层的海马—杏仁核—纹状体系统、基底核—小脑系统、沃尼克区与布罗卡区、前额叶的眶额皮层与背外侧边缘区、辅助运动区与前运动区、运动皮层等等。

(五)自我调节(情绪管理—认知管理—行为管理)方面的超前模拟、比较判断、决策、调试充实及其大脑基础

自我调节活动的认知操作原理涉及审美知识外化的具身映射机制,主要包括自我预演、自我感知、自我剖析、自我决策、自我调适、自我实现和对象化映射七个环节;其相应的神经回路,可包括扣带回后部(负责自传体记忆与元记忆)、扣带回前部(自我情感之想象性体验)、两侧颞叶前下部(符号自我与表象自我)、辅助运动区—前运动区(身体意象)、中央运动区—顶叶后部(自我体象)、右侧前额叶腹内侧正中区(自我情感中枢)、左侧前额叶背外侧正中区(自我意识中枢)、双侧前额叶下部(自我对话及自我身体调节)等等。

伽莱尔精辟地指出,人类正是借助意识体验、动作预演和体象映射等微妙方式来塑造自己的心智的。主体唯有借助身体意象,才能有效转化并实现自己的审美价值与创造性智慧。因而,我们可以把身体称作精神表达与生命价值的执行系统,而心灵则是思想形成和意义实现的价值创生系统。身体与心灵在个体建构主客观知识和发展主客体认知能力过程中体现为互补互动、密不可分、相得益彰、协同增益的价值关系。它们共同统一于主体的人格意识系统,而非以前认为的二元对立关系。

四、自我实现的身体之道

主体实现自我价值既需要以自我的价值意象作为内在模板,也需要以自己的身体意象、身体表象作为价值中介,还需要以物化的言语文字、物体表象作为价值载体。

(一)身体语言、身体意象和审美创造性客体意象

考夫卡在《艺术心理学中的问题》中指出,我们应当对“属于自我的主客观世界和不属于自我的主客观世界做出区别;……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变化无穷,其中一端是包括了自我的世界,另一端是被世界所包围了的自我。……从这种关系中,我们就能推出艺术的内在规律”。

艺术家心中的自我与对象世界都处于不断被创生、逐步臻于完善的动态过程中,领会和阐释它们的生成机制、内外形态、审美意义和相互作用方式,乃是艺术认知科学家的根本职责。自我意识在审美认知、艺术创作、科学创造等活动中的根本作用在于,它成为个性主体构筑自己的本体经验、本体知识、自我意识和元认知系统的核心要素,并通过人格方式来表征个性主体的精神管理性智慧,进而为主体将人格智慧转化为世界智慧的艰巨伟大工程提供自我参照系。

1.身体语言

所谓“身体语言”,便是指人通过自身的形体动作、表情姿态和眼神话语来表达内心的东西。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舞蹈、体操和其他体育活动,还包括歌唱性艺术、演奏、美术、戏剧、曲艺、杂技、文学、军事活动、政治行为及生产生活行为等等。

可以认为,人的身体系统实际上是精神世界的“本体符号”、一种独特的体象“语言”,同时也是主体实现自我价值的本体方式、感性中介与社会化门户。譬如,歌剧以人的本体符号系统“发声—言语器官”及“表情动作”来演绎个性化的自由律动品格,而芭蕾则主要以人的本体符号系统“肢体运动器官”来传示个性化的自由律动品格。

2.身体意象与审美创造性客体意象

埃伦茨韦格指出:“在创造性的头脑中,无意识的散漫意象以及梦幻似的弥散目光被用于构制高度技术性的内容,协助形成艺术形式的复杂秩序。……对手法的探索与对自我的探索成为同一个过程,外在与内在合二为一。……为了将现实世界融入理想世界的形式系统之中,我们必须借助想象打破两者的分明界线,以使其产生相互作用,在无数复杂的相互关系中形成变形与重构的完美形式。”

他所说的艺术家对“手法”和“自我”的探索,其实就是指艺术形式及其表征的艺术理念、个性情感、价值理想和独特经验。换言之,艺术家既需要借助审美意象来表征其所发现的审美价值,又需要借助身体意象来将这种审美价值转化为可操作的身体表象与物体表象。由此可见,身体语言充当了艺术家的感性化的本体价值符号,身体意象则成为艺术家的知性化的本体价值符号。唯有艺术家创造形成了这些有机统一的内在对象,他才能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耦合,才能借助对“间体世界”所衍生的“镜像时空”的对象化观照,对形容与内容、对象与自我、过去—现在—未来进行价值发现、意义体验、思想评价和修正完善!

进而言之,在审美鉴赏或审美创作过程中,主体努力提升自己的身体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充实与完善感性表达的技术与方法,以期使自己的“身体语言”与主客体相互交融,通过“本体符号系统”来传达内心形成的创造性和审美性的“身体意象”“人格意象”“艺术意象”和“科学意象”等意识间体的深层价值内容。

3.身体意象与技术意象需要和谐融通

心理学家考夫卡指出:“艺术家那种满足自己想象性境界之要求的能力,使他有别于其他人。艺术家在技艺上总是精益求精。可是技巧还不是艺术的核心内容。技巧只是艺术家演奏活动的一个方面,而且也许是次要的方面,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对艺术作品内在要求的严格遵从。”

也即是说,作曲家旨在以书面的乐音符号来传递征其理想世界与本质力量,而演奏家则需要通过乐器运动的实体方式来直接传达音乐作品、间接表达自己的本质力量与理想世界。于是,演奏家的技艺和作曲家的写作技术其实仅仅是一种将内在价值加以对象化和符号化转换的感性手段。这种手段同时用来传达对象世界和自我的核心价值及本质力量。在此,自我世界与艺术世界借助“间体世界”而实现了内在统一与外在具现,又借助“镜像时空”而得以进行相互交流和价值增益活动。当科学家运用科学符号指称物性规律之时,艺术家则在运用艺术符号言说人性真理。

4.身体意象与审美教育的本体方法论

人们在学习体用审美知识时,需要先将之转化为自己的一种具身性的表象形式、概象形式和意象形式,然后再据此建构自己的审美形态的身体意象,进而逐步将此转化为自己的行为操作方式及对象化产物。因而可以认为,建构审美形态的身体意象乃是审美主体创造并转化自己的本体性审美价值的根本方式;舍此,审美主体既无法创造、体验及认知对象的审美价值,也无法产生、表达和实现自我的审美价值。所以说,有关建构身体意象的系列经验、知识和方法等,遂成为我们实施审美教育时必须遵从的本体性方法论内容。

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身体是生命存在的物质形式,是主体用以传达其精神意象的本体符号系统,又是主体借以转化外部信息并形成自我知识的具身模拟装置。诚如贝多芬所言,艺术家的头脑唯有以哲学内容加以充实,他才能拥有至高无上的创造性智慧。

(二)审美体象与审美物象

审美形态的身体表象、身体概象和身体意象,即是审美主体所创造并旨在转化的客体审美价值的本体形式。它们都可被称作“审美体象”;审美物象则包括审美对象、对象化的审美表象、对象化的审美概象、对象化的审美意象和对象化的审美创造物产品——审美创造性客观表象。

1.审美物象与审美体象相互转化的具身原理

一个人在实现自我的审美创造性价值的过程中,既需要采用内在预演的虚拟方式,也需要追加外在实征的物化方式;既需要以镜像自我为对象,也需要以客观事体为对象,还需要以生命体象和符号表象为对象。

尤其是当对象的客观存在是人时,主客观之间、主体与心中的理想化对象之间,都会产生相互移情,设身处地的想象和虚拟情景体验,情感共鸣与意向投合等神妙情形。另外,人于内心观照、体验和欣赏自我的过程中,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也会发生主体与自我、主体与虚构的对象之间的对话、对视、相互倾听、相互琢磨、相互审视与欣赏的互动交流情形。

2.审美物象与审美体象相互转化的思想平台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需要首先在内心创造出个性化的审美间体及其衍生的镜像时空;它们是审美主体用以发现、创造、体验和确证审美价值的思想平台。

进而言之,审美主体唯有借助审美的“间体世界”及其所衍生的“镜像时空”,才能依次发现、创造、体验和评价对象与自我的文化本质和审美价值,才能借此完善和内在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同时,主体与“间体世界”及“镜像时空”的相互作用,还导致了主体的价值理念与审美意象的完满廓出,导致“间体世界”与“镜像时空”的符号键接、形式完善、对象化呈现、象征性和感性化的实体具现等审美创造的实践产物形成。

(三)审美意象的创新预演:从情感意象到身体意象

人的自我实现活动需要体现个性化的创新内容:情感体验创新、知识结构创新、审美意象创新、行为表达创新、符号造型创新等等。

1.音乐演奏:作品的符号化旋律与演奏者的内在旋律的意象契通—体象音象耦合

以音乐演奏为例。钢琴家霍洛维兹和安东·鲁宾斯坦在谈到演奏钢琴作品时面临的“忠实性”和“创造性”这个矛盾时指出,化解这种矛盾的唯一途径,就是演奏者要以全身心进入作品世界,在富含情感的体验过程中同时展开自由活跃的深广想象,借助创造独特的意象模型来深化理解,对原作的主题蕴涵和抒情风格进行个性化的“演绎”与拓展。否则,便会成为拘谨、机械、缺乏情智个性的“演奏匠”,而不是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他们拥有各自的“贝多芬”“肖邦”和“莫扎特”,在主要方面求同,在具体的技法操作和细节处理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表现风格和思想特征。

换言之,音乐演奏家需要通过自己的理性思维来有机整合作曲家的乐谱意象、自己的审美意象、自我的身体意象和工具(乐器)意象,进而形成可操作、个性鲜明和大同小异的演奏意象,最后将个性化的演奏意象逐步还原为肢体动作表象与乐器音响表象。

具体而言,演奏家对“音乐意象”的认知操作与审美体验,主要是以自己的手指和肢体的动作姿态(与乐器的音位构性相耦合)和力度特征作为本体符号来进行意象操作和具身性—对象化体验的,乐谱则是他们的“对象性符号”。所以,他们的“音乐意象”是基于原作曲谱、自己的情感律动、本体动作和乐器结构之全息统一体而得以形成的;他们的演奏行为实质上是对“音乐意象”的心理操作、情感演绎和具身体验过程。在这方面,现代的霍洛维兹和安东·鲁宾斯坦、当代的郎朗等人,堪称典范。

2.情感意象与身体意象的对象化映射—具身化反观

论及人的自我意识及其与审美意识的交集映射关系时,席勒深刻地指出:“美是我们的一个对象,这是因为:反思是我们感受美的主观条件;但美又是我们人格(自我)的一种状态,这是因为:情感是我们领悟美的观念之心态条件。质言之,美既是我们的状态,又是我们的活动……”由此可见,“意象预演”是我们梳理心灵繁杂之象、整饬情感与身体的妙器。

另一方面,主体的审美情感意象成为其重塑身体意象的自我参照系,身体意象成为主体观照自我价值的具身表征体。

譬如,爱便是主体发现美与创造美的过程化体验及对象化映射情形,便是主体从万物中认出“自身”理想和本质特征的行为。这是价值的认同和强化,一种超越时空和自我的双相审美体验!人和人,人和万物之心心相印,就在于以默默无语的晶泪和心颤魂抖的潜能闪辉来互相理解、相互契通的。在这神圣的一刹那间,人与世界以最高的灵性和美蕴而实现了真、善、美的绝对和谐、奇特统一。

又如,怀念过去和憧憬未来,都因为人与对象拉开了深远的距离,我们才不得不用种种臆造和想象来美化对象,使之平添了未曾有过的审美特质。其中,人对对象的审美想象、对象化移情、理想化造型、具身性体验、理念预演和意象映射等创造性的认知操作环节,都发挥了超常的精神嬗变与价值突现作用。

可见,审美的本质价值乃在于主体借此激发、品味和实现自己的生命潜能与精神理想,由此发挥、体验并完善自己的创造性力量:美感、灵感和力量感。进而言之,我们转化审美性的客观知识的根本方式乃是由外在的对象化观照达到移情入性,使心灵进入内在化、本体性的自我认知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