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办学校教师管理政策与制度创新的对策

民办学校教师管理政策与制度创新的对策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政府,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与制度,确保宁波市民办学校优秀教师向公办学校流动的原则、程序,体现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实行民办学校教师准入制度,允许教师经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招聘考试后,由民办学校自主聘用,实行合同管理。近些年来,宁波市的民办教育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民办教育的发展,但在对民办教育的规范方面,政府没

第三节 民办学校教师管理政策与制度创新的对策

民办学校管理政策与制度具有较大的自主性,经济问题是根本,而政府能够给予一些扶持和资助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重视程度,为此,宁波市也开创性地实行“九个允许”(包括办学主体、资金投入、投资回报、学校建设、收费标准、用水用电用气、师资聘用、管理体制和招生)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大力促进了民办教育的发展。就教师管理政策和制度而言,还存在发展余地。

一、民办学校教师管理政策制度创新的目标

(一)促使民办学校能引进优秀人才

对民办学校而言,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决定民办学校走向优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既有与公办学校相同的内部培养途径,而在引进优秀教师方面拥有更充分的自主权,如何吸引和造就优秀教师?待遇是一个因素,而学校的发展前景更重要。创办优质民办学校要依赖先进的办学机制和优势的薪酬制度作为保障。

因此,从民办学校内部来说,制定新教师招聘的政策要从教师素养、教师性格特征等方面做好针对性分析;在优秀教师招聘的过程中,如何按照规范的招聘程序,在选择优秀教师的同时,也让他们选择学校,彼此更重视选择教师的发展空间和学校的发展前景。

(二)促使民办学校能留住优秀教师

教师在学校工作一段时间后,由于待遇、感情、事业等因素,会留在学校或离开学校。如何使优秀的教师能够留下来?这就需要政府和学校为教师的发展搭建健康成长的平台,如人文关怀、薪酬晋升、归属感、业务发展平台。

要实现留住优秀教师这个目标,要从教师管理制度上做好文章,把教师的薪酬晋升、业务的发展同教师的教学管理、常规管理、师德管理、科研管理、突出贡献等紧密结合起来,制定相关细则,真正能够体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原则。目前比较优秀的民办学校在这些制度的建设上具有共性,如万里国际学校的契约管理、星级教师制等制度就较好地把人文关怀、薪酬晋升、归属感、业务发展平台等有机结合起来。还有一些民办学校的教师非常清楚学校在教师奖励、教师处罚等涉及教学、日常规范、师德等各方面的细则,考核过程中不需要询问学校管理者考核等级的原因,只需要对照制度进行分析。这些措施既能够约束教师的规范性行为,又能够激励教师自觉发展。

作为政府,要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与制度,确保宁波市民办学校优秀教师向公办学校流动的原则、程序,体现对民办学校的支持。

(三)促使民办学校培养和使用好教师

人尽其才是用人管理的重要观点。招聘和引进来的民办学校教师经过培训、培养,如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更好地使用?这需要政府、学校在职称晋升、评优等各方面参照公办学校政策进行。十几年来,宁波市政府及各县(市、区)政府制定了《宁波市民办学校教师管理试行办法》(2004)、《宁波市民办教育促进条例》(2006)等地方性法规,对教师身份的认定、教师业务能力培养、教师的社保医保、教师职称评审等若干方面进行了创新,取得不俗的成绩。在民办教育发展初期,不少优秀的公办教师主动辞职,到民办学校工作,曾经让各地政府部门束手无策;但最近几年恰恰相反,民办学校优秀教师流入公办学校的现象多了,如何在人事流动方面予以特别考虑,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公办、民办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及时谋划。

二、民办学校教师管理政策制度创新的路径

民办学校教师管理政策与制度创新,要兼顾政府监督管理与民办学校自主管理两方面。

(一)政府监督管理

1.建立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统一的人事管理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

所有教师都由教育行政部门师资交流服务中心实行人事代理。实行民办学校教师准入制度,允许教师经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招聘考试后,由民办学校自主聘用,实行合同管理。

建立民办学校教师注册登记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将民办学校教师纳入管理范围,对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和任职条件、与民办学校签有一年以上聘任合同的教师,给予注册登记。

民办学校教师与公办学校教师实行同等的事业单位职工社会保险政策,为教师在业务培训、专业发展、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民办学校优秀教师保护制度,形成和谐双赢的教师流动局面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民办学校优秀教师有明显的流入公办学校趋势,这必然导致一些民办学校办学质量下降,适当限制民办学校优秀教师进入公办学校,是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同时,制定民办学校优秀教师在社会保障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相同的相关政策或保障,以消除诱惑。如建立民办学校优秀教师社保基金、政府奖励制度。另一方面,民办学校在优秀教师培养年轻教师方面予以更具激励作用的措施,以利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潜能。

3.建立健全教师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

目前,我国有关民办教育的政策尚缺乏健全的教师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年龄不合理、兼职多、流动性强等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因为现代管理人事制度存在弊端,缺乏开放的教师人才市场,公办、民办学校的关系尚未理顺,难以形成两种教育体制公平竞争的环境和机制,教师很难在公办、民办学校之间合理流动。因此,要打破民办与公办学校师资流动的壁垒,疏通民办、公办学校教师双向流动的渠道,建立全面的、完整意义的教师人才大市场。在完整意义的教师人才市场里,没有公办和民办的差别,只有招聘者与应聘者之分,求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志趣,自由选择公办学校或是民办学校,而且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大门是双向互通的。

国外发达国家拥有较先进而完善的教育体制,使得公、民办两种教育体系相得益彰,真正实现各有所长、互相补充。

4.切实完善民办学校教师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不少民办学校,教师的社会保障因多种因素得不到落实,如截至2009年底,11个县(市)、区中有5个还未按法律法规规定,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有4个还没有实行中级职称以上教师参加事业养老保险;有7个还未对各类民办学校提取风险保证金。[15]出现这些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多数民办学校的办学资金紧张,虽然政府在资助方面已经投入较大(如2007年宁波市财政资助直属民办学校经费1010万元,其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471万元,教师社会保险支出539万元。2008年市财政资助直属民办学校经费1231万元,其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584万元,教师社会保险支出647万元),但通常得不到企业的财政支持,使得政府压力偏大。从我国民办学校的现实来看,教师的社会保险金问题、教龄问题、编制问题、退休待遇等问题一直与公办学校有较大的差距,而且这一差距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这些问题挫伤了民办学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严重制约了民办教育的发展,影响了民办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如果能够由政府“联姻”,引导更多的企业捐资民办学校,以适当解决办学资金紧张的问题,教师相关保障问题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

5.对“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类不同性质的民办学校加以区别对待

近些年来,宁波市的民办教育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民办教育的发展,但在对民办教育的规范方面,政府没有区分营利性培训机构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之间的差异,分类管理有待加强。

区别对待两类性质不同的学校,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对于保障民办学校广大师生利益意义重大。2002年12月28日,我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取得合理回报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但对“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各自的特点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也没有将捐资办学与投资办学严格区分,区别对待。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具有不同的性质,国外也普遍存在这两类性质不同的民办学校,这是市场经济的需要,是实现教育多样化的需要。我国在提倡民间捐资办学的同时,应该鼓励支持民间投资办学,为民间投资办学创造一定条件。将二者作为两种不同类型区分对待,对保护真正的非营利性学校具有重要意义。捐资办学,或者以捐赠的方式举办教育事业,是指学校以非营利模式独立运作,满足非营利性的特点,同时可以获得非营利组织的税收优惠等政策待遇。国际上通行的私立学校的主要运作方式为非营利性的捐赠办学,捐赠方一旦发生捐赠的法律行为,则与学校的具体运营和收益无关,只通过获得相应的捐赠税收优惠受益。非营利学校应是未来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方向,应大力扶植,不可将其与投资学校混同看待,不能认为只要投资者承诺不拿取“合理回报”就是捐资办学,我们应该认识到投资办学(营利性)与捐资办学(非营利性)应实行两种运行模式,需要不同制度体系的支持和制约。可惜的是,在我国目前的民办教育实践中,事实上的非营利学校所占比例太少。

从国内外教育理论与实践来看,各国都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不论公立、私立学校大多数都不以营利为目的,尤其是民办中小学更是如此。如美国的私立学校中也有一些是营利性的,主要集中在高中后非学术性的职业培训学校。而在民办中小学中,非营利性的学校要占民办学校总数的98%~99%。美国社会很难接受营利性学校,私立中小学的办学目的大部分不是为赚钱,而是要为社会做事。美国政府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私立学校有不同的管理方式,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不用交物业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可以享受政府对公立学校一样的优惠政策,可以申请政府的拨款、捐赠等,社会团体或个人对非营利性学校的资助,政府可免营业税或个人所得税等。而对营利性私立学校则按企业对待,交纳一切税费,不享受政府给公立学校的优惠政策,不可以申请政府的拨款、捐赠等。税务部门对民办学校的审批过程也有区别,非营利性私立学校填报的是免税单,营利性私立学校填报的是交税单。美国政府为了便于对营利性、非营利性两类私立学校进行不同管理,要求私立学校开始申办时,就必须明确自己是营利性的还是非营利性的。学校的经营性质、所有收支账目要公开透明,不仅向政府透明,还要向社会透明。美国政府对私立学校的管理,最主要的责任就是管好学校的钱。学校要向政府定期送财务年度报表、审计报表、所有账目等,若有3张支票不清楚,校长就得下台。由此可见,美国政府对待营利性学校就像企业一样,考虑了投资者的利益,允许营利性学校赚钱,但要求财务规范、公开透明。

尽管如此,当前美国的营利性民办学校仍然面临着教育资源问题与社会的接受性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非营利学校的发展。美国的民办教育应该给我们以启示,如果我们规定所有民办学校都必须是公益性的,举办者办学只能是捐资行为而不能是投资行为,不得收回办学本金,不得要求有任何经济回报,这样势必严重挫伤民间资本进入教育的积极性,并造成目前不少民办学校的假公益真营利局面,严重影响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与其造成这种真假难辨的局面,倒不如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从立法和体制上严格区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并实行不同的扶植政策。事实上,多数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希望收回教育投资并获得一定的回报,社会理应给予一定的回报,这是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法律应予支持。而对那些不求回报的捐资办学者,更应从立法和制度上大力扶持,让其充分享受各类制度上的优惠和免税。只有给民办学校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名校”不再办“民校”,让“独立学院”真正独立,民办学校才不至于被挤压“在夹缝中求生存”,只有民办学校获得了社会公平公正的待遇,民办学校教师才能得到公平公正的待遇,其权益才能得到相应的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优化才能有望实现。[16]

6.建立具有民办学校特色的教师培训制度

目前,宁波市民办教师在培训上享有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权利与义务,但区分不明显。要使民办学校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既要考虑大众化的培训途径,也要建立体现具有民办学校特色的培训制度。许多民办学校开展了极具特色的校本培训,成为不少公办学校仿效的对象,因为这种培训根据学校教师需求进行,针对性强,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学校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但由于民办学校的特殊性,学生家长强烈反对教师频繁地外出培训。因此,需要制定与公办学校有所区别的培训制度,如全员培训以民办学校为单位,经过宁波市级或县、区级培训机构的审批和认定,并进行监督和评估,颁发相应学分。根据需要,参加由宁波市级、县区级培训机构组织的骨干培训、专题培训。园长培训已经纳入宁波市中小学校长培训体系。

如果一些民办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成效卓著,经过评估,可以成为市级或县、区级培训点,可以开展学区或更大范围的教师培训,公办学校适当拨给培训经费,补充民办学校的办学经费。

(二)学校自主管理

1.精心打造优质品牌学校,吸纳优秀教师进入民办学校教师队伍

民办学校大多拥有良好的办学硬件,教师队伍的发展势头可喜,在这个前提下,民办学校如何不断优质化发展,精心打造学校品牌,是使学校能够良好发展的头等大事。因此,卓越的领导队伍、先进的办学理念、优秀的师资队伍、丰富的学校文化、刚柔并济的学校管理制度才能够真正使学校走向优质,才能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使学校生源充足、经费充裕,才能吸引优秀的教师。

2.让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具体目标

(1)以锤炼师德为抓手,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学校要针对师德管理制定合适的制度,让教师认可并转化为自觉行为,本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观去践行学校办学理念,从而不断完善人格,提高修养,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

(2)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与综合素质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业务成长的核心,民办学校制定校本培训相关制度和教师专业发展考核制度,建立学习型组织,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促使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

教师学习的内容不应局限于学科知识。绝大多数教师还存在认识的误区,片面理解教师专业发展,认为只要学习自己任教科目的相关内容,抓好学生的考试成绩就可以了。事实上,学科知识的教学成效与教师对教育的理解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如何更全面地理解教育而不仅仅是教学,将决定教师未来发展的空间大小。因此学习的内容可以包含教育形势发展、社会与经济发展、依法执教、学生心理与发展、师生沟通艺术、教育科研等,这些内容的积淀会让教师教育的隐性知识更加丰富,教育教学更有成效。

3.刚柔并济,实施学校管理

较之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制度管理往往更加刚性,通常在教学管理、常规管理、师德管理、科研管理等方面制定了更加详细的条款,因为这些是和教师的福利待遇密切联系的,奖励与惩罚十分鲜明,普通教师基本上能够根据学校制度估算自己的收入。而公办学校,尤其是后绩效工资时代,一般情况下,教师的待遇受到学校制度影响的只占20%~30%,因此,制度管理的作用明显减弱,这从刚开始实施的义务教育段表现出来了。从这个角度分析,民办学校的制度管理就成为一种优势,因此制定或完善更合理的制度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教师又是一个社会人,人性的作用不能忽略,因此学校管理者的人文关怀也会起到特殊作用。如关心教师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师活动、搭建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平台、建立通畅的教师沟通渠道、帮助教师释放工作压力等,能够促使教师建立同学校、学校领导之间较深厚的友谊,情感留人的现象必然出现。

4.重视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当前,教师的职业压力表现突出。2005年8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和新浪网教育频道联合启动了“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近30%的被调查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0%的被调查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超过60%的被调查教师对工作不满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民办学校教师由于身份、家长和学校要求等原因,有着比公办学校教师更大的压力,巨大压力下,他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就会有更糟糕的表现。[17]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教授曾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果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那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在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和爱护,又受到情绪不稳定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18]民办学校教师与学生有更多接触的时间,他们的身心健康对学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因此民办学校要高度关注教师的职业压力问题,要通过多种渠道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如在组织教师开展培训时,让教师了解和认识心理健康、职业倦怠,并掌握一些维护心理健康、缓解职业倦怠的心理学方法;学校工会适当组织教师开展文化、体育活动,陶冶教师情操,释放工作压力。通过拓展性训练,增强教师处理压力问题的胆略等等,从而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加深对教师职业的客观认识,正确应对职业倦怠现象。

【注释】

[1]《民办教育》,百科名片.http://baike.baidu.comview265480.htm?fr=ala0_1.

[2]《宁波民办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http://www.zjtxedu.org/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237.

[3]《民办教育:站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十字路口》,http://shanghai.juren.comnews201004/201743.html.

[4]向景天:《我国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及管理策略》,苏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5]刘荣秀:《地方性民办基础教育政策对比研究——以长沙、宁波、上海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9期,第19—21页。

[6]刘荣秀:《地方性民办基础教育政策对比研究——以长沙、宁波、上海为例》,《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9期,第19—21页。

[7]向景天:《我国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及管理策略》,苏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8]向景天:《我国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及管理策略》,苏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9]汪明:《民办基础教育发展的“同等待遇”问题》,《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2期,第23页。

[10]张学军:《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总报告》,《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12期,第9—15页。

[11]沈剑光:《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和政策取向——以宁波地区为例》,http://www.cnsaes.org/homepage/saesmag/jyfzyj/2008/15-16/gj08151621.htm.

[12]龚哲明、朱杰:《宁波市当前民办教育的发展面临五大困境》,http://www.ep-china.net/con-tent/2010/8/23/201008232201037552.shtml.

[13]黄河清:《论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不成熟性与不平衡性》,《教育科学》2000年第1期,第21—24页。

[14]张学军:《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总报告》,《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12期,第9—15页。

[15]龚哲明、朱杰:《宁波市当前民办教育的发展面临五大困境》,http://www.ep-china.net/con-tent/2010/8/23/201008232201037552.shtml.

[16]向景天:《我国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及管理策略》,苏州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

[17]《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大型调查》,http://edu.sina.com.cn/l/2005-08-26/1106125866.html.

[18]何立婴、齐建芳:《中小学心理卫生学》,华文出版社1998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