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我们评价教师上体育课的优劣,不仅要看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的讲授如何,更要看这名教师是否通过运动对学生进行或渗透了素质教育。

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陈 平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时代,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其劳动的社会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并要求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除了需要具有一般教师的通用素质和基本功外,还必须具有体育学科特色与时代特色相融合的素质与基本功,这样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与教育发展的要求,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 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

1.1 体育课程目标越来越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根据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总结多年来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课程指导纲要》从课程性质的界定,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结构的改变,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课程资源的改革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对今后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对全国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增强体质”到“增进健康”体育课程目标实现了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到生物—心理—社会的三维体育观的转变,这也意味着体育课程将在“健康第一”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个人健康群体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1.2 体育课程内容日益多样化和弹性化

体育课程内容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载体,体育课程目标要顺利实现,课程内容的选用很重要。一直以来,受多年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和课程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程理念上重技能教学,轻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活动和课外锻炼;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习惯于由教师确定,不习惯以学生自主选择;在教学过程中,习惯于以教师为主导,不习惯以学生为主体;在体育手段上,对自己过去掌握的一些竞技运动项目驾轻就熟,而对很多新兴的运动项目则缺乏继续学习和了解。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多样化和弹性化,它着重构建本门课程学习的目标体系与评价原则,对完成课程目标所必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了一个大体范围,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

1.3 体育教学模式的改变

在以前的高校教育体制中,体育是必修课,我们不愁没有生源,我们许多教改项目也都是在体育是必修课、学生必然要上体育课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充分考虑到我们将面临被列为选修课而处于被动局面的可能性。我们的许多教学成果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还有许多东西要进行改革,首当其冲是教学的模式。新一轮改革之前,学生是没有选择的,哪怕体育教学模式已陈腐得不能再陈腐,体育教材的内容旧得不能再旧,我们的大学生即使非常不愿意上体育课,但是他们还得上,因为不上体育课就没有成绩,没有成绩就没法毕业,也很难去就业。但是当体育课可以选择后,大学生有了很大的自主空间,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由被动学习发展为我想学习这样一个新的趋势。

2 渗透素质教育,强化体育教师的育人意识

2.1 体育课程改革赋予了体育课程新的目标和新的任务

在体育课程目标多元化的改革中,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因素,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已逐渐被纳入到体育课程目标的范畴中。相对过去我们十分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言,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更加强调培养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公民。

2.2 目标发展的趋向

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向表明,体育课程不应仅仅注重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传授、运动技能的操练,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发展,应充分发挥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方面的独特优势。因此,要使每一个体育教师在教育职能上强化育人意识,牢固确立素质教育是体育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在对学生培养时,要从过去单纯的体育技能教学向体育技能教学与渗透素质教育,以及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并重的方向转变。

2.3 推进素质教育从重视师德建设入手

强化育人意识,必须使每个体育教师深刻认识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就要从重视师德建设入手,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整体素质,在加强体育课程素质教育渗透的同时,必须把提升体育教师教育素质的水平摆到重要议程。在实践中可以看到,体育教学是否生动,特别是培养学生的生动人格,关键看教师本人是否人格生动化,是否在教育素质上高于学生。因而,一个出色的体育教师不但要具备出色的动作示范能力,而且在举止言行、精神风度、仪表形态、为人处世方面必须有较高的修养,使优美的示范、完美的人格,成为激发学生兴趣,感染学生品格,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2.4 体育教学过程中,发挥体育文化的魅力和优势

强化育人意识,还要使每一个体育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体育文化的魅力和优势,利用每一个运动项目和体育活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有意识地渗透素质教育,寓素质教育于每一堂体育课教学之中。体育课是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隐性”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之一,因为严格的运动规则对纪律的养成,体育活动对意志品质的磨砺,可使学生直接经受不吃苦便不能成功的锤炼,体验不团结合作就不能取胜的教训,容易教会青年学生懂得成功,学会面对失败,并不断使其人格健全、个性发展,从而完成“情商”的提升。因此,我们评价教师上体育课的优劣,不仅要看体育教师对运动技能的讲授如何,更要看这名教师是否通过运动对学生进行或渗透了素质教育。

3 构建特色课程,注重体育教师的人本意识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如何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创造学生的培养模式,已成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要切实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必须以强化人本意识为切入点。在体育教学方式上,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在体育教学中,要从传统的体育教学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以呆板的体育教材为内容的陈旧授课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的新型教学方式转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因此,必须针对学生体育价值观变化的新情况,积极探索构建有利于发挥学生内在作用的新课程体系,必须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3.1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这是教师道德素质修养的基本原则,是教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品德的具体表现,教师教学的对象就是学生,不热爱学生,他的工作就不会有自觉性。体育教师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主要表现在认真钻研教材内容、备好课、上好课,并搞好各项课外体育活动,在实施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关心每一个学生,因人而异地开展教学工作,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健康体质水平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同时,在上好体育教学课的基础上抓好全体学生的课余锻炼,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使人人都能体验到体育的乐趣,真正热爱体育,使体育锻炼逐步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又体现在对待一些体弱多病者、运动素质条件差甚至残障的学生时的耐心帮助与教育,指导他们科学地进行健身,通过采用不同的锻炼方法,引导他们对体育产生兴趣,力所能及地进行锻炼,提高健康水平,建立自信心,这需要体育教师有奉献精神,付出辛勤的劳动精心栽培,使他们成为生活的强者。

3.2 严谨治学,勤于进取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因此,必须将严谨治学与教学改革紧密地联系起来,“填鸭式”和“放羊式”教学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已被广大教师工作者所认识,由于严谨治学的内容与方式发生了变化,未来体育教学严谨治学体现在教师研究设计体育教学课时,要充分考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教学中更加注意学生学习的方法,重视学生是否学会学习,是否学到身体锻炼的知识、理论、技术、技能与方法,是否养成了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最终要体现在学生体质是否得到增强,健康水平是否提高,是否完成了学校教育的总目标等方面。我院根据场地、器材、设施等实际情况,制定特色体育教学改革方案,采用鼓励教师开设多种运动项目,精讲专项课程,学生按兴趣选课,按项目分班,学生各取所需,教师各尽所能,要求各系的学生,每学期可打破系及行政班级的界限,按兴趣自主选择体育项目,体育课按运动项目分班上课,这样不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1~2项运动项目,并且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终生锻炼习惯的养成。

3.3 循循善诱,悉心教导

这主要表现在体育教师工作中的细致、认真、负责、耐心和引导教育上。传授理论基础知识时能抓住时机,如讲述体育锻炼时可以开发大脑的右半球,有利于智力的发展等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健身有利于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现代医学证明,中老年的许多“现代文明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其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与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的科学道理,科学知识的传授,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必然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有一个很普通的现象值得一提,在上体育课时,教师经常会对游戏失败的组或个人进行一些惩罚措施,如罚做若干个俯卧撑、仰卧起坐或纵跳,绕球场跑若干圈等,这虽然是一种游戏,有时会活跃课堂气氛,但罚的都是学生锻炼身体素质的手段。这些能有效锻炼学生身体的内容,在上体育课时运用不当,使它变为处罚的内容,势必使学生感到厌烦。一项对学生体育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把仰卧起坐、耐力跑、俯卧撑等内容排在最不受欢迎之列,而体育教师又把它作为惩罚内容,不正是雪上加霜之举?因此,对待游戏的罚则,不能草率行事,要循循善诱,要充分考虑其教育作用。假如对失败者、输者,采用让他们表演一些自己特长的动作、技能等练习,变惩罚为给一次发挥其特长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失败者对胜利与成功的信心,此外,也可采用对游戏进行失败的总结,以鼓励寻找获胜的经验。当然,游戏毕竟是游戏,但要考虑寓教育于快乐之中,对学生来讲,更要注意教育的意义与作用,方法不能千篇一律,应加强这方面的教学研究。

4 深化机制建设,强化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与能力

体育教学绝不能是长篇的说教,而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理论引导、动作示范和身体练习,融“益智、健身、染情和添趣”于一体来综合实现的。因此,在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与业务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加强机制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与能力的提高,从过去只注意运动技能传授的教练员形象向人格生动的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形象转变,因此要从下述几方面入手,形成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

4.1 引入竞争机制

定期进行教研活动,开展业务技能比武等竞赛活动。为促进各个项目的技能水平,通过大比武,提出凡被评为优秀的进行奖励,考评不合格的限期补考,仍达不到要求的不能担任此项课程的教师,使教师们变压力为动力,刻苦练功,加速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4.2 引入自律机制

开展形体身体素质评比活动,提出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应把形体素质教学与语言教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如果自身形体(大腹便便)阻碍运动,就会影响示范动作的准确性,为此制定了体育教师身体素质考核的标准,项目有800米、1000米、铅球、立定跳远,要求教师必须自觉加强身体素质练习,进行有效的形体训练,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充沛的体力,健美的形体,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达到体育教师职业的要求。

4.3 引入学习机制

体育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实践教学,更好地为体育教学充当指导性作用的角色。因此,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利用各种机会、多种形式加强理论培训,加强教师的理论功底,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另一方面,每年布置教学教研理论专题,让教师准备理论讲稿,进行教研室评比,并鼓励青年教师经常参加学院讲课比赛,促进理论水平的提高。

4.4 引入现代教育机制

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了解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教育信息,丰富教育教学手段,而且要能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的相关知识,积极设计制作,并运用本学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4.5 引入沟通机制

认真组织教法研究和交流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集体备课和特色课程的教法研究,经常开展业务交流及备课评比活动,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同时坚持开展相互观摩听课的检查评议活动,严格规定每学期各教研室开设1~2次公开课,规定每个教师一学期必须互相看课5次以上,并积极评议和打分,使观摩教学和相互听课的活动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加速器。

4.6 引入约束机制

为了避免体育教师讲课的随意性,认真组织教研室为每一专项教学内容统一编写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进一步明确教学进度,统一规范体育课的评分办法和标准。

4.7 引入监督与激励机制

为切实加强体育教师的教风建设,确保体育教学的质量,积极推行教学民主监督制度,规定凡建议和意见被采纳者给予奖励的制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为更好激发教师争先进取的积极性,对参加任何规定的比赛获得荣誉者均给予奖励。

4.8 引入科研机制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由“经验型”转向“教研型”。因此,教育科研能力也是体育教师的必备素质。体育教师要在继续提高教学能力的同时,努力提高科研能力,具有浓厚的科研意识,即积极从事教育科研的观念,潜心捕捉和研究问题的探求欲;要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即申报确立课题、设计方案、组织实验、测量统计等方面的具体操作方法;要具有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具有善于探索、刻苦钻研、不守旧、勇于创新等品质。此外,设立科研论文奖励基金,对体育教师在各种杂志上发表论文给予奖励,也是促进体育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措施。

5 结论

总之,在新的体育课程体制下,要切切实实抓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引入新机制,强化新理念,使每一个体育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大大增强。每一个体育教师共同的座右铭就是:坚持学习充实自己,全面发展完善自己,观察别人比较自己,抓住机遇表现自己,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才能面对21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季克异.努力提高体育师资的素质,主动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J].中国学校体育,2003(6)

[2]钟秉枢.应对高校体育转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学校体育,2003(5)

[3]张春武.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