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

论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课程学习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运动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这都是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果。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后应该在高校体育教学阶段强化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扩大终身体育的宣传力度,使其正确认识终身体育的价值,达到终身健康的终极目标。

论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 成果与存在的问题

徐 早[1]

随着社会以及体育自身的发展,高校体育课程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体育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在课程学习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运动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这都是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在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笔者将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与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1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1.1较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已深入人心,在我们所看到的绝大多数高校体育课中都能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内容,注重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注重发展学生的体能,并力求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三维健康观”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改革联系起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高校是学校教育中学生终身体育观建立的最后阶段,高校体育教育不仅要解决学生的身体问题,更多解决的是学生的体育意识建立的问题。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后应该在高校体育教学阶段强化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扩大终身体育的宣传力度,使其正确认识终身体育的价值,达到终身健康的终极目标

1.2激发运动兴趣,构建终身体育的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余暇生活的时间越来越多,而体育活动是善度余暇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现在人们都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是追求健康的重要途径。新时期高校提出:第一,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第二,要掌握一两项体育运动专长;第三,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技能;第四,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为高校体育提供了发展途径。在执行工作中可尝试以下几点做法:

第一,像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乒乓球这些传统的、群众基础好的运动,学生喜欢,教师能教,有利于开展学校群体比赛的项目,应该多安排、精教。网球、羽毛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跆拳道、游泳、定向越野、轮滑等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开为选修课,保证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大大丰富高校体育课的内容,这样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特长的需求选择学习内容,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更多地体验到能力感和运动带来的乐趣。同时适当开设如高尔夫球橄榄球、棒球、台球、保龄球跳水、竞技体操、拳击、登山、极限运动等项目的介绍课,介绍其运动文化和项目的有关知识。此外,不管教授哪一个项目的课程,课程安排中都应加入适当的体能练习,如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练习,还有加强专项素质练习,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练习。只有这样,体育课才具有一定强度,对身体产生一定刺激,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才能更好掌握运动技术,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第二,体育课和早操、课外锻炼结合,相辅相成。高校的课外锻炼应由各级组织的学生各种运动的比赛和俱乐部练习为重点,探索个性化、多样化、开放型的高校终身体育的教育组织形式,体育俱乐部是以体育爱好者自发性、自立性结合为基础,为增进健康和促进相互间的协调、和睦而进行持续性体育活动的组织。俱乐部的开设应根据学校的场馆设施和师资等具体情况统筹安排,根据学生兴趣和目标,自选内容,自立实践,以学生自练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指导课主要用来帮助学生巩固和运用必修课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使体育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将教与学自然地衔接起来。

第三,在课堂上加入体育理论知识,如科学健身、运动损伤等知识,或举办健身保健理论知识讲座,或在校园网上建立健身网站,通过体育知识的传授,使学生增强健身意识,掌握科学锻炼方法,掌握养生保健知识。

1.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皆为教学主体

多少年来,体育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是客体,体育课程过分强调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即教师尽力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讲解和示范去学和掌握技术动作,这种我教你学、我说你听、我做你练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观念严重阻碍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发展。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平等的,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交流,意味着相互构建,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共同研究,学习、理解、分享;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思维的放飞,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互动体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体育教师经验更为丰富,在运动技术、运动解刻学、生理学、保健学等各方面的水平远远高于学生,因而,体育教师担负着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职责。体育教师是这方面的主体,学生在人格上与体育教师是平等的,他们有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念,他们自由地、自主地、民主地参与体育课堂教学,在体育活动中有选择的权利,也有创造地自我表现的权利。

1.4关注个体差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以前学生考核评价只以时间、高度、远度等传统的竞技指标和运动素质去评价学生。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开始考虑到学生的先天条件、学习努力程度,注重学生提高的过程,看结果同样也看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战胜自己,享受健身的乐趣,使他们真正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价值。

2在实施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2.1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但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导致教师无法合理、正确要求学生,该练的不敢练,该要求的不敢要求。“放羊式”教学愈演愈烈,学生只把体育当做“玩儿”,这样直接造成运动强度不够、锻炼效果差、学生体质明显下降。任何事物发展都应遵循其本身的规律,体育也是如此。

2.2运动技能的教学有所忽视

运动技能的学习既是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是实现体育课程各项具体目标的主要载体,也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一项重要目标。但是,有些教师任意迎合学生,上课以自己练习和游戏为主,只要体育课期间不出人身伤害事故,就没有人过问和追究。

2.3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的合理分配的问题

关注个体差异,但对学生参与努力的评价绝不能取代对体育技术知识、技能掌握的评价,因为体育技术、知识技能的评价才是客观、可对比的,应该在过去的运动技能(素质+技评)知识、态度(出勤率)分值的基础上,加入学习努力程度,提高过程的加分,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根据学生的自我分析,了解学生掌握技术过程中心理的变化,也可以相互评价,在评价其他同学技术的过程中,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和认识,但这些不应纳入评价与考核中。

3总 结

新时期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能力和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要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要坚持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主体,将体能训练、意志品质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学习有机结合,实行学生客观能力与主观努力兼顾的评价方法,探索和制定科学的、规范的、量化的、全面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

随着时代的变化,体育课程面临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它会受到特定社会环境的制约,但学校体育改革的最终目标始终不能脱离体育学科的本质特点及内在属性,其根本内容应是相对稳定的,一些最能反映体育学科特有价值的目标始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毛振明,赖天德.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著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刚军.新时期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模式创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5).

[3]王慧霞.论以人为本的高校公体教学观[J].体育与科学,2009(2).

[4]黄晨曦,殷晓霞,唐建强等.高等院校实施体育俱乐部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研,2005(4).

[5]陈玉清,李汉超.以人为本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评价改革[J].体育与科学,2009(3).

[6]成宇.我国体育课程标准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5).

【注释】

[1]徐早,云南省财经大学体育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