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课程改革新取向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课程改革新取向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必须根据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性和基础教育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重新定位体育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取向。单纯运动技能取向的体育教师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由传统经验的体育教育演进为科学的体育教育的特殊要求。体育教师专业主要是培养体育师资的专业教育,今后从事的职业应是体育教师,目标主要服务于学校体育。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当然是体育师资,然而,近年来由于强调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

一、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课程改革新取向

现行的“技能本位”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发展模式彰显出我们体育教师教育认识的滞后,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不能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基点。必须根据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性和基础教育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重新定位体育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取向。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发展取向应依据体现体育教学的“健身育人”为基本方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不同的体育发展需要,在培养学生健身意识的同时,还应注重传承体育文化,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塑造健全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着眼于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体育将着力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维一体的体育教育体系新格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不光为学生现在的学习和成长着想,也兼顾学生今后的健康与发展,为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奠定基础;与素质教育精神相吻合,兼顾学生的体质、心理、个性、体育兴趣、社会责任感和体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需要,使学生在平衡各方面体育素质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个人特点和个性发展。对此,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育教学知能:体育教师教育的专业发展取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体育科学和教育科学的飞速发展,体育教育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虽然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形式,担负着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的任务,但更肩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任务。单纯运动技能取向的体育教师教育已经不能够满足由传统经验的体育教育演进为科学的体育教育的特殊要求。因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师以培养人为天职,处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所以教师必须掌握和研究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原理,从而掌握培养人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知识;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来培养未来需要的人才,所以,教师也必须掌握如何将学科知识更好地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理论、方法和实践,即学科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

体育课中教的内容很少是体育学中的理论内容,而教的运动项目中的技术和方法可以归入本体性知识。由此看来,长期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师教育都是在强调学科专业化而忽略了职业专业化,这一点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超过半数的术科课程与比重极少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以及体育教育学类课程设置可以得到体现。实际上,体育课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取决于体育教师“‘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这种“教”的知能应该是体育教师的专业性所在,也是体育教师区别于其他体育专业人才的根本差异所在。所以,教师专业的特殊性要求应以“‘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作为基点。通常认为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教什么”的学科知识和“如何教”的教育知识,前者又被称为本体性知识,后者又被称为条件性知识。

运动技术技能是从基础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体育教师所授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基本掌握的知识,如果说有差异的话,也只是存在程度和水平高低的差异,如果将“运动技术技能”作为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点,就使体育教师“专业”被替代现象的产生有了可能性和现实性。毋庸置疑,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运动技能水平,这是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但是,我们必须同时明确两点:第一,就体育教师职业而言,运动技术技能是其工具和手段。从1991年、2003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两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都把原“术科”定性为“体育手段与方法”。第二,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与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结构形态。从范围上看,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要求全面,即所谓的“多能一专”或“一专多能”,而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则往往局限于某单一运动项目;从技能水平上看,体育教师的运动技能没有很高的要求且没有体能的要求,往往满足教学要求即可,而运动员则追求的是运动技术的最优化和体能的极限性。因此,单纯的运动技术技能不能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一定的运动技能仅仅是体育教师职业方法手段层面的要求,不能成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所在,不然,运动员本身就是最好的体育教师。

(二)运动训练知能:体育教师教育的辅助发展取向

近几年在师资培养中出现许多热点讨论的问题:比如如何正确处理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与“适应性”;体育师资培养目标的规格要求是什么?从我国社会现实出发,如何寻求体育教育专业考生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最佳结合等问题。这些问题在教师培养的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如何定位体育教师教育的专业发展取向、辅助发展取向和拓展发展取向等。

体育教师专业主要是培养体育师资的专业教育,今后从事的职业应是体育教师,目标主要服务于学校体育。根据学校体育实践范畴的不同,学校体育主要应包括: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学校体育管理和学校体育科研等。发展学校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重要方面。课余体育训练,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加强课余训练的管理,对于保证训练效果,培养体育人才,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此,学校必须在贯彻教育方针,使全体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各方面得到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课余训练,努力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具有一定体育运动技术的体育后备人才。

体育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是“普及”;课余训练是面向有运动特长的部分学生,是“提高”。因此,体育教师应十分注意将提高和普及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地推动学校群体活动的开展,更好地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既要注重普及,又要认真抓好提高。按照儿童、少年、青年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客观规律、营养条件和体育运动训练原则,系统地、科学地进行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可使全体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同时,也可参加各类体育竞赛,促进校际间的体育交流,丰富学校的体育文化生活。

(三)社会体育与健身指导知能:体育教师教育的拓展发展取向

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当然是体育师资,然而,近年来由于强调提高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性”在某个层面上被削弱了,体育师资培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下降了,尤其是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这里突出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提出体育师资培养中“一专多能”的规格要求,其目的是拓宽学生的就业选择面,增加就业竞争力,切实满足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

根据社会需求还要求学生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目标从体育教师培养的单一目标拓展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多元目标,实现了“专才”培养模式向“通才”与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遵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和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重创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能在各类学校从事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知识面的拓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