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本位主义教育思想

社会本位主义教育思想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本位主义主张人的本性即社会性,包括阶级性和政治性。社会本位主义教育思想曾对西方学校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思想基础是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导向。除以上提到的六个方面的思想基础之外,还有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等等,对现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六、社会本位主义教育思想

社会本位主义是以社会为本位来思考和进行指导或起支配作用的思想原理原则,也可以是相关的理论体系。社会本位主义主张人的本性即社会性,包括阶级性和政治性。社会是高于个人的,人是一个认识体,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68]

站在社会本位主义的立场,教育是为社会服务的,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制约,具有工具价值。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的社会化,使出生时不适应社会生活的“个体我”成为崭新的“社会我”。具体来说,就是要增强个体之间的社会团结、集体意义及社会凝聚力。如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E.Durkheim)主张,“教育是年长一代对尚未为社会生活做好准备的一代所施加的影响。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儿童身上唤起和培养一定数量的身体、智识和道德状态,以便适应整个政治社会的要求,以及他将来注定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69]

课程与教学思想方面,社会本位主义者主张以下几点。

其一,学校课程与社会政治、经济有着生生不息的关系,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课程的设置以及课程编制的过程。学校课程的目的是要使学生社会化,理解并接受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学校课程必须使学生适应他们必定要生活在其中的社会环境。由于社会上有不同的结构(或机构)发挥各自的功能,因此,学校课程变成了一种促使学生的行为有助于维护社会结构、保持社会平衡的手段。

其二,学校课程总是离不开社会文化的。课程既传递和复制社会文化,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尤其是意识形态的规范制约。学校的主要活动是传递特殊的身份文化(identity culture),即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某种身份的语言、生活方式、美的意识、价值标准和风度。学校传授的科学技术知识,本身也可能就是一种特殊的身份文化的一部分。

其三,需要从社会结构、社会稳定、社会冲突等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课程问题,保持学校课程与社会结构的一致性。或者是揭示这种一致性的人为性,以求变革这种关系。同时,需要关注课程的微观领域,关注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以及隐性课程等方面的问题。

社会本位主义教育思想曾对西方学校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张楚廷教授曾对社会本位主义取向的课程与教学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在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上,它是基于认知主义的,视人(特别是学生)为一个认识体;在教学目的上,是在人的社会化的名义下,造就可以“对口”的“螺丝钉”;在课程选择上,是基于(社本意义下的)实用主义的,因而轻基础,重技术;在课程组织即结构上,是重科学、轻人文的,以体现工具性目标;在教学实施上,追求形式化,乞求于模式,舍弃个性而求千篇一律;在教学程序上,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演绎,教学始于凝固的前提;在教学方法上,基于灌输主义的赤裸裸说教和训示普遍的存在;在师生关系上,是过强的教育者角色意识,权威主义充斥教学;在教学管理上,也会渗透“官本位”,行政化趋势也不可避免地蔓延至此;在教学评价上,通过外在性的尺度和方式,以进一步强化社会本位目标。[70]

【本章小结】

课程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指导下,基于一定的课程标准,由结构化和组织化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方式组成的育人计划及其进程。课程是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导活动与学习行为的中介,它是使一切教育活动得以形成与发展的文化资源;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德,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课程论是研究课程问题、阐明课程理论、揭示课程规律、指导课程实践的学问。具体而言,课程论是研究课程的设计、编制和课程改革的理论;教学论是研究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问题的学问。它旨在探寻教学活动的规律与法则,总结教学活动的思想与价值,提炼教学活动艺术与策略;课程论与教学论是一种相互联系、交叉、互补的关系,不可分割地统一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中。一般而言,课程论关涉学校教育的目标、价值、内容和资源,重点研究和解决“为什么而教”、“教什么”等问题。教学论关涉学校教育的过程、组织、方法和评价,重点研究和解决“怎样教”、“教得怎样”等问题。

课程论和教学论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教育的不断变革息息相关,它是一个逐步丰富化、阶段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过程。从古至今,人类对于课程论和教学论的探索,走过了十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思想,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进入21世纪以来,当代社会发展对课程论和教学论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课题,当代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思想基础是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导向。课程与教学论的思想基础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差异性等方面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课程与教学论的思想基础的侧重点不同。除以上提到的六个方面的思想基础之外,还有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等等,对现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探讨课程与教学论的思想基础,对于我们学习课程与教学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思考练习】

1.名词解释:教学、课程、课程论、教学论。

2.谈谈你对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基本认识。

3.从某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课程论和教学论历史发展的认识,或者谈谈你对历史上某个教育家的主要观点的认识。

4.结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谈谈你对某一个思想基础的认识。

【注释】

[1]吕达著:《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页。

[2]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3]王本陆主编:《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2~36页。

[4]廖哲勋等主编:《课程新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4~36页。

[5]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8~71页。

[6]廖哲勋等主编:《课程新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3页。

[7]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页。

[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页。

[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6~197页。

[10]傅任敢著:《〈学记〉译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第6页。

[11]裴娣娜主编:《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12]转引自杨小微、张天宝著:《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114页。

[13]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78页。

[14]李秉德、李定仁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15]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16]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

[17]陈佑清著:《教学论新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4页。

[18]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

[19]杨小微,张天宝著:《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143页。

[20]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165页。

[21]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22]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23]廖哲勋等主编:《课程新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24]杨小微,张天宝著:《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25]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

[26]杨小微,张天宝著:《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15页。

[27]裴娣娜主编:《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6页。

[28]杨小微,张天宝著:《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8页。

[29]杨小微,张天宝著:《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30]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40~44页。

[3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3~116页。

[32]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页。

[33]丛立新著:《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9页。

[34][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35][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04页。

[36][美]泰勒著,罗康,张阅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3~115页。

[37]廖哲勋等主编:《课程新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页。

[38]李定仁,徐继存主编:《课程论研究二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10~215页。

[39]廖哲勋等主编:《课程新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514~517页。

[40]张楚庭:《课程与课程论研究发展的十大趋势》,载《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期。

[41]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42]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21页。

[43]杨小微,张天宝著:《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7~39页。

[44]陈佑清著:《教学论新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9页。

[45][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4页。

[46][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7页。

[47][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上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17页。

[48][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40页。

[49]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72页。

[50][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51][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0~31页。

[52][美]杜威著,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53][美]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48页。

[54][美]杜威著,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6页。

[55]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75页。

[56]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176页。

[57]赞科夫编,杜殿坤等译:《教学与发展》,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4页。

[58]陈佑清著:《教学论新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56页。

[59]李定仁,徐继存主编:《教学论研究二十年》,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59~73页。

[60]陈佑清著:《教学论新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57页。

[61]杨丽,温恒福:近30年我国教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分析,载《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62]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09页。

[63][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文化出版社1982年版,第1页。

[64][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文化出版社1982年版,第31页。

[65]廖哲勋等主编:《课程新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8页。

[66]廖哲勋等主编:《课程新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页。

[67]廖哲勋等主编:《课程新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16页。

[68]张楚廷著:《课程与教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28~234页。

[69]涂尔干著,陈光金等译:《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9页。

[70]张楚廷著:《课程与教学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