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界限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界限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界限本位是指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根本的、最终的、最高的目的。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分野很清楚,即它们之间的主导性和倾向性是非此即彼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是由千千万万个个人的“合力”创造的。为前者作理论阐述的被称为教育的“社会本位论”,为后者作理论辩护的是教育的“个人本位论”。

第一节 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界限

本位是指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根本的、最终的、最高的目的。所谓“社会本位”是指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国家和社会,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和追求是这一活动的根本的、最终的、最高的目的;所谓“个人本位”是指人们进行这一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个人,个人的利益和追求是进行此种活动的根本的、最终的和最高的目的。这里的“个人”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每一个个人,并非社会中的某一个人,哪怕是杰出的个人。

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分野很清楚,即它们之间的主导性和倾向性是非此即彼的。当然,社会本位论并不绝对排斥“个人”,个人本位论也并非绝对排斥“社会”,但前者以社会为本个人为末,后者以个人为本社会为末;前者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社会,后者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个人;前者的最高、最终目的是社会,后者的最高、最终目的是个人。

“社会”和“个人”相比,人们习惯于认为“社会”比“个人”重要,社会姓“公”,个人姓“私”,社会相当于人的躯体和大脑,个人只是细胞和器官;社会是大海,个人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大河有水小河才会满;尤其当人们将国家与社会混为一谈的时候,个人更是微不足道了。然而,若没有健康的细胞和器官,整个生命何以维持?没有无数水滴,何以成大海?小河无水,大河势必干涸。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是由千千万万个个人的“合力”创造的。千千万万个个人创造历史是通过他们追求各自的目的来实现的,如果没有每一个个人对自己的目的追求,哪来社会的历史。“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1]“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种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2]很明显,如果每个人的发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只有社会的发展才是目的,那么社会的发展又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社会吗?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难道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为了共产主义社会吗?还不是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而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总之,人的发展,每个人的发展,一切人的发展才是目的。

对于“社会”这个概念,我们切不可将它一概理解为全体人民组成的所有人的集体,事实上历史上有的“社会”不过是被少数人所得而私的招牌而已。中国古代有“朕即国家”之说,整个社会不过是帝王的“家天下”,天下者并非天下人的天下,而是抢得了天下的那一“家”人的天下,是他们嬴、刘、李、杨、赵、朱、爱新觉罗等家的天下。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以“博爱、平等、自由”为旗帜,无论实行立宪制还是共和制,任何哪一“家”人都不能像古代中国那样独占天下,但他们的社会仍然不是全体人民的社会,而只是少数有产者的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尖锐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个“虚幻的共同体”,仅仅是资本家的联合体,而不是所有人的联合体。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只是一个抽象的不真实的东西,是和个体相对立的东西。只有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真实的集体”,才是所有人的联合体——“自由人的联合体”。只有到那时,“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

教育目的的内容包括两个基本方面,即对人的发展的社会方向作出规定和对人的身心素质发展作出规定。前者体现教育目的的社会价值,后者体现教育目的的个人价值[5]。为前者作理论阐述的被称为教育的“社会本位论”,为后者作理论辩护的是教育的“个人本位论”。

教育的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以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因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他们认为,“教育绝不是以个人及其利益为唯一的或主要的目标,它首先是社会用以不断更新它自己生存情况的方法。”[6]教育的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的提出要从人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在于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因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7]。他们认为,教育在每个阶段必须尽可能以充分发展个性为基础。他们强调:在人的发展中,人的自发性、主动性应当居于首要的地位,人的创造力是最可贵的;相对于人的发展,国家只是推进这一发展的手段,因为人是目的,国家是实现人的目的的手段[8]

高等教育的社会本位论,是指发展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社会和国家的利益——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社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是发展高等教育的最根本、最终和最高的目的。高等教育的个人本位论,是指发展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了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利益——他们的身体、心理、文化、知识、技能的发展,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利益是发展高等教育最根本、最终和最高的目的。

美国教育家布鲁贝克对高等教育的目的观作了最为典型的概括。他认为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目的:一种以认识论为基础,认为大学存在的目的就是以好奇的精神追求知识,追求高深学问,力求了解世界的奥秘。另一种高等教育目的以政治论为基础,认为大学探究高深知识是因为对国家有深远的影响。

理性主义的大学目的论以认识论为基础。这一学派认为,人永远是教育的对象,人的个性发展和传播理性知识始终是大学教育目的的最高原则。教育就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性,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因此,教育是为生活作准备,而不是为职业作准备。理性主义教育目的代表人物有纽曼、怀特海、赫钦斯、弗莱克斯纳等人。纽曼说,“知识本身就是目的”;怀特海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使其成为“有文化的专家”;赫钦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改善人,使人的理性、道德和精神力量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人的进步,使人的本性得到充分发展,使人成为真正自由的人。他主张大学提供自由教育,为培养永恒的人性服务;大学应帮助人们学会思考,发挥理智的领导作用[9]

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于1973年发表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与表现》的专题报告。该报告明确地把目的(purpose)与功能(function)区别开来,认为目的是一种谋划,是指理想要达到的结果,而功能是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途径手段。这份报告指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专业技能培训”等等都属于高等教育的功能。

这样的划分不无道理,因为只有目的才是最终的和最高的,功能总是有它发挥作用以后的结果,这个结果才是目的,故功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照此逻辑,理性主义关于为了人的发展的教育目的才是真正的目的,而功能主义关于为了社会进步的所谓教育目的,其实不是最高、最终的目的,它只是为达到最高、最终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因为,社会的进步发展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