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析教育价值观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和谐融合

浅析教育价值观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和谐融合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久以来,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既未走向彻底的冲突与对立,也未真正地达到有机的和谐融合,而是一直处于相互碰撞的发展态势中,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偏重。由于研究人员在哲学观念、理想人格及人性假设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个人本位及社会本位的两种观点在教育事业发展中一直相互碰撞而存在,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教育工作致力于以个体的充分发展为基础,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进步,因此,要想使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

浅析教育价值观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和谐融合

陈 民

(页下注)[作者简介]陈民,男,汉族,1982年出生,浙江天台人,硕士,讲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党委宣传部干部,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摘 要]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为提升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动教育工作的优化完善,使国家的教育事业实现和谐、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大幅度增加了对教育工作的改革力度。在这种环境中,以个人本位及社会本位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问题,引起了众多人士的关注,推动教育价值观中个人及社会的和谐融合,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的焦点。本文从教育价值观、个人本位及社会本位三者的含义入手,对我国当前教育价值观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着重探讨了推动个人与社会两种本位和谐融合的途径。

[关键词]教育价值观 个人本位 社会本位 和谐融合

就教育价值观的基本问题而言,个人本位及社会本位是极具代表性的两种观点,它们直接地呈现了教育工作在价值取向方面对于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偏重的不同状况。长久以来,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既未走向彻底的冲突与对立,也未真正地达到有机的和谐融合,而是一直处于相互碰撞的发展态势中,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偏重。然而,就21世纪这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状况与要求来看,个人本位及社会本位二者已经无法继续维持相互独立或对立的存在状态,实现和谐的统一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因此,教育界研究人员纷纷针对二者和谐融合的问题展开了研究。

一、教育价值观及其个人和社会本位的含义

(一)教育价值观

哲学角度来讲,价值观体现了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实质,即客体对于主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以及对主题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客观存在而不可变更的一种关系与作用。而价值观体现在教育工作中,则是指教育工作的实施,对个人与社会的生存及发展所具有的意义和作用,具有较为明显的主观色彩,体现在教育工作的目标理想与价值取向方面。

教育价值观这一问题极其复杂且具有极高的生存活力,通过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认识论的角度,形成对于人和其他主体的更深入的了解与掌握,进而推动教育工作在形式与理念上的与时俱进。同时,这一研究还能够为教育工作者从价值现象的规律、特点及评价方法等方面,更加完善、精准地对教育工作的价值加以阐明解释,推动教育工作在实践中的良好发展。

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者构成教育价值观的基本问题的两种主要代表观点,单就本位这一概念的含义来讲,它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关系与规定中,处于根据及基础地位的方面。由于研究人员在哲学观念、理想人格及人性假设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个人本位及社会本位的两种观点在教育事业发展中一直相互碰撞而存在,受到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二)个人本位

从本质含义的层面来讲,教育价值观中的个人本位是指教育工作的实施要以满足个人的需求作为基础,立足于个人兴趣与需要这一核心,组织推动各项教育活动的开展,以保证个体在接受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最高程度的完善及发展。它代表了教育工作偏重于个体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一种以自我满足及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念。

此种教育观点认为,个体与社会二者之间的关系,相应地可看作有机体与整体环境两者的关系,即社会这一环境必须为身为有机体的个体提供生长及发展的条件,使个人的兴趣、爱好、权利、利益得到充分的满足。教育工作者为了达成这一工作目标,必须在开展教育工作时,立足于个性化及人本化发展的理念,更加重视对个体潜能的挖掘,促成个人品格与理智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本位

社会本位对立于个人本位而存在,它是指教育工作的实施,应当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需求,明确地凸显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围绕着社会发展这一核心,制定教育工作的具体内容、工作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个人的兴趣与需求在这一本位中处于次要的地位。

支持此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个人的发展由社会发展状况决定,个人各项工作的实施必须立足于对社会发展需求的满足,教育工作的实施应当在院校的规模与模式、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体现出对社会需要的主体性地位的尊重。它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为教育工作主要价值取向,致力于通过开展教育工作,使社会得以实现稳定、和谐、持续的发展。

二、我国当前教育价值观中两种本位的状况

教育价值观中对于个人本位及社会本位的侧重,并非认为教育工作的实施必须全面展现其中一个方面的要求,完全弃另一方面于不顾,而是认为教育工作应当体现出鲜明的主次,以保证教育工作主体目标的顺利达成。就我国教育工作状况来讲,社会本位一直居于教育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个人本位只是在某些特定的需求下得以凸显。

这种教育价值观的状况千年来一直影响着教育工作的实施,决定了我国教育工作偏重社会功利目标的现状,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有利于国家发展各项需求的充分满足,但是发展到当前时期,社会对个体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与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以社会本位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便呈现出明显的缺陷,使我国教育工作对于人才的培养呈现出了滞后性。

具体来讲,我国当前教育价值观中两种本位论的发展状况,呈现出以下几点问题:

1.我国教育价值工作的实施致力于推动个体内在禀赋的全方位深入开发,使个体的知识、道德及审美价值得到全面的发展。但是,在当前市场经济主宰的社会环境中,这种教育的主体价值取向逐渐消失,个体无法明确自身发展的目标,也无法在社会环境中实现个性化的发展。

2.在当前趋于功利化的社会环境发展中,教育工作的实施也偏重于功利化,个体的发展与对教育的接受,更加注重对社会发展所需的知识及技能的获取,将自身生活与学习的全部时间投入到对于社会发展的迎合,而忽略了自身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呈现出被教育工作异化的问题。

3.为了使社会实现民主化、公平化的发展,我国教育部门当前对教育工作的投入,进一步加大了在民主建设方面的重视,使得民主化的教育工作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但是,从实际上讲,我国教育工作的实施,到目前为止,仍未能真正地实现在师生关系、教育观念、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民主化,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被忽视,教育工作无法呈现出和谐生动的局面。

三、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二者和谐融合途径

从上文对于个人本位及社会本位两种教育价值观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当前时期对教育价值观的研究工作仍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教育工作者必须在个人本位及社会本位二者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以推动新时期教育工作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下面就具体地谈论一下教育价值观中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实现和谐融合发展的几点途径。

(一)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两者发展的关系

教育工作致力于以个体的充分发展为基础,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进步,因此,要想使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二者实现全方位的和谐融合,就必须端正对二者发展关系的认识。具体来讲,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包括以下几点。

1.个人是组成社会系统的关键有机体,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于个人发展需求的关注与满足的基础之上,充分尊重个体发展的基本需求及个性化的需要,才能够保证社会的整体发展与进步具有价值。

2.社会作为所有的个体发展的大环境,是个体发展所必须依赖的载体,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必须保证自身各项工作的实施,以及对于价值目标的追求,与社会发展的总体价值追求及目标相适应,然后再追求个体的个性化发展,才能够使自身发展在为社会做贡献的同时,获得社会的支持,以实现和社会发展的和谐互动。

(二)树立二者和谐融合发展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工作者要想推动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在教育价值观中的和谐融合发展,还必须综合个人与社会两方面发展的特点与需求,树立起优化合理的教育价值观,作为二者和谐发展的载体。第一,教育工作作为以推动个体与社会二者的和谐统一发展为基础的工作,在树立价值观的过程中,必须要以个人与社会二者作为共同的立足点,尊重两者相互依存及促进的联系,从政治、经济、精神、文化等方面入手,分析把握教育工作在个体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价值,以通过教育工作的优化设计,使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实现有机统一。第二,目前,教育工作者可以选择的有助于推动个人和社会二者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观,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即以马克思主义支持的个体的全面个性化发展的理念为基础,全面结合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与需求,推动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二者统一的良好价值观。

(三)以国家建设为基推动二者和谐发展

1.社会发展以个人为主体,致力于满足个体的需求,在构建现代化的教育价值观时,教育工作者应当以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事业为核心,将个体发展目标及社会发展取向进行有机融合,即教育工作的开展,既要以推动先进的生产力与文化的发展为着眼点,又要致力于推动社会发展对于个体在物质文化、精神素质等方面需求的满足。

2.当前时期,教育工作者致力于推动个体与社会二者的和谐发展,必须要立足于经济建设这一核心,在推动物质、精神、文化等方面全面进步的过程中,使个体与社会在发展的主体目标方面实现一致性,进而保证二者发展的和谐融合。

(四)立足于具体教学推动二者和谐融合

个体本位及社会本位是教育价值观的基本问题,要想推动二者的和谐,还要以具体的教育工作为立足点,通过优化教学工作,使二者之间实现圆融的互动。

1.教育工作者要从课程形态的设计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合等方面推动二者的和谐融合。在课程形态设计方面,教师应当综合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形势,使学生在对相关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探索及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对自身兴趣爱好的拓展与社会见识的增长,又保证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可以用来解决社会问题。而以课程内容的选择组合来讲,教师以教材知识为依据,通过对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与整合,使所教的知识兼具基础性、开放性、创新性、探索性、实用性等特征,进而保证学生经过学习,推动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又可以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

2.教育工作者还要通过将教学课堂从教室小环境转变到社会大环境,以教学知识为依托,组织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获取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直接经验,以保证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同步。同时,教育工作者还要实施指导与引导并行的教学,既为学生讲解基础的理论知识,又给予他们进行自主学习的充分自由,使学生获得基础性与个性化的发展。而且,教师还要从学生个体学习的成就,以及个体发展对社会的价值两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推动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融合。

四、结语

当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个人的发展更加地倚重当下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的整体发展则更为依赖个人的力量,教育价值观中个人本位及社会本位两者达成和谐融合,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实现统一,成为一种无法避开的必然趋势。因此,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必须进一步加强对于个人本位及社会本位等问题的研究,在教育价值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创造出有效的策略,推动二者和谐融合发展状态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庞莉,问宪莉.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高等教育价值的思考[J].学园,2011(18).

[2]潘向明,吕显智.案例教学的教育价值取向——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融合[J].学术探索,2011(4).

[3]刘学武,邓文华.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在案例教学中的融合[J].福建高教研究,2011(1).

[4]吴燕华.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德育模式的整合探索[J].师道·教研,2010(9).

[5]廖忠明.论当代职业教育实现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的统一[J].职教论坛,2010(10).

[6]肖丽芳.生命教育: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融合[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刊,2009(8).

[7]卫刘华,姜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J].资料信息,200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