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时间:2022-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4小时以上。3.2.2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雇佣工人一天的工作日可以分为两部分。2)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及其划分的依据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不同的形态,它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货币转化为资本,关键是劳动力转化成商品。 但是,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必须在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才能实现,必须提供相应的生产资料才能现实地进行剩余价值生产。

3.2.1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为了弄清楚剩余价值是如何生产出来的,首先要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形成过程来考察,因为价值增值过程是在价值形成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全部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不仅包括工人支出的活劳动,而且包括过去已经消耗在生产资料上的物化劳动。 这样,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的过程,而这二重过程是以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

首先,分析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过程。 假定纺纱厂工人生产棉纱10千克,消耗棉花10千克(损耗忽略不计),价值为100元,机器设备和纱锭等损耗部分的价值为20元。 再假定工人生产10千克棉纱,花费4小时劳动,工人一天劳动的价值10元。 当工人经过4小时劳动,在生产过程中把10千克棉花纺成棉纱时,棉花的物质形态改变了,原来的使用价值已不存在。 但是,10千克棉花的价值并没有丧失,而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构成棉纱价值的一部分。 同理,机器和纱锭所损耗的20元也同样转移到棉纱中去。 这样,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价值共计120元。

其次,分析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 撇开纺纱劳动的具体形式,工人在生产中消耗了一定的体力和脑力,即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就形成价值,这是新创造的价值,其数量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 假定工人的4小时劳动创造新价值10元。 棉纱的价值量就等于生产中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消耗的活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之和,即120元加10元,等于130元。

如果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是这样一种结果,那么,10千克棉纱的价值130元刚好同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资本数量相等,他将得不到剩余价值,这种生产过程对资本家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因此,资本家必须使价值形成过程变成价值增值过程。

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4小时以上。 由于他购买工人一天的劳动,就获得了一天劳动力的使用权。 虽然工人4小时就可以把劳动力的价值再生产出来,但这决不能阻碍资本家迫使工人继续劳动。 假定工人一天劳动8小时,生产棉纱20千克,消耗棉花20千克,价值200元,机器损耗价值40元,创造新价值20元。20千克棉纱的价值为生产资料转移价值240元和新价值20元之和,共260元。 资本家为生产棉纱耗费资本250元,两者之差的10元就是剩余价值。 于是,价值增值过程就实现了。

可见,价值增值过程不外乎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一点,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一点,那就是价值增值过程。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以上分析最终解决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支付劳动力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创造的价值量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资本家再按照商品价值出卖商品,不仅收回了耗费的资本价值,而且获得了剩余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 资本家需要在流通过程中购买劳动力为价值增值作准备,并通过出卖商品的流通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而价值增值不是在流通过程中,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 资本流通的整个过程都符合价值规律,资本家无论购买还是出卖商品,都是以等价交换为基础的。 而价值增值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即它可以创造出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

3.2.2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雇佣工人一天的工作日可以分为两部分。 工人在劳动过程的一段时间内,只是再生产自己劳动力的价值,或者说,只是再生产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马克思把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劳动时间叫作必要劳动时间,把在这段时间内耗费的劳动叫作必要劳动。 工作日中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以外的那一部分劳动时间,叫作剩余劳动时间,也就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那部分劳动时间。 在这时间内支出的劳动,叫作剩余劳动。 资本家只有把工人劳动时间延长到必然劳动时间以上,就能得到剩余价值。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源泉。

知识拓展

资本家是资本所有人,他开办工厂,使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生产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产品,通过产品的销售获取销售收入,从销售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收入,向土地所有者支付地租,向劳动力所有者支付工资,即劳动力价值,向借贷资本家支付利息,从而使作为剩余索取权的拥有者的资本家获得巨大的剩余价值或利润。 剩余价值作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凝结着雇佣劳动者的大量的无偿劳动,即剩余劳动,从而实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 剩余劳动是生产剩余产品的劳动,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支付的劳动,它产生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个人生存外还有剩余的情况下。 剩余劳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了剩余劳动社会才有可能不断扩大物质资料生产的规模,也才有可能把一部分劳动投入其他部门,发展科学、文化、艺术事业,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 剩余劳动的产生也反映了对工人的残酷剥削。

2)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及其划分的依据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不同的形态,它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把原有的价值分次或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增加新的价值。 这部分资本叫不变资本(用c表示)。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人劳动创造出包括剩余价值在内的新价值,是一个可变量,这部分资本叫可变资本(用v表示)。 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具有重大意义,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说明了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同时,它也为考察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如果以c代表不变资本,以v代表可变资本,以m代表剩余价值,那么,生产过程的结果即产品价值W,就可以写成:W=c+v+m,其中,c+v是资本家的总预付资本,c为生产资料消耗,v+m是生产过程创造的新价值,m为剩余价值。

3.2.3 剩余价值率

生产的各个要素,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为资本家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事实上,不变资本的价值,只不过是原有价值在新产品中的再现,是旧价值的转移,它没有生产任何新价值;只有活劳动才创造新价值,即v+m。 所以,剩余价值只是资本家用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的价值发生变化和增值的结果。 既然剩余价值只是可变资本增值的结果,那么在考察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时,便不应拿全部资本和剩余价值作比较,而应把不变资本撇开,只用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比较。 马克思把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称为剩余价值率。 用m′来表示:

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

假定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是27万元,其中不变资本24万元,可变资本3万元,在生产过程中榨取剩余价值3万元,这样,剩余价值率=3/3=100%。 所以,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的程度的准确表现。 剩余价值率也就是剥削率。

由于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物化,可变资本的价值又是必要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因此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也可以用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代替。 用公式即:

剩余价值率(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上述两个公式,m/v是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示剥削程度,它表明在雇佣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占有多少,工人得到多少;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是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剥削程度,它表明在一个工作日里,有多少时间是用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有多少时间是替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

案例3.1

2016年,广东省某服装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每天200元,工人每天劳动8小时,可生产服装12件,每件售价300元。 生产12件服装耗费原材料价值为960元,工具、设备磨损240元。 工人一天生产出的商品包含多少价值? 其中转移的旧价值是多少? 新价值和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 工人一天创造多少新价值? 其中剩余价值是多少? 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