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时间:2022-09-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以上分析表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时间总是要超过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工人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

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后,便离开了流通领域,进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一、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表现为生产各种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劳动过程都是指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过程。但是,在不同的社会里,由于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掌握在不同社会集团、不同阶级的手里,劳动过程又具有不同的特点。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的过程。它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就属于资本家,工人是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为使工人的劳动合于自己的目的,必然对工人的劳动进行监督,迫使工人的劳动服从资本家的安排。第二,工人的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由于工人把劳动力卖给了资本家,由于生产资料属于资本家所有,所以,这种劳动过程实际上是属于资本家的各种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劳动过程的成果即工人的劳动产品也必然属于资本家。

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资本家让工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如皮鞋、棉纱等等。但是,生产使用价值并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资本家所以要生产使用价值,那只不过是由于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资本家的目的是生产一个比他预付的资本价值更大的价值,即生产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二、资本主义的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由于价值增值是在价值形成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考察资本主义的价值增值过程,首先要把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作为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例如,某纺纱厂的资本家雇佣工人生产棉纱,每天支付一个劳动力的价值是 3 元。这 3元价值,纺纱工人劳动 6 小时就能创造出来。又假定工人劳动 6 小时,需要消耗 10 斤棉花,价值 10 元,还需要消耗纱锭等劳动资料,价值 2 元。这样,资本家共预付了 15 元。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以他的具体劳动,在 6 小时内将 10 斤棉花纺成 10 斤棉纱。棉花和纱锭等生产资料被消耗了,但它们的价值并没有丧失,而是转移到产品棉纱中去了。在这里,生产棉花和制造纱锭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都是生产棉纱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因而包含在棉纱中。没有棉花和纱锭等生产资料,纺纱工人便无法纺纱,生产不出棉纱。所以,纺纱工人的具体劳动,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但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预付的这一部分价值则不同,它被工人用来购买各种生活资料,用于个人和家庭的消费。所以,这一部分价值不是转移到产品上去。纺纱工人在以具体劳动生产棉纱的同时,也支出了他的抽象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创造了新价值,即把纺纱过程中所支出的劳动凝结在新产品棉纱中。按照上面的假定,把 10 斤棉花纺成 10 斤棉纱,需要 6 小时劳动,他就把 6 小时的劳动量,即一个等于 3 元的价值量,加到棉纱中去了。这样,10 斤棉纱的价值,包括由生产资料转移过来的价值 ( 12 元) 和纺纱工人新创造的价值 ( 3 元) ,共计 15 元。资本家把 10 斤棉纱卖掉之后,得到 15 元,等于预付的价值 15 元,其中新创造的价值 3 元,正好补偿他购买劳动力时所预付的 3 元价值。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预付的价值没有增值,没有产生剩余价值。这只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

如果真是这样,资本家就不再进行生产了,因为这不符合他的愿望。那么,价值形成过程是怎样变成价值增值过程的呢?

如前例,劳动力一天的价值是 3 元,工人只需要劳动 6 小时,就可以把这一价值创造出来。但是,对资本家来说,他购买的是工人一天的劳动力,也就获得了一天劳动力的使用权。所以,资本家决不会让工人仅仅劳动 6 小时,而是要工人劳动更长的时间。假定资本家要工人一天劳动 12 小时,这样,工人 12 小时劳动可以纺出 20 斤棉纱,因而需要 20 斤棉花和价值 4 元的纱锭等生产资料。这样,资本家需要用 24 元购买生产资料,3 元购买劳动力,共预付 27 元。而 20 斤棉纱的价值,等于被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过来的 24 元生产资料的价值,加上工人 12 小时劳动所创造的 6 元新价值,共 30 元。现在,新产品棉纱的价值,比资本家预付的价值多 3 元。这 3 元就是剩余价值。这样,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变为价值增值过程。

由此可见,价值增值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在价值增值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做必要劳动时间; 另一部分是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做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剩余价值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以上分析表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时间总是要超过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工人劳动力的价值与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量。只要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之上,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就会超过劳动力价值,资本家就能够从雇佣工人身上榨取到剩余价值。整个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就在这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整个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只有在流通中才能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好前提条件,而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它是在生产领域中创造的。这也就最终解决了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三、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中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叫做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内容是: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剩余价值规律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的原因是:

第一,剩余价值规律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之间的内在统一。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结合是通过资本家对劳动力的购买来实现的。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是作为资本的要素发挥作用的。资本的使命就是价值增值。因此,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反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资本家为了榨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必然采取加强对工人剥削的各种手段,如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等。

第二,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围绕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来进行的。资本主义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既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又是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资本主义的分配过程实质上是各个剥削阶级集团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工人的个人消费也是从属于剩余价值生产的,是为资本家再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也是受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制约的。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是服从于追逐剩余价值这一目的的,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

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是在资产阶级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也是在资本家增加积累,扩大剩余价值生产,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中进行的; 而当资本主义为追逐剩余价值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矛盾时,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也就处于对抗性的矛盾之中,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治之症,从而资本主义社会将会为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因此,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全部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化,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引起了传统的机器体系的根本变化。于是,在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的基础上,原来劳动过程中的机械化生产逐渐向自动化生产过渡。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由电子计算机控制的 “机器人”等生产自动化装置不断投入到生产第一线,使生产现场的工人人数相对或绝对减少,有些技术先进的企业和公司,甚至出现了所谓 “无人车间” “无人工厂”。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的发展,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也迅速增加。这实际提出了如何理解资本主义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

在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家获得的巨额剩余价值仍然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原因在于:

第一,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任何先进的机器设备当做不变资本的存在形式,只能转移旧价值,不能创造价值。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才是创造剩余价值的源泉。因为,包括 “机器人”在内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作为产品生产时就已确定了,随后在生产过程中只能按照磨损程度由工人的具体劳动把它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其价值丝毫不会增加。自动化机器的使用,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使每个劳动力运用的生产资料增加,从而改变生产中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比例。但是,这种变化只是意味着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提高,并不能改变不变资本的作用。不变资本既不能创造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第二,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自动化的机器虽然代替了人的一部分劳动,但是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也不能改变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机器再完善,也是由人来使用,自动化的机器是按人的指令工作的,人的劳动仍然是生产过程的能动要素。自动化的生产,首先要有人设计产品的型号、规格及工艺过程,然后编制生产程序。在生产过程中,机器的运转也需要有人来监督和调节。在生产现场进行直接操作的劳动者会大量减少,但在现场以外的劳动者增加了; 体力劳动减少了,脑力劳动增加了。这表明,生产的分工协作和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总体工人的范围在扩大。

第三,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个别生产技术水平高的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代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如果个别企业率先采用自动化生产,就在同一生产部门内有比其他企业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它所生产的商品个别价值就大大低于社会价值,这样,资本家就可以获得较多的超额剩余价值。一旦社会各主要生产部门都使用自动化生产,个别企业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虽然消失了,但由于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致使劳动力价值降低,整个资本家阶级便能获得比过去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

总之,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生产现代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资本加重了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同过去普遍机器的使用一样,生产自动化的设备也只能作为加强剩余价值剥削的手段,而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是雇佣劳动者的劳动。

四、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之所以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是因为资本家利用它剥削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商品、货币、生产资料等本来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当它们在资本家手里被用来作为剥削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手段时,它们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也同商品、货币一样,本质上也是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即反映了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和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一部分用于购置生产资料,另一部分用于购买劳动力。这两个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以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为存在形式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价值形态发生变化的同时,价值也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但是,尽管生产资料的不同部分,其价值转移方式会有不同,如厂房、机器等价值是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的,原材料、燃料等的价值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转移的,但是,它们都只能把自己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会发生价值增值。因此,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力为存在形式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上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但是,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因此,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值,叫做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重要意义在于:

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全部资本产生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而可变资本之所以会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是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作为可变资本的存在形式发生作用,即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价值。因此,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资本主义制度是榨取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剥削制度。

第二,这种区分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这种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称为剩余价值率,用 m'来表示。公式是:

以纺纱厂为例,资本家雇佣 100 个工人进行生产,需要预付总资本 2700 元,其中不变资本 2400 元,可变资本 300 元,带来剩余价值 300 元。那么,m' = 300/300 = 100%。剩余价值率反映了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准确地表示了雇佣工人遭受资本家的剥削程度。

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剩余价值的绝对量是指资本家雇佣全部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数量。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是剩余价值率和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数量。如果以 M 表示剩余价值量,用 m 表示一个工人每天提供的剩余价值,用 v 表示购买一个劳动力每天预付的可变资本,用 V 表示可变资本的总数,则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是:

从公式可以看出,一定量剩余价值的生产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和可变资本总量的大小。剩余价值率一定时,雇佣工人总数越多,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量越大; 雇佣工人总数一定时,剩余价值率越高,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量越大。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在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关系中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为资本家做工,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人劳动一天,得一天工资,劳动一个月,得一个月工资。这就给人们造成一种假象,好像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是劳动,而不是劳动力,工资似乎是 “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其实,一旦区分了劳动与劳动力,问题就清楚了。在资本家同工人的买卖关系中,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力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中的劳动能力,劳动则是劳动力的使用,它的实现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劳动不能成为商品,也没有价值和价格,但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却可以成为商品,可以自由地出卖。因为: 雇佣工人在市场上和资本家发生交换关系时,他的活劳动并不存在,并且工人的劳动是在被雇佣以后才开始的,这时的劳动已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工人,工人不能出卖任何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到的只能是工人的劳动力,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也只能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此,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就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

把劳动和劳动力区别开来是理解工资本质的关键。马克思透过资本主义工资的现象形态,科学地揭示出工资的本质,即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为正确认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