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怎样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什么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怎样的,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什么

时间:2022-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2.2 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这种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了商品的价值,是各种不同商品之间进行比较和相互之间按一定比例交换的基础。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反映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2.2.1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商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1)使用价值

作为商品,必须是一个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 物品这种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物品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所决定的。 不同物品的使用价值千差万别,构成社会物质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查。

①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可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要。 粮食可以充饥,服装能够御寒,决定其不同用途的是其自然属性。 各种不同物品的使用价值的发现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大自然的认识水平的提高,一种物品可以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

②使用价值可以用单位来衡量,用数量来表示其大小、多少,物品使用何种单位计量,取决于物品的性质和社会习惯。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一般物品的使用价值存在着差别:

a.它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因为使用价值并不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许多不是劳动产品的自然物,如空气、阳光等,对人虽具有很大用处,却不是商品。

b.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针对生产者自己有用,而是针对他人、社会有用。

c.商品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他人才能进入消费,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服务也具有商品属性,因此,本书所说商品既包括产品也包括服务。 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关系。 因此,就使用价值本身来说,它的用途、性质等并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 但是,作为交换价值物质承担者的商品使用价值,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又不能脱离它,需要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统一中去揭示商品及其运动规律。

2)交换价值和价值

并非一切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都是商品,有用的物品要成为商品,还必须用来交换,具有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例如,商品生产者用一只羊交换两把斧子,那么一只羊的交换价值就是两把斧子。 在市场上,一种商品可以有与多种商品相交换的比例,因而能够有多种交换价值,而且各种商品交换的比例,还会因时因地而不断变化。 从表面上看,商品的交换价值好像是偶然确定的,其实不然,不同商品之间之所以可按一定的比例交换,表明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共同的东西。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是商品的效用决定了该商品的交换价值;也有大量的经济学家认为,交换价值的大小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但供求关系理论只是解释了价格波动的原因,至于供求均衡所形成的价格在波动时所受的约束是什么,并不能很好地解释。

决定两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按一定比例相交换的东西是什么呢? 显然,它应该是一种每种商品都有的东西,在质上是一样的,在量上可以互相比较。 每件商品具有的使用价值是共同的,但无法比较,如果抛开使用价值,商品所有的共性就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劳动产品,都凝结了一定数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例如一只羊=两把斧子,就是等式两边的产品具有等量的人类劳动,并非斧子和羊具有同等的效用。

因此,商品之所以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它们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一般劳动,既可以量化,也可以比较,就是价值,但劳动本身并不代表价值,只有在商品经济关系下,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 价值是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具有社会属性,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个就不能成为商品。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使用价值作为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作为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属性,是永恒的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商品经济的范畴。 不是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两者的矛盾还体现在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矛盾,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得到其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消费者则刚好相反。 生产者要得到价值,必须让渡其使用价值;消费者为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先支付其价值。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解决。

2.2.2 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劳动的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首先是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是指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是生产不同使用价值时进行的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劳动。 人们为了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就要进行各种特殊具体的劳动。 例如,铁器是由铁匠的劳动生产的,大米由农民的劳动生产,服装由裁缝的劳动生产。 他们的劳动目的、劳动手段、劳动对象、操作方法和劳动成果都不相同,生产的使用价值也就不同。

具体劳动不以社会形态的改变而转移,但具体劳动的种类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以及专业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伴随社会的进步,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会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使用价值,提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

2)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另一方面看,又是抽象劳动,是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不管具体的劳动形式千差万别,它们都是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是具体劳动共有的特性。 这种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了商品的价值,是各种不同商品之间进行比较和相互之间按一定比例交换的基础。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反映劳动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经典语录

“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马克思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 商品生产者在生产商品时进行具体劳动,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两者不可分割,没有具体劳动,就没有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寓于具体劳动之中,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只是同一劳动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不是两个劳动。 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则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而发展,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表现更充分,是历史范畴。

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的重大理论贡献,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创立了劳动价值论,但他们并没有深刻地了解劳动二重性,所以不能解释是什么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马克思第一次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建立了劳动二重性学说,从而把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分析和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中雇佣劳动者的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新价值,从而科学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解释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另外,劳动二重性也为马克思主义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如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再生产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等。 总之,马克思的全部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学说基础之上的。

案例2.1

气象信息值多少钱?

2002年7月4日夜,第5号热带风暴“威马逊”肆虐东海,近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2级(50米/秒)以上,东海海面巨浪汹涌。

“威马逊”到来的前六天,坐落在北纬29°,东经125°东海海面的平湖油气田收到了上海市中心气象台传来的“警报”:未来5~6天,台风“威马逊”将影响你的平台,建议作好撤出的准备。 平台上的所有工作人员在直升机的协助下迅速撤离,避免了一场灾难的发生。

“台风对平台本身的影响不大,但在上面作业的人员面对台风的心理压力极大,如果不及时撤离,有可能发生一些极端事件。”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副台长杨礼敏说。

平湖油气田是上海市中心气象台的长期企业客户之一。 气象台每隔3~6小时向该平台提供海上、空中和陆地的全方位信息,以图文传送,还提供气象专业网站。 上海市中心气象台现已拥有120家左右的长期客户和100多家“散户”。 “根据企业各自的需求,我们为其量身定制气象信息,并在物价局制定标准的基础上协商信息使用的费用,所以每家的费用都不同。 最高的达到每年20万元,而最低的每年也就几百块钱。”杨礼敏说,“但我们也要承担很大的风险和压力,预报毕竟是有误差的,像这次的台风,企业撤离和重返平台的成本都是上千万元,所以如果我们的信息不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据杨礼敏介绍,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向企业提供专业有偿气象服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4年,为英国的BP公司在南黄海的石油钻探作“气象护航”。 现在,气象台的客户除了海上作业、码头、航运等一贯靠天吃饭的企业外,还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由于上海特殊的地理环境,“防汛”成了许多企业的一大难题。 国内钢铁老大宝钢集团旗下的宝钢股份公司位于北纬31°,东经121°附近的长江边上,辖区内还包括7.8千米长的江堤,极易受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股份公司安全环保处华平键介绍,宝钢与上海市中心气象台的合作始于1985年建厂初期,现在,公司每年向气象台支付6万多元,获得包括即时天气信息(每3小时更新一次)等在内的15项气象信息。 “我们每天向集团和主要单位通报这些信息,为防汛、防台和抵御雷暴雨等灾害性天气作好充分准备。”

据悉,一些大型的仓库码头也是如此。 这些企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更是两小时左右就得更新一次。 而上海铁路局、电力部门和华东地区电网、大型水库与气象台的合作也是出于减少损失的考虑。

保险行业也加入了购买气象信息的行列。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市分公司业务经理程仕标介绍,公司与气象台签订每年5万元的合同,获得11条基本气象信息和查询历史记录的权利。 “保险公司就是保风险的,而气象灾害在其中占很大分量。 保险公司利用气象信息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预防,将获取的灾害信息及时通知相关客户,提醒他们作好防灾准备;二是将气象台提供的权威信息作为理赔依据。”程仕标说。

(资料来源:杨洁.气象信息值多少钱[N].经济日报,2002⁃7⁃20.)

2.2.3 商品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是质与量的统一,根据劳动二重性,价值的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由抽象劳动决定,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就应该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

1)商品价值的形成

商品价值形成的因素最主要的是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 前两者合称为生产资料。形成商品价值的是生产商品时的具体劳动所转移的生产资料原有价值和抽象劳动的新价值。 其中,转移的生产资料原价值一定包含在商品价值中,如果原材料一次消耗掉,那么其价值就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但是工具、机器设备、厂房等劳动资料则是通过折旧逐渐转移其价值。 不论哪一种情况,都是价值的转移,这种转移到新产品中的价值,绝不会大于受到磨损或者直接消耗的价值。

商品价值中还要包括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商品生产过程中,抽象劳动能够凝结或创造出新价值,成为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也可以将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分为活劳动和物化劳动。 活劳动是指生产过程中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而物化劳动是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过去的劳动。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物化劳动只是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 价值的创造和形成只能来源于活的抽象劳动。

作为价值唯一源泉的活劳动,既包括生产商品的个人的活劳动,又包括生产商品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活劳动。 他们的具体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并转移消耗掉生产资料的旧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出新的价值。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商品的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 劳动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算的,劳动时间又是需要采用相应的时间单位进行度量。 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与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成正比。 由于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条件不同,不同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也就不同,即个别劳动时间不同。 个别劳动时间形成的价值量是商品的个别价值,显然就会出现同种商品具有不同的个别价值。 生产工具落后、劳动熟练程度低的商品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长,商品的个别价值量大;工具先进、劳动熟练程度高的商品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短,商品个别价值量就小。 这种情形显然不合理,那么商品的价值量究竟取决于什么呢?

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 马克思同样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要由两个方面的条件决定:一是生产的客观条件,指现时技术条件下某一生产部门内大多数商品生产者所使用的生产资料条件和装备状况;二是生产者的主观因素,指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经验较多、技术熟练的劳动者生产同种商品耗费劳动时间就少,单位时间内的体力劳动和脑力消耗量多就意味着劳动强度大。 生产同种商品的劳动者由于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的不同,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是不一样的。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现有社会的正常的生产条件、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经典语录

“如果说个别商品的使用价值取决于该商品是否满足一种需要,那么,社会产品量的使用价值就取决于这个量是否符合社会对每种特殊产品的量上一定的需要,从而劳动是否根据这种量上一定的社会需要按比例地分配在不同的生产领域。”

——马克思

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二者的区别不是由自然或生理条件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条件,主要是由社会分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别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决定的。因而这种区别具有相对性,即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国家,区别的标准是不同的。 某个时期某个国家的复杂劳动,对另一时期另一国家来说,只是简单劳动。 但从一定时期的一定国家来看,这种区别又是确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形成价值量的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不同种类的商品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化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少量的复杂劳动可以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少量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可以等于倍加的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因而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互交换,但是这种交换比例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觉计算的,而是由自发的社会过程决定的。

4)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商品的价值量也会随之变化。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它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二是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生产中的经济因素和技术,如经济的组织形式、分工、生产资料质量、自然条件等。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运用,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劳动时间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从而平均物化到单位商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少,单位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大。 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如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只是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发生变化时,该部门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变,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不是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经典语录

“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

——马克思

2.2.4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商品以自己的使用价值属性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个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经济关系。 人们之间的交换,看起来是交换物品,实际上是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各自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化为抽象劳动、复杂劳动化为简单劳动、个别劳动时间化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私人劳动化为社会劳动的关系。

价值反映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同一生产部门内部的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商品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各不相同,但商品的价值量只能由部门劳动生产率所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意味着每个生产者的商品的价值量,不仅取决于自己利用生产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状况,而且取决于部门内部所有商品生产者利用生产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状况。同一部门内部的各个商品生产者通过价值发生了经济联系。

价值也反映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不同生产部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不同,劳动复杂程度不同,只有通过价值关系,才能把不同的具体劳动化为同质的抽象劳动,把复杂劳动化为倍加的简单劳动,实质上又将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差别同一化,从而不同部门的商品生产者相互发生经济联系。

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存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二重属性。 所谓私人劳动,又称局部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个别性质,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简单商品经济中,每个商品生产者都是自主决策的经济主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劳动产品也归自己所有。 社会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构成部分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只从事某一种商品的生产,但其需求是多方面的,这就必然要求同其他的商品生产者交换所生产的产品,因此,也可认为生产商品的劳动是为生产他人或社会需要的使用价值而进行的劳动,是社会劳动。

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性质要求劳动产品在数量和品种上符合社会的需要,但劳动的私人性质或局部性质却使生产的商品往往不能与社会需要相一致。 作为私人劳动,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都由自己决定,劳动产品也归私人占有;作为社会劳动,其产品必须提供给社会,要求产品对社会有用,这样劳动才会得到社会承认,也就是私人劳动必须转化为社会劳动才对商品生产者有利。 但生产是个人或企业安排进行的,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的需要,全部卖不出去,他的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如果是一部分卖不出去,那就有一部分私人劳动不被社会承认,从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发生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还可以体现在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使产品符合社会需要,也只能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其价值,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那一部分私人劳动也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经典语录

“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私人劳动同时必须表现为直接社会劳动的对立,特殊的具体的劳动同时只是当作抽象的一般的劳动的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的物化的对立——这种内在的矛盾在商品形态变化的对立中取得了发展的运动形式。”

——马克思

2)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 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通过商品交换,而要进行商品交换就要比较和计量交换双方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也就必须把各种不同质的具体劳动还原为同质的抽象劳动。 所以,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相联系的。 至于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则是由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第二,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能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以及有多少能够转化,决定了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和盈亏程度。 第三,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一是在私有制下,劳动产品是私人产品,因此产生了交换的必要性,从而产生了简单商品经济;二是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也随之发展变化,推动简单商品经济规模的扩大,简单商品经济进而发展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案例2.2

什么是产品经济?

许多经典政治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形式要经过3种形态,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过去存在过或现在仍然存在的经济运行形式,其理论是人们对现实的经济运行的一种概括,是先有现实,然后再有理论。 但产品经济形态只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假设推测得到,产品经济是先有理论,然后再有其现实。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过是人对客观存在的一种认识和反映。 产品经济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运行的理论推断,当然也不能例外。 从表面现象看,它是被理论概括出来的,在以前的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我们还不能完全否认它是现实客观存在的对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认识和反映,只不过是一种曲折的反映,是通过价值判断而对过去的和现在的社会现实作了取舍和补充的反映。

产品经济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才提出的,但基本思想早在16世纪初叶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中就作了一些描述,但进行比较全面地论述产品经济的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产品经济的思想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托马斯·莫尔及其以后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继承吸收;二是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直接从其对立面引出未来社会经济运行形式的设想。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社会的设想,都是从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开始的,但取代资本主义的是什么,他们只能从过去社会和当时社会的现实中去找。 尽管他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进行了提炼,但他们批判资本主义的现实不可避免地要在资本主义以前社会的现实中去寻求他们的理想模式。 所以在他们构想的未来社会里必然带有过去社会的一些特点,这一点在《乌托邦》中可以明显看出。

乌托邦岛原名叫阿布拉克萨,是一个叫乌托邦的人征服了该岛后成了该岛的统治者,从而以他的名字命名。 乌托邦在托马斯·莫尔笔下不过是一个英明仁慈的开明皇帝,所不同的是这个皇帝具有民主意识,使岛上能实现民主和平等。 此后的王爷也不再是世袭的,而是通过民主秘密投票选举出来的终身统治者,莫尔看到了一切社会罪恶的根源都在于私有制,但他的公有制是空洞的,没有“制”。 他痛恨剥削压迫,但在乌托邦中又保留着奴隶和官爵等级,并且乌托邦人还进行驱赶土人的殖民活动。 显然这个乌托邦只不过是加进了一点儿民主和平等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混合物。 他痛恨金钱,认为一切罪恶都与金钱有关,要把金银用于制作溺器和刑具,排斥交换。 他设想由国家统一安排和调剂全国各个城市的工农业生产和消费,可以说是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的组织运行形式的再现。 “在元老会议上,一听说某处某种产品太多,某处某种产品奇缺,马上就在甲乙两地以盈济虚,调剂一下。 乌托邦人彼此互通有无,毫不计较报酬。”所不同的是乌托邦比庄园要大。 即使在最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和实验家欧文那里也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未来社会的基础组织协作社只不过是一个没有固定家长的自给自足的大家庭,协作社的经济运行形式与中世纪自然经济下的农户的经济活动的形式差不多,每个协作社都是“由农、工、商、学结合起来的大家庭”。 协作社社员与协作社的关系是细胞或器官与整个机体的关系,而协作社之间却仍保留着没有一般意义上的货币的商品交换关系,在这里也可明显地看到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自然经济运行的痕迹。

马克思从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分析批判中得到的关于未来社会经济运行形式的思想,是来自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形式的直接对立的特性中,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决定的。 而生产社会化既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又是其原因。 尽管以往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人错误地诅咒过,但它是不能被消灭的,而能被消灭的只能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而代之以公有制。 但公有制不能作为空洞的理论抽象存在,而必须具有一定的形。 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是分散的,是制约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也是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它的对立面是集中占有,“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即赋予公有制以国家所有制的形式。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这实际上就是社会经济联系的普遍性与生产决策分散化的矛盾,资本家为尽可能多地榨取剩余价值,在企业内部组织严密,计划周全。 但相对于社会经济这个有机整体,生产却成了他们的私事,他们各自为政,尔虞我诈,互相竞争,使得整个社会生产呈现出一种无政府状态。 而社会经济联系的普遍性,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结果,是不能被消除的,而能被消除的只能是生产决策的分散性,而代之以国家集中统一决策。 国家是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集中决策是只考虑整体利益,只承认整体利益之中的生产者和个别特殊利益,不承认他们有独立的个别特殊利益的存在,个人“并不是以互相独立的劳动或劳动产品之间的交换为媒介”,在这里生产者的劳动就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不讳言他们所设想的未来社会带有过去社会的一些特征,现在社会是对过去社会的否定,而未来社会又是对现在社会的否定,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对过去的低级阶段的一种回归,只不过是在更高阶段上的回归,因而未来社会的经济运行形式必然与过去社会的经济运行形式有一些共同之处,所以产品经济带有自然经济的一些特征也是必然的。

马克思不是空想家,所以他拒绝对未来社会的经济运行进行详细具体的描述。

把产品经济理论具体化并付诸实践的是列宁。 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到1921年春,全部收归国有的企业中,1/7是只雇佣一个工人的小作坊,产品全部上交相应的管理局支配,而企业所需要的劳动力则由劳动义务制来解决。 在农业方面,实行国家对粮食的垄断和余粮收集制,即对农民生产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实行义务摊派强制征收。 在分配方面,实行实物配给制,国家根据统一的标准配给食品和日用工业品,没有自由贸易。 这还不是纯粹形态上的产品经济,纯粹形态上的产品经济是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就像一个大工厂一样,全部国家经济机构将“变成一整架大机器,变成一个使几万万人都遵照一个计划工作的经济机体”。

关于产品经济运行的形式和运行条件有过很多研究,产品经济并不等于社会主义本身,而仅仅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一种可能的形式。 列宁早已认识到了这一点,当战时共产主义的尝试失败后,列宁提出了在商品经济基础上的新经济政策,尽管他当时还认为这是“产业工人仅占少数,而小农则占绝大多数”情况下的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不得不采取的经济运行形式,但他从未否定实行新经济政策仍是社会主义,认为“单是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而合作社又是公有制条件下与发展商品经济相适应的基本经济组织,而不是产品经济中具有无独立的经济利益的基本生产单位。 但在此之后的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中却教条地把产品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身加以固守,南斯拉夫第一个把商品经济选作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形式,创立了市场社会主义的新模式,但被骂为修正主义、资本主义复辟。 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中,没有一个国家采取纯粹形态的产品经济形式运行,但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基本上都保留了产品经济的主要特征。

产品经济的不现实性以及其带来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 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资料来源:舒化鲁.产品经济及其陷阱[J].江汉论坛,199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