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品价值理论

商品价值理论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阐发了他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将这种人类社会劳动的结晶,称之为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仍然固守“商品价值是人类活劳动凝结”这一观点,就会导致理论与实际的反差:一是与市场经济下价值量的运行不相符合。商品是用于交换的物品,一个物品有无价值,有多少价值,离不开交换。这就是劳动价值论。

一、商品价值理论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这样写道:“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1]这“两个发现”对于社会主义来说是如此重要,我们在讨论社会主义时不能不提到它,并联系今天世界的实际,对它作出一些分析和评价。

我们先来看看剩余价值理论。由于剩余价值论的基础是劳动价值论,我们的考察需先从劳动价值论入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阐发了他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认为,商品首先是外界的一个对象物,商品交换是不同物之间的交换,具有不同效用的物为什么能按一定比例进行交换呢?因为它们存在共同的东西,那就是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有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凝结在其中。马克思将这种人类社会劳动的结晶,称之为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决定。只有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机器、设备、原材料等作为已经物化的劳动,只能将自己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商品交换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两个不同公社交界的地方。那时候,自然资源尚未被私人占有,公社内部是公有制,相互间交换的比例基本上由获取这些物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从商品价值的起源看,将商品价值归结为人类劳动的凝结是正确的。在自然资源丰富、可自由获取、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时候,产品价值的大小确实也是取决于活劳动的大小。当今,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来阐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基本上也是适合的。即使是大机器生产时期,从总体看,也是广义的人类劳动创造了商品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肯定了劳动的作用,肯定了劳动者的重要性,从这个层面看,具有重大的意义。

然而,也必须看到,正像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指出的那样,商品价值完全取决于商品生产上耗费的活劳动,仅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早期。当人类社会进入私有制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两种不同物品相互交换的比例,就不单单取决于活劳动的耗费,还与劳动对象质地好坏、数量多少、生产工具的优劣、物品的供求状况等因素有密切关联。换物不等于换工。在这样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耗费的活劳动的凝结量就不再等同。从而,将商品价值单纯地归结为人类活劳动的凝结是否恰当就需打一个问号了。仍然固守“商品价值是人类活劳动凝结”这一观点,就会导致理论与实际的反差:一是与市场经济下价值量的运行不相符合。无论从一个企业看,还是就一个国家而言,活劳动量的增加与商品价值的增长不成正比,在某些情况下,还会造成价值量的下降。二是否定了科技进步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先进的机器设备,会降低人工的使用量,减少活劳动,按照只有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机器人干了工人同样的活,是不创造价值的,但市场上产品的价格相同,在这里,多出部分的价值只能从别的产品上转移过来。自己不创造反而将别人创造的价值占为己有,从伦理观上讲,这是不道德的。既然如此,推进技术进步,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代替繁重的手工劳动,还有必要吗?传统的劳动价值论与科技进步是相悖的。当今时代,由于广泛使用电脑,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活劳动与物化劳动是难以分开的。三是否认了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界的资源,如原始森林、矿藏等不是劳动生产物,按理说应是无“价值”的,但由于稀缺,越来越珍贵,价格越来越高,这该作何解释呢?如果它真的无价值,其收益从何而来呢?如此强调保护生态,从经济效益上看,有什么必要呢?由上可见,将商品价值等同于活劳动凝结是否正确,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问题。

长期以来,理论界都把商品看成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而忽视了使用价值与价值中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交换价值。商品是用于交换的物品,一个物品有无价值,有多少价值,离不开交换。对于商品而言,其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准确地说,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特征。一种使用价值,不管它是不是劳动生产物,只要能用于交换,有交换价值,它就是商品。交换价值即物品的交换能力。关于这一点,只要看一看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就可以明白。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2]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是商品所具有的二重性质。李嘉图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确表示赞同斯密关于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说法,并同斯密一样,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它的交换价值。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那里,商品始终是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统一,偶尔出现“价值”这样的用语,不过是交换价值的简称而已。马克思于1858年写成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一开头是这样写的:“每个商品表现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3]1865年6月,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会议上,用英语作了后来题为《工资、价格和利润》的报告,在这个报告里,马克思指出:“既然‘价格’是交换价值,——而我讲到价值时,总是指交换价值而言——即用货币来表现的交换价值,……”[4]这表明,在《资本论》问世以前相当长的时间里,马克思所说的商品的二重性十分明确是指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对商品的分析先讲使用价值,再讲交换价值,指出“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别一种使用价值互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5]有的学者据此将交换价值仅仅理解为比例,再无其他内容,这是欠妥的。请注意,这里讲的是“首先表现”,而不是“只表现”,也就是说,在交换价值这一范畴里,还有“其次”的内容。“其次”是什么呢?马克思认为它们是劳动产品,有人类一般劳动凝结在其中。马克思说:“一个使用价值或财物,只是因为有抽象的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质化在其中,所以有一个价值”。[6]这里的“价值”概念,即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由此导出了价值完全由活劳动创造、决定的论点。这就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写作《资本论》,为的是给工人阶级提供求解放的理论武器,书中的“价值”概念,是他的创造,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得出只有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论断,进而导出资本家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结论。马克思这样做是有其理由的,而且从商品价值的源头上,也是说得通的。但笔者以为,这“其次”,应该是交换能力。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两种不同使用价值相互交换的比例,其次表现为交换力,前面是量,后面是质,是质与量的统一。交换价值是与“使用价值”相对应的,先有使用价值,再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须臾不可分离。商品的价值应是交换价值。商品经济是交换经济,无论生产中耗费了多少活劳动,离开了交换,就很难判断它有没有价值,有多少价值。我们讲的商品价值,是商品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价格是其货币表现,是可以捉摸的东西。而马克思所揭示的“价值”是高度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其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也是难以计量的。其实,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第一节从交换价值中抽出了“价值”概念以后,在第二节的开头,仍然这样写道:“商品原来对我们表现为一个二重物,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7]在本卷以后的各章节中,在《资本论》二、三卷中,类似这样的提法比比皆是,这恐怕绝不会是笔误,而是表明了交换价值对于商品来说,具有极端重要性,交换价值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范畴。

如果将人类一般劳动的凝结定义为价值,而这样的“价值”仅与活劳动相联系,仅仅是生产过程的事情,就会忽视交换,忽视流通,进而否认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可以说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是传统价值理论结出的果实。只有从交换价值出发,才能纠正片面的认识,毫无顾虑地走向市场经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