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及机器人能否创造剩余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及机器人能否创造剩余价值

时间:2022-09-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5.2 机器人不能创造剩余价值要讨论机器人能否创造价值或剩余价值,就需要对价值和剩余价值进行定义。综上所述,机器人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效率,但并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既转移了旧价值,又包含了劳动者新创造的劳动力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3.5.1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普通商品,它的使用价值附着于“物”,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附着于“人”。

与一般商品相比,劳动力这一商品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劳动力与其所有者的劳动者具有不可分离性。 一般商品一旦出售,就立即随着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而与原所有者脱离关系。同时,新的所有者也就对其有了完全的支配权和使用权。 而劳动力这一商品虽已出售,但仍要以原所有者为载体,并与原所有者一起进入消费和使用过程。 正因为劳动力这一商品具有上述特性,所以往往会给人们造成一种误解,那就是既然劳动力是商品,那么,劳动者不也就成了商品了吗? 这与奴隶制社会把奴隶当作物品而任意买卖和赠送又有什么两样呢?

在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易分离的条件下,如何区分所出售或所购买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者的问题,就成了处理当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称雇佣关系)的核心问题。 而建立和完善劳动合同(资本主义称雇佣合同)制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 因为只有通过科学而具体的劳动合同,才能准确地界定劳动者所出售的(劳动力需求者所购买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者本身,并可进一步界定所出售的劳动力的“量”和“质”。

如劳动合同首先要规定合同有效期限和劳动时间。 假设合同规定合同有效期限为3年,劳动时间为每周6天、每天8小时,那么就界定了劳动者出售劳动力的时间,即在合同有效期限内,每周向劳动力需求者出售48小时劳动力。 只有在这48小时,劳动者才作为劳动力的载体同时进入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现场,而其余时间则完全是自由的,也就是作为劳动力的购买者无任何权利干涉劳动者的行动。 又如劳动合同还要规定受雇者将要从事的业种或工种以及在一定劳动时间内应完成何等质量的产品多少等,从而也就界定了劳动者所出售的劳动力的“量”和“质”。 这时,劳动者的义务(也就是劳动力购买者的权利)即是向劳动力购买者提供符合规定要求的“量”和“质”的劳动力;劳动力购买者的义务(也就是劳动者的权利)则是向劳动者支付与上述“量”和“质”的劳动力相应的工资。

除此之外再无权向劳动力购买者提出其他要求;同样劳动力购买者也再无权向劳动者提出任何要求。 再如,劳动合同还要规定各种劳动条件,诸如设备条件、安全条件、作业环境等。 也就是,界定劳动者是在什么条件下出售劳动力的。 如果劳动条件得不到满足,不仅会影响劳动力作用的发挥,而且也是对劳动者利益的侵害。 总之,劳动力与其所有者劳动者虽然具有不易分离性,但只要劳动合同科学,具体严格界定出售劳动力的条件,即可将二者相对区分开来。

(资料来源:吕有晨.论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与劳动制度改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2):13⁃18.)

3.5.2 机器人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要讨论机器人能否创造价值或剩余价值,就需要对价值和剩余价值进行定义。

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力或抽象的劳动力。 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互交换,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可以比较的东西。 这种共同的可以比较的东西就是商品生产中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力。 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就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而商品的价值是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机器人作为一种商品,它已经有了由于人类劳动投入而产生的价值,但是当它被投入使用时,并不能再次创造价值,或者说它只是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减少了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时间。 而使得使用机器人的人更加高效地创造出价值,是操控机器人的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效果和现在在工厂中的机器是相同的,任何机器缺少了人的劳动投入都无法产生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同时,剩余价值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所以如果雇主使用机器人替代工人而赚取了利润差,那么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就来自于机器人的设计者和机器人的生产者,因为机器人的设计者和生产者才是投入了劳动的人,这里面的剩余价值可以来自于机器人的使用,但机器人本身是不会再次创造剩余价值的。 同时机器人也是需要有人操控使用,需要有人进行维护,只有这些人劳动的投入才产生了价值和剩余价值。

综上所述,机器人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效率,但并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本章小结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1)资本总公式:G—W—G′。

(2)货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区别见表3.1。

表3.1 货币流通与资本流通

(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 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因为不遵循价值规律,等价交换与价值增值产生矛盾。

矛盾的解决——劳动力成为商品。

2.劳动力的买和卖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健康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具有了劳动力。 只有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劳动力才会成为商品。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

(2)劳动力的价值:

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也具有价值与使用价值。 ——劳动力能产出大于自身的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和其他商品的价值(工资表示)一样,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

(1)价值形成过程:产品的价值等于预付资本的价值,没有增值。 货币没有转化为资本。生产过程既转移了旧价值,又包含了劳动者新创造的劳动力价值,没有剩余价值。

(2)价值增值过程:就是超过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劳动时间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3)必要劳动时间:价值增值过程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工人的劳动时间。

(4)剩余劳动时间:为私人、集体或国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4.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c: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变换了它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原有的旧价值,并不改变自身的价值量。

(2)可变资本v:购买了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劳动力的使用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发生了价值量的增值。

(3)划分意义:揭示了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来自于工人的剩余劳动。 不变资本固然也是价值增值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它本身不能带来剩余价值。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 )。

A.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形式上的等价交换与事实上的剥削矛盾

C.资本流通中等价交换与价值增值的矛盾

D.剩余价值既在流通中产生又不在流通中产生的矛盾

2.劳动力商品最重要的特征是( )。

A.劳动力存在于健康的人体内

B.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C.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

D.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受历史因素的影响

3.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价值( )。

A.是逐渐消失的 B.能发生价值增值

C.借助于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D.借助于抽象劳动而再生产出来

4.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实物存在形式

C.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D.在资本运动中的不同运动速度

5.反映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是( )。

A.利润率 B.利息率 C.年剩余价值率 D.剩余价值率

6.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 )。

A.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的 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

C.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 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

7.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一个生产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的结果

8.资本主义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形成( )。

A.超额剩余价值 B.超额利润

C.平均利润 D.商业利润

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

A.劳动力成为商品 B.货币能带来剩余价值

C.出现资本家和工人 D.劳动者一无所有

二、多项选择题

1.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相比较,区别在于( )。

A.买卖的顺序不同 B.价值规律的要求不同

C.起点和终点不同 D.流通中的媒介物不同

E.流通的结果不同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

A.满足劳动者生理需要的所有商品的价值

B.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D.劳动者必要的享受资料的价值

E.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形成新价值

C.创造剩余价值 D.转移劳动力的价值

E.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是( )。

A.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 B.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

C.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D.创造剩余价值

E.增值了预付资本的价值

5.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

A.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C.价值量不发生增值的资本 D.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

E.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

6.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

A.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B.为确定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C.为分析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依据

D.为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奠定了基础

E.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奠定了基础

7.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是( )。

A.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都是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

B.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C.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以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范围不同而区分

D.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的前提,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结果

E.相对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不断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8.资本主义条件下,技术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会( )。

A.使商品数量增加,社会财富增多

B.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从而降低价格

C.增加剩余价值总额,使剩余价值率有提高趋势

D.在业工人工资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降低,但生活水平可以改善

E.不可避免地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9.从对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

A.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转化为资本

B.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

C.货币要转化为资本,必须能带来剩余价值

D.剩余价值是在生产中产生的

E.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也不能离开流通

10.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 )。

A.劳动力的实际使用能创造价值

B.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C.劳动力的实际使用能创造出比它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D.对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即劳动过程

E.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11.剩余价值( )。

A.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B.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

C.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

D.是资本家风险投资劳动的报酬

E.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

12.资本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是( )。

A.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

C.不是物,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D.具有增值性和运动性

E.资本的生命力在于运动

13.相对剩余价值是( )。

A.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延长工作日实现的

B.在工作日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C.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D.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E.劳动力价值下降的结果

1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 )。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构成社会生产的一般基础

D.绝对剩余价值是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

E.相对剩余价值是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

15.超额剩余价值是( )。

A.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C.本企业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

D.相对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

E.由先进的机器设备创造的一种暂时的现象

16.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 )。

A.单个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结果

B.一个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C.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D.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E.个别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三、判断题

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 )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等价交换与价值形成的矛盾。 ( )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 )

4.价值增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表现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 )

5.生产劳动就是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 ( )

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数量界限就是保证投资者基本脱离生产劳动。 ( )

7.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 )

8.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 )

9.再生产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资本价值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 )

10.资本积累就是投资者把全部资本集中起来,追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 )

11.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 )

12.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特点是以等价交换的形式掩盖无偿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内容。( )

13.由资本价值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资本有机构成。( )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人口过剩规律也会发生作用。 ( )

15.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 )

16.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就是剥夺者被剥夺。 ( )

四、计算题

1.某制鞋厂拥有平均生产条件,资本家雇佣工人50人,工作日为8小时,工人人均4小时生产1双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为22元,每个工人1小时创造新价值为2元,劳动力价值为8元。

计算:(1)该厂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

(2)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其中c和v各为多少?

(3)资本家一天共获得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4)每双鞋的价值量。

2.某制鞋厂拥有一般生产条件,工作日为8小时,每个工人生产2双鞋,每双鞋社会价值量为30元,其中生产资料转移价值为22元,新创造价值为8元,工人日工资8元。 如果该厂首先采用先进技术,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倍,工人日工资仍为8元。

计算:该厂资本家一天从一个工人身上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