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价值是劳动创造的

价值是劳动创造的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与机器的关系是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关系。机器也会在使用价值状态转变过程中形成价值,因而也会进行价值创造。机器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人利用自然能量创造使用价值的科学技术产物,是人工自然。生产要素价值论者坚持认为,机器、设备、土地、厂房、资本等生产要素,不是不变资本,它们不仅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且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在解答这些问题前,需要对机器的价值构成进行分析。

机器的含义、作用、价值构成和工作原理,是我们需要弄清的基本问题。

1.机器的含义和作用。

词典对机器的解释是:“由零件装成,能运转,能变换能量或产生有用的功的装置。”[1]这个定义可以说是较为贴切的。

人在使无用事物转变为有用事物的过程中,需要转化能量做功。但人的体能有限,于是人借助于自然能量。

自然能量是一种客观存在。大自然可以利用自己的能量创造使用价值,但这种创造是盲目的,大自然创造的使用价值可能对人有利有用,也可能对人无用甚至有害。例如光能是地球上动植物都不可缺少的能量,但过量的光能可以引起干旱,使庄稼绝产、树木枯死。风能可以产生风力,适度的风力可以使空气流通,可以传播花粉,使异花授粉植物结果。在海上,风力可以吹动船的风帆,把船送到目的地。但是,风也可以通过传播病源微生物从而传播疾病,台风不受人的控制,可毁物伤人。不论大自然的能量是创造出对人有用的还是无用的或者是有害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的形成都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一结束,就凝结为价值,成为人们相互交换使用价值的工具。

人在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能量,转换自然能量,改变自然事物的存在状态,生产更好更多的有用事物供人使用,制造出了专门利用自然能量对其他事物做功、代替人的劳动、改变事物的存在状态、使无用事物变为有用事物的工具,这种工具就是机器。

人的器官例如脚和手,是天然的生产工具。机器是代替人的天然生产工具的人工生产工具。

人与机器的关系是自然与人工自然的关系。人本身是自然的产物,人创造机器,是自然创造使用价值,从而创造价值。本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自然形成的,是自然创造的,人不过是会劳动的自然,人用自己的劳动影响事物的价值形成过程。我们把有用事物的形成开端称为生产,把有用事物的形成过程称为价值,或称为价值形成、价值创造;在生产过程中,把新的价值形成过程与原过程相比较而缩短的时间称为价值创新;把一种有用事物转化为另一种有用事物而过程时间的长短不变称为价值转移;把有用事物的生活性使用称为消费,把实际消费过程与预期消费过程相比较而延长的时间称为价值剩余,也视为价值创造;把前人创造的可被后人继承和利用的价值称为价值积累。机器也会在使用价值状态转变过程中形成价值,因而也会进行价值创造。如果机器不创造价值,人制造机器就没有了意义。但机器是人制造的工具,机器的价值创造归根到底还是人的创造。人们制造机器,就是要机器代替人的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说:“机器的生产率是由它代替人类劳动力的程度来衡量的。”[2]例如,一个人搬重物,用于做有用功的能量为5万千卡,一台起重机搬重物做的有用功的能量是500万千卡,起重机就代替了100个劳动力。但我们这里所说的价值创造,仅仅是指价值形成,不指价值创新。因为机器不会自主地使价值形成过程比原过程时间缩短或延长。

自然虽然也能够创造价值,但是,自然界的力量再强大,也造不出现代意义上的机器。因为自然不能以抽象的方式把握事物,不能继承任何别的生产力,不能把一般抽象的生产力实现为具体的生产力。机器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人利用自然能量创造使用价值的科学技术产物,是人工自然。人只有认识自然,才能创造出特殊类型的人工自然——机器。机器是人对自然利用的一种方式、一种手段。机器只有并入人的劳动,才有意义。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车、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它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3]

机器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与劳动价值积累的结果。机器作为人制造的代替人利用自然能量做有用功的装置,在价值创造中有如下特点:

一是机器按照人设计的程序,在人的操纵下,进行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二是机器把复杂劳动简单化。例如,制造汽车是很复杂的劳动。但是,人们用机器制造汽车,在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作者只需要操作机器就可以了,因为人们把制造汽车这种复杂劳动通过机器简单化了,生产工人可以知其然不必知其所以然地进行劳动。汽车被制造出来后,人们把汽车看成一个简单的整体,开汽车的人只要会操纵方向盘就可以了。再比如,电脑、手机的工作原理非常复杂,制造电脑和手机的劳动是复杂劳动。但是,在生产流水线上的劳动者只需要操作机器就可以了,使用电脑和手机的人也不必知道电脑和手机的制造原理和工作原理就可以使用,文盲也可以使用手机通话,人们通过机器把制造、使用电脑和手机这样的复杂劳动化为简单劳动。在一切领域,人们都可以看到通过机器不断简化复杂劳动的情况。三是机器是推广科学技术成果的工具。科学是一般生产力,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是,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需要在现实生产中,在价值实现中得到补偿,而这种补偿需增加产品数量,而产品数量的增多依赖科学技术的推广。例如,电视机的研制和开发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人力物力都是有价值的,这些价值需要在电视机的价值实现中得到补偿。当千家万户使用电视机时,科学技术的成果被推广,价值实现量增加,研制电视机的价值可以得到补偿。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够被大面积推广,就是因为科学技术是一般生产力,可以被不同的个体所利用,转化为具体的生产力。

2.机器的价值构成。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时,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两部分。不变资本C是指资本家所投入的厂房、土地、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可变资本V是指资本家购买工人劳动力所支付的工资。不变资本C只是在劳动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本身不会创造价值,更不会创造剩余价值。生产要素价值论者坚持认为,机器、设备、土地、厂房、资本等生产要素,不是不变资本,它们不仅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且也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特别是机器,它比人的力量大、效率高,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有的学者认为,利用机器生产之所以能够提高劳动效率,是因为机器是物化劳动,利用物化劳动可以节省活劳动,被节省的活劳动,在商品价值关系中会被当作实际耗费的劳动看待,从而形成更多的价值即超额价值。

机器为什么能节省活劳动?为什么会提高劳动生产率?到底能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在解答这些问题前,需要对机器的价值构成进行分析。

马克思说:“所有发达的机器都由三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组成:发动机,传动机构,工具机或工作机。”[4]发动机是提供动力的,传动机构是调节运动的,工具机是作用于劳动对象并按照人的目的来改变劳动对象状态,使之成为有用事物的装置。不论机器组成部分如何不同,机器都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人工自然。机器的生产价值构成包括机器的自然价值、前人积累的价值和今人劳动的无酬价值和创新价值。准备投入使用的机器发挥效用的过程形成的价值是预期效用价值。一般情况下,人们把预期效用价值视为与它的生产价值相等。实际上,效用预期价值可分为有效使用期和实际使用时间,这二者的量是不等的。人们平时所说的预期效用时间多指实际效用时间,但人们常常把二者混淆。

(1)机器的自然基质价值。机器都是由物质制成的,比如由铁、钢、某种合金或者其他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大多是人类劳动的产品,或是经过人类加工过的人工自然。如果把它们中包含的有用劳动总和除外,总还剩有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这种基质是有价值的,而基质的价值是天然的,是自然创造的。

机器的基质是一种自然,自然力也可以创造价值,机器的基质部分创造不创造价值?回答是肯定的。作为一种自然,机器的基质也创造价值。但这种创造过程非常缓慢,结果也不一定对人有用。例如,机器的基质慢慢地氧化、老化。氧化、老化的过程形成价值,但这种价值可能是正价值,更多的是零价值或负价值。即使形成的是正价值,是对人有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因自然生产率太低,这种变化形成的价值量太少常常被忽略不计。机器的有效使用期价值包括了自然基质变化过程的价值。如果是在机器使用过程中,机器的基质通过磨损而消耗,这是机器基质的使用价值转型,其价值随之转移。机器的基质发生价值转移,是因为有劳动力作用于机器,发生于劳动过程中,因而这种基质的价值转移要并归于劳动过程。机器的实际效用价值就是指机器的实际使用过程。当我们说机器基质也创造价值时,是指基质的自然变化过程,不是说它能像劳动力那样能够有目的地使用能量创造价值。因此,在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把机器基质的自然变化部分略去不计,机器基质的价值随使用价值状态的变化而转移,其量并没有变化,把机器基质价值归于不变资本是有道理的。

(2)机器所含的劳动积累价值,是由过去的劳动物化和科学技术的原因所积累的。不论是以科学技术的方法积累价值,还是以劳动物化的方法积累价值,价值积累的量是原过程时间减去新过程的时间的差。

在生产领域,人们根据自然规律,采用一定的科学技术进行劳动。如果投入的劳动量一定,可使劳动过程的时间缩短,缩短了的过程即为创造的新价值,用等式ΔK=K0-K1表示。(参阅第九章第280页)。如果科学技术水平一定,加大能量可使劳动时间缩短,缩短了的新过程即为创造的新价值,用等式ΔZ=Z0-Z1表示。(参阅第九章第291页)。采用科学认识事物规律和加大能量相结合的方法所创造的新价值,用等式ΔX=X0-X1表示。(第参阅八章第230页)。ΔX、ΔK、ΔZ的关系用ΔX=F(ΔK,ΔZ)表示。(参阅第九章第293页)。

ΔK、ΔZ、ΔX均为新创造的价值,是人通过智力劳动,通过对自然事物规律的科学认识,通过技术,利用自然能量从而增加劳动量创造的,体现在机器生产中,它就是前人为后人积累的价值。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也可被视为前人的积累价值。在机器还没有投入使用时,机器中所含的现人未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价值是被机器购买者付出了它的等价的价值,需要另外计算。所以在生产前,机器只代表前人积累的价值。未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可使机器在生产时,在已缩短了时间的过程的基础上时间再缩短,再缩短的时间是今人创造的新价值。后人在已缩短了时间的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就是在前人积累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机器生产就是这样的一种生产。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前人为后人积累了巨大的价值量。

在消费领域,如果人们采用各种方法使事物的有效消费期延长,延长的部分就是积累的价值。机器的使用是机器的消费,如果人们在机器的使用时采用新技术,也可发生这种价值积累,这种消费价值积累是人的科学技术使然,不是机器的积累,归根到底是人的劳动价值积累。

根据以上分析,马克思所说的不变资本C就可划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机器自然基质的价值,一部分是积累的劳动价值。如果我们用R代表自然事物的自然价值,用X代表积累的劳动价值,则不变资本的价值如原材料、机器、厂房、设备等的价值都由R+X两部分组成:

C=R+X

(3)劳动力劳动创造的无酬价值剩余。劳动力在操作机器生产时,劳动力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劳动过程形成的价值,一部分以工资的形式付给了劳动者,超过劳动力等价的部分为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虽由劳动创造,但劳动者并没有得到任何报酬,所以被称为无酬劳动。机器作为劳动产品,除包含积累的价值外,还包含劳动力创造的无酬价值。可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所说的商品价值W,包含自然价值R(包括机器在生产中消耗的能源资料的自然价值);包含过去劳动积累的价值X(包括前人无酬劳动的物化部分);包含可变资本即制造机器的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劳动力价值与现实生产的劳动力价值V及这两部分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M四部分之和。用等式表示为:

W=R+X+V+M

由于该商品尚未被投入使用,所以上式不包括该商品的效用价值。机器不是自然创造的,而是人的劳动创造的。从自然过程来说,机器基质材料的自然价值不是人创造的,是自然形成的。虽然这部分价值无法计量,但我们假定制造机器的自然基质物质的形成与地球形成时间相同,那么,这部分价值是可以通约的。

从劳动过程看,劳动只能延长或者缩短自然过程。在生产领域,劳动对有用事物生产过程时间的缩短和在消费领域劳动对有用事物消费过程时间的延长,都被视为价值创造。以某一自然过程为标准的过程时间缩短或延长的总和,是至现实劳动发生时人类劳动的价值积累的总和。后人在这些积累价值的基础上进行劳动,进行价值再创造。在后人看来,这些积累的价值没有花费任何人的任何等价物,也是可以通约的。

机器的动力机是人利用自然能量做功进行价值创造的装置,是机器最重要的部分。它在工作时,貌似自然创造价值,但它与自然创造价值有本质的不同。自然创造价值,主要是指自然能量在自然转化中引起事物状态的自然改变,使不能被人利用的事物可以被人使用,事物能量转化的过程形成的价值被视为自然创造的价值。例如,雷电引起大火,大火烤熟野兽肉,人吃这种野火烤熟的野兽肉,吃不完又拿去和别人交换衣物。这种野火烤熟的野兽肉有价值,但这种价值不是人的劳动所创造的,而是自然创造的。再比如,土地上长出青草、树木、野菜、野生治病的植物(野生草药)以及野生小麦、野生稻等野生庄稼,这是自然能量自然转化自然事物的结果,与人无关。当青草、树木、野生植物、野生庄稼被人利用时,它们不仅有使用价值,而且也有价值。野生的庄稼和人工种植的庄稼在维持人的生命功能上是没有区别的,人们也可以把野生的庄稼拿到市场上出售,让渡它的使用价值,换取价值。如果人们利用自然规律,提高粮食产量,或者增加收获次数,或者增加颗粒重量,这都应该归功于人的劳动,而不再归于自然。当我们说人的劳动创造价值时,是说它的特定含义,是说它对自然过程的影响。之所以自然可以创造价值,是因为能量可以自然转化,从而改变事物状态,使对人无用的事物变为对人有用的事物。正因为如此,人才利用自然能量,模仿自然作用,转化事物状态,变无用事物为有用事物。人们制造机器,就是对自然作用的模仿,对自然能量的利用。机器创造价值的过程,一方面再现前人积累的劳动价值再现;另一方面,它必须并归于现实的劳动过程。比如,自然的干草、干柴等物质不经过劳动加工,拿来烤肉,烤熟的肉在自己食用后还有剩余拿去出售,这种熟肉的价值就是人利用自然能量创造的。当人利用自然能量创造价值的时候,自然能量就并归于劳动价值之中了。人用劳动制造出利用自然能量的工具,是人的特殊本领。人在利用机器进行生产时,自然并没有停止价值创造,比如机器生锈就是自然在创造负价值。但由于人所创造的正价值大大高于自然创造的负价值,人在克服自然创造的负价值中创造正价值,所以这种自然变化也被归并于劳动创造的价值之中。

机器工作的动力机所需的动力,是由自然物质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自然物质如煤、石油、核燃料、光、电等都是有自然价值的,只不过有的因为自然生产率高,单位使用价值的价值少,甚至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比如自然光和自然电子。有的自然生产率低,如金刚石的生成率很低,生成年限很长,单位使用价值的价值就多。机器的动力机的动力之所以能够转化自然能量,是由人的脑力劳动即由人对自然的正确认识引起的,是科学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结果。马克思说:机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它表明,社会生产力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不仅以知识的形式,而且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器官,作为实际生活过程的直接器官被生产出来”。[5]无论机器多么先进,比如机器人,都是一般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无论人们从自然界获得的能量多么巨大,也都是一般知识在生产中应用的结果,必须并归于劳动创造过程之中,并归于劳动价值。例如,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是由能源推进剂在燃烧室内经燃烧反应或催化反应将其含有的化学能转换成反应物的热能和压力势能;然后,高温高压燃气通过喷管膨胀加速,使热能和压力势能转换成为燃气的动能;最后,高速燃气从喷管出口截面喷出。由于喷出的燃气具有动量,通过它的反作用,就使火箭获得了一个与燃气动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动量,从而使火箭获得了一个推力。[6]火箭能源推进剂的能量,原来就是自然存在着的,只有人才能用科学的方法认识它,采用一定的技术利用它,这是人的劳动的结果。所以,把它并入劳动价值是合理的。

人们虽然把天然能量在生产中的应用归并于人的劳动,但由于天然能量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各种物质所含的能量多少不一,因而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计量标准。在实际应用中,人们多采用热能的计量单位卡或焦作为能量的计量标准,把各种能源按其产生的热卡进行折算。1卡就是1克纯水温度升高1℃所需要的热量。人们利用能量对事物做功,功是能的量度,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1焦就是1牛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1米位移所做的功,1焦=1牛·1米。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功率,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简称瓦,1瓦=1焦/秒,1焦=0.24卡。按热卡或按焦耳可折算成标准煤。我国把含7000千卡热量的燃料,定为1千克标准煤。水电每千瓦时电力按当年火力发电的实际耗煤量折算成标准煤。各种燃料可按平均发热量折算成标准煤。折算的比率为:原煤为0.714,石油为1.429,天然气为1.33,生物燃料柴草约为0.6。1千克铀235通过裂变反应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 400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我国陆地表面每年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相当于17 000亿吨标准煤。我国的风能资源量是10亿千瓦。2006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约为25亿吨标准煤。[7]当人们把各种含能物质折算成标准煤之后,含能物质的价值也就可以计算了。机器消耗多少含能物质,从而转移、创造多少价值,也就可以计算了。

机器的传动装置和工具机,也由物质基质价值和人的劳动积累价值所构成。它们不涉及消耗含能物质的问题,它们在自然作用下和在劳动过程中消耗自身。它们的价值,一部分可能被通约,一部分可能被转移。

3.机器不变价值的计量。

(1)机器的自然基质价值的计量。

地球形成时间约为45.5亿年,假定制造机器的自然物质形成过程时间与地球形成的时间相同,若以年为计算单位,则其价值为4.55×109年。有的事物价值是以天为计算单位的,则其价值为1.66075×1012天。还可以折算为3.9858×1013小时、2.39148×1015分钟、1.434888×1017秒。

由于人们把自然资源的自然价值看作与地球形成的时间相同,因而自然事物的自然价值量对于交换双方是相等的,人们并不付出它们的等价,在一般情况下,这部分价值在交换中会被通约。从表象看,似乎自然事物没有价值。在垄断的情况下,自然价值的一部分有可能转化为价格得以实现。

虽然机器中所含的自然物质的自然价值可以被通约,但不同的自然物质的自然价值不同,如果通约率相同,则会使由不同自然物质生产的商品有不同的价值。一是因为制造机器的自然基质的自然生产率不同,不同的自然基质的自然价值不同,它们之间会形成一种价值差,这种价值差会以商品的预期效用价值为基础,在商品买卖过程中通过相同的通约率反映出来。例如,铁比木的自然生产率低,铁的价值比木多,铁与木的价值差,以铁制品与木制品的预期效用价值为基础,通过相同的通约率反映出来。铁制机器比木制机器坚固耐用,如果二者按相同的通约率通约,则铁制机器比木制机器的价值要多。二是制造机器的劳动价值不会被通约,人们要付出劳动价值的等价。这是由于对自然资源开采的难易程度不同,付出的劳动量不同造成的。三是机器中不同的人工自然所含的劳动价值积累率也是不同的。例如铁比钢的冶炼历史长,比钢的劳动价值积累率高。如果积累率不同而不同质料的机器的通约率相同使其价值通约量相同,则不同质料的机器的价值就不相同。

(2)机器的劳动积累价值的计量。

人们之所以认为机器创造价值和创新价值,是人们看到了使用机器生产,生产率高,产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比人工劳动产品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短。但是人们不知道,利用机器生产产品形成过程时间的缩短是前人为我们进行劳动价值积累的结果,积累的价值量就是ΔX,ΔX=X0-X1。无数ΔX的累加为ΔX'n(n为1,2,3,……)。由于前人为我们积累的价值是公共的,任何人都没有付出任何等价物,所以人们把这部分价值通约了。新产品的形成过程是在前人时间缩短了的过程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产品以时间来计量价值,单位产品的形成过程表现为较少的时间,表现出较高的生产率。因此,高生产率似乎是由机器创造的。由于人们未对前人的积累价值付出等价物,只付出了未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价值的等价,因而使问题复杂化,使人们对机器生产代表前人积累劳动的本质认识不清。

例如,如果用手工做一张桌子,需用2天时间,即48小时,这是未采用新科学技术手段前的原过程X0。后来采用机器生产,生产一张桌子只需2小时,这是采用新科技后的新过程X1。新过程比原过程即机器生产一张桌子的过程比手工做一张桌子的过程缩短了48小时-2小时=46小时,这46小时是原过程与新过程的时间差ΔX,也就是前人科学技术的劳动积累。人们把这46小时的价值通约了,谁也没有付出它的等价,人们可能只付出了受到保护的制造新机器的科学技术的等价。这就给人以假象,好像人们已经付出了机器全部价值的等价,因而认为原过程与新过程的时间差46小时是机器创造的。

由于机器本身代表复杂劳动,代表前人的积累劳动,代表创造使用价值时间缩短了的过程,是积累劳动X的物化,所以机器也代表一定的提高了的劳动生产率。物化的科学技术劳动——机器,对过去积累劳动的再现,是通过机器的使用效用,通过劳动生产率表现出来的。例如,人们以前出行靠的是步行,每小时可行走5千米。如果坐火车出行,火车每小时的速度如果是200千米,则是人行速度的40倍。从空间即距离来说,火车每小时行走的距离比人行的距离多195千米。从时间来说,火车通过5千米只需用1.5分钟,比人行缩短了58.5分钟。这缩短的58.5分钟价值,不是火车缩短的,是前人、他人的科学技术劳动价值通过火车的使用表现出来的。科学技术劳动是火车运行速度提高的根源,火车仅仅是这种劳动和过去积累劳动的代表,火车在使用中创造的价值,只是再现了这种劳动价值和过去积累的劳动价值。但是,由于人们没有看到机器提高劳动生产率背后的真相,没有认识到机器只是使过去积累劳动价值再现,所以误认为机器创造出了剩余价值。

机器的使用效率绝不会超过人的科学技术所达到的程度。例如,如果人驮0.03吨即30千克的货物行走,速度为每小时5千米,折算为吨千米/小时,为0.15吨千米/小时。如果火车运输1 500吨的速度是每小时100千米,折算为吨千米/小时,为1.5×105吨千米/小时。火车运输吨千米的效率是人的1×106倍。但火车拉0.03吨货物的速度绝对超不过每小时5×106千米。这是因为,人们的科学技术水平还不能使火车每小时行驶5×106千米以上。所以,机器的效用价值只再现积累的价值和体现科学技术劳动价值,不创造新的价值。

经过无数代人的劳动积累,人类社会才进步到了运用自动化机器的阶段。制造机器所用的金属材料比如铁和其他金属,从发现铁矿石和其他金属矿石,到对铁和其他金属矿进行开采,对铁矿石和其他金属矿石进行冶炼,再到对铁和其他金属进行锻造,制造工具、机器,人类经历了漫长的价值创造、价值创新和价值积累过程。人们对能源物质的认识,对煤、石油、电的发现、开发和利用,都经历了漫长的价值创造、价值创新和价值积累过程。只有人的科学劳动和人对自然事物的能量利用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人才能制造机器、利用机器,才能把自然存在的可能价值实现为现实价值。人们不能忘记一个基本事实:人是在自然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在自然创造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人对自然过程只是影响而非再造,人所创造的机器,只是人对自然的模仿。如果不承认自然创造价值,就无法理解自然事物的产生、发展,无法理解事物的运动,包括机器的运动,无法理解人对自然能量的利用。但承认自然创造价值,并不能推导出自然可以创造机器,也否定不了在科学技术劳动基础上的价值积累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上的作用,否定不了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任何事物的过程,都不可能没有能量,能量是过程的动力。当我们说人们利用能量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时,不等于说人类社会可被利用的大量价值是由能源物质自行积累的,也不能说模仿自然创造价值的机器创新了价值。人们利用能量的方式多种多样,原始人用天然石块打击野兽,用木棒击落野果,就是利用势能创造价值,我们不能说是石块、木棒创造了价值。后来人们利用弓箭射杀野兽,弓箭的力量很大,飞行速度很快,我们不能说是弓箭创造了价值。同样道理,自动化机器转化能量对事物做功,是人利用自然能量转化事物状态的一种方式,当我们说机器创造价值的时候,其实我们说的就是人利用自然力创造了价值,就是人的劳动创造了价值,是人在自然价值的基础上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创新,说的是人的劳动创造的特殊意义。比如人们挂帆顺风行船,我们只能说人利用了风力创造了价值,而人对风力的利用是人的科学技术劳动的结果,不能说是风力创造了价值。虽然是人在自然基础上进行价值创造;虽然人们不能排除自然也创造价值,例如,风吹动海水,把落水者送到岸边,风把敦煌月牙泉旁边的沙子吹走,使沙子不能掩埋月牙泉水,为在沙漠中生存的动物包括人保存了可使用的水源,这都是自然风力创造的价值;虽然自然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基础,但劳动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体现了人的本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人们制造机器,是人有目的地利用自然能量的一种方法,机器所转变的能量是被人控制的,这是人的科学技术劳动的结果,人类正是在不断地制造工具、利用自然能量的过程中脱离了动物界的。因为任何机器基质的使用价值都是自然生成的,使用价值的价值也是自然生成的,所以,人也不能忽视自然创造。人通过劳动转变自然使用价值状态,实现自然价值、转移自然价值,缩短或延长自然价值,这是人的创造必须与自然和谐的原因之一。有时人们对自然价值创造和劳动价值创造的关系认识会有片面性,因而会发生人为地破坏自然资源的现象,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例如,人们过多地攫取能量,消耗能源,过量地捕杀动物,过度地消耗植物,造成部分动植物的灭绝,等等。

人类进行价值创造的总趋势是追求有用事物形成过程时间的缩短。不论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对自然能量的利用,还是对劳动工具的制造和改进,多围绕着如何使有用事物形成过程时间缩短而进行。火车运行时间比人行走时间缩短,或火车在已经提高了速度的基础上再提高速度使运行时间再次缩短,都是价值创造和价值创新。即使人们在使用有用事物的过程中追求消费时间的绝对延长,与人的价值创造相比较,也是相对的,其趋势仍然是追求使用时间的相对缩短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价值创造的时间缩短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使人的自然寿命相对延长,使人的有效劳动期相对延长,以便创造出更好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从上述所举人与火车运动速度相比较的例子可以看出,火车在相同的时间里,比人的运动速度快而使行走的时间缩短58.5分钟,也等于人的生命相对延长了58.5分钟,人可以在这58.5分钟里进行再创造,使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机器是活劳动之间、前后代人之间联合劳动的产物,特别是机器把前后代人的联合劳动表达得淋漓尽致。活劳动在生产中与其所推动的生产资料是成比例的。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肯定了资本技术构成与价值构成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资本有机构成与从事具体生产的活劳动成反比。资本有机构成越高,使用的从事具体生产的活劳动越少。这不是由于机器代替人创造了价值,而是由于机器是积累价值的现实代表,是人类科学技术劳动的物化,是后人对前人科学技术的利用,意味着后人与前人的联合。在资本主义价值生产中,如果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利用了现代人的科学技术新成果,资本家需要付出这种科学技术劳动价值的等价,意味着资本利用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活劳动增多。如果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利用了前人的科学技术成果或超过了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成果,意味着资本利用前人劳动积累价值的增加。从表面上看似乎是机器在排挤活劳动,实际上是资本家利用前人的劳动积累排挤活劳动。前人积累的价值、超过了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价值,是公共的,应该为公共所有,但被资本家利用生产资料所有权占有了,被资本家用作排挤活劳动的工具。例如,资本有机构成从较低的70提高到90,说明资本所采用的先进机器包括了更多的科学技术劳动者的劳动和前人积累的劳动。前人积累的劳动不花资本家一分钱,资本只与当前的没有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价值相交换(当前的科学技术新发现、新发明也是在前人劳动积累基础上进行的),因而,资本有机构成越高,一方面表示机器生产所利用的总体工人的数量增加,另一方面表示机器生产所利用的无偿公共积累价值增多。机器生产所利用的无偿公共积累价值越多,被通约的部分也越多,单位产品的等价部分越少,表现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生产率提高,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增多。与资本利用权力占有天然的公共生产资料一样,资本利用权力占有公共积累价值以自肥,并且排挤活劳动,还说是机器和资本创造了价值,这无论如何都是不道德的。

虽然说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对自然过程的影响,人是在自然基础上进行创造,人们常常把自然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的混合生产率看成是劳动生产率,虽然说机器是人工自然,机器是人对自然的一种模仿,机器代替人力创造价值,但在机器生产的问题上,我们却不能说是人和机器共同创造了价值,因为机器是人创造价值的专用工具。我们说机器也创造价值,是指机器的基质部分的自然变化,这种变化当然是价值创造,不是正价值创造,就是负价值创造,但人们往往把这部分价值创造列入预期效用价值中。机器基质的价值并归于劳动过程,随使用价值状态的转化和转变,在劳动过程中被转移。机器所使用能源物质价值的转化是由人的科学技术劳动所致,可并归于科学技术劳动的价值。利用机器生产可使生产率提高,其形式与混合生产率的表现形式相同,但二者的本质不同,机器的生产率主要表达科学技术劳动的价值。

机器中包含大量前人劳动的积累价值,但由于人们在劳动资料和新产品中把它通约了,新旧机器的自然基质价值也相同,也可以被通约,未被通约的部分被生产者加进新产品价值中,所以使用机器的人在购买机器时付出的等价物只是现实生产中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机器的价值,而不包括过去劳动积累价值和自然基质价值。人们采用机器生产,在没有垄断的情况下进行商品的交易是公平的,是等价交换。

垄断可以使人类积累的劳动价值和机器基质的价值再现,因而出现不等价交换。这是由于权力不合理运用造成的。机器在生产中的运用,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但采用机器生产需要一定的条件,容易为垄断提供现实的基础。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而致价值实现的数额增加与依靠权力垄断实现的价值数额增加性质完全不同。科学技术进步使价值实现的数额增加会促进社会进步,垄断使一部分人实现的价值数额增加而使另一部分人实现的价值数额减少,或使社会资源被强占而加剧社会不公。如果不解决权力不合理使用的问题,机器生产效率越高,社会不公的速度和深度会加剧。自然资源是天然的,科学技术是积累的,所以,以公共的自然资源和公共的科学技术积累相结合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归公共所有就是天经地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无疑是机器生产的内在要求。随着机器生产的进步和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被逐步扬弃。

4.机器生产中的可变价值和剩余价值。

采用机器生产,并不否定活劳动创造剩余价值。机器中的活劳动价值包括两部分:一是科学技术工作者创造的科学技术价值,这部分价值已经在生产机器时由生产机器的活劳动转移到了机器中。二是操作机器生产的活劳动的价值。通过活劳动操作机器生产,再现机器自然基质的自然价值、前人的劳动积累价值,并实现未超过专利保护期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劳动价值。

机器自然基质的自然价值、前人劳动积累价值、今人科学技术价值,都必须通过活劳动才能由可能变为现实。因此,现实的劳动力、活劳动在价值再现、价值创造、价值积累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劳动力为什么会创造出超出自身价值的价值在第八章中已经论述过了。劳动力在有效使用期内使用效率高,创造的价值多,但资本家只付给了劳动力的实际效用价值的等价,不补偿劳动力的社会获得性价值;总体工人创新价值的速度总是比消费价值的速度快,故而形成价值积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商品的价值不断降低但劳动力的报酬长期不变使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大大增加;劳动力可以利用自然力做功,增加价值。通过劳动力的劳动再现的前人积累价值虽然在生产和交换中被通约,但它会在新产品中再现,使生产资料所有者获得较多的利润,等等。特别是在机器生产中,由于机器代表了更多的积累的价值,所以,资本家即使不延长或者不强迫劳动力增加劳动强度,也能获得超过劳动力价值的积累价值。如果资本家强迫劳动力延长劳动时间或增加劳动强度,资本家可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前人的价值积累通过机器生产绝对或相对延长了人的生命及劳动力的有效使用期,提高了劳动力的有效使用率,为人的智力再创造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使人们在以机器为代表的已经缩短了生产时间的过程基础上再缩短时间。当人们把再一次缩短时间的方法应用于实际生产时,就再一次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为社会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