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选择个人本位的理由有哪些

选择个人本位的理由有哪些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我们不能立即全面实现个人本位,但我们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为此,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以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为目的是理所当然的。尼采认为,缺乏个性的人是没有创新精神的。

第四节 选择个人本位的理由

我们今日的高等教育目的,应选择以个人为本位,有下述理由:

一、我们跨进了共产主义的门槛

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与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的对立,不是正确与错误的对立,而是适应与不适应社会状况的对立。过去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时代,几乎所有的实践形态的、实然性的高等教育目的都是以社会为本位的,那是因为整个的社会关系被人对人和人对物的依赖关系所充斥,作为个人的“人”没有独立性。

许多论者认为真正的人的独立性的实现是将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事。照此推论,高等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也要到将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提到议事日程。笔者认为,人对人的依附性是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人对物的依附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人的独立性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特点。我们现在虽未实现共产主义,但我们正在跨越“卡夫丁峡谷”,进入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理应努力消除人对人的依附性,淡化人对物的依附性,而致力于发展人的自由个性和独立性。为此,高等教育的目的应该变社会本位为个人本位。尽管我们不能立即全面实现个人本位,但我们必须朝这个方向努力。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我们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尽管这只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初级阶段,但毕竟已跨入了共产主义的大门,因此,现在我们为实现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真正独立性、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而努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现在和共产主义社会在人的发展程度上是有差异,但这个差异只是量的差异[37],而我们现在和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的发展方面存在的差异却应是质的方向上的差异,因而我们必须淡化对物的依附性带来的影响,而重视人的独立性。

在阶级社会里,人类的发展是靠牺牲个人的发展为代价的,唯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38],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9]。这是说,全社会“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的,要“每个人”都获得自由发展了,全社会的“一切人”才能得以自由发展。同时,马克思又认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40]。马克思这里指的“一切人”是指每一个个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个人,不是虚幻的抽象的全社会的“人”。

总之,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着眼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发展,而绝不是让一部分精英(或未来的、可能的精英)先发展起来,让他们代表全社会的每一个人。为此,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以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为目的是理所当然的。

二、知识经济来临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有别于实物经济的一种新型经济。它的特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动力,以知识产业为主导,以高智力的人力资本为主体,以知识产品为依托,以实现知识价值为目的的一种经济形式[41]。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知识化的劳动成为经济发展和资本积累的主要动力。高智力人才的人力资本产权与物质资本产权有着明显的区别。任何物质资本的产权可以既属于个人,也可以不属于个人,唯有人头脑里的知识、经验、技能等人力资本只属于个人,而且只能由其主人使用,不可能让渡、转移到其他主体手里作同样的开发利用。现在,美国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虽未步入,但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举办、发展高等教育,应充分注意知识经济形态中的人力资本产权的这一个人化特点,把发展高等教育的目的锁定在个人本位,锁定在为培养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和占有者——智力人才,尤其是高智力人才,把办大学的最终、最高落脚点放在增进每一个受教育者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应该说,这既符合智力发展的规律,也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时代潮流使然,顺之者兴,逆之者衰。

三、高等教育是一个个人化的过程

教育是一个建设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的过程,同时又是非常个人化的过程[42]。教育既要促进人的社会化,又要增进人的个性化。然而长期以来,几乎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都只注意教育对人的社会化的功能,而忽视其对人的个人化、个性化意义。我国古代的三纲五常教育就是促进人的社会化的教育,这种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符合封建社会人才统一标准的为封建王朝效力的官僚;西方的宗教教育也有它的统一尺度,也确保了他们的学生按宗教标准的社会化。西方经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相对较早重视个人化、个性化的问题。人文主义教育以张扬人的个性为旗帜,提出发展人的个性为教育目的;实用主义提出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发展为目的。我国没有文艺复兴和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历程,“个人”一直没有应有的地位,教育也就始终不以个人为目的。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把培养国家急需的达到一定统一标准的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目的,结果我们培养的人才基本达到了社会的共同要求,满足了国家建设的一时之需。然而很遗憾,由于忽视了人的个人化、个性化的终极教育目的,人才的独立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我国的科学技术创新力严重滞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常识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一般是由个人突破的,而个人的创造性又与个性相联系,一个个性强的人未必就有创造性,但一个创造性强的人必定个性十足。尼采认为,缺乏个性的人是没有创新精神的。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1985年的一份咨询报告说:“创造性和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充分发挥个性,才能培养创造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指出:“作为教育主体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普通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然而,作为一个特殊教育过程的对象的某一特殊个人则显然是一个具体的人。”[43]该文件还说:“每一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和任何别人的历史混淆的。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44]

杨振宁曾尖锐地指出我国教育的最大问题是不注意培养个性。他说:没有个性,不追求自己的兴趣,是当前中国的学者和学生之所以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最严重的缺点和不足。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一种教育目的的确立只考虑社会的需要,只考虑抽象人的普遍性、共同性的一面,而忽视甚至无视个人的需要,忽视、无视具体个人的特殊性、个别性的一面,这样的教育显然是残缺不全的,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目的定位,更应突出受教育者的个人化和个性化。因为一般来说,高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普遍性的通识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与个人兴趣密切相关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故这一阶段对个人化、个性化的关注应更加突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