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概况

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概况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目前,陕西高校共建有51个重点研究基地,其中29个重点研究基地已通过验收正式挂牌成立,22个重点研究基地获准教育厅立项建设。这此重点研究基地已成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在省内外日益显示出广泛的学术影响力。整改仍未通过的,取消重点研究基地资格。重点研究基地已成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的核心力量。“十一五”期间,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概况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总体情况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精神,陕西省教育厅从2004年起,正式启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工作。截至目前,陕西高校共建有51个重点研究基地,其中29个重点研究基地已通过验收正式挂牌成立(其中2个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2个重点研究基地获准教育厅立项建设。51个重点研究基地分布在全省32所高校,研究领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共党史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民族学、中外语言文学、音乐、美术、体育、农村与农业、国防科技、交通运输知识产权、基础教育与教师教育、高校德育、资源经济、信息资源、民俗文化等,基本覆盖了陕西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所有重要学科和领域。

经过7年努力,陕西省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全省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整体布局已完成。各重点研究基地在整合科研力量、凝练研究方向、搭建科研平台、建立科研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这此重点研究基地已成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在省内外日益显示出广泛的学术影响力。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制定《陕西省高校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加强领导,规范管理

陕西省教育厅把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作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的一项大事进行部署安排。2004年下发文件,提出了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目标、建设标准和条件,在机构设置、资金投入、科研政策、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科研管理、学术交流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有力保障了重点研究基地建设高起点高效率快速启动和平稳发展。2008年又制定颁布了《陕西(高校)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从创新运行机制和科学规范管理入手,建立、健全了各项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优惠政策,基地建设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

2.投入专项建设经费

自2004年启动基地建设以来,陕西省教育厅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10年共累计投入建设经费1200多万元以上。各有关高校按1∶1配套经费建设经费投入,保证每年每个基地不少于10万元专项建设经费,总计共投资约2000多万元以上。目前,各重点研究基地大都配备了400平米以上独立的办公用房、学术报告厅,配备有多媒体、计算机等仪器设备、一万册以上图书和专业报纸杂志的图书资料室、专业网站等。

3.加强检查评估,促进基地建设

陕西省教育厅对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实行“竞争入选、定期评估、淘汰替补”的动态管理模式。对立项建设的重点研究基地,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提出具体建设要求,建设期2~3年,建设期满进行现场考察验收,达到标准的予以正式挂牌。对正式挂牌的重点研究基地每3年进行一次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对科研成果突出的给予奖励,对未能通过评估的给予1年期的限期整改(整改期间停止经费支持)。整改仍未通过的,取消重点研究基地资格。持续不断地检查评估,对促进重点研究基地规范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注重科研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

各基地选拔国内外有一定学术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担任基地学科带头人,整合校内外科研力量,聘请省内外学术专家,初步形成了具有政治素质高、治学严谨、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较为稳定坚实的学术团队,为重点研究基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高校拥有基地专兼职科研人员约1272人,49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都成立了学术指导委员会。

5.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科研成果为导向,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省49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85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企事业单位项目124项,共获资助经费7362.1万元;产出了一大批优秀成果,其中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3432篇,被SSCI、A&HCI和CSSCI收录发表论文513篇,出版学术专著534部;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7项,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146项。重点研究基地已成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的核心力量。

“十一五”期间,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从整体来看,重点研究基地的科研实力大大增强,争取项目经费的能力显著提高,团队攻关、整体作战的观念和能力大大增强,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突出表现在:一是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齐备的学科体系;二是形成了一套较为规范完善的科研与项目资助体系;三是培养了一支相当规模、较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四是涌现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五是在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有力地促进了全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的《中国思想史》、《中国儒学思想史》、《宋明理学史》、《中国历史(6卷本)》、《中国思想学说史(9卷本)》等著作,对中华文明中儒、道、佛等思想元素的成熟与发展,及其对中国历史的促进作用进行了深度研究,在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

2.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主编出版的《二十世纪中东史》、《阿拉伯国家简史》、《文明交往论》、《中东国家通史(13卷本)》等著作,为国家在外交、民族和宗教等方面的重大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3.长安大学陕西省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研究中心的《陕西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研究》,成为陕西省制定“十二五”交通规划的主要依据。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陕西省在“十二五”期间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创新,大力提升重点研究基地科研实力和质量水平;经过5~10年的努力,逐步建成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重点研究基地;培养和造就一支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学术造诣精湛的学术队伍;产生一批求实创新和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形成一批对陕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能够提供对策研究并具有地方特色、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的重要成果。

主要任务是:巩固已取得的成就,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对基地建设政策支持和经费倾斜力度;不断深化改革,形成正确的科研管理导向机制,构建更好的制度环境;进一步加强学科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学术造诣精湛的强大的学术团队;立足于为陕西经济建设、西部建设服务的目标,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在标志性科研成果上有较大的突破,为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和建设西部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具体措施是:(1)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三大任务落实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中;(2)按照明确目标、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从政策、经费、体制、机制上保证重点研究基发展;(3)强化质量观念,进一步提高重点研究基地的创新能力和成果水平;(4)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努力造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各类人才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5)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注重成果培育和转化,提高成果质量;(6)建立更加合理的评估制度和评价体系,形成正确的激励导向,促进基地发展;(7)切实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