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概况

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概况

时间:2022-02-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黑龙江省高校现已建成由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各高校校级重点研究基地等构成的多层次的基地建设体系。在全省高校在建34个基地的基础上,着力在新农村建设、边疆历史文化、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资源管理等重点领域建设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使高校重点研究基地数量到2015年达到50个。
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概况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自2004年启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建设工作以来,黑龙江省已投入了600多万元,分3批在12所高校建设了33+1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基本覆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学科和领域,有效整合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资源和力量,切实提升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能力和水平。

为进一步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实施“十大工程”决策部署,围绕“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做文章,黑龙江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于2010年11月成立。该中心整合全省高校、科研单位、企业和省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人才,采取开放共享等形式,力争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产学研”一体化旅游专业研究队伍,将研究中心建设成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智库,为我省乃至中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咨询和决策。

该基地特点如下:(1)已初步建成了多层次的基地建设体系。黑龙江省高校现已建成由教育部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各高校校级重点研究基地等构成的多层次的基地建设体系。在12所高校建设了34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其中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

(2)基地覆盖的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已初步建成的高校重点研究基地覆盖了语言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学科或交叉学科领域,基地建设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实现了较好的结合。

(3)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已建成的重点研究基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和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并推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其中,教育部百所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等已成为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发展亮点。对基地的投入逐渐加大,基地的研究和发展条件逐渐改善。

该基地存在问题:目前,高校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还处于初建期,研究领域还需要拓展,发展特色和优势明显的基地还不多;重大的、有影响的理论成果数量有限;推动学科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没有充分显现出来;经费投入还需要加大。

“十二五”时期,黑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发展思路:

一、计划目的

围绕我省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理论创新为主导,以重大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加大政策与应用对策性问题研究的力度;发挥重点研究基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突出特色、打造精品、提升层次,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为建设边疆文化大省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计划目标

加大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力度。在全省高校在建34个基地的基础上,着力在新农村建设、边疆历史文化、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资源管理等重点领域建设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使高校重点研究基地数量到2015年达到50个。

提升重点研究基地的层次。在哲学研究领域,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创造力的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进行重点建设,提高科研成果的质量,产出一批学术精品,争取早日进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行列,对其他方面具有发展优势特色的基地进行重点培育,早日进入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高校的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到2015年达到10个。

重点研究基地要紧紧围绕黑龙江省和国家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瞄准并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项目,组织重大研究课题的攻关,加强学术交流,积极推动理论创新,确保每个重点研究基地每年推出重大理论创新成果1~2项或有重大应用价值的调研报告1~2份。

重点研究基地要加强学术队伍建设,注重学术带头人和后备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尤其注重“学术大师”的培养。

三、计划内容

1.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加快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

加大高校高层次人才、专门性人才的培养力度,落实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引进计划,逐步形成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学术创新团队,培养和选拔一批后备学术带头人及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使基地成为培育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龙江学者”的园地。

2.加强现实问题研究,促进研究成果的实际转化

重点研究基地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主动承担政府相关部门委托的研究课题,吸收相关部门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参加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着力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管理、行政管理、法制建设、渤海和金元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文化产业及旅游产业等多方面、多领域的问题研究,挖掘和研究我省边疆民族风俗文化;积极承担企业委托的科研课题,提供对策研究和可行性论证,以担任专家顾问、挂职锻炼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实际部门的工作。通过学术讲座、网络传媒、社会培训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为社会各界人士的知识更新和素质提高服务,使基地成为重要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输出平台。

3.积极探索科研体制改革和服务社会的新途径

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完善和落实聘任制、课题制、目标管理等机制。探索支持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的有效机制,寻找理论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在稳定发展现有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基础上,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新增一批在新的交叉学术领域解决我省经济社会重大问题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研究中心。

四、保障措施

1.创新制度

加强对基地的考核、评估与监督,建立指导与服务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激励与约束同步的管理体制。严格落实聘任制、课题制、重大成果培育机制、目标管理责任制等,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资源共享、竞争创新”的运行机制,打造基地科研工作的优良环境,为基地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2.加大投入,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高等教育强省建设专项资金对每个教育部批准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投入50万元左右的建设经费;对每个新增的省高校重点研究基地投入20万元左右的建设经费;对运行后成绩突出、特色明显、考核评估优异的基地,按考核结果择优给予一定的“以奖代补”经费支持(学校不低于1∶1匹配)。建立开放课题制度,高等教育强省建设专项资金对每个重点研究基地投入一定的开放课题经费,用于开放课题研究,基地依托学校按不低于1∶1.5的比例匹配经费。

3.完善政策

对重点研究基地,在职称评定、人才引进、学术交流、奖励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增强基地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为基地的发展和功能的发挥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

4.加强领导

高等学校要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上给予支持,整合和优化、科研资源,确保重点研究基地事业可持续发展,并接受审计、监察和财政等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