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概况

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概况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贵州省教育厅组织对全省“贵州高校社科基地”开展了督导检查,同时遴选了一批新的基地,目前,此省共有“贵州高校社科基地”21个。据统计,近年来,各基地专兼职人员共承担科研项目15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500余项;项目经费1亿余元,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经费4000余万元。遵义医学院“贵州省高校人文医学研究中
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概况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一、基本情况

2003年,贵州省教育厅全面启动“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以下简称“贵州高校社科基地”)建设工作。2004年上半年,组织评审遴选了首批“贵州高校社科基地”5个。2007年,对首批5个基地进行督导检查,并开展第二轮申报及评估工作,纳入统一建设的“贵州高校社科基地”数量达到了17个。2010年,贵州省教育厅组织对全省“贵州高校社科基地”开展了督导检查,同时遴选了一批新的基地,目前,此省共有“贵州高校社科基地”21个。

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名单

贵州大学(5个):

▲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

▲人口、社会、法制研究中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

▲喀斯特地区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

贵州师范大学(4个):

▲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

▲贵州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贵州民族学院(3个):

▲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

▲法制与民族地区发展研究中心

▲民族文化生态研究中心

贵州财经学院(2个):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西部现代化发展研究中心

遵义医学院(1个):贵州省高校人文医学研究中心

贵州师范学院(1个):贵州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贵阳学院(1个):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

遵义师范学院(1个):红色文化研究中心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1个):地方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

凯里学院(1个):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

毕节学院(1个):毕节试验区研究院

总体上看,“贵州高校社科基地”在贵州省教育厅的统一领导下,严格按照《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加强领导,配齐人员,安排经费,基地各项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各基地以科学研究为中心,推动科研体制改革,努力提高科研水平,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打造了专兼结合的团队,加强了重点学科建设,承担了一批科研项目,产生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彰显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培养了一批有潜力的科研人才。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大力加强基地自身建设

2004年,此省在公布首批“贵州高校社科基地”的同时,印发了《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基地建设的各项标准和要求。2006年,总结了全省两年基地建设的经验,结合教育部基地管理办法,对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各基地根据管理办法,配好基地负责人,有不少高校由校级领导兼任基地主任,并配备专职副主任,负责基地日常管理。加强基地内部机构建设,安排了专职工作人员,划拨了专项工作经费,安排了办公用房,建立了独立的资料室,确保了基地的正常运转。不少研究基地内部还分设了相关科室,并给予了相应的职级待遇。如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贵州财经学院“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贵阳学院“阳明学与地方文化研究中心”等。

2.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

各研究基地坚持开放原则,带着项目进基地,完成项目出基地,聚集了不少相关学科和相关领域的高水平研究人员。如贵州财经学院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每年都面向社会开展科研项目招标,产生了较大影响。有的研究基地单独招收研究生,有的基地与省外高校联合举办研究生班,有的基地积极主动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资政服务,有的基地针对学生广泛开展相关活动,有的基地积极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大胆创新,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如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坚持每年参与普通高考语文科阅卷工作,分析当年语文科高考情况,并遴选优秀作文,编辑成册,提供参考借鉴,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贵州财经学院“中国西部现代化发展研究中心”,紧扣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凝聚了一批人才,派出人员多次直接参与贵州省委、省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政策咨询,其中直接参与省委书记主持的咨询会两次、省长主持的咨询会三次,在会上发言,得到领导肯定。

3.努力集聚高水平科研人才

各研究基地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紧密结合基地研究方向,在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的基础上,初步集聚一支学科优势互补、梯队结构合理、科研实力较强的研究团队。各基地人才结构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年轻化的发展态势。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大力聘请海内外著名学者担任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并到研究中心讲学,营造了较好的学术氛围。不少研究基地着力培养校内专职研究人员,通过承担科研项目、派出访问学者、提升学历学位等方式提升专职研究人员的科研水平。如贵州民族学院“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提供相应的条件鼓励基地研究人员考研读博,目前基地博士7名,在读博士3名。各研究基地通过招收研究生或安排专职研究人员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等方式,加强对年轻学术人才的培养。如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生态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积极承担学校本科生、硕士生的教学任务,积极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组织学生深入民族地区实地调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稳步推进科学研究工作

各研究基地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找准定位,凝练特色,发挥地域优势和学术优势,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整合相关学科,整体规划科学研究,突出研究重点,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近年来,各基地专兼职人员共承担科研项目150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500余项;项目经费1亿余元,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经费4000余万元。这些科研项目,体现了两大鲜明特点:一是地方民族特色突出。如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地方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紧紧抓住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地方文化,特别是水族文化的唯一性大做文章,承担了不少相关科研项目,产出了不少特色鲜明的科研成果;凯里学院“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紧紧围绕原生态设立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凯里学院一张富有特色的名片。二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各研究基地积极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主动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资政服务,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如毕节学院“毕节试验区研究院”以项目为支撑,广泛参与毕节地区社会发展规划的起草、基础教育改革、文化建设等工作,受到好评。遵义医学院“贵州省高校人文医学研究中心”紧紧结合本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围绕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等方向开展研究,并让科研服务于教育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掌握医学知识与技能,又有人文医学素质、道德素养、人文精神的完整的医务工作者。

5.系统推出一批科研成果

近年来,各研究基地专职研究人员共出版著作200余部,研究咨询报告150余篇,发表论文2000余篇。兼职研究人员共出版著作150余部,研究咨询报告100余篇,发表论文1500余篇。其中不少成果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获得了各种奖励。仅2007—2009年,专职人员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奖104项,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60项,其他奖12项。兼职人员获得省部级奖共计67项。很多科研成果紧紧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如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完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云贵渝)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经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签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31 COM 8B.11决议)通过。

6.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各研究基地办好刊物,举办学术交流会议和讲坛,派员外出参加学术交流,广泛开展了学术交流活动。各研究基地都围绕自己的研究方向,搭建相互交流、学习、借鉴的平台,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贵州大学中国西部发展能力研究中心2010年6月主办了“21世纪生态经济与三农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贵州大学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开展多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2007年以来,美国、巴基斯坦、国际奥委会、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韩国等国内外领导和学者先后莅临研究中心交流和访问。绝大部分研究基地都有自己的学刊,得到研究人员的欢迎与好评。如凯里学院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贵州大学人口、社会、法制研究中心编发的《人口、社会、法制研究》,贵州民族学院贵州世居民族研究中心编发的《贵州世居民族研究》,均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十二五”建设思路

此省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贵州高校社科基地”建设:一是切实抓好基地自身建设,抓好基地内部管理,搭建好科研平台;二是进一步凝练方向,突出特色,不断提高科研水平;三是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不断提高资政服务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